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山焦柳埋忠骨

0 min read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张晓虹/编辑

花红柳绿,细雨蒙蒙,清明节,在这样的日子里来了。怎么会有清明节?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在这仲春暮春交接之际,不如来了解一下关于清明节的悲情故事!

这个故事要从春秋时的晋国说起……

英雄难过美人关

春秋时期,历代国君除却继位的新君外,其余没有国君继承权的旁支后裔,即所谓“公室、公族”,出任大夫、卿等职务,也是辅佐君主的重要臣僚。

而出身公室的晋武公,历经数十年战争,杀死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三任晋国国君,得到周王室认可,成为正式的晋国君主,完成了其祖父曲沃桓叔、其父曲沃庄伯的未竟之志。在夺取政权后,为防止他人效仿,杜绝后患,晋武公更将居于翼城的原晋国公族后裔尽数诛灭,以尸山血海铺就了自己子孙的君权之路。

晋武公死后,其子晋献公即位,此时晋国公族,只剩下曲沃桓叔、曲沃庄公、晋武公这三代的旁系子孙,即所谓“桓庄之族”,晋献公即位八年,羽翼丰满后,突然发难,将他们尽数诛杀,从此彻底废除了公族大夫制度,改为起用其他异姓人才,如士蒍、荀息、里克等人,为卿、大夫。这在当时春秋各国,属于一次与众不同的人才制度变革。在其他国家几乎都仰赖公族执政,任人唯亲时,晋国率先实现任人唯贤,得以广纳天下才智,国力日盛。可惜的是,英雄难过美人关。

当骊戎国国君把骊姬作为礼物送给晋献公求和时,晋献公就开始失去理智的判断。

年轻貌美,体态婀娜,美目流盼的骊姬,完全征服了晋献公,在骊姬生下自己的儿子后,歪曲事实,任意栽赃、诬陷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在晋献公心里,他最出色的三个儿子,完全失去了地位……

骊姬用色相迷惑了晋献公,用毒计陷害太子,太子无奈,上吊自杀。

介之推割肉救重耳

骊姬害死太子之后引发了一系列变乱。晋公子重耳是晋国的公子,本来他是没有机会做国君的,因为父王宠爱的妃子骊姬,给了重耳机会。骊姬想要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想尽办法把太子申生给害死了,重耳、夷吾为了逃命,就跑到了其他国家,重耳出走的时候,还带走了一批贤士,追随重耳的主要有五个人: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晋公子一路逃亡,这逃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但是重耳没有回头路可以选择,这一走就是十九年。

介子推随着重耳四处逃亡,面对兄弟晋惠公的追杀,他们一行人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次逃到卫国,重耳一行人随身带的粮食本就不多,还被手下一名随从给偷走了,这无疑为他们的逃亡之路雪上加霜,没有了口粮,还有这么多人,无奈只得向农人乞讨,没有讨到饭还被羞辱一番,又气又饿的重耳都快晕过去了,介之推也就是这个时候走到了历史舞台前。《韩诗外传》中记载了这个割肉的事迹:“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后能行。”

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骊姬的势力,而逃亡到其他国家,重耳避难奔狄,一路上经历了很多坎坷。刚好齐桓公正在招揽名士,重耳身边的人就劝重耳去齐国投奔齐桓公,重耳思考再三,觉得此计可行,就动身前往齐国。一行人落魄地往东边走,而介子推也是同行中的一员,当时他是重耳的手下的一名僚卿,并没有什么地位。因为在重耳快饿晕的状态下,介之推割下了他大腿上的肉,将其烤熟给重耳吃,重耳才从恢复过来。

重耳登上王位,却忘记了介子推

十九年后,重耳重返晋国,登上了王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他记得当年自己的雄心壮志,重振晋国之雄风,一跃而为春秋五霸之一。当然,他也记得当年跟随自己流亡受苦的有功之臣,于是,分封的分封,犒赏的犒赏……

晋文公兑现着当年的誓言。

或许,时间太久,晋文公忘了,或许,事情太多,晋文公丢到脑后了。当年割肉救命的介之推没有被赏,他在晋文公重获新生之际,喝庆功酒时,悄悄带着自己的老母,隐退了。

介之推走了,可当年一个战壕里滚爬的战友没有忘记他,他们告知晋文公,没有给介之推分封论赏,介之推隐退了。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放火烧山,血书述情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后来,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距离日子近,人们渐渐就改为一天,只过清明节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清明”二字的意义,那是一个臣子对自己君王最美好的期待,清正廉明。清明节,我们怀念着故去的亲人,更怀念着那些为清明盛世而奋斗过的英魂……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