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婧/ 文图
还记得2010 年的那个夏天吗?那是属于上海世博会的盛夏,也是属于国人的骄傲。早在高中的历史课上,老师就和我们聊过中国与世界博览会的渊源。从1851 年中国首次参加世博会,到1876年中国人首次正式踏足世博会,再到2010 年中国首次举办世博会,这段世博之路,中国坚定地走了159 年。所以当这个国际性大型盛会来到中国,短短184 天的会期就吸引了7300 多万参观者一睹风采,并创下12 项“世界之最”。
7 年前,虽然我顶着烈日连续“二刷”,却依然有不少精彩场馆没来得及去。7 年后,世博的身影又再次来到上海,不仅能让我重温世博记忆,而且这一次,它不会再离开。
“上海,我回来了”
黄浦江之于上海,不止是分隔城市区域的重要水道。在漫长的滋养与反哺中,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代表,也是情怀所在。当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场便是沿着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的,其中位于浦东的“一轴四馆”作为永久性建筑保留了下来,并承担起新的城市功能。
浦西园区虽然拆除了建筑与场馆,却在原址基础上种下了一颗世博种子——世博会博物馆,这是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博物馆,也是国际展览局授权的唯一官方博物馆和文献中心。今年5月1 日,位于卢浦大桥旁的世博会博物馆终于揭开它的面纱,这一天也恰逢上海世博会开幕7 周年的纪念日。
为了保证观馆体验,防止人流过于密集带来安全问题,开馆前两个月都实行的是“免费不免票”的全预约制。而且,微信预约之前还需要实名制注册,这也对参观者的行为多了一层约束。可当我打开预约平台,才发觉自己大大低估了市民和游客对它的热情度,尤其是周末下午的名额,几乎一出来就被抢“预”一空,好在我眼疾手快地预约到了6 月中旬的门票。
从13 号线的世博会博物馆站出来,一眼就能瞥到一座极富现代派的建筑,再大约走上百米,这座灵动感十足的立体建筑便在眼前。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全面展示世博专题的博物馆,馆前广场上的“万国旗林”飘扬着中国上百个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旗帜,一展其国际性。博物馆主题建筑更是气势恢宏,晶莹剔透的“欢庆之云”漂浮在古铜色的“历史河谷”之间,艺术感极强。
除了需要换票,进入博物馆之前参观者及其携带的背包等物件都需要分别进行细致的安检,自拍杆、三脚架等长柄物品禁止带入,这也是保障博物馆运营安全的需要。由于安检口有好几个,且工作人员操作熟练,所以并不会在此挤压过多的人流,排队安检的速度很快。据了解,整个博物馆共有地上六层和地下一层,包含大量珍贵的世博资料,通过精细的模型制作和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展示世博成就。“我们共有8个常设展厅,参观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左右,请把握好时间从这边进入。”验票的工作人员温馨地提示道。
一个容纳世博记忆的时间容器
我很喜欢世博会博物馆方对其自身的一种定义:它是一个时间容器,容纳着记忆的“瞬间”与“永恒”。
参观从一面巨大的时间墙开始,从“1851 年的伦敦”延伸至今,166 年来所有世博会的名称依次罗列。按照导览器的介绍,1-4 厅主要展示1851 年至2008 年之间的世博会发展状况及历史面貌,所有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布其中,每个展项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越往里走,对这句定义的体会也越发深刻。一转头,一个由有机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巨大“水晶宫”呈现在眼前。水晶宫是1851 年伦敦世博会的展馆,也是世博会的标志和百年世博的里程碑。即使是1:100 比例还原的模型,依然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后方影像营造的人来人往,共同还原上百年前那场世博会的盛景,令参观者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它的精细和逼真。
可能是职业的习惯,介绍板上的一句话,让我看得无比刺眼:“1936 年在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当年那场漫天大火无情地吞噬了这个美丽的宫殿,也宣告了英国一个时代的终结。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如今博物馆内的现代化消防栓、灭火器就在眼前这座水晶宫模型的附近。为了不影响展厅美观,它们外部的大门都被刷成与展厅墙壁同款的颜色,但红色的标志和字样依旧明显。不仅如此,每一个展厅起码有一名以上的工作人员执勤。
科技进步是世博会的追求,历届世博会都在能源、机械、交通、通信等方面留下探索的脚步。而今世博会博物馆里,由3D 打印技术制作的30 组仿真模型以时间排序,将蒸汽机、留声机、电报机、飞机等1851年至1915 年世博会上最重要的技术创新一一展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让我感叹,其实世博会不仅反映着人类科技和文明的发展,也忠实地记录着社会和城市发展走过的弯路和改变。比如,在水晶宫被焚烧一空后的第二年,巴黎世博会上就有两艘消防泵浦艇投入备防,这在当时还算很超前的消防工作思路。
一座展示城市精彩的公共客厅
每个展厅与下一个展厅之间,都可以顺着单人扶手电梯或楼梯一路向上。在这些展厅的连接处,除了有上行注意安全的提示外,还全部安装了防火卷帘,每处门拥有单独的控制按钮操控上升或下降。一旦某一展厅发生火灾,防火卷帘能尽可能把浓烟和灼热控制在展厅内,再加上这些连接处都在极其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消防栓箱和灭火器,给整个博物馆的人员疏散和扑救工作带来优势。
步入5-7 厅,迎面是中国红的底色伴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一股亲切感扑面而来,这三个展厅都是围绕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展开。门口的吉祥物“海宝”周围聚集了不少小朋友合影留念,而更多的参观者则是被旁边庞大的场景、激扬的歌曲和绚丽的内容所吸引,为了能通过三折巨幕影片和上海世博园区沙盘模型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展厅整体亮度相对较暗,但每一个安全出口的绿色标志却格外醒目。
最后一个参观的是第8 展厅,这里呈现的是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精髓,并展望未来世博会场景,仅展出的2010 年至2015 年世博会的捐赠藏品就有3000 多件,整个博物馆则共有藏品近2 万件。考虑到这几个展区人流量相对较大,又有各种各样的用电设备和珍贵藏品,展区之间连接处、出口处的墙上还安装了报警布防系统和世博保安急警,有了这些安监设备的保护,参观者、展区和藏品展品也都多了一份安全。
从出口走到空中走廊,突然有种豁然开朗之感。
7 年间,“后世博”影响了这座城市太多的生活方式,志愿者精神在各个角落生根发芽,交通、医疗、教育等让城市更美好的实践范例也在一步步迈进……这一切都和世博会博物馆一样,是永不落幕的世博会最佳注解。
黄浦江畔吹来的风提醒我踏上归程。极目远眺,这座城市一直在放眼卓越,从未停止对未来的探索。
我想,那些世博的往事并不会如烟,因为有一种新的城市精彩叫“来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