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灭焰为防火 说说古代的消防节——寒食节

1 min read
张晓虹/编辑

说起我国的消防节,大家异口同声,11月9号。可是为什么是11月9号?能说上来的人并不多。这和我国的报警号码的编码工作有关。我国过去的火警电话是“09”,这是因为在70年代以前,我国特别通讯是预定为“0”号,而0和9在老式表盘式电话上分别是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因此很不容易被人误操作。70年代后期我国通讯服务号码由特殊的“0”改为“11”,因此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火警电话号码就统一升格为“119”。有人说这是汉语“要要救”的谐音,当然习惯了,谐音就和谐了。1992年,国家公安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119消防宣传日”,令该日成为事实上的消防节。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进行宣传呢?因为冬季是火灾多发季节,根据火灾动力学理论,风干物燥,导热系数低,损失能量少,大部分能量用于点火和蔓延,所以火灾在冬天蔓延特别快。为了搞好冬季防火工作,以“119消防宣传日”为起点,开始冬季防火的科普宣传,可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燃料多了,就需要担心失火,需要提高防火意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还会担心火灾问题么?所以社会越发达,火灾问题越严重,这是燃料蓄积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

说起寒食节的起源,大家异口同声,晋文公纪念介之推,带头倡导并推动了寒食节的流行。是这样么?寒食节有两大标志,禁火和冷食。黄帝时代就强调禁火(“节用水火”),刀耕火种的社会需要火源来清理土地,灰烬来增加土壤肥力,放火来吸引降水(求雨),所以刀耕火种的社会,总是强调火源管理的,禁火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至于冷食,那历史就更悠久了。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山海经·五藏山经·北山经》就有如下记载:“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硅,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有人考证,山海经成书于公元前4200年,远远早于介之推英勇牺牲的公元前635年。也就是说,任何植被丰茂,容易失火的地方,都会存在禁火的制度,不管是公元前635年的绵上地区(山西翼城,介之推的家乡和隐居之地),还是17世纪的波士顿地区,甚至在1987年春季的大兴安岭地区,林区必须推广按时禁火制度,防止有限的森林资源被人工火源一次性全烧光。所以,把介之推的故事当作寒食节的起源是成问题的,只能说是逸闻趣事,而寒食节的实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衰亡有其内在的气候的贡献。

为什么要寒食?因为需要禁火。为什么要禁火?因为燃料多,这是一方面。古代的刀耕火种社会对于燃料的特殊的要求,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能源和肥料,以及最强大的清场工具。在大火星升起来的时候(农历之前的火历,见庞朴对火历的三篇考证工作),即春天到来的时候,一把火烧光,可以增加肥料,清理土地,并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早放火,则不能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晚放火,则烧不着,因为雨季早已来临,所以放火的时刻相当讲究。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大火星(心宿,天蝎座   星)的昏见作为农事的开端,即岁首。所以“火始昏见”,就是大火星在黄昏时可以看见了,就可以放火清理土地了。这种天象观察,大致发生在冬至日的106日(即清明节前后),那么为了保证按时放火,就需要在前一天禁火,防止意外发生。于是,冷食和禁火(灭烟),就是寒食节的典型特征了。古人只知春秋,不知冬夏,是因为火历中没有冬夏,也因为气候异常温暖,冬夏的对比不是很明显。庞朴考证古代28心宿的排列次序,先春秋,后冬夏,就是反映了古人在这种认识上的逐步改进过程。

寒食节,又称百五节,就是发生在冬至日之后的第105日。为什么要以冬至起算?因为冬至日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太阳出来最迟,下山最早,因此很容易在日历中定位。相比之下,火历需要仰赖大火星,而大火星的出现,则有一定的漂移,也许几十年不变,可是几百年上千年就很难说了,于是古人把寒食节固定在冬至日的第105日,有着对天文历法不足的补偿考量。另外,冬至日本身,就是防火重点时段,因此古代的冬季防火,始于冬至日,终于寒食日,共106天。不管是否明令防火,刀耕火种的社会需要针对这一段时间段进行防火禁火实践,否则来年没有收成,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对于全球变冷的时段(西周初年),干旱火灾相伴,更需要对火源加以管理。于是《周礼•司烜(xuān)氏》中说‘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就可以得到理解了。如果不是因为天冷,还会有对火禁的管理么?很难说。西周初年的防火严峻形势,与竺可桢观察到的气候变冷有关。

为什么寒食节从宋代开始逐步消亡呢?宋代寒冷,寒冷的寒食对健康不利,历史上的几次禁断寒食,都与气候变冷有关,这是第一;其次,宋代是刀耕火种的畲民逐步“改土归流”,从火耕转向农耕的时期,因此火耕社会的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就被农耕社会的清明节所取代了。从火耕(Horticulture)向农耕(Agriculture)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宋代森林破坏严重,燃料严重不足,那么林区的安全就不再是全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了。第四,由于取火手段的改进,禁火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既然取火不需要很大的代价,那么改火制度就无法维持,间接导致寒食节的消亡。

纵观古代寒食制度的兴衰,不论是黄帝的“节用水火”,还是周代的“四季改火”,还是石勒的“禁火寒食”,以及唐宋的“普天灭焰”,不管形式如何,都有一定的春节防火考量。古代冬至日是冬季防火季节的开端,而寒食节就相当于冬季防火期的尾声了,所以古代的防火季节大约是106日。因此,寒食节也是古代的消防节,可以起到传播消防知识,提高防火意识,推广安全文化的作用。现代中国的冬季防火季节,有始(当代以11月9日开始)无终,十分不妥。不能认识到寒食节对于保证古代刀耕火种经济的保护作用,是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得到消亡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全球变暖,环境温度的提高,虽仍输于商代,但直逼“春城飞花”的唐朝,因此寒食节的提倡有着强大的气候变化的背景。我国突然提出清明节放假制度,可以看作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因为本来寒冷干燥的寒食清明现在温暖潮湿了,于是寒食清明在日历中的地位增加。如果需要恢复寒食节,那么,作为防火季节尾声的寒食节,仍然可以成为另一个消防科普节而存在。所以在寒食节进行的消防科普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有道是,天冷尚端午,日暖重寒食,冬至始防火,防火到寒食。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