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紫禁城大火之谜

0 min read

世上许多火灾,原非偶然,完全是设计。一般说,凡有不可示人的东西要遮藏,可以埋之深山老林,深藏入土,或是放之急流,沉入水底,凡有不可告人的事实要回避,最好有封口令、封口费,经过岁月的磨蚀,最终或许会被人淡忘。但这些做法,并不百分百保险,多少还有暴露的可能,也可能偶尔因沉渣泛起,甚而水落石出。惟一可以一劳永逸的,就是付之一炬,来个死无对证,把一切化为一笔糊涂账。

张晓虹/编辑

史料记载,1923年(民国十二年)6月26日晚,紫禁城附近居民惊见紫禁城的西北角红光满天,火焰高达十丈余,内里夹杂着叫喊和哭嚎。紫禁城神武门内建福宫的德日新斋突发大火,并迅速延及其他建筑。

没溥仪的旨意 消防队干着急

就在城里火光冲天的时候,警察总署薛之衍、卫戍司令王怀庆、步兵统领聂宪藩、提督三堂田德山、统带高柱臣,以及意大利使馆的消防员等等都来到神武门,准备进宫扑救。但是,宫里的门卫却以“清室向例未奉谕旨,外人不许入神武门一步”为由,不敢擅自为他们开门。
其时,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早已退位,但按照与民国定下的优待皇室条件,“尊号不改”,在紫禁城里过着“小朝廷”的生活。他每天仍然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宗人府、内务府等一套宫廷机构照常奉职不变。消防人员只能聚集在宫门外,等着溥仪下“谕旨”启门。
当时的内务府总管绍英急忙入宫四处寻找溥仪,让他下谕灭火。但是足足在宫里找了将近1小时20分钟,才在西宫见到了溥仪。溥仪还满脑子装着 “不得外人入宫”的家训,有些犹豫不决。绍英一再陈请,溥仪决定召集临时御前会议。会议之后,溥仪这才下谕旨,准许各消防人员入宫救火。
宫内无水,只好拆房子断火道错过了救火的最佳时间,消防人员赶到现场的时候,建福宫花园已经成了一片火海。
院内参天的松柏成了一棵棵火树;静怡轩、慧耀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池等诸多建筑都被牵连,在人们眼前一点点消失。
宫内没有自来水,水井又早已干枯多年,这让救火人员傻了眼。情急之中,有人建议把水管接在一起,汲取神武门外筒子河的水。但是水顺着一根不算太粗的管子,从400米外的筒子河慢慢流到这里,似乎很难解决燃眉之急。人们当时能做的也只是尽力拆除房屋、阻断火道。
一直折腾到第二天7时左右,大火才渐渐被扑灭。等到大火的余烬被完全被扑灭,已经是两三天之后了。

五十万银元买下灰烬 里面全是金子

建福宫花园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位于故宫内廷西六宫的西北侧,为历代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它坐北朝南,东西长67米,南北长64米。
整个花园楼、堂、馆、阁、轩、室、斋等大小不等、高低错落,形制各异的建筑类型相间,并隔以假山、花木、盆景,将空间以大化小,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多变。各景区和建筑之间用游廊相通,似隔又连,景色相互因借,彼此渗透,极为巧妙。
这个花园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经常做诗赋词加以赞美,还将众多自己喜爱的珍宝玩物存放此处。里面古玩、字画、瓷器、彝器、珍宝堆满了库房,数不胜数。
但是大火过后,这些都只能封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内务府事后呈报只有一句话:大火共烧毁房间一百二十间,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其实,建福宫原有多少东西,监守自盗的内务府本来就搞不清楚。据溥仪《我的前半生》回忆, “建福宫附近一带,包括静怡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广生楼、凝烽楼、香云亭等一大片地方烧成焦土。这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在这一把火里毁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
到了八月初,内务府的人找来一百多人清理火场,虽然灰烬里已经找不出字画、古瓷,但是金佛、金塔烧熔后有的成了碎块,有的化成金水,结成的半土半金块还有很多。
内务府找来北京各个金店投标,一个早已经打通关系的大金店以五十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处理权,并从中拣出金块金片一万七千多两。金店拣完了,内务府的人又把余下的灰烬装麻袋,分发下去。
据说,有人后来施舍给北京雍和宫柏林寺的黄金“坛城”,就是从麻袋里的灰烬中提炼出来的。
烧剩下的尚有这么多,可想损失有多大了!

火灾原因:电线走火?太监放火?

火后追查事故原因,这起火灾烧毁近400座大小建筑,延寿阁里的古物,广生楼里的大藏经,中正殿的大金塔、全藏真经、历代珍贵书画,吉云楼和凝烽楼数以千计的大小金佛和金制法器,全部化为乌有。种种迹象表明,建福宫火灾名册上的旷世宝物,其实有许多早在失火前就已消失。即便如此,对起火原因,北京政府只给出了谨慎的推测——电线走火。它没敢在明火尚存的情况下十分聪明地断言是燃放烟花爆竹使然,更没敢凭主观臆断就去抓人。
当时,妃嫔们为了消遣,经常在宫内放电影,德日新斋就是电影场所在,电影机、电灯房也在这里。负责管理的太监等缺乏用电知识,漏电失火不无可能。1904年慈禧70岁寿辰的时候,就曾出现正在放映的电影片子着火的情况。但是皇室的溥仪、溥佳等则怀疑是宫内偷盗珍宝的太监放火灭迹。
宫里太监偷盗珍宝,到外面古玩店抵押变卖的情况非常多见。甚至,溥仪结婚当天,婚礼刚刚完毕,皇后凤冠上的珍珠玉翠装嵌就整个被换成了赝品。
那些日常发生的盗宝事件就更多了。大火发生之前,溥仪曾接受师傅庄士敦的建议,清点宫内藏宝。没料到,建福宫的清点刚刚开始,大火就发生了。
在此之前,庄士敦曾经建议把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取出拍照(建福宫内存清历代皇帝圣像)。
溥仪觉得有意思,就叫太监每天到建福宫取出十几张,让一个美国摄影师来拍。结果有几次太监竟然取不来了,再加上以前要他们拿某件宝物时他们的心虚样子,溥仪越发怀疑太监们有偷盗行为。
因此在大火发生后,他就认为是偷盗犯眼看自己就要暴露,先下手为强用火来消踪灭迹。

太监全部裁撤 影响震动全国

溥仪怀疑大火是太监故意放的,再加上“小朝廷”开支入不敷出和内务府太监们中饱私囊、舞弊等原因,大火后的20天,7月16日,他下了一个破天荒的谕旨:“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这引起了北京城乃至全国的轰动。当然,也不是一个没有留下,三位太妃、溥仪、淑妃等所在的五个宫各留下20名驱使。
当天晚上,绍英把全体太监集合到乾清宫内,宣读谕旨。这些在宫里当了十几年差的人,绝大多数在北京没有家,限他们几个小时出去,也不能不算难为他们了。所以他们要么高声咒骂,要么号啕大哭。不过溥仪早已请了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派他的部下一些亲信带军队来保护紫禁城,又发给太监们一笔遣散费,当天在北京找不到亲戚投靠的,还准许暂时住在地安门内大街雁翅楼内。最终,一千多个太监在军队的监视下,只得默默地接受命运。很快,太监们从神武门出发,陆续离开了紫禁城。
从此,一切罪行烟消云散,建福宫大火成了千古之谜,太监成了人人诅咒的历史嫌犯。古往今来,莫不如是。烧了咸阳宫,只表明项羽痛恨秦朝,至于楚军是否劫掠,无人知晓。烧了圆明园,海淀农民抢走的所有珍宝,都可以算在英法联军的账上。当火焰把罪孽化成青烟,真正的罪犯已无须对乱账负责,只需找一群替罪羊去祭奠火灾。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