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

王 岚/ 文图

长征时红军共分四路,分别是: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2、红6 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期间,四路红军共进行战役战斗六百余次,其中有几次著名战役,在党史军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四渡赤水 :毛泽东军事生涯的神来之笔

四渡赤水之战,是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后,他指挥的第一个战役行动,在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中具有重要地位。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 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四十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1935 年1 月19 日,遵义会议后的中央红军执行“北渡长江,赤化四川”的《渡江作战计划》,离开遵义城区,向土城、赤水地域开进起,中经1月28 日青杠坡之战及随之而来的1 月29 日土城、元厚一渡赤水避敌锋芒,到2 月18 日至20 日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杀回马枪取得遵义大捷,再到3 月16 日至17 日在茅台三渡赤水瞒天过海隐蔽川南,再到3 月20 日至22 日在太平渡、二郎滩四渡赤水后跳出敌人的重兵包围圈,飞兵贵阳,调出滇军,于1935 年5 月9 日全军北渡金沙江,实现了遵义会议上明确的北渡长江的战略目标,将四十万国民党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为止。在长达111 天的艰难转战中,三万多极度疲惫、无后方支持的中央红军,在与国民党围追堵截的四十万大军兵力对比超过1:13 的极端劣势情况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转战了一万多里,大大小小战斗打了四十多场,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界地区,巧妙穿插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调动和迷惑敌人。当发现敌人的弱点时,立即抓住有利战机,集中兵力,歼敌三万余人,俘敌三千六百余人,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牢牢地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地区进行的一次出色的运动战,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胜利的关键之战、生死之战。中央红军在取得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之后,又取得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等战役的胜利,最后与西北红军会师吴起,鏖战直罗镇,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 随着岁月的流逝,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是,在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上,四渡赤水战役依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来到赤水河畔的人们。

飞夺泸定桥:蒙哥马利元帅称之为“军事奇迹”

1935 年10 月,在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毛泽东写下壮丽诗篇《七律·长征》。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记述了中央红军长征中两场著名的战斗——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
1935 年5 月25 日,红一团第一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国民党的部队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情急之下,5 月26 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商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泸定桥全长103.67 米,宽3 米,由13 根粗铁锁链组成, 横卧在大渡河上,9 根为底链,左右各2 根边链,共有12164 个铁环相扣。铁环有碗口粗。每个铁环上都有一个烙印,上面刻有工匠姓氏。中国古人素有工匠精神,他们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可以说每一环铁索的质量都可责任追究。
1935 年5 月28 日清晨,红四团在行军途中接到电令,要于29 日拂晓前赶到泸定桥,这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天。在后有追兵、前有拦阻的情况下,红军要在不到一昼夜时间内急行240 里。
当年红军冒着倾盆大雨,在悬崖峭壁上可以说一路急行军抵达时,泸定桥上的木板已被守城川军拆除了一大半,只剩光溜溜的铁索横空摆荡在怒吼的大渡河之上。5 月29 日16 时,总攻开始。22名突击队员手持冲锋枪或短枪,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一边铺着桥板,一边匍匐在铁索上向对岸攻击前进。当突击队爬到桥中间时,守敌突然在桥上烧起冲天大火,勇士们冒着烈火冲到对岸,占领了泸定桥。
当年的22 勇士,是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亲自挑选出来的。
当时他挑人的标准,必须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凡是干部,战斗英雄,立过功的,都是他挑选的对象。
22 位勇士中的李友林、刘金山曾回忆:快到东桥头时,熊熊大火将铁索烧红。1999 年去世的江西赣县籍的老红军刘金山,当时因烧伤留在手、臂、腿上的伤疤,一生都没有褪尽。
整个战斗仅用了两个小时,便奇绝惊险地飞夺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毛泽东在延安会见美国友好人士斯诺时曾说:“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红军之全部渡过泸定桥,确为红军的莫大成功。”可以说,没有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就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称之为“军事奇迹”。
美国西点军校也将其列为军事教材之一。
在群山和激流相映间,泸定桥至今巍然屹立在奔腾河水之上,涛声依然轰鸣于耳。铁索桥高于河面数丈,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
康熙帝当年御批建成此桥,这也是大渡河上的第一座桥梁。大桥于1706 年建成,康熙帝取“泸水”“平定”之意,并在桥头立御碑,苍劲有力的“泸定桥”三个大字就出自康熙御笔,泸定县也因此得名。泸定桥两岸的桥头堡为汉族木结构古建筑,为中国独有。
当地政府在这里修建有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一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大厅牌匾上“十三根铁索扛起一个共和国”几个大字赫然入目。
来此参观的游客无不感叹这一壮举。
每逢节假日,泸定桥上游人如织,或驻足留影或抚摸铁链。每年国庆黄金周,据说来泸定桥的游客多到要限流,每5 分钟放行一次,一个黄金周泸定桥的门票收入就有20 多万。
“飞夺泸定桥”之役是中国共产党长征时期的重要里程碑,为实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最后北上陕北结束长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