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门”留痕

1 min read
张晓虹/文

今年是建国70周年,也是消防部队改革转隶的第二年,这两年对于消防人来说,这也是意义极其非凡。而在建国改革大潮中,一批批的新人入伍,也有一批批的老兵退伍。今年8月1日,在已经建成150多年的虹口消防站里,80名在这里流血流泪又流汗的退伍消防老兵们,再一次回到了这个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虽然早已脱下了军装,但当右手再次举起军礼,眼前的每一块砖瓦都映射出了过去的光辉岁月。

这里满满都是回忆

8月1日一早,王元旦就来到了虹口消防站。20年前,担任虹口消防中队消一班班长的他退役了,离开了这支曾经为之流血流泪和流汗的队伍。20年后,当他再一次回到这里时,硬汉子红了眼眶。

中队的广播喇叭里轻轻地播放着一首老歌,歌词是这么唱的:“我的老班长,你现在过得怎么样;我的老班长,你还会不会想起我……”对于眼前这位名副其实的老班长而言,这首歌无疑唱出了王元旦的心声。

1987年当兵的王元旦入伍才一年,就成为虹口消防中队的骨干力量,1988年下半年,他被命名为消一班班长。作为中队肩挑出警任务第一班的班长,王元旦肩上的责任很重。因此,即便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但进出过数以千计的火场、营救过无数生命的他,对于那些岁月依旧印象深刻。

“这里啊,满满都是回忆。”翻看着相册里为数不多的几张老照片,王元旦和其他几名老兵乐此不疲。“你看,这是1988年我们接待外宾时拍的合影。”老兵们一边指着泛黄的相片一边诉说着过去。

老兵夏耀明和王元旦同一年入伍。戴上老花镜仔细一看,他几乎能叫得出照片里每个人的名字。“这是阿彪、这是阿保,呶,还有这个,是小弟。”眼前这些早是为人父的中年人,但这一刻,他们的脸上却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青春洋溢。岁月虽然在皮肤上用皱纹为自己留下了标记,但却没能阻碍他们保留一颗年轻的心。

当年,他们英勇救火故事也曾被采访,并刊登在报纸上。例如,1989年戴着氧气面罩进入窨井内营救工人。再如,当时的外滩海军仓库起火,烧了1000多平方米,扑救整整持续了七八个小时,大家一直忙到了深夜。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哪会记不住,这可都是历史啊。”夏耀明说。

当过兵的人,身上有种特殊的“兵感”,茫茫人群中就是会让你显得与众不同。即使已经脱下军装,也很难忘记当兵时养成的那些习惯。当火警警铃突然响起时,这些老兵们也会立刻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一脸严肃。听着警笛响起,消防车呼啸驶出时,他们想起了进出火场的年轻岁月,想起了在中队一段段的青葱记忆……

回忆趣事二三件

第一件趣事是王元旦刚到部队的时候。那时候王元旦是个刚入伍的小新兵,新兵的必修科目其中一项就是站岗,新兵班总体排班,每人两个小时,轮着来。新兵如果能够在训练时站岗更是值得庆幸的事儿,因为那个时候训练强度是非常大的。

站岗要求职责清晰,军姿挺拔,说话按照固定程序来。有客人来访,站岗的同志首先敬礼,然后问:请问您是谁?您找谁?有什么事情?得到基本情况后,跑着去找客人要见的人,得到准确回应后,再跑回来答复客人。在,就带着客人去见本人;如果不在就告诉客人,今天不在,以后再来等,然后就是非常客气地敬礼。这是基本流程,每一名新兵都要牢记践行的。

1987年7月15日11点13分,王元旦作为一个新兵第一次站岗,有客人来访,站岗的王元旦看到了就说:“妈,您来了!您找谁?有什么事情吗?”

来访的女同志先是一愣,接着说:“你傻了呀!我找你呀!”

站岗的王元旦当时也晕了,对呀,我妈到部队来可不就是找我吗?找我怎么办呀?流程里没有这个呀,便赶紧跑到队长屋子里汇报,这种情况怎么办。领导说,你真是晕菜呀,赶紧接进来呀!站岗的新兵王元旦赶紧将自己的母亲接到班里来,班长也回来了,排长也过来了,母亲反复讲述刚才的经历,大家都乐了。

这个故事在部队作为笑话流传了很久,也让王元旦出了名……

第二件趣事发生在训练的时候。战斗员的训练强度是非常大的,那个时刻战斗员分一级、二级,能成为一级战斗员是非常荣耀的事情,提班长、入党、考学、提干等靠的是业务能力,那可是“业务为王”的时代。新兵如果能在第一年达到一级标准,那可是在中队牛气冲天的,谁都得高看一眼。新兵都是铆足劲儿训练,给自己挣面儿。王元旦做到了,1988年下半年,他被命名为消一班班长,成为虹口战队的骨干力量。

1988年9月17日10点10分,当时王元旦正在班里进行素质训练,有做俯卧撑的,有做仰卧起的,有做卷身起的,各自按照训练要求去练习。王元旦作为班长一会儿叮嘱这个两句,一会儿批评那个两句,手里还用哑铃砸核桃吃。

有一个做俯卧撑的同志,身体素质一般,做的不标准,次数也不够,看着就是非常费劲儿那种。

王元旦看看他说:“你从现在开始,做一个俯卧撑,就给你一块儿核桃吃。”

新兵刚入伍都是非常嘴馋的,一听到“吃”字都是非常惊讶的。这小子因为业务不行还能吃核桃呀,其他新兵非常羡慕嫉妒。

这个被罚的新兵一听也来了精神,跟打了鸡血似的,刚才那种懒散样一扫而光,真就用力地做起来。做一个,王元旦就给这新兵嘴里送进一块儿核桃,有大块的,有小块的。这名新兵也真是拼命做的,吃着,做着,喂着,旁边其他的新兵都嫉妒疯了。

突然,被罚的新兵大声说:“班长,这块是核桃皮!”王元旦哈哈大笑,其他新兵也都乐了!

王元旦说:“我就是想看看你小子到底能不能多做几个,看来你平时在偷懒呀!”那个新兵听完后,立即就象泄气的皮球一样趴在地上不动了。

王元旦说这个故事只要是战友聚会总会提起,不知道能够流传多久。

除了平时的训练,总队每年还会举办练兵技能竞赛。进部队的第二年,王元旦参加了总队的练兵技能竞赛。经过两个月的刻苦训练之后,王元旦参加了总队的挂钩梯竞赛,并拿到了总队第二名的成绩。这样的成绩让王元旦觉得很骄傲,也为他的军旅生涯开了一个好头。这一年,除了成为班长,他还被评为总队优秀士兵。

第三件趣事让王元旦印象最深刻。那时,班里有个叫夏耀明的同志,是和他同一批入伍的,看上去柔柔弱弱的,体力差,业务能力更是不行。当时的环境是“业务打天下”,所以这个夏耀明经常受批评。王元旦当时业务好,又是班长,所以经常关照他,帮助他,护着他,夏耀明对于王元旦是非常感激的。

这个夏耀明业务不行,可是总是喜欢研究周易、八卦什么的,弄几根草棍整天摆弄。王元旦当时虽然关照他,也还是劝他少弄这个,练练业务吧!他练业务也是肯用力的,但是还是摆弄书呀、笤帚苗之类的草棍。

1990年11月18日11时,王元旦早上去向领导请假下午要给家中寄去100元钱。那时候,王元旦每月津贴为13元,从来不去购物,牙膏、牙刷、毛巾等物品都是“八一”建军节时部队发的,所以自己基本不用钱。这100元可是王元旦非常苦心积攒下来孝敬父母的。上午训练时王元旦放在被子里,觉得非常稳妥,结果回来一看,钱没有了,王元旦先是一惊,然后仔细摸着被子,打开被子找,在床缝隙里找,在地下找,在书包里找,打开柜子找,将所有衣服打开了找,就是没有找到。

当时真是懵了,丢了!肯定是丢了!是谁偷走的呢?王元旦坐在床上发呆,当时真是死的心都有了。

这个时候,那位爱摆弄草棍的夏耀明同志过来,冲王元旦使了个眼色,便出去了,王元旦赶忙跟着。夏耀明告诉王元旦,刚才给他算了一卦,王元旦的钱被人藏在是圆的、铁的物品里,现在还在。

王元旦说他当时也是病急乱投医吧,连忙去脸盆里找,去刷牙缸里找,把全班的牙缸、脸盆全部都翻了个遍,也没有找到。王元旦看着夏耀明,非常疑惑,夏耀明坚定地说,肯定的,你再想想吧!铁的、圆的物品里,除了脸盆、牙缸还有什么?不会在锅炉里吧!

王元旦看到练习塔里面一个废弃的锅炉,干脆自己去看看,夏耀明也跟着王元旦去了,真是没有想到,真是在锅炉两层中间的缝隙里找到了,在一个小纸包里藏着,王元旦当时激动万分,赶紧拿起来装在兜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时夏耀明说:“咱们还能够抓住这个小偷的,你回去睡觉,我在练习塔上盯着,因为我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真是不出所料,小偷乘着王元旦休息的时刻,去取钱,被夏耀明看到。不过夏耀明没有直接去抓,悄悄告诉王元旦是谁拿了。事后,王元旦也没有当面拆穿这个小偷而是私下找了他问了情况,原来是班上的一位新兵家里老人看病急需用钱又得知王元旦存了一笔钱要寄回家就动了歪脑筋,王元旦责备了新兵一顿后将100元给了他让他赶紧寄回家应急,新兵当场就落了泪嘴里不停说着谢谢。

之后王元旦找到夏耀明问他说为什么当时没有直接去抓那个新兵,夏耀明说:“都是一个中队的,我看这人应该也不像惯偷,可能有困难吧。”夏耀明停顿了一会儿又说,“好吧,其实是我怕我打不过他要挨揍!”这件事儿也让王元旦和夏耀明建立起了革命友谊。

难忘的一次救援

1989年8月19日15时,陈某某带领民工鲁某、郑某在上海某电厂四号发电机组凝汽器上方进行安装凝汽器升泵出口至低加进口管道作业。作业前,陈某某没有作必要的安全防范工作,既没有对作业现场认真检查是否有易燃物,也没有采取任何防止火星溶珠溅落的隔离措施。在没有安排他人监护的情况下,就进行点火气割低过管。陈等人切割下长约600毫米的钢管后,又用氧乙炔气割修整悬挂着的那段低过管截面坡口,致使火星溶珠飞溅下落,引燃A组凝汽器水室下方脚手架上的易燃物,烧毁竹笆。事故发生后,附近员工立即报警,接到报警后,警方立即组织人员赶往现场进行救援。

王元旦和战友们到达现场后,发现火势正处于猛烈燃烧阶段,并通过各种炼油装置和输油管道迅速蔓延,附近密布了大量的管道,过火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火焰高达数十米,现场充斥大量的浓烟和有毒气体,形成立体燃烧。如不及时控制,火势将向其他危险地区蔓延,形成大面积且有毒有爆炸危险的恶性火灾,后果不堪设想。这是王元旦出火警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次火灾,但是作为班长的王元旦还是站在了灭火战斗的最前线,面对熊熊烈火,没有丝毫退缩。由于大火长时间的炙烤,加之体力透支,他几次被加压后的水枪掀倒在地,但又一次次地站了起来,在自己坚守的阵地一寸也没有后退。最终,他和战友们及时控制了火势蔓延扩大,成功地扑灭了这起大型电气装置火灾,事故共造成烧毁A组凝汽器内部钛管7000余根及钛隔板,直接经济损失196.7万余元。

在之后一次次灭火抢险救援战斗中,王元旦认识到,消防装备器材就是消防员手中的枪,只有熟悉它、爱惜它,才能打好每一场灭火救援硬仗。于是,他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消防救援队伍首期装备技师培训。

他所在的虹口中队配备的消防装备器材其实不多,只不过每样装备都有使用方法和说明加起来好几万字,更为棘手的是一些进口装备器材和外语使用说明书,对只有高中学历的他简直是天书。但他抱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积极主动向字典学、向干部学,在兼顾执勤训练之余,白天他就蹲在密不透风的仓库里研究装备器材操作使用,晚上就在办公室整理参数。靠着不懈努力与辛勤付出,他很快对中队所有执勤车辆和装备器材的性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成为全市消防救援队伍装备器材领域的行家里手。在他看来,必须熟悉每样消防装备器材的性能和参数,能回答战友关于装备器材的任何疑问,“只有这样,关键时候才不会掉链子,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退役20年看消防变迁

当年只是一个18岁新兵的王元旦如今也已年近50的,早已退役20年,在中队待了十几年的王元旦更能感受到时间的变迁,正因为见证过曾经的设备,对现在的消防器械,他总是爱不释手,“有很大的变化,以前几个撬棍或者一个泵,可能是去现场救援的所有器材,现在光撬棍就比之前的花样多很多。”

建国以来祖国强盛了,部队的设备也跟着升级,一个消防车上的专业设备就多达上百套,而每一种工具都有着专业的救援针对性。曾经是装备小能手的王元旦总是把工具更称手、干劲才更足这句话挂在嘴边,百宝箱一样的消防车、齐全的战斗服,王元旦看在眼里,满心的热爱。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虹口消防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坐落其中的瞭望塔。9层高34.2米的瞭望塔,是当时辖区里最高的建筑,可观至控江路、五角场地区,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消防队内还设有望班,分上午、下午、深夜、凌晨4个班轮流值守。手持望远镜的瞭望员,在早期发现火情后以鸣钟形式报警,后来则改为单线电话。可以说,这座瞭望塔在当时承担了上海大部分区域的观察任务。

王元旦说当时的虹口区一共拥有729个消火栓。“福建北路3364、天潼南北195……”这些都是那些年需要被一字不差熟记在心的消火栓代码。它标注着每一个消火栓所在的位置,一旦发生火情,需要第一时间向一线消防员发出指令,清晰告知。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人脑发挥着超乎想象的作用。而如今瞭望塔已经被其他高端的电子设备所取代。中队更是有了大变化,荣誉室变成了队史馆,曾经的活动室也变成了会议室,曾经有着满满回忆的宿舍也变了地方,曾经的制服也因为消防改制从橄榄绿变成了火焰蓝,王元旦作为这支队伍曾经的一员,如今虽已到知命之年,他也仍关心关注着队伍的建设发展,虽然当时的很多都变了,但不变的是一名老兵的信仰。

制服已经脱下,肩上再无军徽,但消防精神却永驻心间。直到现在,“我们中队”几个字还被老兵们时常挂在嘴边。新兵来了,老兵走了,那一段段炙热与厚重的“红门”回忆,始终在不老的时光里延续生香。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