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劼/文
上海,既有高楼林立、霓虹璀璨的一面,更有蕴藏历史、古典雅致的一面。因此,也常有人用“魔都”一词来形容上海错综迷离的世相。
在上海,坐落着不少历史建筑,例如豫园、外滩建筑群、国际饭店、孔庙等。它们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守护其安全是城市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吸取巴黎圣母院火灾教训,4月16日,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静安支队开展了文保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督促单位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整改消除火灾隐患,提高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迅速应对——静安消防支队
巴黎圣母院火灾发生在当地时间4月15日晚,北京时间4月16日凌晨。4月17日,也就是火灾发生后的第二天,静安支队就开启了文物保护建筑的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检查当日,工作人员先后来到了静安寺、马勒别墅、宝华寺、圆明讲堂等文物古建筑、宗教场所及建筑工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预案实地调研,这在全国范围内都算得上是发动最早的检查行动。
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做出反应,得益于支队事先对辖区内所有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情况的充分了解。长期以来,支队十分注重对这方面材料的收集整理,因此,才能在巴黎圣母院大火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里,及时梳理出需要检查的单位,并在当天,就把工作人员分为六组,分组开展检查工作。
其实,这并不是静安支队第一次对辖区内的文物古建筑进行检查。去年巴西国家博物馆大火发生后,国家应急管理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结合近期火灾特点和正在开展的消防安全大检查工作,有针对性地采取严防严控措施,督促文物建筑博物馆等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管理责任,预防火灾事故发生。静安支队积极响应通知要求,对辖区内的文物建筑和博物馆开展了全面细致的消防安全检查。
由于去年检查工作的周密到位,因此,在此次检查中,辖区内的大部分文物单位在人员安全管理,以及消防设施维护工作上都做得相对良好。当然,仍有少部分存在隐患的单位,这些单位主要集中在小型的故居、遗址等,因为这些地方平日里人流量较小,工作人员对安全工作有所疏忽。对此,支队检查人员对他们进行了教育,提醒其及时整改。目前,所有在检查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均已整改完毕。
为了更好的加强相关单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除了检查工作,支队还与区文化旅游局合作,举办了消防安全讲座,内容涉及消防安全常识、初起火灾的快速处置等,去年举办的两场讲座均得到了单位负责人们积极的响应。
根据《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数据统计,在静安区37.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拥有着2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个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个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07个文物保护点。虽然看似数量庞大,但其中建筑遗址、名人旧居占了很大比例,这些旧址大多已保存得并不完整,有的甚至只剩下一块牌子,以昭示其身份。因此,对于现存的保存较完整的文物古建筑,必须要更尽心地守护。
设施齐备——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
静安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副处长刘峰介绍,古建筑容易着火的原因主要在于几个方面:一是古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或砖瓦结构,建筑的耐火等级较低,易引发火情或坍塌;二是古建筑的消防设施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安全风险隐患较大;三是建筑造型及周边环境不利于扑救,有时不利于消防车进入,可能加剧火情蔓延。
由于文物古建筑的特性,即使发现隐患,支队也很难直接对建筑本身进行改造,更多的是采取技防与人防的措施,针对不同的建筑则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
其中,最直接的措施就是配备硬件,针对建筑的耐火等级,增加消防设施,静安区内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是静安区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当年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李达的寓所,也是人民出版社的所在地,更是中共二大会议召开的重要场所。2013年3月5日,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地处上海市中心延中绿地,建筑为两排砖木结构的石库门里弄住宅,面积约2282平方米,如今依旧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
中共二大会址目前主要作为接待参观使用,纪念馆内展出了300余件珍贵史料,真实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由于展出需要,馆内利用了诸多先进的展示手段,例如LED展示屏、AR技术等,这些电子设备提升了参观者们的历史“亲历”感,却也成为了消防安全的关注点。
电气防火是中共二大会址的消防重点,不仅需要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为让安全工作更专业,纪念馆还将消防维保工作外包给了专业的维保单位负责。但纪念馆也不是“甩手掌柜”,而是牢牢抓住定标准、检查、考核等几个方面,一直保持着书面记录。
针对纪念馆场馆内的硬件设施维护工作,主要实行定期维护与应急报修相结合的办法。对于应急报修,馆方要求维修单位要在12至24小时内及时响应。同时,静安支队也要求馆方需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设备维保工作。
纪念馆涉及到的维保工作众多,普通人家讲究的是“开门七件事”,可到了纪念馆这里,就变成了“开门十件事”,消防、技防、保安、保洁、保绿、水电、电脑电子设备、空调、建筑、信息安全。只要开一天馆,这十件事情就必须保证并保持畅通无阻,只有这十个方面全部达标,纪念馆的日常工作才能规范、安全、有序地进行。
人员到位——马勒别墅
在静安区内,还有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就是马勒别墅。
马勒别墅是1927年由英籍犹太人马勒委托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历时9年,于1936年竣工。1941年,为躲避战乱,马勒离开了中国,留下了这栋无法带走的“梦幻城堡”。马勒别墅之后多历战乱,几经转手。
2001年1月,上海衡山集团入驻马勒住宅,在保护原建筑风格、外貌、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修缮。经过半年多的改造,马勒住宅摇身一变正式更名为上海衡山马勒别墅饭店,成为目前国内城市中唯一一家由一类近代保护建筑修建的现代宾馆。
集餐饮、住宿功能的马勒别墅,是典型的人员密集型场所。马勒别墅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近百年后的今天别墅会被作为酒店使用,且建筑年代久远,当时的建造标准、设施设备显然难以符合现有的消防要求,因此,为保障马勒别墅的建筑与人员安全,需要支队对其进行细致的安全检查与保障工作。
马勒别墅内错综复杂的走道与楼梯,一直是参观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可这丰富的设计到了消防这里,却有可能成为一大隐患难题。对于第一次前去的游客,大多不会去了解这些复杂的建筑设计,也很难知道建筑的疏散逃生路线。特别是建筑还涉及到夜间人员住宿行为,如果在夜间发生火情,很容易会引发危险。
针对这个问题,支队在增加建筑内报警器、灭火设施数量的同时,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培训,以提升单位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支队要求相关安全工作人员做到24小时监控和防火巡查,督促微型消防站增强巡查频次及专业能力,保证第一时间发现火情隐患。同时,要求马勒别墅的所有员工必须熟悉场馆的疏散路线,希望他们能在紧急情况时,做出适当的引导,这样在发生火情时,可保证游客与自身的生命安全。
因时制宜——上海自然博物馆
古建筑是不可移动文物,那些存在于博物馆内的可移动文物同样需要关注,借鉴巴西博物馆火灾的惨痛教训,静安支队对于辖区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是投入了特别的关注。
2015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新馆总建筑面积约为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高18米,地下三层,深15米。
博物馆的部分建筑位于地下,对于地下空间的装修,在消防上有着很严格的消防要求。但自然博物馆为了体现人文自然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之初希望在装修上使用木质材料,这就在安全与美观上形成了两难的问题。
博物馆内可燃的不只有装修材料,馆内需要布置大量的实体展品,几乎每个展厅都有各种动植物标本。在动物标本的制作过程中,其形体内充装着大量稻草或者泡沫,且形体轮廓均采用真实动物毛皮。这类标本在展厅内的大量布置,在着火时很容易造成火灾的快速蔓延,甚至轰然。此外,部分标本还采用了化学试剂做防腐处理,在火灾燃烧时,容易产生毒性扩散,给人员的安全疏散造成了一定影响。
因此,考虑建筑选址上的特殊性,以及布展上的复杂性,支队要求博物馆在消防设计上总体遵循“控制可燃物,隔离危险源,强化排烟设计,科学布置展品”的原则,通过具体分析布展情况,合理划分防火区划,并应用FDS计算机模拟,统筹整个博物馆的消防设计安全性。同时,装修材料最终选用了不易燃且能体现木质质感的新型材料,虽然在成本上有所增加,但却完美兼顾了安全与设计。
博物馆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有许多甚至是世界级的,这些展品大多不可复制,十分珍贵。同时,标本存放对于所在环境的温度与湿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其他建筑中最常规的消防水喷淋,在自然博物馆中就无处施展了。支队经过多方考量,最终,针对自然博物馆的自身特点,转而为其安装了一套气体灭火设备,在保障展品保存需要的同时,更保障了场馆与参观者的安全。
此外,科技元素也更多地融入进了消防工作,去年起,静安区开始陆续推行消防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计划将各单位的消防情况连入城市的大数据平台,进行实时监测,更大程度地保障各单位的消防安全。
相较于新造建筑,老建筑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势必会更多一些,需要相关人员投入的心血势必也要更多一点。这不仅需要消防部门的努力,更需要相关单位人员能够肩负起保障消防安全的责任。
拓展阅读:多重手段保障静安区文物安全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静安区域内不可移动文物,静安区在2017年8月成立了全市首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并于去年3月,正式揭牌。同时,还组建了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至今已有成员111人。静安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一保护机构的成立,使文物保护工作在区级层面真正做到有实体、有队伍。”
目前,静安区制定了《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要求责任告知书》,明确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保护、消防安全、修缮建设等主体责任。特别明确了旧改基地中文物保护相关巡查、报告制度,对旧改基地涉及到的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工作分解到相关部门和企业。
“管理+科技”构建长效机制
地处中心城区的静安寺街道,辖区1.57平方公里,其中85%为历史风貌保护区。区域内伫立着53处、101栋不可移动文物建筑,50处、277栋优秀历史保护建筑。街道层面成立了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小组,在居民区和相关执法队伍层面,构建形成了“每日汇报、每周研判、每月总结”常态化机制。
同时,通过智能化手段提高发现率,启用两架无人机,定期全面巡视所有保护建筑,一旦发现可疑破坏行为,重点进行航拍和取证。在地下,为每一栋保护建筑安装“历保卫士”,即历保架构位移动态检测传感器,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技术与网格中心实时联动。
为文保建筑编制建档
目前,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正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一点一测”工作,通过现场勘察、历史调查、口述采访等,为每栋文物建筑建立包含文字卷、图纸卷、照片卷的文物档案。这一关于文物建筑基础信息的采集和归档工作,将为今后的科学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参照。
地处南京西路风貌保护区核心区域的张园,是2005年市政府认定的十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区域内有170幢历史建筑,多处纳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负责张园保护性开发的静安置业集团,正按照城市更新理念推进张园保护性开发工作。以张园保护性建筑档案编制为试点,在张园保护性征收上实现突破。通过相关档案资料的调查,房屋现状的调研,档案信息的梳理、分析和组织。下一步,静安区将全面推进张园170幢历史建筑“一幢一档”编制建档2.0版本。
文物保护深入社区一线
静安的文物保护志愿者是衔接政府、社会、居民的重要环节,他们被称为深入社区一线的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探照灯”“防护罩”“小喇叭”。哪幢文物建筑里的消防设施出故障了、外立面门窗被擅自改动了、屋顶擅自开天窗了……诸如此类危害或可能危害文物建筑的情况,志愿者们都是最早的发现者。
文物建筑里的居民装修房子应该履行哪些手续,装修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这些经由志愿者之口传达给居民,可能比其他形式的文物普法和文物安全宣传效果更易为居民所接受。”区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说。
为尽可能地帮助居民和相关使用管理单位避免文物建筑的违法违规装修、添建、改建等,近一年来,文物保护志愿者下社区分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责任告知书》2000余份,并开展文物安全的日常巡查工作。
志愿者“举报热线”24小时开机
位于富民路182弄的裕华新村,建于1941年。1989年,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裕华新村的志愿者史向红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成为居民家喻户晓的“举报热线”,“有居民一听到有人在装修敲打的动静过大,就打电话让我去现场确认文物保护建筑是否被破坏。”还有不少住户长期在国外,房子租给外籍人士,很多人都通过微信向史向红汇报租户的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此外,史向红在巡查过程中随身带着一张《静安区文物保护志愿者巡查情况登记表》,详细记录巡查的具体内容和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