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澄劼/编辑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点50分左右,拥有800多年历史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建筑损毁严重。作为巴黎著名的地标建筑,巴黎圣母院的不幸损毁在令人痛心的同时,更敲响了全世界对古建筑保护的警钟。同时,也不禁也让人回想起2018年巴西国家博物馆的火灾,大批珍藏文物惨遭焚毁的惨景。
文物古建筑和博物馆藏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使其免于火灾是各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华夏,作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它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责无旁贷。
看现状:我国文物安全的工作情况
去年9月至12月,应急管理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大检查期间,各级消防、文化、文物部门对全国7.13万家博物馆、文物建筑进行了消防安全检查,排查火灾隐患10.1万处。
今年4月,为加强警示推动,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下发通知,对各地上报的33家博物馆和文物建筑重大火灾隐患实施了挂牌督办。
4月18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信息,近十年来,全国共接报文物古建筑火灾392起,直接财产损失2808.9万元。
从发布的信息来看,因火灾受到损毁甚至消失的古建筑不在少数。
2013年11月28日,有“亚洲第一廊桥”之称的濯水风雨廊桥发生火灾,桥面上木质建筑被烧毁。
2014年1月11日,云南独克宗古城因客栈管理者用火不慎引发大火,古城内335户受灾,造成部分文物、唐卡及佛教文化艺术品烧毁。
2014年1月25日,拥有300多年历史的贵州镇远县报京侗寨失火,烧毁房屋100余栋、1000余间。
2015年1月3日,大理巍山县发生大火,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拱辰楼基本烧毁。
……
就在信息发出的几天后,又一起文物火灾事故发生了。2019年4月25日凌晨,贵州铜仁一处始建于1939年的文物建筑发生火情,消防员经过1个多小时的扑救才将大火扑灭。起火的文物建筑为3层砖木混合结构,周边建筑均已拆除,过火面积约630平方米。
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大隐患排查,紧紧盯住不放抓整改,建立完善安全防控体系,部署应急反应力量,完善应急反应方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问缘由:古建筑易引发火灾的原因
与设施齐全的新造建筑相比,古建筑更容易失火,且一旦发生火灾,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导致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的原因有很多,除去人为纵火因素以外,文物古建筑的火灾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建筑构件多易燃
由于建造时间早,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大多采用柏、松、杉、香樟等含油性的木质材料作为建筑构件,这些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起火后,古建筑就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加之屋顶严实紧密,导致屋顶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一旦起火,古建筑极易形成立体燃烧,致使整个构架失去支撑能力,甚至导致整个建筑物垮塌、烧毁,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和损失。同时,不少文物古建筑内还存放有字画、飘带等易燃物品,进一步加剧了火灾隐患。
建筑无防火间距
受建造时期的建筑艺术影响,我国的古建筑多数是以各式单体建筑为基础,组成各种庭院,建筑间相互毗邻,通廊相连,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四合院、廊院等。但无论是哪种布局形式,都存在防火间距不足、缺少防火分隔等问题。在这样的建筑结构下,如果有其中一处房屋起火,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毗连的木结构建筑很快就会出现大面积燃烧,形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地理位置不便利
文物古建筑,尤其是寺庙、道观、陵墓等建筑一般崇尚自然,因此,大多建造在崇山峻岭、远离城镇的偏僻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难以满足消防车辆正常驶入。即便消防车能驶入到文物古建筑周围,却又因文物古建筑台阶层叠,门窄槛高,无法进一步到达建筑内部,这些都给火灾的扑救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容易延误火灾扑救的最佳战机。另外,古建筑建于高台或崇山峻岭之上,周围古木参天,木质干燥,接触点高,是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由雷电引发的火灾。
消防设施不齐全
在消防设施设备方面,多数古建筑缺乏必要的报警、喷淋和防雷设施,有的建筑面积和体量都很大,却只配备数量极少的灭火器,无法满足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且大多文物古建筑由于地处偏僻,建筑周边除设置满足日常生活用水的水池外,很少考虑到消防用水的需要。因此,文物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缺少基本的消防设施和消防水源,往往只能望“火”兴叹,易造成小火发展成大火,小灾酿成大灾的局面。
人员管理不到位
部分古建筑管理单位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工作长期处于无人抓、无人管的状态。有的甚至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在古建筑中,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工厂、仓库等,这些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给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文物古建筑灭火自救力量匮乏也是火灾事故频发的症结之一,很多古建筑管理单位没有建立灭火自救队伍,已建成的也普遍自救能力不强。
用火用电不规范
据应急管理局发布的信息,近十年全国文物古建火灾三成是由电气原因引起。大部分古建筑都存在电气线路敷设不规范的问题,电线直接接触梁柱、楼板等可燃木质材料上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将配电设施直接安装在可燃材料上。同时,有些建筑管理人员为了生活方便,长期在古建筑内或周边使用液化气、火炉煮饭取暖,电气线路私拉乱接,危险性之大、火灾隐患之多,令人担忧。
特殊时节加重隐患
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到远离喧嚣依山而建的文物古建筑放松身心,瞻仰人文。特别是遇到节令时节或是旅游黄金周,到寺庙上香的游客和香客大量涌入,游客骤增与景区管理人员数量有限的矛盾凸显,火灾防控工作压力大。当遇到干燥炎热的夏秋季节或大风天气,若景区内管理人员忽视了对香火区及游客吸烟现象的管理,也容易引发文物古建筑火灾的发生。
寻方法:文物防火需注意的方面
文物古建筑是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们不但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利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人防管理将它们真实、完整地留传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加强消防设施管理
根据古建筑的防火需要和实际情况,确定消防通道、安全出口,保持防火间距。配置必要的消防设备和器材,更换提升老旧、破损设施设备。对文物建筑的消防设施要加强日常保养维护和定期检测,确保功能使用。同时,由于古建筑的特殊价值,灭火系统不但需要考虑灭火的性能,还必须把灭火行为的后果作为重要的依据条件。
落实消防安全责任
建立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每年要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大检查,古建筑内部可不定期的开展防火检查。对查出的火灾隐患要及时整改,力争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古建筑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明确各岗位人员及其报警、疏散、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责,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演练。在宗教活动、民俗活动等人员集中的重点时段,应当结合实际制定专门预案。
建立建全微型消防站
尽可能建立起专职消防队或者志愿消防队伍,并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和灭火器材,开展业务训练,切实提高消防安全素质和技能,培养一批会管理、懂技术、善检查、能救火的“消防安全明白人”。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古建筑还应建立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消防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有令可遵。
完善用火用电管理
文物建筑内应严格控制使用明火,宗教活动场所或者民居建筑等确需用火时,应加强火源管理,采取有效防火措施,并由专人看管,必须做到人离火灭。文物建筑内安装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相关规范和防火要求,建筑内一般不得使用电热器具和大功率用电器具,同时,需配备适用的电器火灾防控装置。严禁私拉乱接电气线路,室内外电气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等保护措施。
加大安全宣传教育
针对古建筑的安全风险和火灾诱因,大力开展文物消防安全培训和警示教育活动,向工作人员进行消防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开展岗位培训,不断增强人员的消防意识。单位人员应当懂得火灾危险性和基本的防火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自救。同时,充分利用广播、录音、标语、专栏等宣传工具,结合实际对公众游客开展消防宣传,在醒目位置设立消防安全警示标识,在明显位置设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吸烟”“禁止明火”等标志。
严格大型活动管理
在文物建筑保护范围内举办祭祀、庙会、游园、展览等大型活动,需按规定事先将活动情况和消防措施上报当地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举办活动。同时,主办单位应进行防火检查,增设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和灭火器材,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预先组织演练。
听专家:文物保护的难点与要点
修缮期是古建筑的危险期
(上海科技大学创意艺术学院工程师 辜正略先生)
巴黎圣母院的这场大火,让我十分心痛。在法国留学期间,我曾多次到巴黎圣母院现场学习文物保护,对建筑进行考察。当时,巴黎圣母院的建筑情况已经很差了,由于长期风化,建筑结构受到的侵蚀非常严重,更严重的是全世界的游客前来参观,建筑长期进行着满负荷运转,人的因素对历史建筑造成了很大伤害。所以,法国一直在对巴黎圣母院进行修缮,而这场大火,恰恰发生在修缮工程进行期间。
在法国学习期间,我的教授就专门指出,世界上建筑发生火灾,七成都发生在修缮期间!
一年前,巴西博物馆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就是在修缮期间发生的,法国里尔的一个图书馆也曾在修缮中发生火灾。
为了保护文物建筑的安全稳定,有一套严格的文物风险控制系统,在修缮期间,更应该有严密的监控。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法国和意大利都是全世界的翘楚,但不幸就是在法国发生的。目前,火灾原因正在查,但大火说明在文物风险控制系统的执行和操作上,可能有违反系统要求或执行不到位的地方。
除了一整套文物保护风险控制系统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法国在文物保护上的经验已经相当丰富,巴黎圣母院数百年历史了,各方面的保护体系应该是很健全、很完善的,但最终需要落实到执行的层面,就会产生人的因素,比如屋顶修缮工人的素养如何,操作是不是能够保证到位,以欧洲目前经济状况,修缮预算不足等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隐患。
古建筑防火技术需提高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曹永康)
巴黎圣母院是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哥特式建筑有个软肋——天生怕火,一旦遇到火灾,它们就成了一个“装满空气的大盒子”。有新闻报道把此次巴黎圣母院火灾的场景描绘得十分贴切:教堂顶的上千根木材都被烧了,掉在下一层石头顶上,圣母院像个巨型烤箱,上面铺了一层炭。
安全是古建筑管理中最重要的,大多数古建筑最怕遇到火,因为没有烟雾报警系统和喷淋系统,无法第一时间扑灭明火。
那么,为何不为古建筑加装现代化的保护“利器”呢?一个主要原因是古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如果喷淋了水,就算火被扑灭了,木结构也会遭到严重损害,意义不大;另一个原因是,喷淋的水管、烟感的布线与古建筑的历史风貌格格不入。你能想象在一个百年教堂或者寺庙的顶上看到一个白色的塑料管子连着一个一闪一闪的烟雾报警器吗?
据统计,上海约有不可移动文物3000多处,其中木结构建筑占40%,我曾经主持了其中不少建筑的修复工作。目前,古建筑的防火保护主要靠严格的管理。比如,明火不能进入修复施工现场,如必须进入,则要遵循十分复杂的施工流程。
历史建筑的保护本身就是一个两难的课题。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要等待技术和设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事前的安全防控尤为重要
(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孙建平)
由于古建筑的损失不可再生,因此,古建筑防火的风险管理更重在事前防范。我们要从国内外城市运行重大安全事件中寻找启示,管理观念要由“应急处置”向“风险管理”的转变,将风险管控落实到相应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明确管控目标和时间节点,记录整改的流程和采取的措施,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协同工作机制。
做好文保、历保建筑消防工作的基础和核心是底数清、情况明。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优秀历史建筑安全和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提升社会对文保、历保建筑的消防意识,强化消防常识的培训;建议对辖区内的文保、历保建筑彻底进行风险评估,争取做到一楼一策;建议消防部门引导文保、历保建筑的所有者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二次翻新,使建筑具备主动防火的系统;对于消防标识和建筑装饰设计在视觉方面的融合问题,则应寻求制度方面的突破。
此外,一些文保、历保建筑进行消防改建后,可能会带来建筑的结构变动、功能改变,这需要人性化的政策支持。建议消防部门针对文保、历保建筑的实际情况在消防安全规范方面做到一事一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尊重历史,做到既保护又发展。
拓展阅读:600岁故宫如何防火?
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让国人跟着揪心的同时,也让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国内的古建筑。年近600岁的故宫从明朝建成以来,曾经多次遭受火灾。新中国成立后,故宫有了自己的故宫消防队伍,2016年,中队被命名为故宫特勤消防中队。这个编制45人的中队负责故宫博物院及天安门地区方圆3.74平方公里的防火灭火和应急救援任务,实现了故宫数十年无火情。
古代防火:明清时代灭火法仍沿用
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一直注重防火。“冬凿冰、夏注水、春除草、秋清叶”是故宫自明清时代起就有的防火传统。
故宫中共有铁、铜、鎏金铜大缸308口,这些都是明清两代为防火而设置的储水缸。每口缸大约可储水3000多升,时刻保证储水缸满盈。
同时,金水河也是故宫自古的消防水源。目前,这些古代流传下来的防火传统仍然适用。每年冬天官兵们要冒着严寒在金水河内每隔20米凿出一个一米见方的冰窟窿。平时,在故宫的开放区域,故宫各殿门前的水缸不储水,以防止孩童误入,但在非开放区域,殿前的水缸都将储满水。一旦失火,水缸中的水可以成为距离最近的水源,便于及时使用。
到了春秋两季,中队指战员还要对故宫内的植被进行湿化,同时会给几十米高的宫殿房顶清理杂草,防止有可燃物造成失火。
现代防火:消防设备每月检查一次
据故宫消防监督员、天安门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监督指导科副科长马冀昆介绍,结合消防安全法和自治自查自改的“三自活动”,要求故宫博物院落实消防主体责任。
作为故宫的消防监督员,马冀昆每个月会对故宫的消防设施和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检查。在实际中,马冀昆每周一半的工作都会放在安全检查上。
防火首要的是防火源,马冀昆介绍,根据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规定,故宫全院禁烟,故宫内也不能使用明火,故宫餐厅包括故宫消防中队都是使用电热锅。
故宫经常会有维修殿宇的施工工人,对于他们和故宫博物院的新入职人员,马冀昆和故宫防火处还会对他们进行消防培训。工人施工时,要求不得在殿宇内使用电力设备,同时必须使用金属围挡,避免施工时形成火源引燃易燃物品。
由于故宫无法使用消防喷淋报警系统,目前,大殿内使用的主要是吸入式消防报警器和红外对射消防报警器。故宫在存放藏品的重点部位都加装了电力火灾监控设备,该设备在电流不稳定时会报警,消防人员便可以针对报警对电路进行排查。
根据故宫博物院的消防安全要求,故宫在闭馆时必需关闭除保卫处、消防处之外的所有电源,且故宫对电源管理采取三级断电管理制度,一级遗忘了断电,上级系统也会完成断电工作。
此外,据马冀昆介绍,故宫建成后多次遭受火灾的主要原因是来自雷击,目前故宫的避雷设备已经基本能够做到全覆盖。
灭火措施:增加94个高压消防栓
万一故宫发生火灾怎么办?水源从哪儿来?308个大缸肯定是不够的。
马冀昆介绍,以前,故宫博物院的消防供水系统主要来自市政消防栓,需要灭火的时候由市政部门加压,这样的弊端就是需要协调市政部门,加压时间慢。
2015年,“平安故宫”工程升级改造后,故宫增加了高压消防栓,在故宫内增加了一个水泵房,在不加压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达到灭火水压。
目前,故宫内共有94个高压消防栓,73个市政消防栓。同时,故宫消防处下设供水科,24小时由专人值班,每天对消防栓进行巡查。
在故宫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后宫也需要依靠故宫博物院内的4866个灭火器。故宫中队的指战员每天都会对167个消防栓和4866个灭火器进行巡查。是否漏水、是否生锈、是否出水,都要一一记录在案。
此外,在后宫殿宇密集的地方,更需要防火处工作人员和消防指战员重点巡视,增加设置应急岗亭的密度,保证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消防处理。
在文物医院内有机械排烟和气体灭火系统,一旦发生火灾,殿内人员会第一时间撤离,人员全部撤离后,会由专门负责人启动气体灭火装置,房间内会迅速充满阻燃气体,从而完成灭火工作。
日常训练:沿宫墙跑一圈只需10分钟
故宫消防中队消防员日常的训练科目之一就是携带消防水带,沿着宫墙经神武门、西华门、午门返回东华门,跑一圈将近3公里,只需要10分钟。
故宫消防中队的指战员还苦练体能,人人都能“飞檐走壁”,在不借助外力的情况下上屋顶、爬城墙。
这项训练还是为了熟悉故宫的布局,故宫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一名新兵要在三个月之内将故宫的地形跑熟。熟到什么程度?故宫消防中队蔡瑞中队长介绍,他们会针对故宫的每一个宫殿进行消防演习,制定划分了10大消防区域,单体文物灭火救援预案共55个。“这个宫殿什么地方有消防栓,需要多少米的消防水带,他们都了然于胸。”蔡中队长介绍。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