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幸生/ 文 陈建林/ 图
“最难的”的徒步行走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在官方网络上出现“市民勿恐慌”的字样,你在阅读的瞬间,最可能的第一感会是什么?也许是:这是真的吗?发生了什么事?社会舆情从来是会发酵的,这是谁那么大的胆子在“大声喧哗”?
2017 年6 月17 日,安徽主流大报刊发消息:关于开展中部省份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的通告。通告向全体市民告知: 为提高消防部队地震救援能力和水平,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公安部消防局定于2017 年6 月19 日至22 日在我市马钢合肥分公司组织开展中部省份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届时将进行徒步拉练、地震救援科目等演练。请广大市民不要恐慌、不围观、不传谣。演练给广大市民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特此通告。通告署名:合肥市公安局,通告日期是2017 年6 月11 日。第二天,在安徽省“万家资讯”网的“民生”栏目里,2017 年6 月18 日上午刊发通知标题是:“6 月19 日至22 日合肥将举行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 市民勿恐慌勿传谣 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
从传统纸质媒体到现代网络传播,“勿恐慌勿传谣”的告诫实现了社会全覆盖。消息是确凿的,但具体的“不围观”地点将是哪里?被告知者谁也不知道。
这次公安部组织的中部地区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方案假设:在合肥市瑶海区发生里氏N 级地震,一生产厂区建筑倒塌损毁严重,大量人员被埋压;公安部消防局随即启动地震灾害救援预案,共包含区域搜救、夜间搜救、大面积搜救三大类19 个实战科目。计有江苏、浙江、河南、山东、福建、江西、湖北、安徽和上海9 个省市的队伍,共766 名消防官兵参与救援演练,是迄今的历次演练中参加队伍最多,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次。8 个重型救援队和1 个轻型救援队,将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医疗设备和救援犬等救援装备迅速集结,通过徒步和直升机赶赴灾区开展救援。演练的第一个科目是“机动推进”,各省市队伍在出发地“集结乘车抵达合肥”。
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重型救援队领队、上海市消防局司令部参谋长陈永胜大校这样表述:接到公安部消防局演练出动命令,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派出1 支重型救援队以及前方指挥、战勤保障、医疗救护、政工宣传等工作小组组成作战编队,共计75 人。6 月18 日下午,参演官兵对装备器材完成了全面清点检查,19 日晨5 时集结完毕,携带2500 余件器材装备及72 小时个人保障物资,紧张有序地向目的地开进;6 月19 日15 时30 分左右,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抵达安徽省合肥市演练集结区,“演练假设:由于震中建筑倒塌损毁严重,进入震中的道路交通阻断,车辆无法通行”,“全体救援队员立即利用自制推车携带装备器材和72 小时个人保障物资,进行15 公里徒步行军,向核心区挺进” 。如是的徒步行进,是这次演练设置的第二个科目。
路经合肥市区的时候,天色已经发亮了,有些居民正在出门上街,当队伍横越市区马路,当地已安排交警到位执勤,维持通行秩序。有一辆轿车停下了,跟进的第二辆轿车猛然停下,司机似乎是有急事,从车窗伸出左手摇晃,并且发出“声音”以示“让开”,可能是马上看到了交警正在接近的“严肃神情”,这车当下在路中央急速调头,另寻通路去了。
行进在市区马路上的队伍,身着橙黄色消防特制服装的救援队员们,推拉着专用小车,上面满载各种救援器材,步履沉重地急速行军。3条救援犬紧紧相随。
当队伍快速通过市区道路,迎面而来的是上下陡坡的田埂土路,路径小于车子的轮距,一边时而是河道,时而是农田,歪歪斜斜、“推推搡搡”的行进在急剧消耗救援队员们的体力。当队伍进入废墟和丛林,周遭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脚下满地是大小瓦砾,队员脚下有时会踏进池塘,有时会踩到游动中的蛇。队员们用头盔上的和手中的灯光,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寻找着前进的道路。
“徒步行军15 公里,对消防官兵来说这是对个人体能、战斗意志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一次极大考验和磨练。队员们身上的衣服很快就湿透了,消防官兵们坚定信念,向‘灾区’挺进,始终没有一人掉队。因为,对于生命,再苦也要分秒必争。始终没有一人掉队。20 日凌晨3 时,上海消防地震救援队抵达水域渡口,准备渡河”,因各类装备大小不一,为保障顺利渡河,救援队员们卸下车上的装备,让小车和装备都各自分开装船。来到对岸,队伍再次按照要求重新装车,齐心协力,步伐坚定,继续前进,迈步挺进灾区。
6 月20 日上午,经过逾13 个小时的徒步行军,穿越树林、翻过废墟、渡过大河,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到达演练宿营区。13 个小时徒步15 公里,也就是说走一公里路要花去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自2008 年的汶川地震后,在很短的时间里,公安部消防局就组织了川滇演练,以观察、研究和提升中国地震救援的能力及科技等各方面的水准。随后,又进行了西北和东北地区的演练。在这几次的演练中,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特勤支队警务科科长王玮都被上级抽调为导调员,参与了数次演练中所有科目和场景的设置。对于这次中部九省市救援演练的徒步行进项目,他说,作为上级组织者,基本上是挑选、利用了原来地形的特征,来测试和考验参加演练队伍的抗灾能力,并没有“人为刻意地设置,加深或加高环境的难度”。不过,王玮也说,这次徒步行进的难度,是以往数次演练当中“最难的”。
全面考验“负荷最重队伍”的救助技能
6 月20 日上午,上海消防重型救援编队抵达营地。在以往的地震救援演练中,所有参与队伍在72 小时之内吃的都是“干粮”。尽管有时候会被称作“点心”,实际上官兵们吃的就是压缩饼干。三天不开伙,是以往一以贯之的演练“习惯”,理由是非客观的,整个演练也就是三天时间,从后勤保障的角度讲,救援战士自我负重,有干粮有水喝,不饥不渴,就可以了。只是,在经历过多次类似的演练之后,上海的队伍“有新的想法和新的做法”。用陈永胜的说法是:我们在到达营地后的第一顿午饭,要吃上热饭热菜热汤。如是出发点的考虑既是实际的,也是可能的,去到真正的灾区,你这支实施救援队伍的时间,几乎不可能仅仅就是3 天,长时间地让救援官兵吃干粮,难以保障队伍的体力,也会影响救灾的进程;如今,当我们已经较大提升了自己的救援能力、保障能力,就应该让战士们吃上热饭热菜热汤,成为人性化的现实。
20 日中午,上海作战编队吃的是米饭,现做的牛肉和榨菜蛋花汤。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在救援现场让救援队员们吃上热饭热菜热汤,那是要付出大代价的。演练规定,作战编队每个队员须携带“72 小时自我保障物资”,其中包括:指南针、哨子、雨衣、简易洗漱用品、防潮垫、睡袋、口罩、内衣裤、袜子、瑞士军刀、水质净化片、急救包、军用水壶、饭盒刀叉、高能量食品、饮用水、单兵帐篷。这些装备的数量和重量是恒定的,按照规定,一人一天水的消耗量是2 升,三天就是随身携带6 升饮用水。这些装备总重超过60 斤。
这个60 斤自负重量,所有参加演练队伍的每个参战队员都是一样的,公安部报道中的山东增援队也是“每人负重30 公斤携行器材”。但是,如果要增加“开伙做饭”这个“自选动作”,那就是说在规定的救援装备之外,还要“带上大米、蔬菜、各类生肉食材,还有相当数量的桶装水,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
更要带上行军灶,那就是还要携带发电机组和燃油,凡是开伙做饭需要的一切,一样也不能拉下”。
面对经过极高体力消耗的官兵们,75 个人的3 天,需要补充的食材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再者,以往演练的车辆,只要携带能够到达营地的燃油就足够了,但是,这次上海救援编队却额外地增带了相应数量的“瓶装油料”,理由是“要考虑到在灾区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要做到有备无患”。由是,这次在15 公里徒步行进“最难走”的路上,除去上海队伍徒步时间是最长的,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表述:上海消防作战编队的负荷是“最重”的。
上海消防作战编队要让官兵吃上热饭热菜热汤的自选动作,实质上是自觉地体现了公安部演练组织者的一个重要意图。随着国内多次实地救援以及反复举行的演练,严酷的实地救援要求,各支队伍与时俱进的技能革新,使得各省市重型救援队现有的救援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增强,演练组织者的职能之一,就是“要在新的演练中敏锐地发现各支队伍的好的做法,予以综合推广”。
不过,在第二天进行“狭小空间横向破拆”科目的时候,“比较机敏”的上海救援队员还是碰上了一个“不认识的东西”,一时不知“怎么办”。
6 月20 日17 时05 分,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进行“狭小空间横向破拆”科目考核。科目设置是这样的:在5 号作业区假设建筑发生A 型、V 型坍塌,废墟内有被困人员的人形道具,建筑通道被废墟、建筑通道等封堵。救援队需对救援通道入口处大型建筑构建实施牵引,对不可移除建筑构建实施顶撑、支撑保护,对救援通道建筑内外废墟、建筑构建障碍物进行清理破拆,对救援通道内A 型、V 型不稳固建筑构建进行支撑保护。打通救援通道,将被困人员按救援路线救至制定安全区域。该科目涵盖倍力系统重物牵引,重物支撑,狭小空间混凝土破拆,1.2 厘米螺纹钢钢筋网切割,清除杂物打开生命通道,救助2 名被困人员等多种救助技术,需协作进行,各环节衔接紧凑。在地震救援现场,许多坍塌的建筑物仍存在二次倒塌的可能性。为确保安全,地震救援重型一分队官兵联合结构专家共同评估预判,利用携带的木板进行适应性切割、支撑。
公安部演练组织者设置“狭小空间横向破拆”的意图是:这科目基本涵盖了救援需要的全部技术; 全面考验搜救队员实施救助的技能,以提高搜救队员整体协同作战能力。
上海救援队员首先遇上的,是呈人字形叠起的大型水泥板,先拖走最上面的一块,再采用器械对第二块水泥板做支撑,从而“露出可以救援进入的洞口”。来到第二个空间,仅有80 厘米左右的宽度,只能有一名队员来实施救援操作。
这位队员面对内有钢筋结构的“墙壁”,先采用器械切割,然后对墙壁实施破坏性的撞击。击破障碍后进入第三个空间,展示在队员眼前的,是一台双开门的冰箱阻挡了去路。救援队员毫不迟疑地予以破坏性拆除。然而,待救援队员再次凿开墙壁,发现“里面”是一个由金属管道和片状结构组成的“东西”,必须拆除。刚刚从大量粉尘、高分贝噪音的操作环境中突围过来的救援战士,一时间“愣住了”。
这个停顿,是基于避免发生爆炸事故的考虑。现场救援队员想的是,这个东西上的那根圆柱形的金属管线,“究竟是不是燃气管道”。如果是输送燃气的金属管线,如果里面还存有燃气,一旦高转速的破拆器械“上去”,无可避免的后果就是引发大爆炸。在不知道、无法判断的情况下,救援队员实施的方法,是向“地下要空间”,沿着这物件的下方开挖,直到挖出一个能够供“小个子队员爬过去”的空隙。终于,一位救援队员爬到了对面房间,到那个时候,身处逼仄空间里的队员们才明白,这是一个北方住家常用的暖气片。属于南方的上海居民,家家用的几乎都是空调,很少采用这样的暖气片过冬。也很自然,来自南方的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的重型救援队队员们,“也就没法认识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如果说,15 公里徒步行军的路径,演练组织者并没有特意人为地“提升难度”,或许也可以说,这块故意设置的暖气片障碍物,也未见得是组织者提前知道来自上海的救援队员会不认识这个“东西”。这是一个意外,但在实际上,这个“不认识”给上海救援队员们增加了一道真正的难题。
移走陌生的暖气片,如同每过一道障碍,队员们都做了救援支撑一样,在移走暖气片的位置做了坚固的支撑。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一分队成功进入第四个空间,将三名被困人员全部救出。科目完成,用时9 小时21 分。
“实现救援效益最大化”的思考
在公安部演练命令的字里行间,参与者是找不到“比赛”这两个字的,但是,只要有对手,参与演练的双方或多方,就天然地带有着比一比、试一试、赛一赛的竞争心态。军人的血性,从来就是夺取胜利。
除去高质量地完成演练科目,更多的现场细节,可以看见或体会参战编队每战必胜的良苦用心。
与演练中其他队伍的专业构成有所不同,对于救援队员的职能设置,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的组合方式,是将全体救援队员分为一、二、三共三个分队,每个分队、每个队员的体力现状、装备支持、实施救援、安全观察、通信保障,都基本保持在“全能”的状态,同时保持手中有梯队作为可机动的后备力量;这既避免了因为分工不同,彼此缺乏有机构成,从而产生你做我看,或消耗时间或延误时机的可能性。上海的这一组合方式,获得了认可。
除却随队军医,为了让在演练中可能出现的伤病及时得到诊治,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带有上海地方医院的专家医生跟队随行。来到上海救援队的驻扎营地,特意设置了一个“医院帐篷”,在外边挂起了一条横幅,上面的大字是:如须特殊救护,请到上海来。
在营地,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挑选地方”,摆放了一只水桶,特意设置了一个吸烟区。其他8 支参加演练队伍均无这个“动作”。当上海救援队员手中或明或暗的那一点火光闪动起来,管辖营地的“纠察”就理所当然地马上来到了
这里,然而,他们被告知,这里是经过“演练队伍领导”严格观察、选择和批准设立的吸烟区。上海消防重型救援队这个别出心裁的做法和新闻,立时就传遍了整个营区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在器材堆放密集、高强度的救援演练缝隙中,如何体现人性化的日常管理,上海“做了一个很好的实践”。
演练结束,各支参战编队都有对这次演练有“三分钟的表述时间”。上海市消防局司令部参谋长陈永胜在发言中提出:对于科目的设置,比如徒步行军,既可以像现在这样,设有规定路线,是否也可以颁发地图,规定必须到达的地点,具体如何行走的路线,则可由执行命令的队伍自行选定;“这样可以由此测试救援队伍的实战判断能力”。对于安全设置等方面,“上海的队伍也始终在进行思考,如何在演练当中,也在今后的实地救灾时候,实现救援效益的最大化”。
22 日,中部省份跨区域地震救援实战拉动演练高质量、高效率圆满完成了全部演练任务,全面展示了上海消防官兵精湛的业务技能和过硬的军事素质。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罗永强在总结会上给予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自信、沉着”的高度褒奖,充分肯定了上海消防地震救援队的综合能力,极大地鼓舞了参演官兵的斗志士气。
队伍撤离,上海的救援队员清扫场地,不留一点垃圾和杂物。陈永胜做了一个比喻:救援队员排成横队行进,就像在航空母舰甲板上排除异物一样。扫垃圾,这似乎已经不是重型救援演练的科目内容了,而在上海救援者的视线里,这依然是一个测试队伍现代化素质的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