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膊队”的前世今生

章慧敏/ 文

无标题上海人心目中的闸北是什么样?可能并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清楚的。闸北得名是因为它地处吴淞江(苏州河)的老闸和新闸以北,由此,既直接、又上口的闸北便叫开了。可是,闸北好像从来没有和富裕二字沾上过边,上世纪60 年代中期,即使同时听到苏州河上货轮的汽笛声,一河之隔的静安和闸北也好像两个世界似的。解放前它是上海滩最大的“滚地龙”(棚户区)之一,上海人眼里的一穷二白“赤膊区”(闸北区的谐音)。不过,有人的地方难免要发生火灾,然查遍资料,即使是抗战胜利后,上海的救火会实现了统一,旧上海警察局下设了中央、新闸、虹口、杨树浦、静安寺、宜昌、嵩山、吴兴路和新开河等9 个救火区队,但偌大的闸北区域也不见设立区救火队。直到解放后的1950 年才成立了闸北消防中队,当时它的名字叫“沪北区新民路队”。
2015 年岁尾,我来到了共和新路1286 号的闸北消防中队。
这是一个温暖的冬日,在二楼的会客室里,暖阳照射在满满一屋子人的身上。这些人的身份特殊,既是闸北消防中队请来的客人,也是这里的主人,确切地说,这里是他们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他们是当年的中队长周鑫德、施文学、周建中以及指导员吉炳元,不同时期闸北消防中队领兵的老领导。
此时此刻,老领导们的心情都有些激动。闸北消防中队是他们无比熟悉的地方,如今却让他们感到了有点陌生。显然,这个“陌生”在于闸北消防中队的变化——从中队长沈浙峰和指导员金明峰对中队的介绍中,他们听到了新时代消防事业的变迁和拓展,这让他们感慨万端。
往事历历在目。
他们知道闸北消防中队的今天是一代一代消防官兵秉承着“赴汤蹈火,追求卓越”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成果。都市的日新月异,改变的是上海的面貌,但精神是永存的,这是战士的信念,闸北消防中队今天交出的这份出色的成绩单是精神使然。

上 篇

人是需要点精神的,周鑫德和吉炳元对什么是“精神”特别有感悟。
1974 年,他们二人同时被分派到闸北消防中队。来之前,上级领导找他们谈话时的确说了闸北消防的三个“比较差”:条件比较差,队伍比较差,灭火技术比较差。领导希望他们到中队后加强领导力量,从业务训练开始抓,改变中队落后的精神面貌……他们至今还记得上级领导说的许多勉励的话。
虽然二人在来闸北之前把各种困难都想到家了,可唯独没有想到中队的环境竟然差到那个样。
有人会问,究竟差到什么样?“常人难以忍受”是二位老领导对艰苦环境的概括。
老吉告诉我,刚到中队那天他是倒吸一口冷气的,心里顿时升起了一团迷雾,这是消防中队吗?这是遇火情时解百姓于危难之际的闸北消防中队吗?自己不会走错门了吧。
老吉的疑惑不带一丝夸张,他看到的闸北消防中队四周是一片垃圾成堆、瓦砾遍野的空旷之地。再往远处看,那是一片居民集中的棚户区,为行走方便,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进出消防队,中队成了闲散人员四通八达的通道。于是,治安混乱,失窃是经常的事。
除了环境脏乱差之外,中队本身的条件那也是一个苦。营房里没有厕所,更不要谈浴室洗澡了。宿舍破旧,窗户的玻璃都是碎的,平时用报纸糊一糊就算挡风了。冬天冷得刺骨,夏天又热得汗水直流,即便是蚊蝇肆虐的日子,队员们也只能睡在露天。
上点年纪的对当年物资匮乏还记忆犹新,那是个计划供应的时代,消防队员虽然干的是强体力劳动,吃的粮食和副食品一样得配给供应,他们一个月只有22.25 公斤米、0.6 公斤油,年轻的小伙子们根本不敢放开肚子吃饭,菜肴也是单调得很,不是大白菜就是青菜,难得加块油豆腐已经算改善伙食了……
环境混乱,营养不良,老周和老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种状况下如何能训练出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呢?那些日子,他们反反复复商量中队的走向,终于有了一致的方案:改变中队状况,用两条腿同时走路。
老周说起那段“创业”的经历至今仍然激动不已。他告诉我中队战士在周边开垦土地,那速度简直可以用一寸一寸向前推进来形容。在我的想象中,开挖土地只要有力气就成,可是,这里的荒地布满了碎石砖瓦,如果不先清理掉它们,谈何种地?就这样,在大家的一天天努力中,中队开垦出近两亩的土地,他们种上各式蔬菜,还种了山芋、土豆等能填饱肚子的“粮食”,甚至还养了几只鸡和小猪仔。战士们用心照顾着秧苗牲畜,期盼着它们快快成长,改善伙食。
建围墙、搭厕所也刻不容缓。老周说,基本建设的每一块砖头都是他们去郊区一个叫下沙的地方一块一块搬过来的。砖头运来了,建围墙、搭营房、砌厕所……哪怕手上磨出了血泡,但将士们的精神面貌空前高涨。将士们心中存有希望,严冬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
与此同时,从基础训练开始的大演练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之中。业务强不强,关键看训练。严酷的火场上来不得花拳绣腿,这是硬道理。
“硬道理”绝非口头说说那么简单,我们从老吉列出的一系列数字可以看出他们的训练有多扎实——
一个闸北消防中队担负的是北至汶水路,南至交通路,东至西江湾路,西至宜川路的16.4 平方公里的消防保卫面积,涉及到闸北、普陀、虹口三个区,所谓的火灾重点单位就有几百家。一般人能把闸北的路名记全了就不得了了,可中队将士为了随时随地拯救人民生命和财产,他们要把闸北区的每一寸土地上的标志物全都刻在脑海之中:区域里有多少企业,多少机关单位,多少学校,多少棚户民居?企事业单位的门牌号以及他们的领导人和保卫科长的姓名电话?每家企业密切关注的重点火情方位以及厂区消防栓的分布位置……他们的眼前始终有一张立体的闸北地图,一旦需要必须快速拿出手,还要拿得准确无误。
掌握这些细节除了责无旁贷,除了死记和硬背,还有什么捷径呢?根本没有!
我们已经被这些与消防有关的细节折服了,但是要考的内容还不止这些,老吉掰着手指说,还要考消防车司机到达火场后的最佳停靠位置;考战士合理分配水枪的临场应变性;考指挥员面对不同的火情不同的指挥能力……
从严的要求终于带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作风硬朗的消防队伍。闸北中队在历次的大比武中,从原先的成绩垫底一跃而上,多次拿到单项和团体军,在6 米拉梯的单项比赛中,他们取得的6.8 秒的好成绩多年来无人能破纪录,这也是老队长们至今津津乐道的。
于是,在全上海52 个中队中,消防中队有了一个形似又神似的绰号:“赤膊队”(闸北队的谐音)。在大家的眼中,“赤膊队”的别名就是拼命三郎,是一往无前的勇士,被人敬重。
在大比武中他们是佼佼者,在灭火的战场他们同样也荣立战功。说起当年周鑫德队长亲历的一把火是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那一天,和田路上的染料化工三厂发生了火灾。消防车还没到现场就听到了阵阵爆炸声。有经验的指战员一听爆炸声就知道问题严重了,因为化工厂发生火灾不同于一般易燃品引发的火灾,处置失误不仅救不了火,还有可能发生更大的事故,这种教训不是没有!
当时在头车上(第一辆消防车)指挥的就是周队长,染料化工厂是他们辖区里的重点单位,平时的走访和勘探,使他对这家企业相当熟悉。他知晓化工厂里有十几只俗称锅炉的反应釜,平时它们正常地工作,可现在它们就是一只只巨型的定时炸弹,更加严峻的是染料化工厂的四周还有几家学校和成片的居民区,一旦锅炉因温度过热而爆炸,毒气会迅速蔓延,到那时便是不可收拾的灾难了。
消防车飞速地行驶在马路上,周队长的思绪随着警报声声而起伏翻腾。出色的指挥官在突发事件面前沉着冷静是关键,然后才能制定出应战的正确方案。果然,周队长综合了各种因素,他在车上制定了灭火预案:“深入内部,关阀断料”……大火扑灭后,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在闸北中队开了现场会,正是周队长指挥准确,处置得当,才使得一场有可能引起灾难的大火被控制住了,周队长本人也因此荣获了三等功。
在这期间,闸北消防中队还荣立了一次集体三等功。老吉说,之所以看重这个奖是因为这是中队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当年那把火发生在老沪太路上的上海家具厂。要说上海家具厂在上海的地位,那可是赫赫有名的企业,甚至于还有远东第一家具厂之美誉。上海家具厂是上海独此一家做家具的厂,可以说与上海每家每户的生活多多少少息息相关。
一个厂负担全市人民的家具自然供不应求,难怪买家具还要凭票供应。家具,家具,顾名思义,厂里多的是木材,也到处堆放着木材。家具厂发生火灾真可谓“干柴烈火,越烧越旺”。
此刻,老吉坐在头车上,消防车刚一转弯他和战士们便看见了升腾在半空之中的火焰,真正叫火光冲天了。这种情景老吉看了心里有数,肯定是火势太猛烧穿房顶了,如果单靠闸北中队的几辆消防车来灭火,必然是“杯水车薪”。于是,老吉马上在车上展开了预指挥,他一方面向总队汇报,要求增援,另一方面要求消防战士采取居高临下的灭火的战术。
上海家具厂的大火在各消防中队的合力中被扑灭了。这一次总队又一次来到闸北消防中队召开现场会,表彰了中队在灭火中的出色表现,集体三等功是大家用作为换来的。
老队长施文学1973 年来到闸北消防中队,与周鑫德、吉炳元一样历经了中队的艰苦岁月,又一起书写了新的篇章。老队长在指导员周鑫德和吉炳元离开中队后,他接过领导的重担,从副队长到队长,继续着闸北中队越来越漂亮的翻身仗。
都过去30 多年了,让老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仍旧是当年行业里流传开的“闸北出病号不出领导”。老施是上海本地人,平常话不多,但认准的事他要么不干,要干就要干出点名堂来。
这一句带有蔑视意味的话着实刺激着他,老施可不想服输投降。
闸北“出病号”不假,老施刚到队里那会儿是最困难的时期,消防战士疲劳作战,不要说改善伙食了,就连敞开肚子吃饭都不太可能。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队里一半以上的人都患上了甲型肝炎,疲乏无力是常态。可自从老周和老吉带领大家“自力更生”后,消防中队的伙食和环境都有所改善了,战士们的精神面貌也提升了不少。二位老领导离开后,老施想得最多的是如何继续老领导已打下的江山,让“赤膊队”的荣誉在他的手里继续光大。
老施告诉我消防战士的训练一点都不能放松,否则就给你颜色看。
新兵怕火,这并不丢人,没接触过火场的谁不害怕火呀。
可问题是火场就是战场,临阵畏惧不行。老施的办法是模拟训练。于是,任何场合,任何时间都可能“突发火灾”,都需要战士去救火。开始的时候,新兵心慌害怕,水枪拿不稳,喷水没准星,渐渐地,听到再大的爆炸声也没人畏难了,习惯了!老施还有特别实用的一招教会新兵,那就是“看烟头”。
化工厂着火是什么烟?砖木结构的房子着火又是什么烟?不同的烟有不同的扑灭办法,根本混淆不得。
战士们感激老施让他们学会了“识烟”,因为消防战士最清楚这是救命的本领。有时候,火势熊熊,漫天红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只看得见烟却不见火的现场。这时候你要是硬往里冲,那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了……
几位老领导中最年轻的老队长要数周建中了。他是“科班出身”,1977 年经过警察学校的培训后分到闸北当战士。周建中喜欢“赤膊队”这个名字,他把它看成是闸北中队在大家心目中的分量和荣耀,同样,也是中队全体将士刻苦训练才能换来的回报。
想起当年情景,周建中笑了,笑得很由衷。每到大比武,其他中队先会打听“赤膊队”来吗?听说来了,一声“哦哟”。
“哦哟”,包含的心理活动多着呢,那意思不外乎冠军又要被“赤膊队”夺去了,他们总是赢家。
周建中明白,大家看到的只是闸北中队取得的骄人战绩,但又有多少人看到成绩背后的艰难困苦?为了给闸北争口气,将士们真是拼尽全力了。他至今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年的消防水龙头(消防栓)不像现在是定型的,当年每个水龙头螺帽不同,位置不同,形状不同。他在中队时,闸北中队辖区里有500多只水龙头,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消防带套上龙头,将士们拼命记住这500 多只水笼头的特征,决不漏掉一只。老周不敢说别人是否在“搏命”,但这样的队伍去出征、去比武,岂有不赢之理?
正因为胜利果实来之不易,闸北中队上上下下每个人都把集体荣誉感看得比天大。他说了一个笑话,一次比武中,中队班长一个稳操胜券的冠军项目,由于衣服有一粒纽扣没扣住,赛事组在时间上加了他3 秒,这便和冠军拜拜了。他恨自己的大意把冠军奖杯拱手相让了,气得直跺脚,一激动就往河里冲。
众人七手八脚地拦下他,可这个内疚他消化不了,躺在床上足足睡了两天才缓过气来。
尽管老周是笑着讲班长要跳河的事情,但细细想来,将士们真是把集体荣誉当作生命一样珍惜,让人感慨万端。中队里像这样把荣誉看重的战士还有很多,听老周说有位宁波籍的战士接水袋时接口处有点松了,也是丢了冠军,气得他一个星期都没开口说一句话。
不要以为这些战士是心胸狭窄,把胜败和面子看得过于沉重。老周说只有懂得哪里跌倒的人他才可能接受经验和教训,再从哪里爬起。闸北中队有一句勉励并鞭策将士们的口号:“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啊,过硬的基本功是汗与血的交融,智和力的积聚。众志成城的信心和决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更是翻开了闸北消防中队崭新的一页。

下 篇

时代在变迁,在发展,但是,闸北消防中队的英雄情结依旧在延续,这闪亮的光环经过沙场的磨砺,越发地熠熠生辉。闸北消防中队以它自身的定力和正能量坚守着一分寂寞和艰辛,因为他们知道消防战士承担的责任和担当,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神。
闸北中队现有将士49 人,辖区内共有重点单位249 家,从原来为居民区和企事业单位灭火,如今涵盖了机关单位、高层建筑、地下设施、大型商市场、学校、养老院、娱乐场所等等的地方。我们还看到,今天的消防早就不是过去救火会的概念了,救火、救灾、救援都是消防队和消防员的职责,甚至于去居民小区捅个马蜂窝,拆开被搅肉机绞住的手指,上门开把门锁,到河道里救起被淹的群众……这些人民大众日常可能碰到的与救火无关的事情,竟然也成了消防工作不断扩大的外延。
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才是建功立业的基础。这些年来,闸北消防中队是一支经得起考验的战斗队,远的不说,最近的2012 至2014 年,每年出警任务总量维持在2000 起左右。
2000 起?什么概念?意味着平均每天就有6 起出警任务。他们的纪录也成为上海消防部队出警量最多、完成任务最多的队伍之一,他们是实实在在地在为“平安闸北”播下了一颗平安的种子啊。

闸北消防中队每年出警任务总量约200 起,成为上海任务最多的中队 之一。
闸北消防中队每年出警任务总量约200 起,成为上海任务最多的中队之一。

于是,从中队长沈浙峰和指导员金明峰的口中,一个个由闸北消防中队抢险灭火的鲜活事例跃然眼前——2014 年1 月1 日元旦那天,正是人们欢欢喜喜迎接新年的庆祝之日。然而,欢庆的节日往往容易产生麻痹思想,安全隐患暴露了。这不,就在下午4 点多的时候,西藏北路854弄6 号的一幢老式居民楼发生了火灾。
接警后的闸北消防中队的3 辆消防车最先到达现场,他们看到着火的是一幢二层加阁楼的砖木结构老房子,而854 弄这条弄堂又通往天通庵路,那一片几乎都是两三层楼高的砖木结构老房子,老房子的弄堂普遍狭小,最窄的地方不足1 米宽。
也就是说,6 号民宅起火后,极有可能殃及池鱼,这是中队将士最担心的地方,他们担心火情蔓延,然后“火烧连营”。
冬日的寒风把6 号里燃起的这把火越吹越旺,形势逼人。
这时,市消防总队119 指挥中心根据情况又分别调派了虹口等11 个消防中队的力量,一共派出28 辆消防车,250 余名指战员赶赴现场处置,大家一面疏散群众,一面灭火。在大家的合力扑救下,不到1 个小时大火被控制并扑灭了。然而就在此时,闸北中队的消防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在起火的6 号隔壁房子的一楼,有一位70 多岁的老伯可能被浓烟熏了,已昏迷不醒,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情况十分危急,中队长立刻对他进行了心脏按压,一下,两下,三下……在中队长的坚持下,老人总算吐出了一口气,有点意识了,但这时的他依旧双眼半闭,神志不清。
人民的安危是第一位的,中队长马上抱起老人冲出房子,一面大叫道:“快送医院!”然后,他通过警车将老人送往了最近的医院抢救。当从医院方传来老人转危为安的好消息后,中队长这才觉得刚才自己神经绷得太紧了,猛然间放松后还真有点疲乏。可是,老人平安的消息令他无比欣慰,挽救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和生命他只觉得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了……
2015 年3 月10 日,网上出现了一组新闻照片,闸北消防中队的王楠楠身穿消防服,奋不顾身地抱着吐着火舌的液化气罐飞奔出火海……上海人民被王楠楠的事迹感动了,大家注目于他的英雄壮举,纷纷点赞。一时间,“抱火哥”的称呼也在网上迅速传开。
原来,当晚近10 点钟,闸北消防中队接到报警,在位于同心路286 号靠近中山北一路的一家小吃店连带仓库起火,火势凶猛。闸北中队官兵到场后迅速灭火,蔓延的火势被抑制住了,但是,小吃店厨房角落里有七八个液化气罐,液化气罐还在吐着火舌。应该说,这一个个液化气罐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不定什么时候就要引发爆炸。怎么办?
在这紧急关头,王楠楠毅然冲进厨房,将还在冒火的液化气罐抱到安全地带,然后用水枪喷水进行冷却,再把液化气罐倒装在盛满水的盆子里,稀释液化气,一场险情最终被成功化解了。
“抱火哥”的勇敢和冷静让现场群众看呆了,大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老百姓的生命守护神。
“抱火哥”王楠楠现任闸北消防中队特勤班副班长,荣立过三等功,还获得“总队优秀团员”“优秀士兵”等荣誉称号。
在他入伍3 年多的时间里,共参加灭火救援4000 余次,抢救遇险群众100 余人。
王楠楠的壮举不是偶然的,他在中队里总是出色地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而有谁知道小王刚入伍时既瘦又单薄,连单双杠都做不了几个,扛起30 多公斤的两节竹制拉梯还步子踉跄。
记者采访他时希望获得他的成长经历,小王说得很实在,他说,在所有任务中,扑救火灾大约占了四分之一,其余的都
是抢险救援,比如电梯故障、车辆事故等险情中救助被困人员,还有社会救助,摘马蜂窝、暴雨天为居民排除积水……没有结实的身体、娴熟的动作可不行。每当这时,他便暗暗下了决心,人家能行的,我也一定能行。
于是,王楠楠和自己较上了劲,大家都在练,他抢着练;大家休息,他继续练习,起早摸黑偷着练。训练场上的王楠楠身上总是湿漉漉的,无论是单衣还是棉袄,上面总生出了白色的汗碱。高强度的训练使他的小腿磕破了愈合,愈合了又破,长时间下来,他的小腿被磕得像块“搓衣板”。
入伍这几年,王楠楠练就的不仅是健壮的体魄,更磨练出敢于赴汤蹈火的战斗精神。他常说:“要在工作上领先、学习上领先,更要在为民服务上领先。”
“抱火哥”用自己的忠诚与果敢书写着一名消防战士无悔的青春。
历经了水火洗礼,闸北消防的勇士们为守卫这片热土谱写一曲曲高昂的壮歌——
2002 年7 月,台风“威马逊”横扫申城,共和新路1725号居民楼施工脚手架被卷倒压在了10 万伏高压电线上,官兵在风雨交加中冒着生命危险为居民排除险情。
2005 年台风“麦莎”以及2013 年的“海葵”肆虐,每一次的救援现场都有闸北中队官兵救援的身影,以至多次被市政府各部门评为“防汛先进集体”。在2002 年沈杨化工厂二库发生爆炸,中队全体参战官兵明知有爆炸牺牲危险却仍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2008 年汶川地震,中队长徐翔带领3 名战士赴四川汶川支援抗震救灾,在救援中表现出色,三人荣获三等功,一人获得二等奖奖励。2010 年胶州路公寓大火,中队全体官兵驰援静安,搜救疏散人员,压制火势……
水火中诞生的消防勇士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锤炼成就的,训练场上,将士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刻苦训练是铸就消防勇士的必经之路。从2000 年开始中队连续三年在夏季岗位练兵中被评为训练标兵中队。而在2011、2013、2015 年,又被总队评为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中队……
闸北中队党支部同中队全体官兵同风雨,共荣辱。中队党支部曾多次被评为总队先进党支部,班子成员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建设先进中队是一代代新老闸北人的共同愿景,中队从总队“三争优”活动开展以来,13 次被评为总队先进中队,带领中队团支部、武委会圆满完成以执勤战备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为中队可持续发展竭智尽力。
中队是一个成长的摇篮,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敢打敢拼的闸北人,同样,这一代又一代的闸北人也为中队奉献着自己的青葱岁月。时光荏苒,65 年春华秋实,闸北中队一直屹立在这片土地上,守护着百姓们的平安,经过历代闸北人不懈的努力,赢得了驻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了人民眼中赴汤蹈火的忠诚卫士!从一个种子成长为一棵能挡风遮雨的“平安树”!
今天,闸北中队将士们丝毫不敢懈怠,他们这代人立志创建新功,让闸北这面大旗在他们的手里更鲜艳、更炽热、更纯洁。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闸北中队提供。)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