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岁造“福” 平安上海

谭 婧/ 文

去年,“支付宝集五福”活动首次空降朋友圈,很多人最终都卡在了“敬业福”上。今年春节,当“集五福”的活动再次卷土重来,在经历了去年一片“求敬业福”的呼声后,今年的“敬业福”数量大为增加。但与“爱国福”“富强福”等福相比,“敬业福”仍然是人们最期望扫到的福字。
“全民求敬业”热潮仿佛一个美妙的隐喻:无敬业不成福。或许有人说“敬业福”难得,其实在春节期间的上海,“敬业福”一直都在您的身边。今年已是《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的第二年,上海再度实现了外环线内烟花爆竹“零燃放”,外环以外非禁放区燃放量也比去年同期下降80% 以上。
“零燃放”的背后,是无数力量为之努力,他们化身一个个橘红色的“敬业福”,用坚守为百姓送上最美的新春“平安福”。

歌声笑声给您祝福

遥想去年首次实施“禁燃令”之时,上海就在宣传上使出了“洪荒之力”。进入第二个“禁燃”春节,压力并不比去年轻。为了让市民耳目一新,还能通过哪些方式让“禁燃禁放”的理念更深入人心呢?
想到这儿,一个“用歌声代替鞭炮声”的想法冒了出来。“春节到了,我不放不放啦,环保又安全,不放不放不放啦……”2017 年春节,一首“禁燃神曲”《不放不放》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甚至辐射到市区写字楼、商场、居民小区的电子屏上。魔性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令市民大呼“洗脑”,雾霾、上海蓝、警察蜀黍等网络热词的出现,也让不少网友倍感接地气,直到如今,看着歌词的您或许还能哼出几句。这支“神曲”由静安公安分局民警自行策划制作,还邀请了上海著名的网红合唱团“彩虹室内乐团”助阵,以MV 形式宣传“禁燃”的做法在上海还是头一回见。
除了歌声,取代鞭炮声的还有朗朗笑声。春节期间,公交互动电视上播放的微电影《不一样的烟花》也给乘车市民带来不少欢乐记忆。这部微电影从编导到演员,全部由虹口公安系统的民警担当,讲述的是一名市民在屡次购买烟花碰壁后,动起歪脑筋却被敲诈的故事。最终,在民警的帮助下他才得以逃出魔爪,欢度春节。乍一看,这部短片说的是“禁燃”这样严肃的事,但夸张的肢体和幽默的故事还是让人忍俊不禁,笑声中也传递了“禁燃”的理念。为了更抓眼球,民警们融入“无间道”“绿巨人”等大片电影的经典场景,还专门成立了“蜀黎耀虹”工作室,用更丰富的宣传手段,说好安全那些事。
“鸡年大吉!”“万事如意!”过年少不了歌声与笑声,更少不了的是一声声寄托美好期望的祝福声。今年,古美地区的居民们不光感受到团聚的幸福喜庆,甚至坐在家里就集齐了“五福”。原来,考虑到古美地区属于“禁燃”区域,居委干部邀请了辖区里不少书法名家来为居民写“福”迎新。
作为居委副书记和社区民警的王海涛更是一口气写下十几个“福”字,在进社区宣传时亲自把“福”送到居民家,不少居民正是通过这些“福”字扫到了支付宝的“敬业福”呢!

日夜巡查为您造福

春节的这些日子里,大街小巷活跃着两支庞大的守“沪”队伍:一支是累计33.5 万余人次的公安民警、武警、消防官兵,另一支是30 万名平安志愿者。他们放弃与家人团聚,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保护着申城的安宁。
对59 岁的社区民警王贵福来说,这次烟花爆竹管控是他退休前最后一次春节安保,也是他负责的张桥地区动迁前最后一个春节。让这位老民警感慨不已的是,作为上海市区最大的棚户区,以前的张桥但凡有人燃放烟花爆竹,都会引发大大小小的事故,自从“禁燃令”出台后再也没有发生过灾。
年初五“迎财神”前夜,老王和志愿者们在狭窄的弄堂里挨家挨户巡逻着,站好从警生涯的最后一班岗。
对曲阳街道的平安志愿者孙惠昌夫妇来说,这次烟花爆竹管控是他们第一次在年夜饭时把儿子“赶”去了丈母娘家。
除夕夜17 时刚过,身穿橙色马甲的他们已经在小区兜了一圈。
按计划,他们和10 多位同伴要巡逻到23 时;而平安志愿者们的“领队”——居民区书记和几个同事,则要一直通宵守到初一黎明。对6 岁的学生董怡君来说,这次烟花爆竹管控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志愿工作,除夕夜里他在父母带领下穿着橙色马甲,在自家小区里来回观察……
管好了燃放,购买和运输也没被守“沪”队伍遗忘。
2016 年,上海共发出66 张烟花爆竹经营许可证,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锐减到7 张,而且全部位于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青浦、奉贤、崇明等郊区,也难怪有市民感慨:“今年的烟花爆竹是想买都买不到!”即便是买到了,买的时候要实名登记,回家以后还有民警核实走访,想偷拿到“禁燃”区域去放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严格的执法下,把烟花爆竹带进上海也不现实。年前,在沪经商的于某从山东买了18 箱烟花爆竹准备偷运到上海。
为逃避检查,他特意用一床被子把后备厢的烟花盖住。然而,当他驾驶的面包车行驶入G60 沪昆高速上海段时,还是没能逃过民警的观察,“以为到了除夕警察就放松警惕了,没想到还是查得这么细!”除了陆路、水路等主要入沪通道,上海公安还在省际交界道路及无名小路加强了盘查。

清新体验换您幸福

2017 年的春节“禁燃”中,一个现象值得注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不放烟花爆竹了。“放烟花爆竹主要是图个热闹吉利,但却对空气有污染,甚至带来安全隐患。”节前,一名主动上交了56 箱烟花爆竹的杂货店店主说,“春节的意义在于平安、团聚,有这两点就够了。”
当“禁燃”带来的益处越发明显时,过年不放烟花爆竹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一些去年还坚持燃放烟花爆竹的市民,如今成了管控志愿者,卫清西路上一家装潢店的许老板就是其一。
去年春节前,老许表面上答应不会放烟花爆竹,但私底下还是准备除夕夜放上几响讨个吉利。这一幕恰巧被巡逻民警发现,当即把老许带回派出所批评教育。“别人都在家过年,我却灰头土脸地在派出所待着。”老许说。难忘的除夕夜触动了老许,随着宣传越来越深入,他也报名成为了一名平安志愿者。当今年民警再来叮嘱他时,他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您放心吧!今年送我鞭炮我都不会放了,我现在是一名烟花爆竹管控的志愿者。你看,这是我前几天参加街道‘禁燃’活动的照片。”从不让放到不想放,这样的转变让民警十分惊喜。
当“禁燃”在人们心中成为约定成俗时,过年放鞭炮的旧习俗也开始淡出外国友人的视线。原本在不少外国人眼中,中国春节总是离不开阵阵鞭炮声。或是出于好奇,或是想凑个热闹,有些外国朋友也会在春节时买上一些。如何让这些外国朋友既不失去体验中国年味的机会,又能遵守上海的“禁燃令”呢?
遵守的前提是了解,但语言问题是只“拦路虎”。在天山街道,一群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专业志愿者成为绝佳的“打虎武松”。在社区居委会的邀请下,他们将“禁燃”宣传资料翻译成英、法、德、意、日等多国文字,由物业统一张贴在小区和楼门口。他们还和消防部门一起上门向外国居民送上春联、电子爆竹等“新年俗”,让中国的年味持续飘荡。
有了去年“禁燃令”的体验, 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志愿者也主动参与到平安志愿者的工作中,有他们与社区民警一道挨家挨户上门讲解,外国居民也更理解配合了。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我们把珍贵的“敬业福”储存在心中,体现到生活里,定能装点出一个春意盎然的平安上海。

数说上海春节『禁燃』成绩单

安全火患降低

上海全市129 个消防中队、9000 余名消防官兵全员上岗,并在91个重点区域现场驻防;全市8100 家重点单位、社区微型消防站和专职、志愿消防队伍坚守岗位;受理火警数、出水数同比分别下降23.7%、17.6%。

监管力度更大

2016 年12 月以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查处烟花爆竹违法犯罪案件400 余起,收缴非法产品12700 余箱,罚款140 余万元,行政拘留100余人,刑事拘留40 余人。

空气数据转好

除夕上海PM2.5 浓度为16 微克/ 立方米;年初四夜间至年初五凌晨,全市及各区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级水平。

爆竹垃圾骤减

初一、初五,上海外环以外地区清除烟花爆竹垃圾同比去年下降70.3%、84.56%。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