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杂志浏览
  • 订阅杂志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Sidebar

全文搜索

联系方式

《法律与生活·东方消防》编辑部
上海市兰州路119号(200082)
广告代理热线:021-65892075
征订发行热线:021-65892120
电子邮箱:orientfire@orientfire.cn
杂志订阅:shop116560195.taobao.com
网站备案:沪ICP备19021825号-2

专业指导:上海市消防局
行业监制:上海市消防协会

杂志浏览

栏目分类

专题 业界动态 东方大律师 产业 今日说法 党史博采 八面来风 其人其事 古律治火 名家心作 名著赏析 图说 声音新观 安全攻略 安游天下 封尘记忆 建设银行 当月视界 微观世情 我在现场 拍案惊奇 挑战常识 捉虫部队 新春致辞 时代风采 时政 时讯点击 法律 法海蠡测 消防百年 火红视听 灾情月报 热点关注 燃情岁月 独家报道 生活 看法 科技装备 科普 编读往来 老站新貌 行业 长征感怀

站点功能

  • 登录
  • 项目feed
  • 评论feed
  • WordPress.org

近期文章

  • 安全有余量
  • 灭火器性能事关民生安全
  • 庆祝共和国70寿诞 严守节假日安全大关
    国庆节期间全国消防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 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李强、应勇实地检查上海国庆期间安全保障工作
  • 陪你慢慢变老

近期评论

    东方消防 法治立场·科普视角·人文情怀

    Theme by The WP Club . Proudly powered by WordPress

    • 2015年02期

    蝴蝶的妒火

    2015年3月13日
    editor
    0 Comments
    陆幸生 / 文

    这个题目先得有个设定:电影《蝴蝶梦》改编于小说《吕蓓卡》。
    达夫妮·杜穆里埃在31岁时,出版了处女作《吕蓓卡》。达夫妮·杜穆里埃深受十九世纪以神秘、恐怖等为主要特点的哥特派小说影响,她的作品大多情节曲折,对女主人公的刻画尤为细腻,同时赋有宿命论色彩。两年后的1940年,《吕蓓卡》被电影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改编成剧本搬上银幕,更名为《蝴蝶梦》。希区柯克把这部影片的发生事件,定格“在19世纪末”。
    《蝴蝶梦》以一场大火,烧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为结尾。男主人公马克西姆爵士和女主角德温特夫人在下半夜“两点二十分”驱车返回曼陀丽庄园,而“那些山头后边,天色像是正在破晓”。这番景象令人诧异,德温特夫人“继续注视着夜空,天际似乎益发明亮了,就像抹染着日出时射出的第一束火红霞光。那霞光渐渐地向整个天空撒开”;待到车子驶近,却原来“贴近地平线那儿的天幕却全然不是那样。那儿一片猩红,就像鲜血在四下飞溅。火炭灰随着咸涩的海风朝我们这儿飘来”。
    这样的画面,是个“远景”。曼陀丽庄园被烧成了废墟。在书中和电影里隐约点出的,是庄园女管家丹弗斯点火烧毁了这一切。实际上,丹弗斯如何点火的“近景”,谁也没看到,也看不到。这是作者早已设定的因果路径,把读者和观众导向到想象的这一步。
    《蝴蝶梦》的核心,可以用“背叛”两字来概括。女管家点火烧毁贵族主人的庄园,这是胆大包天的背叛。可这个背叛的源头,又源于女管家坚守的忠诚:是男主人马克西姆“枪杀”了原来的女主人吕蓓卡,作为女主人的心腹,她必须复仇。而马克西姆的“枪杀”,是因为“腐朽”的吕蓓卡与其表兄费弗尔的暧昧。而最终的原因,是吕蓓卡已经身患癌症,身体“背叛”了自己,使其再无法享受尘世的欢乐,且不论这欢乐是否正常或“罪孽”。吕蓓卡自戕溺亡,又故意制造成他杀场面,她要用自己的死,控诉在世丈夫也同样“不得活”。
    偏僻荒凉的海滨,粗犷刚劲的风光,柔弱的平民女子德温特“没有头脑、不爱说话、没有阅历,永远不会有人说闲话”,而作为吕蓓卡现世代言人的女管家丹弗斯“盘在头顶的头发,严谨的着装和始终毫无表情的脸庞,让人自然地生出畏惧感”,影片从人为的冷冷对峙,一直走向大火的灼热终点,圆满完成了这部小说与电影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
    任何作品都或明或暗地带有“当时”的痕迹,可以参照的是:1936年,英国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与温莎夫人结合。在这个国王和“平民”的故事里,似找不到什么“意识形态”的原因。以往有评论说:《吕蓓卡》“揭露了上层社会人物空虚腐朽的灵魂”,这样的判定,不准确,至少不全面;社会中低层面人物“空虚腐朽”,同归于尽的故事,在这个世界同样俯拾皆是。从现实,到小说,到电影,当年英伦逐步走下“日不落”神坛的“家常”痕迹,倒是可见一斑的。
    不知道,由《吕蓓卡》改编的电影,中文名字为何要叫作《蝴蝶梦》,是把它归入了卿卿我我的“鸳鸯蝴蝶派”么?吕蓓卡、德温特、丹弗斯,都是女性。小说《吕蓓卡》与电影《蝴蝶梦》,因人而异,可以读出不尽相同的很多层面,两性故事的内核是人性故事,尤其是表达女性对现实生存的要求,或“自恋自控”,或平稳宁静,应是主题之一。不论表现形态如何,内心渴望到了女性这儿,挣扎强烈,过程戏剧,如鲁迅所说,予女性言:“单是生活这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这火就是这么烧起来的。

    image-1294《蝴蝶梦》里的火

    昨晚,我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曼陀丽庄园。恍惚中,我站在那扇通往车道的大铁门前,好一会儿被挡在门外进不去。铁门上挂着把大锁,还系了根铁链。我在梦里大声叫唤看门人,却没人答应。于是我就凑近身子,隔着门上生锈的铁条朝里张望,这才明白曼陀丽已是座阒寂无人的空宅。
    …………
    …………
    曼陀丽是座坟墓,我们的恐惧和苦难都深埋在它的废墟之中。这一切再也不能死而复苏。我醒着的时候想到曼陀丽庄园,从不觉得难过。要是我曾在那儿无忧无虑地生活,说不定我还会就事论事地回想起那儿美好的一切:夏日的玫瑰园,拂晓时分的鸟语,栗子树下的午茶,还有草地那边传来的阵阵涛声。
    我还会想到盛开的紫丁香,惦念起“幸福谷”。这一切都是永恒的,不可能像烟云般消散。这些回忆按理是不会惹人伤感的。月亮仍被乌云遮盖着。我虽在梦境之中,却清醒地想到了上面这一切,因为像所有梦中人一样,我知道自己是在做梦。事实上,我是躺在数百英里外的异国土地上,过不了几秒钟就要醒过来,发现自己睡在旅馆空荡荡的小房间里,没有任何特别的气氛,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令人感到舒坦释然。我会叹一口气,伸个懒腰,转过身子,睁开眼睛,迷惘地看看那耀眼的阳光和冷漠洁净的天空,这与梦中幽柔的月光是多么不同!白昼横在我俩前头,无疑既漫长又单调,同时却充满某种珍贵的平静感。这是我俩以前不曾体会过的。不,我们不会谈起曼陀丽,我可不愿讲述我的梦境,因为曼陀丽不再为我们所有,曼陀丽不复存在了!
    ………………
    ………………
    我们面前是起伏的群山,一会儿隆起,一会儿下沉,一会又再度隆起。四周夜色深沉。星星已经隐去。
    “你说几点啦?”我问。
    “两点二十分,”他说。
    “奇怪,”我说。“瞧那儿,那些山头后边,天色像是正在破晓。不过这不可能。时间还早。”
    “方向不对,”他说。“那是西面。”
    “这我知道,”我说。“真怪,不是吗?”
    他没有回答,我继续注视着夜空,而就在我凝目远眺的同时,天际似乎益发明亮了,就像抹染着日出时射出的第一束火红霞光。那霞光渐渐地向整个天空撒开。
    “只有在冬天才看得到北极光,是吗?”我说。“夏天看不到吧?”
    “那不是北极光,”他说。“那是曼陀丽。”
    我朝他瞥了一眼,看清了他的脸,看清了他的眼睛。
    “迈克西姆,”我说。“迈克西姆,怎么回事?”
    他加快车速,全速疾驶。汽车翻上前面的那座山头,我们看见兰因就躺在我们脚下的一片凹地里。我们的左方是一条银带似的大河,河面逐渐开阔,向六英里外克里斯处的河口伸展开去。通往曼陀丽的大路展现在我们眼前。今夜没有月光。我们头顶上的夜空漆黑一片,可是贴近地平线那儿的天幕却全然不是那样。那儿一片猩红,就像鲜血在四下飞溅。火炭灰随着咸涩的海风朝我们这儿飘来。
    image-1289

    拓展阅读:电影《蝴蝶梦》

    《蝴蝶梦》是英国导演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赴美后拍的第一部影片,根据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畅销悬疑小说《吕蓓卡》改编而成。这部作品既是希区柯克早期电影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为他带来更光明前途的里程碑式作品。全片气氛诡异迷人,是悬疑手法十分高明的心理文艺片,片中希区柯克出色地营造了阴暗压抑的曼德利庄园景象,古堡废墟一般荒寂的建筑、开阔大厅里的一条狗、幽灵般出没面无表情的女管家,都成了世界电影史上永恒的记忆。
    该本于1980年和1997年两度搬上电视屏幕,荣获了1940年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黑白)两项大奖,为希区柯克奠定了他在好莱坞的大师地位。影片的男女主角劳伦斯·奥利弗和琼·芳登也因此片双双荣获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提名。

    (栏目编辑 谭 婧)

    名著赏析 生活

    « 遇上白天鹅
    守着苏州河 护着这一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