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国外景区客流管理有何招

钟韵瑶/ 编辑

春暖花开之时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机,不少人趁着“五一”小长假出去走走看看,各大旅游景点也随之火爆,景点的人海也成了独特的风景。为了避免“轧闹忙”“看人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一睹更大的世界。
国外的旅游景点是否也会如国内那样人头攒动呢?他们又是怎么保证游客的舒适性呢?我们不妨一探。

最普遍做法——景点限流

英国的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不列颠”在古凯尔特语是“多彩”的意思。因有部分不列颠人迁居法国,故将本土称为大不列颠,法国北部则称小不列颠或不列塔尼。诚如其名,英国有着多彩的文物古迹和秀丽的自然风景,如“万城之花”伦敦、“北方雅典”爱丁堡、大学城牛津、剑桥等等,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游名城。
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度,对景区人流控制,也有丰富的经验。例如每年在泰晤士河畔举行的跨年烟花表演,在会议广场等人流集中的区域有专人负责统计人数,如果人数达到区域承载上限,警察和志愿者就会停止放行。在有序的秩序背后,是英国倡导的从娃娃抓起的公共安全教育。
从小学到大学、到公司和社会组织都会不定期地进行防火逃生演练,帮助公众形成临危不乱、有序安全的意识。
不同于英国的“绅士感”,德国更多的是给人一种严谨感,这种态度体现在游览中便成了井然有序。德国的旅游景点通常会在门票上注明出入时间以此将游客控制在合理的人数,游客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进入景点,这样既提高了游客的游览质量,也避免了景点因超人数而受到破坏。
一年四季,德国总有让人向往的节日,春天的科隆狂欢节、秋天的慕尼黑啤酒节、冬天的柏林新年,在这些节日中很少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
有别于德国在门票上做规矩,法国的景点门票没有使用时间限制,但景点在入口处会有客流限制,一些著名景点还会对人流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流。如著名的卢浮宫有几个入口,管理人员把游客进行分化,第一时间引导游客去看《蒙娜丽莎》,随后再让他们分开。
有媒体报道,日本成为了中国游客出境游首选,针对中国游客,日本甚至发明了一个新词:“爆买”,赴日游之火热可见一斑。为了防止景点人山人海,日本也以限流或是预约制的方式限制人数,不仅是景点,在美术馆、展览馆前也经常出现需要排队一两个小时才能进场参观的局面,如果是炎热的夏天,一些主办方会为等待的观众准备遮阳伞和饮用水,还有医务人员巡视是否有人身体不适。

最常规配置——旅游警察

越来越多的景点借力警察部门来保障秩序和游客安全,这已成为时代对旅游业的新要求。由于警察的特殊属性,使得他们在处理事情时比普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更有威慑力和发言权,这为安全增加了一份砝码。
泰国旅游警察设立于1976 年,经过40 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一支成熟的执法队伍。泰国各个府都设有旅游警察的驻点站,驻点站的多少取决于各府景点和游客的多少,类似普吉、清迈、芭堤雅这样的游览胜地,旅游警察的驻站自然密集。旅游警察在接获游客热线的相关调度信息后,也会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地进行处置。当游客遇到安全问题需要救助,或是因团费过低而遭遇强制购物等旅游乱象时,旅游警察很管用。泰国旅游警察可持有枪械,有现场处罚权和扣押权,包括在案发现场用枪械制伏嫌疑人、对涉及刑事犯罪的游客实施扣押等。这些权力对旅游警察有效实施管辖至关重要。
在希腊首都雅典和几乎所有的热门景点,都不难见到旅游警察的身影。大多数情况下,他们是笑眯眯地给游客指路,但如果游客觉得被出租车司机宰了、被餐厅坑了,或是看不明白酒店的“额外收费”,那么可以去找旅游警察。
这些旅游警察手里有不少有用的信息:各国驻希腊使领馆的联系电话、博物馆的开门时间、靠谱的出租车和酒店名录……他们还负责处理游客和旅游业者之间的小纠纷。
1997 年埃及南部旅游城市卢克索发生恐怖袭击,导致58 名外国游客和4 名埃及人死亡,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受到了重创。埃及政府于是建立了专门的旅游警察队伍,派驻各个景区和涉外酒店,以重点保护外国游客。如今,外国游客在埃及旅游全程都会受到旅游警察的关照。在博物馆、神庙、金字塔等各个景点,旅游警察会定期进行全面的安全排查,及时发现各类安全隐患。当游客受到奸商的欺骗时,他们可以到距离最近的旅游警察局寻求帮助,警察会认真倾听他们的投诉,随后找到涉事商家咨询,必要时通过司法途径维护游客权益。当外国游客有意或无意携带了枪支、弹药等违禁物品时,旅游警察也会严格按照法律采取没收等措施,而不会粗暴对待游客。
在俄罗斯,旅游警察于2014 年7 月设立,职责包括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居民游客的安全,协助侦破涉及外国游客的案件。在旅游警察队伍成立后的半年内,他们登记处罚了两千次外国游客的违规行为,如在公众场合吸烟等。
在俄罗斯人眼中,旅游警察就是游客的救星,即使是本国人出游,也要先查询目的地有无旅游警察的保障。

最标本兼治——严苛制度

新加坡对罪犯的制裁是全世界最残酷的国家之一。为了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完善而又严谨的法律法规,常年灌输的法制意识,再加上严密的治安系统和强大的安保力量,形成了新加坡的社会治安的良好现状。新加坡曾发生因地铁故障导致大量乘客滞留在地铁站内的情况,但并未产生严重后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民众的安全意识,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依然能够临危不乱、听从指挥,有序、依次离开。
每当举行大型活动时,为应对“人多难控”的情况,新加坡有一套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先由交通管理部门对交通及人流事先进行模拟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周密细致的交通管制方案;活动当时,警察系统各部门会派出相应的执勤警员,共同维持秩序,同时在人流行进的路段,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充足的缓冲区,预留空间,既可以缓解人流压力,也可在紧急情况下起到疏散人群的作用。
印度在景区安全管理方面与新加坡有相似之处。印度景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古迹众多,1958 年到1973 年,印度先后出台了四项与保护古迹相关的法案、法规。1992 年,印度政府又出台一项修正案,严禁在历史古迹周围100 米内进行开发、建筑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并对遗址100 米到300 米以内地区的经营活动加以限制。根据印度古迹保护法规规定,损毁古迹将处以最高5000 卢比(约合人民币550 元)罚款,或判处最长三个月监禁,或两项处罚并行。
严谨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执法,让游客们不敢任性而为。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