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消防队

王铭珍/文

无标题李鸿章,道光三年(1823年)生于安徽合肥,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京贡试,中进士,历任江苏巡抚、钦差大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曾以全权大臣的头衔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同俄国签订《中俄条约》,同德、奥、比、西、美、法、英、意、日、荷、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曾说过:“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国本可以益固。”他曾先后创办过兵工厂、制船厂、机器局、制造局等,主张实业救国,强兵富国。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鸿章主持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局内共有英、美进口的细纱机100台、织布机530台,雇用工人4000名,聘请外国籍技师4名、外国籍总工程师1名。上海机器织布局年产洋布5000包,产品广销全国各地,销售量逐年上升。织布局兴盛的营业和可观的利润让李鸿章信心百倍,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织布局却于光绪十九年九月初十(1893年10月19日)发生了一场大火。由于织布局原本就存在建筑结构耐火等级较低,消防设施简陋,防火组织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火灾发生后,三层楼高的工业厂房里火势蔓延迅速,加上屋顶铺着油毛毡,当时骤风猛起,使得全厂到处都是烈火翻腾。虽然织布局坐落在黄浦江畔,建厂时曾购得救火唧筒4架,还配备了水龙带和水轮,可以用于吸水救火,但是这些消防设备平时缺乏保养,在这场火灾发生时,救火唧筒被烧裂,无法吸水救火,导致火灾一路蔓延,越烧越旺。而当时的上海,虽然已出现港口城市的雏型,但尚无官办消防组织,即便有工人担任义务消防员,也从未进行过培训和演练,在救火唧筒无法使用时,义务消防员就只能盲目地往现场泼水救火,救火速度十分缓慢。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这场大火从当日上午9时一直烧到下午5时,织布局的厂房最终皆被烧为瓦砾之场,机器、棉花、布匹等尽数化为灰烬,损失约计150万两白银。
上海机器织布局在8个小时内被大火付之一炬,荡然无存,人们不禁议论纷纷。有的人指出李鸿章在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时,没有足够重视厂房的消防安全,比如织布局毗连的厂房间没有规划相应的防火区,建筑也采用了可燃性的材料和容易导致火势蔓延的建筑结构,织布局建成后就只配了4台消防唧筒,没有达到织布局需要配备的消防设施数量。另外一些人则提出,李鸿章既然作为钦差大臣力主“求富”而办厂,为什么不在出资办厂的同时也同步搞点城市消防设施?况且李鸿章也曾多次出洋到外国的大城市访问,看到过国外的消防队,学习过消防安全经验,为什么上海就不能由官方出资办个消防队呢?当时的上海《申报》也曾载文《论织布局火焚事》,对李鸿章忽视消防隐患予以了批评:“火烛最宜谨慎,棉花又易肇火烛身,为局总者苟能督率司事工役不时操练,惰者斥之,坏者修之,亦何致临事仓皇,茫无头绪耶!”
对于上海机器织布局被毁之事,李鸿章也深感内疚而自责,但他创办新式织布厂的决心并未因此遭到打击。就在大火后的一个月,李鸿章便将天津海关道盛宣怀调到上海,会同上海海关道聂缉共同负责恢复织布局。在这次的重建里,李鸿章吸取了上次火灾的教训,重新规划了厂房建筑结构和防火区的布局,改善了厂房的消防条件。在购置织布机器的同时,李鸿章还特意嘱咐要购置更多的消防设备。这些举措使得新建的织布局的消防安全条件大有改观。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嘱令上海道台改善地面消防设施,添置了救火水龙,并在上海公董局设立了救火会,这便是上海消防队的前身。后来,随着外国租界的相继出现,租界内的巡捕房成立了救火会,称为“SFB”,即火政处。火政处在原有的救火会基础上成立了消防能力更强的火灾抢救队。火政处还从英国进口了三辆消防汽车和装备给抢救队。这些消防车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消防车,极大程度提升了抢救队的救援能力。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