憨豆特工放了把火……

杨维雯/文

《憨豆特工3》是憨豆特工系列喜剧的第三部作品,罗温·艾金森再度回归,继续扮演大受欢迎的阴差阳错入行的特工强尼。这次的新冒险由一场黑客攻击拉开序幕,所有在职的特工都被暴露了身份,使得强尼成为情报处最后的救命稻草。因此获得“返聘”的强尼第一个出勤任务便是要找出这位超强黑客。

其实很多观众去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情怀去看的,《憨豆先生》系列只靠一些肢体语言就给我们的带来了足够多的欢声笑语。而《憨豆特工》系列更是把罗温·艾金森先生的喜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如若没有罗温·艾金森的主演,《憨豆特工3》的剧情放在任何一位演员上,都会是一场灾难。电影自身虽然想要与时俱进的融入更多现代化的包袱,但剧情的粗糙,以及匮乏创意的幽默,都使电影并没有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触,不过好在那位令人熟悉的憨豆先生,他还是一如既往的在电影中奉献了自己足够逗人捧腹的演技。很明显就能看的出来,憨豆先生比上一部要苍老些,1955年出生的罗温·艾金森已经63岁了,他的喜剧可谓是看一部少一部啊!和《007》系列一样,憨豆特工的旁边也从不缺少美女,而这一次他的特工搭档更是一位当过007邦女郎的欧嘉·柯瑞兰寇。

说到本片的剧情,其实和前两部一样,都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剧情,用的也是常用的套路:恐怖分子将英国特工人员名单信息泄露,英国情报部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灾难,而此时只有退休多年的憨豆先生才来拯救世界。倒是那场因为憨豆的愚人闹剧而导致意外的火灾,值得我们好好的寻味其中的消防安全。

是不是只要是酒,就会一点就着?

并不是所有的酒都可以被点燃的。电影中的酒着火是因为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是一种易燃物品。当酒中的酒精达到一定浓度后便可以被点燃了。我们的常喝的白酒的酒精度数越高,燃烧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人做过实验,一般40多度的酒在点燃时需要在酒中加“芯”引火,50度以上的可直接点燃,如高度“二锅头”。

冬天来了,各种小明炉(酒精锅)慢慢的多了起来,那么加热用的酒精在添加过程中或因为使用不慎引发火灾,我们该用哪种灭火方法?让我们用实验来告诉你——

实验材料:四块带皮猪肉(模仿人体肌肤)、两瓶500毫升浓度75%的医用酒精、一个干粉灭火器、一小盆清水、一罐小型家用水喷雾灭火器、一个开口半截铁桶、一块湿桌布、一个铁制托盘、打火机和餐巾纸。

方法一 酒精燃烧后,用水灭火

酒精燃烧后,直接用水上前救火的效果如何?将一块10平方厘米的带皮猪肉放在铁制托盘中,再将其放在开口铁桶中,将铁桶放在地上,在肉上浇了200毫升医用酒精,点燃后酒精很快燃烧,猪肉也发出“吱吱”的声音。若是这时用水来灭火,猪肉上燃烧的酒精会四散开来,火焰根本不会熄灭。

消防提醒:身上沾有燃烧的酒精,如果直接用清水扑救的话,会使燃烧面积增大,引发其他部位燃烧,不利于灭火。

方法二 酒精燃烧后,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拿一块10平方厘米的带皮猪肉放在铁制托盘中,再将其放在开口铁桶中,将铁桶放在地上,随后在肉上浇200毫升医用酒精,点燃后,酒精很快燃烧起来。十几秒以后,拿来干粉灭火器上前灭火,只需喷两下,整个铁桶中的大火就被扑灭,猪肉表皮烧伤严重,但肌肉烧肉不严重。美中不足的是,猪肉表皮上沾满干粉。

消防提醒:实验表明干粉灭火器的灭火效果比较明显。饭店里大都有干粉灭火器,因此顾客遇见酒精燃烧时,可使用干粉灭火器。店家要将干粉灭火器放在醒目位置,并要教会店员如何使用。

方法三 酒精燃烧后,用小型水喷雾灭火器灭火

很多家庭和私家车中配备了小型水喷雾家用灭火器,这种灭火器在扑救酒精燃烧时,作用如何?

拿一块10平方厘米的带皮猪肉重复前文的步骤。随后在上面倒入200毫升医用酒精,点燃后,酒精很快燃烧起来。十几秒后,拿来一支小型水喷雾型家用灭火器上前灭火,这时火苗不但没有熄灭,还突然变旺,火焰甚至超出铁桶范围。直至把小型灭火器用完后,燃烧的酒精都不会熄灭。直到酒精全部燃烧完毕后,火才熄灭,猪肉表面也出现严重烧伤情况。

消防提醒:小型水喷雾灭火器的使用原理和用水直接灭火相同,因为喷出来的是水雾,使得酒精燃烧得更加充分,所以火苗突然旺盛。在现实中,如用这种灭火器直接灭火,不但不会将火扑灭,还会引发大火。

方法四 酒精燃烧后,用湿布包裹直接灭火

着火的时候用湿布直接包裹救火的效果如何?

拿一块带皮猪肉重复前文的步骤。随后在上面倒入200毫升医用酒精,点燃十几秒后,拿来一块被水浸湿的桌布,直接蒙在铁桶上,大约不到两秒,铁桶中的火就能熄灭。

消防提醒:如果直接用衣服上前拍打,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现在很多衣服是化纤制品,很难将火扑灭。建议市民用湿布或湿衣服盖在伤者身上。这样可以很快将火焰与外面空气隔绝,也就起到及时灭火的效果。

很多饭店的桌子上都有桌布,如果因酒精燃烧发生意外,顾客可以在第一时间拿起桌布到洗碗池或者水龙头处将桌面浸湿,将湿布盖在烧伤者身上。

四种方法比较 不推荐用衣服拍打和清水来灭火

酒精燃烧后,直接用衣服拍打的效果不明显,这只会增加空气流动,让皮肤表面的酒精燃烧得更充分;经过比较,用湿布(衣服)覆盖和干粉灭火器效果最好,灭火时间最短。着火者第一时间要不断在地上翻滚灭火自救,千万不可奔跑,周围救火人员可利用衣物、桌布、窗帘或棉被浸湿后,进行覆盖,达到快速灭火的效果。

在没有上述灭火条件下,现场人员立即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达到灭火目的,但是干粉灭火器会使伤者皮肤沾上粉末,对烧伤后会有刺激作用,对后续治疗带来一定的麻烦。但是及时灭火保护生命才是最重要。

实验证明,用水和简易式水喷雾灭火器,灭火效果不好(除非用大量水雾将火进行覆盖浇灭,但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少量水和水喷雾不但不能及时灭火,还有引起流淌火,造成其他部位烧伤,不建议使用。

消防员还提醒到,在扑灭人身上燃烧着的酒精时,当然还可以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其他扑救B类火灾的灭火器。

所以《憨豆特工3》中当憨豆先生和他的搭档落荒而逃的时候,店员们除了及时报警,还应该一边疏散顾客,一边使用灭火器开始自救。

华丽丽地摔出你不知道的消防装备

最近的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波新的热潮:摔倒。没错,就是摔倒。这是一场由俄罗斯名模发起的“Falling stars 摔倒之星”挑战在各大社交平台流行。随后全球网友纷纷跟风上传自己的炫富摔。上海消防的小哥哥们也“炫富”了。他们炫的是你不熟悉的装备。

下面就让我们来熟悉下这些装备,一起来看这张“华丽丽”的摔跤图吧!

液压剪扩钳:液压剪扩钳是一种一体化液压破拆工具,集剪切与扩张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抢险救援作业设备。特别是对于在狭小空间进行抢险救援时发挥巨大的作用。

冲杆:冲杆也是一种破拆工具。单人即可操作,无需其他动力。在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设备的救援现场,它可快速有效打通砖和混凝土阻隔墙。

液压剪切钳:液压剪切钳是用于抢险救援中的液压剪切器之一。液压剪切钳重量轻,剪切能力强,张开闭合耗时短,可加速救援进程。

机动链锯:机动链锯采用汽油动力,用来满足需要动力工具进行的破拆作业,广泛用于消防救援。

抢险救援服:抢险救援服具备阻燃、耐磨、轻便、抗拉力强、颜色及标识醒目等性能。用于建筑倒塌、狭窄空间及攀登等救援现场的身体防护。

多功能消防腰斧:多功能消防腰斧是多功能救援手工具,集锹、斧、锤、撬、锯等功能为一体的便携式手动工具。各种特 场合进行抢险救援工作,能很好地解决各种各样救援难题。

无齿锯:无齿锯并没有锯齿却可以实现“锯”的功能。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多用于抢险救援中切割木头、塑料、铁皮等物。

消防斧(平斧、尖斧):消防斧是清理着火或易燃材料,切断火势蔓延的工具,还可以劈开被烧变形的门窗,解救被困的人。它的主要形状类似于斧子,所以叫消防斧。

电动剪扩钳:电动剪扩钳用于剪切与扩张的抢险救援作业。电池供电,便于携带,特别适合在狭小的空间,野外等环境进行救援抢险作业,是破拆救援的首要装备。

钢筋速断器:这个工具盒里装的是一套钢筋速断器。常用于消防地震救灾和救援工作,可随身携带,360°旋转。

液压扩张钳:液压扩张钳需选配机动液压泵或手动液压泵,液压油管才可使用,也是一种破拆工具。

潜藏在列车中的安全秘密

钟 琳/编辑

在今年的国庆假期中,全国铁路从9月28日至10月7日累计发送旅客突破1.3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多项运输指标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在现有交通工具中,列车是出行最普及的交通工具,也是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虽然它没有飞机的速度优势,但几乎不会误点,且价格便宜,没有淡旺之分,更不会在节假日疯狂涨价;它虽然比不上自驾的“随心所欲”,不能任性地直达任何一个偏远地区,但也不用担心被堵在路上看车海,更不用担心一路上极可能发生的碰碰擦擦。
列车安全事故虽相对较少,但也不能确保百分之百安全,当发生事故时,如果能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安全系数。

当列车起火时

列车失火事故并不多见,有的是因为乘客不遵守规定将违禁品带进列车,行驶途中发生燃烧,有的则因设备故障发生火情。今年1月25日11时53分,由青岛开往杭州东的G281次列车运行至安徽定远站停车,电器设备发生故障导致车厢冒烟。发现警情后,铁路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旅客疏散,所幸未发生人员伤亡。
列车火灾不同于其他场合的火灾,狭小的车厢内不仅坐满了乘客,还放满了行李,这些都有利于火势蔓延,却不利于人员疏散逃生。列车上可燃物多,无论是卧铺车厢还是硬座车厢的铺位、座椅和窗帘,乘客携带的行李等都是可燃物。从构造上说,列车的空调系统把整列车连成一个整体,火势会迅速蔓延,并通过空调管线传播到其他车厢。如果是处于高速行驶过程中的列车,行驶过程中形成的气流压力也会为火势的蔓延加速,使行驶中的列车变成一条火龙。火势越来越猛,无法释放到车外的浓烟很快充满车厢,在这种情况下,车厢两端的疏散车门远远不能满足疏散需要。
根据调查数据,列车发生火灾后的前7分钟内,影响相对较小,以300公里的时速计算,列车能够驶离不宜停车的隧道等地段。把握火势初起的时间,及时、正确地开展自救是避免火势蔓延、造成伤亡的关键。在列车上,有不少隐藏的可救命的安全设备,在火灾初起时可以帮助开展救援工作。
火灾报警按钮。火势初起时,乘务员和乘客是第一灭火力量,乘客发现火警时,应第一时间告知乘务员。每节车厢的出入口和中间部位设置了手动火灾报警按钮,一般有吸盘复位型、钥匙复位和更换有机玻璃进行复位型三种,按下按钮3至5秒,按钮上的火警确认灯会点亮,表示火灾报警控制器已经收到火警信号并且确认了现场位置,司机室和乘务室的显示屏会立马显示报警信息且蜂鸣器报警,乘客还可以通过报警器直接和司机进行语音通话。
灭火器。列车的8节车厢配备了34个干粉和水型灭火器,火势不大时可以用灭火器进行扑救,如果已在车厢内蔓延,应该在乘务员的引导下,以低姿行走的方式逃离到车厢外或相邻的车厢。如果火灾发生在本节车厢,可以转移到车厢前部,朝着列车前进方向一侧,因为列车前进而使车厢内的空气向后部流动,火势也随之向后蔓延。如果火灾发生在前部车厢,可以关好车门,阻断火势。

紧急制动阀。紧急制动阀是列车安全运营必不可少的设备,在火势影响列车前行的情况下,可顺时针旋转链式制动手柄,使列车尽快停下来,或者是迅速冲到车厢两头的车门后侧,用力向下扳动紧急制动阀手柄,也可以使列车尽快停下来。但是非紧急情况下,切忌擅动紧急制动阀,以免引发列车冲突或颠覆等安全事故,铁路行车部门规定,列车行驶中一般情况下只有列车长、乘警、检车乘务员等才有权使用紧急制动阀。
紧急逃生窗。列车上有两类车窗,普通窗和紧急逃生窗,逃生窗为每节车厢4个角落上的第一扇窗户,上面标注有红点且旁边挂有安全锤。当疏散通道被火封堵,或车厢内产生浓烟危及乘客生命安全时,可以用安全锤敲打逃生窗红色圆圈的位置进行逃生。如果无法靠近逃生窗,可以尝试砸破其他窗户,车窗使用的玻璃为特殊的双层钢化玻璃,中间还夹有PVC膜,砸碎第一层玻璃后要向下拉破夹胶膜。若身边没有安全锤,可以用高跟鞋细鞋跟、钥匙和皮带扣敲击,实在不行也可以两人抬着行李箱,猛力撞击玻璃的四角。有一点需要注意,不要胡乱打开车窗逃生,一是防止大量新鲜空气进入加速火势蔓延,二是盲目跳车只能加大伤亡。
应急梯和安全渡板。动车组列车配备了应急梯和安全渡板,特殊情况下,列车停靠在非站台处时,可以利用应急梯和安全渡板,将乘客转移到地面或其他列车上。使用时,要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通行,避免推挤发生踩踏等次生事故。
防火隔断门。全车有7扇防火割断门隐藏在每节车厢前后出入口处,火灾时可将手动操作门板侧面拉手把隔断门拉出,将相邻的两节车厢隔断,避免浓烟呛到其他车厢的旅客,也能集中区域扑灭火苗。防火隔断门可以抵御火苗10到15分钟,给乘客留出逃生时间。

当遭遇危险时

发生在2011年7月23日的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一列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列车发生追尾,造成六节车厢脱轨,40人在事故中死亡。列车事故通常有两类,与其他列车相撞或出轨,当感觉到列车发生倾斜、摇动、侧翻,抓住周围一切固定物体,防止被向外甩出,同时避免身体的冲撞。
在座位上。若座位远离门窗应留在原位保持不动,脸朝行车方向坐的乘客应迅速抱头屈肘伏到前面的坐垫上,护住脸部,或者马上抱住头部朝侧面躺下。背朝行车方向坐的,应该用双手护住后脑部,同时屈身抬膝护住胸、腹部。如果时间允许,最好能平卧在坐椅上,或钻在两个椅子中间的空档中,紧紧抓住椅背或椅腿。若接近门窗,应尽快离开,避免被巨大的冲击力从车窗处甩出去或被玻璃刺伤,寻找最近的牢固物体。
在走道上。如果是在走道上站着或坐着,应该面朝行车方向,两手护住后脑部,屈身蹲下,以防冲撞和落物击伤头。如果车内不拥挤,应该双脚朝着行车方向,两手护住后脑部,屈身躺在地板上,用膝盖护住腹部,用脚蹬住椅子或车壁,同时提防被人踩踏。车厢连接处是最危险的地方,故不宜停留,应迅速冲进车厢。
在卫生间。应背靠行车方向的车壁,坐到地板上,双手抱头,屈肘抬膝护住腹部。
列车在经过剧烈颠簸、碰撞停下后,应清理压在自己身上的东西,活动一下肢体,设法固定可能倒塌、坠落的重物,以免二次被压。一般说来,紧靠列车的前几节车厢出轨、相撞、翻车的可能性大,而后几节车厢的危险性小得多。确需下车避险时,在出车体时一要注意列车是否断电,另外要注意离路面的高度,距离过远时不要急于逃命跳车,可用随身携带的衣服等带状物滑下车。

灾难来临,你可以淡定的时间有多少?

钟 琳/编辑

想象一下,如果呆在一间屋子里,你似乎闻到有什么东西烧焦了,然后看到从门缝里飘过一缕缕黑烟……某一天,当你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生死关头,你想到的可能是全力奔跑,但是身边危机重重,可以放心大胆地撒腿就跑的黄金时间到底有多少呢?

室内火灾,逃生的黄金时间或许只有3分钟

在消防员的火灾实验中,火灾逃生黄金时间没有想象得那么乐观。实验模拟多个集装箱改装的模拟封闭空间内,只有前后两个门,进去之后分出多个通道,场内还堆放着杂物,场地中间一个燃烧的铁盒子用来模拟起火源。燃烧开始后不久,空间上半部分迅速被火光、浓烟封闭,在燃烧约40秒后,屋顶已经看不见,1分钟之后,边上的墙面也看不清,再过10秒,空间内一片漆黑。3分钟后,消防员进入空间模拟救援行动,但在距离火源30米的地方,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身影。这仅仅是实验模拟情况,现实生活中,火源位置和燃烧范围无法控制,火势燃烧速度或许会更迅速。
在另一组电动车火灾实验中,燃烧3分钟后,逃生变得困难重重。实验在一间约30平方米的空间内进行,屋内停放了两辆电动车,其中一辆配有48伏电瓶,电瓶短路便是引起火灾的缘由。电瓶短路约30秒后,明火慢慢烧了起来,2分钟时,整个空间内浓烟滚滚,到3分半时,电动车已经被熊熊烈火包围,不时发出爆裂声,大量有毒有害的气体会导致人头痛、晕眩。燃烧空间的温度显示,电动车短路时,室温为28.2℃,火焰温度则在130℃左右;30秒后,电动车附近的室内温度为120℃,3分半钟时,室温达到660℃左右,这时的火焰温度则有1200℃,浓烟以1米/秒的上升速度持续加剧。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的情况下,浓烟或许比高温更致命,在一氧化碳浓度达1.3%的空气中,吸上两三口气就会失去知觉,呼吸13分钟就会导致死亡,而常用的建筑材料燃烧时所产生的烟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达2.5%。被高温和有毒气体包围,即使知晓逃生通道的位置且通道畅通,也很难逃脱。事实上,这些令人窒息的毒烟——而不是灼人的高温,才是杀死人的罪魁祸首,在已发生的火灾死亡案例中,因被浓烟熏呛而死的约是被火烧死的四五倍。由此可见,在火灾中防毒烟比防高温更重要。
【消防提醒】在紧张环境中,人的大脑会突然一片空白,全然不知所措,如果是周边邻里起火,或许还得花费一定时间去判断到底是谁家灶上烧焦了,待知道是真的发生了火灾,或许已经过去了不少时间,如此一来,给我们安全逃生的时间变得又少了些许。需要提醒的是,火场逃生不能随便冲撞,如果火势已经封堵逃生通道,或者浓烟弥漫伸手不见五指,说明已经错过了最佳逃生机会,这时候需要尽可能远离火源、封堵烟雾,并且尽量到窗口等容易被发现的地方,等待救援。

车辆起火,逃生的黄金时间或许仅90秒

根据上述实验,“3分钟逃生黄金时间”是根据实验而来的理论数值,根据空间大小、结构的差异和燃烧物的特质,温度和烟气的蔓延时间和速度会有所不同,逃生黄金时间不能一概而论。
今年7月13日,深圳一辆满载50明乘客的公交车行驶途中车厢后门区域突然冒烟并伴随火花闪现。司机和乘务员发现情况后,有序组织乘客下车,仅花了48秒。公交车火灾并不少见,受特定空间影响,再加上人员密集,疏散变得十分不易,处置不当极易造成重大伤害。
在车辆火灾中,争分夺秒尤为重要。据消防部门进行的车辆火灾综合测试显示,如果遭遇大剂量易燃物质引起的汽车火灾,逃生的黄金时间仅在1分30秒左右,逃生成了一件难事。
车辆火灾实验中,消防员将两三升易燃易爆的香蕉水洒在公交车头,同时将身穿防火服的假人放入公交车内,点燃香蕉水,模拟人为纵火。一声轰响,大火顺着香蕉水流向快速燃烧,车头发动机的可燃易燃物品燃烧起来,车厢蹿出火苗,大火往车尾方向蔓延,冒出滚滚黑烟。起火后1分25秒,大火顺着车内木质或泡沫塑料的壁板、顶板、座椅和隔热层蔓延,很快烧至车厢中部,而车头位置蹿起近一米高的火苗,整个车厢弥漫着有毒黑烟。到4分37秒时,公交车内的车顶、座椅等可燃易燃物品猛烈燃烧起来,车厢内变成一片火海,车内温度在800℃以上。汽车燃烧近7分钟时,消防员喷出泡沫灭火,此时的公交车被烧成了铁架,车内假人的防火服被烧穿,上半身烧损严重。
汽车火灾破坏力十足,仅仅一会儿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摧毁整辆汽车,但幸运的是,并非所有汽车火灾都如此恐怖。假设将800毫升易燃易爆的汽油洒落在车厢靠近车头的位置,随后点燃,车厢瞬间起火并冒出浓烟,起火后2分35秒,因汽油烧光,明火基本自行熄灭。如果易燃物质较少,逃生的时间相对充裕。
【消防提醒】在突遇车辆火灾时,切勿拥挤慌乱,应寻找最近出口快速逃离。若司机打开车门,尽快从车门逃生,也可旋转后车门上方的红色手动旋转开关打开车门。通常,乘客可以就近推开窗户逃生,如果窗户紧闭,可用安全锤、敲砸就近车窗的四角后逃生,安全锤放在司机座位背后不远处和车厢后半部,时间紧迫可以用高跟鞋鞋跟或灭火器等硬物。若时间紧迫或乘客拥挤,还可以打开车顶天窗逃生。

摩天大楼顶个球
电影《摩天营救》中的消防设计失误

杨维雯/文

《摩天营救》算得上是本年暑期最爽的一部大片,剧情紧凑,情节矛盾恰到好处,紧张而扣人心弦,算是非常适合全家人抱着爆米花去影院看爽一把的好片。但其电影中所展示的大楼设计本身存在诸多专业性方面的问题,下面从一名职业消防人的角度来谈谈其中的几点。
先说一下目前全球顶级超高层建筑的情况,无论是按照顶层高度来计算,还是按照构筑物最高点高度来计算,中国的超高层建筑数量正在以势如破竹的速度占据全球各种摩天楼的榜单,所以电影将这座名为“明珠”的梦幻大厦选在了中国香港。
来说一下这栋令人叹为观止的“明珠”大厦吧。
在中国,超过100米高度的建筑定义为“超高层建筑”,因其结构设计、消防安全等方面均突破了国内常规建筑规模范畴,所以需要进行严格的超高层建筑“专项设计”,而突破200米的超高层建筑则基本都为“全国超限”,即超出一般的结构设计规范、防火设计规范,需要进行专项论证,电影中的“明珠”显然是比上海中心还要高,算是超高层建筑中的超高层建筑了;
问题1:“避难层”在哪?按照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防火要求,超过100米高度的建筑,每隔15层楼或者50米高度就应该要设置一个“避难层”,这个避难层没有任何使用功能,只可以在火灾时用于人群避难,禁止做任何室内装修、摆放任何可燃物,整层使用耐火等级较高的建筑材料建造,其防烟灭火设备的规格也较高,所有通往避难层的疏散楼梯至该楼层后均能顺利进入避难区,避难层必须是敞开直通室外的,不可以用玻璃幕墙封起来!这种楼层的设计,使得火灾时人们能够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内等待救援!由于避难层外立面禁止封闭,所以大家可以在大楼每隔一段距离的外立面上看见这些空的楼层!那么,如果考虑了这个概念,电影中身处98层的主角妻子与孩子完全可以向上爬至105层的避难层等待救援!
问题2:无顶层消防水箱?电影中“明珠”大厦的屋顶为一个超高逼格的球幕大厅,大老板称之为“天堂”,逼格的确超级高,但先现实中,超高层建筑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大型消防水箱,一个位于地下层,一个位于屋顶,为什么在屋顶要需要一个消防水箱?这是因为火灾严重时往往会破坏掉大楼的电力系统,导致处于地下的消防用水无法被抽到火灾楼层,这时屋顶的消防水箱就可以直接利用重力倾泻而下进行灭火,这个水箱的体积是十分巨大的,在外观上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它,即便用外立面设计手法遮挡,也将会占据那个高逼格球幕厅的大量使用面积!甚至由于其重量过重,还有专门为其单独设计的阻尼垫,一方面抗震,一方面利用其重力抵消掉一部分超高层区域的风荷载力与地震横向作用力,使大楼更加稳定!在这个细节设计上,韩国的大楼火灾片《摩天楼》则更为严谨。
问题3:可伸缩的停机坪?屋顶的直升机停机坪为电动伸缩式,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现实中的超高层摩天楼屋顶必须设置停机坪,以方便从大楼顶部进行机降救援,但这种停机坪一定是要固定式的,当火灾导致大楼的电力系统损坏后,电动伸缩将无法完成,而且停机坪周围禁止有构筑物干扰!当然不排除以后科学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一些规范和要求也会发生变化。
问题4:只有一部疏散楼梯?纵观电影,疏散楼梯似乎也就一部而已。在现实中,首先,酒店、公寓、办公三种功能业态就需要单独对每种业态进行单独疏散,且每种业态至少2部楼梯,这就至少有6部楼梯了,再加上建筑超高、面积超限,必然需要额外增加疏散楼梯的数量,上海环球大厦在每个功能区间就有11部楼梯之多。在火灾初期,如此之多的疏散楼梯总会有未受到火灾影响的,多试几部,就能成功逃生。
问题5:全电控的消防设施?电影中反派角色们就通过入侵大楼安防系统,控制了大楼消防控制系统。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消防设施很多都实现了消防物联网的电子化监控,但是为了保证消防设施在遇到火灾时的“可靠性”很多消防设施还都是通过水流等机械式的传动方式进行的,试想如果影片中的坏人要是想去关闭整个大楼的消防设施如果没有电控原件的话,他需要逐层关闭阀门,甚至切断电源的话,大楼消防水箱内的水也可以进行一些初期的火灾自救,抑制火势的蔓延。
虽然影片在消防设计方面存在诸多不严谨的地方,但是也正是如此也反衬了强森一家超强的消防安全意识。强森强大的票房号召力和紧凑紧张的情节设计也让影片成为一部较好的灾难营救大片,感觉强森也快成为“营救专业户”了,期待他更多的佳片!

别让身边的隐患坑了你

钟 琳/编辑

尽管谁都知道安全生活从点滴做起,但火灾的发生率依旧居高不下,在2017年1至10月全国发生的火灾中,住宅火灾占了总数的43.5%,电气火灾、用火不慎、吸烟火灾成为位列三大主因。我们希望生活绝对安全,对于可能危害的东西零容忍,但这并不现实,那些看似无害的东西却突然引起的安全事故并不少见,减少危害的发生,关键在于安全使用。

修正液竟成了炸弹?

自从读书时告别铅笔用上水笔、钢笔后,修正液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文具,不仅使用方便且价格便宜。可不久之前,贵州的一个“熊孩子”以身试“液”,突破了我们对修正液的新认识,这个学习用品真的有我们以为得那么物廉价美吗?
5月23日晚上,贵阳兰女士6岁的儿子出于好奇用打火机烧修正液的瓶子,结果修正液竟然“嘭”的一声炸了,里面的液体全都喷在了小孩身上并燃烧起来。兰女士见状赶快把一盆水从儿子头顶淋下去,但并没有熄灭火苗,最后还是小孩的舅舅用被褥直接蒙着小孩才熄灭了火苗。经医生诊治,兰女士的儿子被烧伤面积达15%,目前属于二度烧伤,但是修正液含有一些化学物质,对皮肤有一个持续的伤害,相当于化学烧伤,所以伤害可能还会持续。
兰女士遭遇的这件事是偶然事故还是说修正液真的会变成“炸弹”?为了验证修正液的特性,消防员特意做了一次实验。实验中,消防员用钳子夹住修正液,另一名消防员用打火机烧修正液,很快瓶身处于燃烧状态并伴有液体滴落,滴落的液体也处于燃烧状态,随着瓶身火势越烧越大,瓶内的修正液不断往外飞溅。
修正液的体内到底藏了什么才会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呢?修正液的主要成分是三氯乙烷、甲基环己烷、环己烷。甲基环己烷: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引起燃烧或爆炸。环己烷:不溶于水、易挥发和极易燃烧,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强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三氯乙烷:也称甲基氯仿,是一种有毒液体,高剂量有麻醉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网传试验中,只需3分钟修正液就能毒死小白鼠。简而言之,这三者绝非“等闲之辈”,当修正液中的有机物与空气混合之后形成的混合气体,当它在空气中的浓度比率高达5%-15%,遇到明火就会爆炸。
如果遇到修正液火灾,用水灭火基本无效,需要用灭火器进行扑灭,没有灭火器时可使用砂土、被子等将火扑灭。修正液粘在身上或衣服上时,可用风油精把有修正液的地方浸湿,然后用纸巾擦拭。

清洁剂是“杀人必备之器物”?

把清洁剂说成杀人武器或许有点骇人听闻,但也并非毫无关联,在动画片《柯南》“浴室密室事件”一集中,凶手试图将洁厕液和84消毒液混合在一起毒杀他人,幸好中途出现了差错才没让凶手得逞。
常见的清洁剂有白电油、天那水、喷枪水等,优点是高脂溶性、高挥发性和去污能力强,但缺点是特别易燃,达到一定浓度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轰燃和爆炸。2018年4月8日,宁波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火灾,造成1人死亡。据了解,火灾发生时,该公司员工正在使用喷枪水清洁剂。2017年6月28日上午8时,宁波一公司员工用喷枪水清洁剂清扫地面油污时,发生一起爆燃事故,造成7名员工受伤。2014年12月31日,广东佛山一机械制造公司发生气体爆炸事故,17人死亡、33人受伤。事发时工人正在车间装配线用天那水清洗输送链,而附近有人用气焊进行风割作业,天那水挥发被引燃爆炸。
清洁剂的威力有多大?来看个实验。在一个长宽各4米、高3米的砖混结构房间内,地面上洒2升清洁剂,同时在容器内放置2升清洁剂,随后启动房间内的电火花遥控装置,2分11秒时后发生爆炸,火光四溅,房间大半个房顶被掀开。
如何避免清洁剂发威?储存容器应尽可能做好密闭工作,尽量避免敞口操作,杜绝滴漏跑冒,减少有机溶剂挥发气体散发,同时也要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设备容器内部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生产或使用有机溶剂时,车间与仓库需设置消除静电设施,并使用防爆灯具、电气开关;加强环境通风换气,对车间实行全面通风,合理设置排风设备,有效降低环境内稀释溶剂浓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香水、杀虫剂、花露水、空气清新剂、指甲油等有机溶剂,与清洁剂有着相似的特性,沸点低、易挥发,可经由呼吸道、皮肤进入人体,因此在使用时需格外注意。

鱼缸成了纵火犯?

鱼缸会引起火灾?这可不是玩笑。2013年5月5日,江苏南京一住宅发生火灾,消防现场勘查后发现,肇事的竟然是居民家中的鱼缸,鱼缸内的加热棒、氧气泵、过滤器等设备长期运转,造成电路短路鱼缸自燃起火。2012年6月29日,黑龙江哈尔滨的刘先生在客厅看书时,突然看到电视旁的一本书燃烧起来,火苗蹿得很高,引起火灾的是书本旁的一个椭圆形鱼缸。2011年1月10日,河北张家口一住户的阳台突然起火,造成这起火灾的元凶同样是摆放在窗台上的一个球形鱼缸。
鱼缸会着火,确切地说是圆形鱼缸可能会引起火灾,因为圆形鱼缸有凹凸镜作用,能够聚焦阳光产生高温,达到被照射物体的燃点就能发生燃烧起火。例如当阳光透过球形鱼缸照射到窗帘上,窗帘的聚光点温度直线上升,不到5秒窗帘就能被点燃,但特别的是,鱼缸起火必须要有水,没有水的鱼缸失去了透镜的功能,无法聚焦光点。
鱼缸本是美化家居环境、陶冶心情,如不小心引起火灾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家中有鱼缸的需做好保护措施,不要把球形透明的鱼缸摆放在阳光照射,并且周围有易燃物的环境下,同样具有聚光原理的水晶球、老花镜也应注意。此外,防火购买加热棒、氧气泵、过滤器等设备应认准品牌,切不可贪图便宜而购买劣质的增氧泵,在总线路上装漏电保护器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冰箱与罐装液体是否更配?

当人们说一种食物“能不能”如何如何的时候,多数是指会不会危害健康,是否影响食物的风味和口感,但是当啤酒、可乐等瓶装或罐装液体与冰箱联系在一起谈论“能不能”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安全性。
去年7月25日中午,山东德州刘女士将一瓶放进冰箱零下20℃的冷冻室快速降温,晚上刘女士想拿出来饮用时,打开冰箱才发现,啤酒瓶炸成了三部分,瓶装啤酒变成了“冰冻啤酒”。在刘女士的遭遇前,上海一名小孩将一听可乐放进冰箱的冷冻室,在随后拿出可乐后开启的一瞬间,可乐发生了爆炸,易拉罐的金属拉环直接穿透了他的腮帮,导致男孩在医院缝了38针。
对于啤酒、可乐等瓶装或罐装液体“能不能放冰箱”的问题,答案是:不能放冷冻,否则瓶或罐会有爆炸危险。啤酒是一种发酵型饮料酒,瓶内含有充分的二氧化碳,储藏和运输方式不当都有发生啤酒瓶爆裂的危险。如果细心看可以发现,啤酒瓶包装上都注明着“5℃至25℃避光贮存”等字样,当啤酒在低温中存放较长时间,在冰箱内或拿出冰箱后很容易因为冷热不均发生爆裂。如果把可乐等碳酸饮料放进冷冻,随着温度的降低,液体膨胀、瓶体变脆,导致罐体被撑破。
啤酒、可乐等罐装液体与冰箱并不能完全融洽地相处,实际上,冰箱偶尔也会独自发火。2016年7月19日凌晨4时左右,江苏一居民家中突然着火。据了解,该住户家中住着两位老人和他们的孙子,当时3人都已熟睡,客厅忽然传来一阵爆炸声。老人急忙出来查看时,才发现客厅的冰箱起火,并且已经将沙发引燃,3人第一时间逃离了现场,无人受伤。2014年,家住龙岩武平的钟女士在睡梦中忽然听到“砰”的一声,钟女士起床查看,才发现竟然是冰箱爆炸了。经认定,起火点为电冰箱下部压缩机,起火原因为压缩机故障引燃电冰箱保温材料。
介于冰箱的特性,在日常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远离热源,放置在环境温度低且通风良好的位置,其顶部左右两侧及背部都要留有适当空间,以利于散热。冰箱上面不宜放置电器,以防电器带有的电磁感应对冰箱的制冷系统产生电磁性干扰,从而会导致冰箱的温控器产生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