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物质条件之一,作为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各式各样的建筑综合了文化艺术水平和成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从古至今,古今中外不少古建筑毁于火灾,为了保护古建筑,各国都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日本 古新结合保留建筑价值
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与我国极其相似,都是以木构架结构为主。历史上,日本也曾遭遇过古建筑火灾高发期,从1948年(昭和二十三年)到1970年(昭和四十五年),共发生23起国宝级和重要文物级的古建筑火灾,是历史上古建筑发生火灾最多的年代。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949年(昭和二十四年)1月26日发生的奈良市法隆寺火灾。法隆寺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木构架建筑群,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火灾教训,保护好全国的文物和古建筑,从1955年起,日本政府将1月26日定为文物防火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所有文物单位都要开展防火宣传,进行防火安全检查,整改火灾隐患,组织群众参加消防训练和灭火演习。
日本第一部文物建筑保护法《古社寺保存法》于1987年颁布,1929年日本政府又颁布了《国宝保存法》,1950年的《文化财保护法》出现了“文化财”一词,即是我们所说的“文物”。根据《文化财保护法》规定,文部大臣可将有形文化财中之重要者指定为重要文化财,并将其中具有特高价值、举世无双的国民宝物指定为国宝。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性景观,1966年1月日本制定了《古都历史性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规定在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新建建筑物、改建或增建、建造宅基地、开垦土地、采伐树木、采集土石都需要向府县知事或者市长提出申请。历史性风土保存地区中的核心地区被划为历史性风土特别保存地区,建筑物改变颜色、打室外广告等,都要提交申请。
日本提倡在尊重古建筑原有状态和风格,且力求符合当代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保留古建筑原有外观与历史价值。在具体实施方面,以外旧内新和复原迁址为主,即在保留外观的前提下,或加固外观或翻新内部。内部翻新则要求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有内部结构的同时,根据时代需要进行灵活设计处理。复原迁址,即尽可能在原址基础上复原历史建筑,无法在原地复原的情况下考虑迁址复原。
意大利 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
意大利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作为世界“古建筑之冠”,意大利最先提出了“把人与古建筑一起保护起来”的口号,早在1892年意大利政府就第一次通过颁布了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法律。
意大利人把保护古迹看作是与生俱来的责任,但凡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管理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内部装修也须经文物部门批准,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意大利文化遗产部下有古建筑保护局,制定了许多相关法律和政策,同时自1996年起,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千分之八作为文物保护的资金,确保资金配备充足。
意大利人将古建筑视为珍品,他们秉承着“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的理念,不少古建筑仍然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如罗马城内,不少住宅楼外部保持着数千年前的面貌,而内部已经进行过翻新,以适应现代居住办公需要。翻新工作并不简单,需要遵守堪称苛刻的文物保护规定,翻新时连窗户颜色、材质都不能变动。
对一些已成为著名旅游场所、专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意大利实行“领养人制度”,即政府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一部分服务或者使用权租给私人企业,政府收取一部分提成,领养人可以使用古建筑一部分场所用于经营。但是,国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价、开放时间也由国家决定。
古建筑的修缮维护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其次博彩业、彩票发行机构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的收入投入到古建筑保护的基金中。为吸引民间资本保护文物,意大利颁布退税法律“艺术津贴”,规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复的企业可获税费津贴,在捐助后3年内以退税形式返还捐助金额的65%。
德国 能用则用、修旧如旧
德国的历史古城大多建于罗马帝国时期,兴盛于中世纪,对古建筑,德国人遵循“能用则用、修旧如旧”的原则,不轻易拆毁。
德累斯顿是位于德国东部的一座旅游城市,被称之为“易北河畔的佛罗伦萨”。二战中,德累斯顿因战火几乎被夷为平地,城市中的茨温格尔宫、圣母教堂等著名建筑被毁灭。战后,专家们开始了古建筑的修复工作,为了修复圣母大教堂,建筑师们从废墟中挖出了近9000块大教堂的石砖,其中只有10%完好无损。修复过程中,建筑师运用电脑技术通过对比1万多张旧照片,对石料进行重新定位、测量和拍照,经过7年圣母大教堂修复成功,43%的建筑材料使用了旧材料。还有茨温格宫、天主教宫廷教堂、森伯歌剧院等逐一被修复。
德国人千方百计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而且力求使它们与现代生活中的新事物,从形式到内容都协调起来,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实际上仅是立面如此,内部结构已被赋予现代使用功能,如柏林的国会大厦,修旧如旧的建筑主体上戴了个现代化的玻璃穹顶,既有透明政治的象征意义,又在采光等方面采用了现代节能技术。
改建一座古建筑往往要比推翻重建困难得多,德国在古建筑方面修旧如旧的“功力”一方面基于建筑资料的详实和完整,另一方面在于技术的成熟,德国很多大学都设有古建筑修复及相关专业,学科体系庞大,支系复杂,培养储备了一直专业的古建筑修复人才队伍。
美国 民间力量不可或缺
在美国,有众多的基金会、民间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古建筑的保护运动中,为政府提供有力的帮助。1890年4月,纽约市的玛丽亚·K.范·伦斯勒发起了“让我们成立一个妇女爱国协会”的号召,鼓励全美妇女投入到历史遗址的保护工作中。同年,玛丽亚还成立了殖民时期妇女协会,鼓励美国殖民时期妇女们的后裔也加入这个组织。为保护美国历史上的古建筑和古文献,历史遗址爱好者们成立了美国革命姊妹会,其成员大部分系美国革命先辈的后代。1891年,美国各州的“殖民时期妇女协会”联合起来,成立了“全美殖民时期妇女协会”。1897年,协会发起了过一场声势浩大的历史遗址保护运动。
到如今,民间力量依然是美国城市和自然遗产保护队伍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早修建于1926年的441公路是美国东南部一条重要公路,连接着许多风光秀丽的自然保护区和历史城镇,从2000年起,佛罗里达州当地市民组织发起了老佛罗里达遗产公路组织,为441公路沿线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指定保护和再利用计划。他们不仅对沿线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进行普查保护,还积极联合政府旅游、商业发展、交通等部门对遗产资源进行有效地再利用,促进发展。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