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难的洗礼中成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印发《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 年)》

谭 婧/ 编辑 IC/图

说法档案
文件名称:《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年)》
发布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
印发时间:2017年1月

8 月8 日,一则消息划破了夏日夜晚的平静:21时19 分46 秒,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由于正值暑假旅游旺季,九寨沟作为全国著名景点,吸引各地不少游客前往,这样突如其来的天灾让国人揪心不已,更让人想起短短9 年间这片有着“天府之国”美誉的土地经历的几次强烈地震。这些灾难带给国人巨大的伤痛,也让国家和民众学习着应对自然灾害时的从容冷静。
与9 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这次的地震预警更加及时先进,救援能力和效率有了显著提升,物资条件、民众理念更是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增强。在地震的满目疮痍中,九寨沟地震的一系列抗震救灾行动让我们感到欣慰和振奋,也给防震减灾工作带来更多期望。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地震局联合印发《防震减灾规划(2016-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的主要目标,这对指导我国“十三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防震减灾,我们面临新形势

干旱、洪涝、台风、地震……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我国出现过。尤其是近些年相继发生的重特大地震灾害,让国人越发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由于我国地处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震灾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十三五”期间,我国震情形势依然严峻,西部地区仍然处于7 级以上强震的活跃时段,东部地区存在发生6 级以上地震的可能。
地震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威胁严峻,社会公众对地震安全的要求也更加迫切。
不仅如此,地震也极度破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的部分重点区域和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部分城市群涉及7 级或7 级以上强震潜在震源区域,一些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重点科研设施和装备等面临着地震灾害风险,特别是如核电、大型石化基地、高坝大库等所在区域,一旦发生地震危险,其损失和影响不可低估。
这几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鲁甸地震都曾留下伤痛回忆,却也让我们在一次次灾难中成长起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地震基础调查探测、科技创新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次《规划》正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延伸和细化,主要基于我国多震灾的国情和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现状编制,全面提高我国抵御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健全防震减灾救灾机制,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防震减灾,我们确立新目标

经历过中华大地的几场阵痛,没有人比我们更知道什么叫多难兴邦、众志成城了。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地震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个防震减灾目标的实现,采取有效的预警和应对措施,把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迈进“十三五”时期之际,《规划》也为这一时期防震减灾工作确立了主要目标: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体系效能显著;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科技创新驱动更加有力,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普遍提高;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城乡抗震能力显著提升;地震灾害对国家经济社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减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
从空白到多渠道传播,四川阿坝州防震减灾局、成都高新救灾研究所等多家部门,为研发推广地震预警信息系统做出了卓越努力,比如就在九寨沟地震来临时,汶川电视台突然中止电视节目,并在屏幕上打出地震预警信息倒计时,为当地群众赢得了宝贵的撤离时间。在《规划》中,地震预警的目标再度提高,要求达到全国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 级、中东部地区震中定位精度优于5 千米,提供重点地区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和秒级地震预警服务,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 等水平。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人们说得最多的是“冷静”。震后不到两小时,四川省地震局就召开震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通报震情灾情、应急处置工作情况,并就网络上出现的地震谣言事件做出澄清。这也是《规划》中所要求的“震后1 小时内提供震灾快速评估结果,2小时内提供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初步信息和辅助决策建议,12 小时内救援队伍能抵达灾区实施搜救,3—5天内完成灾区地震烈度评定”等指标的完美达线。

防震减灾,我们追求有实效

身负唐山记忆与汶川伤痛,近几年又经受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考验,中国政府已经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更准确的调配、更迅捷的预案。围绕发展目标的实现,《规划》确定了提升三大能力、推进三大建设、强化三大支撑,共九大任务。

震后九寨沟的火花海,满目疮痍。

为了减灾更有效,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构成防震减灾三大核心能力。自2000 年国务院提出建立该三大工作体系的任务以来,我国防震减灾体系日益健全,但与发达国家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大力提升三大能力依然是防震减灾的重点。为此,《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三大能力提升的具体要求,例如建设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开展活动层调查与探测、加强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建设等。
为了减灾更有序,法治、公共服务和文化三大建设是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按照《规划》指引,通过推进法治建设,进一步依法规范政府、社会、公众参与防震减灾行为,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合力;通过公共服务现代化,有效提高全社会防范地震风险的能力;通过推进防震减灾文化建设,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的意识和素质。
为了减灾更有力,科技、人才、信息化三大支撑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兴业战略、国家信息化战略在防震减灾领域的落实。就像此次九寨沟地震救援中使用到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预警系统、通信应急保障、直升机勘探、无人机侦察等手段一样,《规划》提出通过地震科技创新,建立国家地震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人才兴业战略,提高防震减灾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辈出;通过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地震信息服务体系,让社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防震减灾,我们聚焦重点工程

近年来,四川省有关部门从建筑设计、工匠培训等方面,加强了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管理和指导,在这次地震中显现了成效。九寨沟县及附近区域设防烈度为八度,震区房屋建筑抗震设防水平较高,抗震性能总体较好,特别是经过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后的新建建筑达到了抗震设防要求,经受住了此次地震的考验。
而且,景区及城镇建筑物多采用框架结构,乡村传统民居多采用穿斗木结构,抗震性能较强,房屋倒塌和严重损毁的比例很低,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
本着促进《规划》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实现的原则,《规划》从提供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服务、强化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地震风险认知和研发防震减灾关键技术等方面,设置了四个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将推动形成地震预警体系,加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制体系;“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将有力扭转我国农村民居设防薄弱的状况,改变“小震致灾、中震大灾、大震巨灾”的局面;“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项目”将以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设施、防震减灾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有效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和地震灾害损失;“防震减灾基础探查与科技创新项目”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震减灾措施提供依据和思路,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灾难突然,余生漫长。逆境励志,多难兴邦。自然灾害难以回避,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高抗灾救援能力,在一次次遭遇灾难、战胜灾难中砥砺前行。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