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烧四日的大火没能烧醒哥本哈根

1728年的哥本哈根大火是哥本哈根历史上最惨重的火灾,根据灾后的精确估计,28%的城市建筑被烧毁,70000城市人口中20%无家可归,死伤人数不详。
张晓虹/ 编辑

11 世纪初的哥本哈根还只是个小渔村,随着贸易发展而日益繁盛,在1443 年,丹麦国王正式迁都于此。经过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哥本哈根如今已成为北欧最大的城市,以其丰富的艺术和悠久的文化,享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最佳设计城市、欧洲文化之都、世界上最漂亮的首都、最具童话色彩的城市等诸多美誉。这里既有悠扬的小提琴、飞扬的芭蕾舞,也向世界输出顶尖的工业设计产品;标志性的小美人鱼雕像在海边静静沉思,充满童话气质的古堡与皇宫毗邻散布,古老与神奇、艺术与现代交相辉映。

损伤惨重

1728 年夏季,温暖、干燥的好天气一直持续到秋天来临。
10 月20 日是星期三,晚上6 点至8 点之间,距离北城门不远处的一座两层小楼忽然失火。起火房间位于二层,租客是一名餐馆经营者。
虽然事后他和妻子都坚称火灾是小儿子碰翻蜡烛引起的,但人们普遍认为,真正的肇事者就是这对夫妻,他们只是为了免受处罚,才把责任推给未成年的孩子。着火时,巡夜人很快发现火情并发出警报。而当时的消防队装备简陋原始,城内道路狭窄又挤满搬运财物逃离的市民,消防队根本无法将笨重的手压消防泵抬到现场。此时,正刮着猛烈的西南风,把失去控制的大火向中心城区驱赶。到晚上9 点多,北门大街两侧的建筑已经被全部引着,进而向各个方向蔓延。深夜,大火接近圣彼得教堂,正当人们全力灭火时,城东又出现了新的起火点。由于风向变化,两股火势汇集一处,转瞬蔓延扩大。城内一片混乱,供水中断,当人们想到城外的运河取水灭火时,驻军长官为了防止士兵趁乱逃亡而紧闭城门。
21 日清晨,数千名驻军士兵和舰队水兵加入灭火行列。
失去控制的火势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横冲直撞,孤注一掷的士兵从军营运来大炮,试图将已经燃着的建筑轰塌,以阻止火势扩展。发现无济于事后,士兵们又用黑火药炸毁尚未燃烧的建筑,希望形成隔离带。这种危险的做法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剧了现场的混乱。有些火药在搬运过程中爆炸造成人员伤亡,有的建筑被炸毁时住户甚至还未撤离,还有很多建筑被毫无组织地爆破引燃,又增加了新的火点。
上午9 时30 分,紧邻哥本哈根大学的圣母教堂塔尖轰然倒塌,主教在随从保护下仓皇逃出教堂,随身只带出3 本祷告书。在国王新广场,大火将皇家孤儿院吞噬,并继续向南蔓延。旋即,哥本哈根大学成为了下一个牺牲品,首先被殃及的是为贫穷学生免费提供餐食的食堂,然后是行政区、解剖楼、剧院。教授们从家中将书籍抢运出来,以为可以逃过一劫,但随着大火将校园内的建筑逐个吞噬,所有努力都徒劳无益。下午5 时,三一教堂燃起熊熊大火,哥本哈根大学图书馆就在教堂顶部的阁楼,所有藏书化为灰烬。一墙之隔的圆塔虽未倒塌,但顶层的天文台却全部过火。
1642 年落成的圆塔高度34.8 米,外观敦实厚重,至今仍是哥本哈根重要的标志性建筑,站在塔顶可以将老城区尽收眼底。圆塔最大的特点,是内部宽敞的螺旋形上坡廊道,可以让国王乘着马车绕行中空的圆塔七圈半后直接到达塔顶。
作为三一教堂建筑群的一部分,圆塔集天文台、学生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三种功能于一身,塔顶的天文台不但有各式天文观测仪器,还存放着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记录,这些设备和资料悉数毁于大火。

二度起火

22 日一早,风向转为向北吹,火势终于不再向南蔓延,全城的灭火行动也变得稍有秩序。但随着城堡岛附近的肥皂厂被引燃,刚刚被控制的火势再度肆虐,一直烧到环城堡岛的旧滩运河才终于止步。位于城市东北的医院被大火吞没,没有来得及撤离的病人不幸罹难。23 日,风停了下来,火势蔓延的脚步也基本停歇。为了抓住时机彻底控制火势,又炸毁了36 处建筑,以形成阻火隔离带。
清晨,精疲力竭的士兵和民众经过最后的努力,终于将火势彻底扑灭。
这场大火从20 日傍晚烧到23 日清晨,延连4 天之久。
易燃的木质房屋、狭窄的道路街巷、落后的消防装备,以及调动军队、拆房破屋、趁火打劫、混乱不堪——这些工业化之前欧洲城市火灾的典型特征,几乎无一例外全部出现。而国王克里斯蒂安六世居然将大火的熄灭视为神助,为感谢上帝,1731年他颁布法令,将每年10 月23 日确定为全国节日,每到这一天都要举行感恩弥撒。直到1770 年,这个节日才被废止。

调查损失

大火扑灭后,哥本哈根市很快开始调查各项损失。由于1699 年曾经对房产建筑进行过全面登记并绘有地图,所以统计工作进展颇为迅速。当年11 月1日,哥本哈根市测量员索伦•贝勒提交了第一份损失报告;根据国王要求,第二年的4 月13 日,哥本哈根地方治安官又提交了第二份报告。两份报告内容基本相同,稍有出入的是过火房产相差43 处。目前公认的损失是,这场大火横扫哥本哈根三分之一的城区,城市北部全部夷为平地,1227 处房产、1600 座建筑被毁,其中包括5 座教堂。根据1699 年的地籍统计,哥本哈根城区共有4500 处房产,因此,历史学家认为这场大火烧毁了哥本哈根市28% 的建筑,而建于中世纪的建筑则有47% 被毁。火灾造成1.5 万人无家可归。史料中没有火灾伤亡人数的统计,但估计伤亡并不很严重。
物质财富的消失毕竟能被岁月所弥补,而文化遭受的破坏却永远无法挽回,让人扼腕叹息。丹麦人认为,哥本哈根大学才是这场火灾最大的受害者:圆塔天文台、三一教堂图书馆内超过35000 册图书和大量的历史文献化为灰烬,其中包括历史学家汉斯• 斯万宁、安德斯• 维德尔• 索伦森、尼尔斯• 克拉格等人的手稿和作品,科学家奥莱• 沃莫、奥勒• 罗默、第谷兄弟的研究成果也损失殆尽。此外,哥本哈根大学众多教授的私人藏书也惨遭劫难。

建立制度

火灾后,哥本哈根市成立了重建委员会。在勘察火灾现场后,委员会建议主要街道宽度应不小于12-15 米,其他道路的宽度也不应小于10 米;同时,委员会还建议新建筑禁止使用木材,只能用砖石材料。到1737 年重建工作基本结束时,哥本哈根的道路确实拓宽了,很多道路一直保持至今。但建筑材料“砖石化”的法令到1731 年就无疾而终了,因此相比于昂贵的砖石材料,人们普遍觉得木材便于取用、价格低廉。
而这一退让,又为1795 年7 月5 日爆发的另一场大火留下了隐患。在那场持续3 天的大火中,哥本哈根四分之一的城区再次被大火蹂躏,909 处建筑被毁,74 处建筑受损。经过18 世纪这两场大火的洗礼,中世纪的建筑从此在哥本哈根销声匿迹。
世事变迁。1848 年,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将丹麦维系188年的世袭君主制推翻,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随着国际形势动荡变化,以及攻城武器的日益发展,哥本哈根古老厚重的城墙变得越来越没有用处,甚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短板。
1868 年,丹麦通过法令拆除哥本哈根城墙,平整出的土地,被用于修建公园和公共建筑——包括市政厅和众多的博物馆,从而形成了现代哥本哈根的城市格局。
1868 年5 月18 日《哥本哈根消防法》颁布施行。1870年8 月1 日,已有183 年历史的皇家哥本哈根消防队正式改名为哥本哈根市消防局,成为现代市政公共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这时,位于圣尼古拉教堂的中心消防站场地狭窄,已不堪使用,恰逢拆除城墙腾出空间,1889 年,新的哥本哈根中心消防站开工建设,1892 年4 月30 日正式投入使用,并一直使用至今。新的中心消防站红砖砌筑,采用严谨的古典建筑风格,锯齿形的山墙和尖顶门塔,设计灵感来源是中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城堡建筑。目前,中心消防站也是哥本哈根市消防局的所在地,设有大哥本哈根地区的火灾报警中心,它和其他6个消防站,共同担负着这座国际城市的灭火救援任务。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