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熊孩子”  别惹“火”上身

谭婧/文
导语:今年一月刊中,本刊曾针对一起发生在美国纽约市布朗克斯区一栋公寓楼的火灾做过详细报道,大火共造成12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儿童,另有十多人受伤。若不是惨痛的事实摆在眼前,我们恐怕难以想象,这场纽约近30年来死亡人数最多的火灾,竟然是由一名3岁男孩玩火引发。事故的发生令人触目惊心,也让“熊孩子”一词再次进入大众视线。当“熊孩子”集体上线,少年儿童的安全问题尤其是消防安全更值得社会关注,本期我们就来聊聊“熊孩子”与“火”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每当看到小孩子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我们常常会叹一句:“唉,这熊孩子!”这本是北方地区形容孩子调皮捣蛋、年纪小不懂事的一句方言,言语中充满着亲昵和怜爱。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熊孩子”惹祸引发的事故接连发生,再说起这个词时,除了保留上述含义之外,更多流露出的是一种指责、怨念、控诉和无奈。
“熊孩子”本身并不是一个社会学或者法律上的专有概念,不过根据网友们遭遇“熊孩子”的惨痛经历,一般而言这个群体的主力军大多集中在幼儿园到小学年龄段,也就是3 到14 岁的未成年人。这些“熊孩子”犯熊的时间从不固定,每到放假时节更是他们大显身手的舞台。今年春节假期结束不久,网络上便不出意料地掀起了一波对“熊孩子”的血泪控诉:串门的时候,他删掉了你电脑里的数据,摔碎你的手机屏幕,吃掉你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零食,临走时还抢走你精心珍藏的手办,把你家弄得一团乱。要是几个“熊孩子”凑在一起,那杀伤力绝对成倍上升,整个家里、餐厅或车厢都会布满他们的身影和喊叫。
他们不光会做出一些令人生厌的事情,甚至会做出危险的极端行为:2014 年10 月26 日,四川凉山西昌市西郊乡一户人家因小孩玩火发生火灾,3 名孩子在火中丧生;2015 年2 月5 日,广东惠东义乌商场里一男孩用打火机玩火引燃货品并蔓延,大火共造成17 人死亡……有数据显示,近五年全国仅因小孩玩火引发的火灾就多达2.7 万起,直接导致264 人死亡、96 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3 亿元。
由于年龄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少年儿童的消防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没有相应的教育引导,他们很难了解防火知识,更不懂得如何安全用火。与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天性调皮好动,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是闪烁跳动的火光很容易激发“熊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加上他们对玩火或其他容易造成火灾的行为后果几乎没有预见性,致使小火成大灾,酿成无可挽回的悲剧。
而且,作为危险事件中的弱势群体,少年儿童更经常成为火灾中的受害者。因为一旦大火来袭,他们天生缺乏必要的逃生自救能力,面对突发状况更容易惊慌失措、盲目乱撞,最终导致在火灾中受伤或遇难。公安部消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国共有1624 名未成年人在火灾中遇难,占火灾死亡人数的18.6%。由此可见,少年儿童的消防安全已成为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探究原因——
为何“熊孩子”喜欢玩火?
作为这个世界上最“难以捉摸”的生物之一,有一百个“熊孩子”就会有一百种捣蛋的方法,令大人不得不处处留心。而无论是普罗米修斯盗火的传说,还是河南商丘的閼伯盗火的故事,跳动神秘的火焰总是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尤其是当“熊孩子”看见火时,要么是怕得退避三尺,要么是恨不得冲上去尽情把玩。所以,在教会“熊孩子”防范火灾之前,我们首先得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玩火呢?
火是玩具。在孩子的眼中,火和他们的遥控汽车、卡通玩偶一样,是一种玩具。
孩子喜欢玩火,可以归结为少年儿童对自然界神秘反应的一种好奇,这种好奇心让火对孩子充满诱惑力。比如,火形态和颜色的多变,会让孩子觉得很神奇很喜欢看;感受过一次火的温度,可能会让孩子在寒冷的冬季产生用火取暖的念头;看到被火烧过的纸张变成黑色灰烬,会让孩子惊叹火的破坏性,进而联想到衣服、鞋子烧完了会是什么样呢?甚至,有的孩子就单纯喜欢闻烟花爆竹烧着以后的味道……
逆反心理。面对熊熊燃烧的火,孩子并不是完全不知道火是有危险的。但是这个时期的很多孩子都存在逆反心理,某一件事越被禁止就越想尝试。面对父母老师等大人的阻止,“熊孩子”的逆反心理占了上风:爸妈不让我玩,我偏要玩!于是,趁父母不在家之际,不少“熊孩子”就在家里玩火。有的怕被父母发现,还会躲在床底下、衣橱里等隐蔽的地方玩。殊不知,这些地方恰恰都是最易燃的角落。
模仿行为。其实这种模仿,有一方面是由逆反心理引起的。有调查显示,家庭成员中有吸烟者的家庭,其少年儿童玩火的概率通常会高出无烟家庭。这是因为虽然大人会教育孩子不要玩火,但当“熊孩子”看到家人使用打火机点烟或者用手指夹着香烟抖烟灰时,便会产生“爸爸可以这样做,我也可以这样”的心理。家里散落的打火机、火柴也给“熊孩子”玩火提供了道具。另一方面,如今的电视、网络中充斥着暴力场景,且缺少必要的警示、提醒,也激发了“熊孩子”的模仿欲望。
争强好胜。当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玩时,有的人喜欢随大流,也有的人喜欢掌控大局。的确,很多人小时候都想当个孩子王,那时候总觉得带领一帮小朋友,别提多威风了!可是,怎么才能算得上孩子王呢?不少“熊孩子”认为,敢做大人才能做的事情,甚至挑战那些父母禁止的事情,就是有能力的表现。在这种为了表现自己或者被其他小朋友起哄的状态下,有的“熊孩子”便不顾危险地玩起了火。
固执己见。还有的时候,孩子喜欢玩火,只是因为还没有真正感受到火的危险性。虽然父母苦口婆心、三番五次地做安全教育,可很多“熊孩子”只是左耳进、右耳出,并没有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对火的谨慎。夸张点说,可能在没有遇到过真实的火灾、在没有被烧伤烫伤之前,即使父母说再多的消防知识,有些不懂事的“熊孩子”潜意识里还是觉得火并不可怕。
刨根问底——
“熊孩子”是怎么酿成火灾的?
生命的美好在于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到走路、说话、吃饭、写字、读书、工作……这是每个人都要走过的人生道路,就在这一个又一个“第一次”中,我们慢慢熟悉这个陌生又复杂的世界。但是,年少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常常接触到危险物品却不自知,甚至创造出各种“花式玩火”。日常生活中,“熊孩子”的哪些“神操作”容易引发火灾呢?
行为一:新兴玩具引发火灾
当我们对玩具的概念还停留在四驱车、芭比娃娃和乐高时,儿童玩具的发展早已超出你我想象。一波波层出不穷的新玩具丰富了孩子的童年生活,却也给家长和社会带来了新的担忧。
特别是近些年出现的网红气球、打火石、烟雾弹、DIY 圣诞树、电控蜡烛等新兴玩具,让不少家长直冒冷汗:“这哪里是安心玩具,弄不好就变成‘炸弹’啊!”
以最近爆红的网红气球来说,作为夜晚逛街的炫酷玩具和拍照神器,一经出现就深受追捧。
它实际上是一款充有氦气的透明气球,外缠一圈LED 灯带,灯带末尾还连着一块小小电池盒,可以随时控制灯带的开关,不仅拿在手里闪闪亮亮,漂浮在夜色中也五彩斑斓,形如水母。但为了节约成本,市面上多是以氢气代替,氢气遇高温或明火容易燃烧,加上气球本身就有电流经过,遇高温更容易出现爆炸。若是当“熊孩子”直接把这样的气球带进火锅店、烧烤摊,或者拿着它肆意穿梭跑跳时恰好身边有人点烟,一旦气球爆裂爆炸,不仅会烧伤孩子,还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行为二:盲目模仿引发火灾
小时候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也很羡慕里面的卡通人物。但很多时候为了视觉效果、剧情需要、人物设定等,动画人物所做的一些事情仅仅停留在虚拟世界中,并不适合在现实生活中模仿。还有一些影片展现的暴力场景,也并不适合少年儿童观看。可这个时期的“熊孩子”自身的分辨能力比较差,危险意识又不强,但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模仿那些太过夸张、不切实际的动画动作情节,进而受到伤害。
比如《西游记》中的红孩儿会从嘴里喷火攻击对手,武侠片中大侠的劈风掌能吹灭蜡烛,《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把好不容易抓来的羊捆在树上烤……这些情节若被“熊孩子”盲目模仿,不仅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在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下,有的甚至会演变成血淋淋的现实。只不过,动画人物能复活能自愈,可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
行为三:好奇贪玩引发火灾
“熊孩子”的贪玩属性一旦显露,很可能会闯下大祸。特别是生活中常见的打火机、礼花弹、煤气灶等物品,一旦让“熊孩子”单独接触,就有可能“犯熊”玩火。不少“熊孩子”总喜欢趁家长不注意时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拿寻常人家十分常见的电动车来说,一串电动车钥匙、一把剪刀甚至一枚硬币,都可能成为引发电动车安全问题的导火索。因为电动车的充电口相当于一个电源口,是有电流存在的,一旦“熊孩子”把这些小物件塞进电动车充电口,极有可能触电并烧伤。
还有一些“熊孩子”好奇妈妈梳妆台上各种瓶瓶罐罐的化妆品,没事的时候喜欢拿着把玩,或者胡乱用上几样。但是像防晒喷雾、发胶、香水等都属于易燃易爆的物品,如果不省心的“熊孩子”将其触碰到明火,这些本用来让人变美的化妆品很可能变成一枚枚炸弹,后果不堪设想。
行为四:懵懂无知引发火灾
在天真烂漫的年纪,每个孩子都如同一个小天使,充满着纯真和稚嫩。但孩子年纪尚小,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限,无法很快掌握一些实用的消防知识。以想找个玩具来说,在没有手电筒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拿起打火机、蜡烛等来照明,这种行为本身是非常危险的,但孩子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还有一些家庭使用生火的方式取暖,如果父母不在身边,仅仅以孩子的知识储备,他们很难意识到通风不良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还容易引起火灾发生。
当然,有的孩子是真的懵懂,也有的“熊孩子”是把这份年纪小、不懂事当成了搞破坏和不守规矩的挡箭牌。他们随意在山林点火烧草,把鞭炮扔进下水道,发现火灾只顾自己逃跑……以自己“犯熊”为由给多少家庭带来痛苦与灾难。
盘点回顾——
“熊孩子”的不完全“犯火”记录
少年儿童之所以“熊”,主要是因为他们会将更多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很少顾及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表现出各种不合时宜、充满隐患的行为。这些看似调皮又无知的举动,其实早已为隐患埋下了祸根。这些年来,“熊孩子”在消防安全上“犯熊”的次数很多,尤其是因模仿、贪玩、好奇等原因酿成的火灾和伤亡事故屡见报端。他们创造出的玩火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几乎每一种玩法都具有引起火灾的危险性。
案例一:瞎扔“烟雾弹” 汽车烧成壳
2017 年11 月13 日,江苏睢宁县人民东路实验小学对面,一辆没关闭车窗的白色轿车停放在路边。
一名小学生路过,随手将玩具“烟雾弹”扔进车窗。
没想到,汽车一下子就烧起来了!大火从车座位附近开始蔓延,整辆车瞬间被烧成废铁。现场浓烟滚滚,所幸无人被困。
事故思考:玩具辅助儿童的成长,但同时也是火患潜在的危险源。家长在选择玩具时,应把是否有足够的安全保障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比如玩具是否有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要看清商品名称、生产厂家信息、主要材质或成分、使用年龄段、安全警示语、产品合格证等,不要购买不合格或“三无”产品;买棉布织物玩具,宜选择有阻燃剂及抗火焰性的产品。
案例二:模仿动画片火烧小伙伴
2013 年4 月6 日,连云港10 岁男童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烤羊肉”情节,将同村两名5 岁和8 岁的小伙伴绑在树上,并点燃了地面上的杂草。当日风大,火苗随即蹿起,并借助风势扑向两名幼童,最终5 岁男孩烧伤面积达80%,8 岁男孩达40%。
事故思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也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缺乏真实的认知,一些不良模仿让孩子“很受伤”。对此,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辨析真假是非,让孩子明白该“向谁学习,不向谁学习”。比如武侠片大侠可以一掌吹灭蜡烛,如果家长不做解释,孩子会以为自己也有这种能力。所以要多和孩子讨论情节人物,帮助孩子识别善恶,正确引导。
案例三:丢炮进井盖当场炸身亡
2016年12月19日下午3时许,两名男童在深圳罗湖区丰湖花园小区玩耍时,将点燃的鞭炮塞入化粪池中,引发池中沼气爆炸,一名12 岁的男童坠入池中当场身亡。当时12岁的男童脱了鞋子,站在化粪池的井盖上,从小孔往里面塞了一根燃烧的鞭炮,看能否压得住井盖。结果一声巨响,井盖被炸飞了2米高,男童也坠入化粪池中。
事故思考:有不少“恶趣味”的孩子喜欢把鞭炮扔进阴井盖、玻璃瓶、下水道里,觉得这样很刺激。可污水本身会产生沼气,若污水井盖或化粪池长期未打开,沼气无法排解,一旦超过一定指数,遇到明火就会爆燃,击碎的井盖以及周边物品也会给人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所以,家长要与孩子说清楚玩的“度”在哪里,帮助他们从小树立保护生命的意识,从而让安全行为成为伴随终身的一种习惯。
案例四:聚众烧报纸两童丧火海
2014 年1 月8 日,广州市天河区天河村的一间出租屋内发生一起火灾,两名小女孩死亡,年龄分别为3 岁和8 岁。警方表示,火灾是由两名女童玩火引起,当时房间内一共有5个小孩,在烧报纸和纸皮等物。然而逃出这间大约8 平方米房间的只有3 个孩子,另2 名女孩未能脱险,被救出时已经死亡。
事故思考:孩子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探知一切新奇的事物,玩火方式也多样化,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危险。而且,孩子玩火一般都在家长、成年人不在场的时候,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显示出明显的弱势。一些孩子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往往被吓得盲目逃跑、躲藏起来,加上缺乏基本的消防常识和逃生自救能力弱,最终导致危机出现。
解决之道——
如何教“熊孩子”不再惹“火”上身?
在为少年儿童受到各种火灾吞噬而悲伤的同时,更需要思索和采取必要的行动,减少他们继续被伤害。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少年儿童的早期教育十分重要。因此,孩子的消防安全教育宜早不宜迟,让孩子从小就具备一定的消防知识,不仅可以让其平安健康地成长成才,而且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并惠及整个社会。
我国目前的消防安全教育情况如何?
少儿是祖国的花朵、家庭的希望,安全是儿童成长的起步线。我国一直坚持对适龄儿童开展消防安全教育,但就整体而言,儿童对消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30% 的儿童在家能轻而易举地拿到火柴和打火机等点火器具,40% 的儿童有玩火经历,近40% 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至少有过一次烫伤经历。此外,51.8% 的学生还未掌握基本的消防灭火常识和火灾自救知识,33% 的学生对火灾危害性缺乏认识。在住校学生中,针对所在寝室的环境,有37.01% 的学生没想过火场逃生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儿童意外伤害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近一半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家中。
造成这个局面的情况主要有两方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学校自身消防意识相比薄弱,消防教育流于形式化;另一个原因则是很多消防教育做得枯燥老套,孩子们并不热衷于接受。真正有效的儿童消防安全教育不应停留在嘴上或纸上,而是应该探索孩子喜爱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让他们认识火的危险性,学会如何在火灾中保护自己。
·如何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放弃玩火?
其实,当孩子对某一种事物失去新鲜感和神秘感时,就会慢慢降低对它的兴趣。也就是说,只要让孩子充分了解火这一自然现象,并且真切地感受到火的危害,一般情况下那些“熊孩子”就会乖乖离开火源了。
首先,我们并不需要“谈火色变”,而是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火。对于孩子好奇的打火机、蜡烛等物品,应该向他们展示其用处,并同时说清楚危害。让孩子知道,这些物品是适合大人使用的,当发现随意放置的打火机等物品时,应及时告诉父母。如果孩子主动汇报,父母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奖励。相反,如果发现孩子私自玩火,要非常严肃认真地进行教育,杜绝孩子的下一次行为。
其次,如果孩子对火有任何的疑问,父母应该尽可能的详细解答。有时义正言辞的说教非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在使用煤气烧菜时让孩子在身边观察,安全的火能够让我们吃到香喷喷的饭菜,打破孩子对火的好奇心。
当然务必要和孩子说清楚的是,只有一个人时,是不允许碰火的。
最后,当孩子逐渐了解火之后,可以邀请孩子一起观看火灾宣传视频或新闻,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火灾的危害:火不仅会烧掉自己所有喜爱的玩具、零食、书本等东西,还会让自己受伤或者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所以绝对不能玩火。另外,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哪种方式进行言传身教也十分重要。有时,讲一番小孩难以接受的防火理论,硬灌一些小孩难以领会的防火知识,反而事倍功半。应该用一些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消防安全意识,本刊推荐四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①奖励法:为孩子制定目标,如画一幅家庭逃生示意图、辨识火灾隐患、学会电话报警的要点等,孩子学会后给予一定奖励和鼓励;
②体验法:多带孩子去附近消防站、消防体验馆等场所参观,让孩子了解、体验消防员的训练和生活,还可以在一些场馆中体验火场逃生的感觉。
③游戏法:以趣味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与孩子一起练习弯腰捂鼻逃生,怎么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模仿报火警,当然,得教育孩子不能随意拨打“119”火警电话。
④故事法:利用孩子平时看的动画片,编一些防火小故事。比如小猪佩奇停电后点蜡烛,结果引燃了窗帘;熊大熊二出门忘了关天然气,结果造成大火;哆啦A梦在大熊家烧穿了铝锅,险些引燃厨房……有了熟悉的卡通人物做背景,防火知识也能渐渐“渗”进孩子的心里。
·如何教育“熊孩子”注意消防安全?
各种各样的火灾事故中,孩子很容易成为受害者。但是,在有些火灾事故中,看似弱小的孩子却成为拯救一众生命的先锋。就在2018年1月20日晚上,山东青岛一名14岁的男孩正放学回家,走进楼道就闻到一股烟味,他立即放下书包就从六楼开始挨家挨户敲门,有人的就问一声,没敲开的就凑在门缝处闻一闻。敲到三楼时,他明显感觉到一股很大的糊味,再仔细观察又发现,这户人家厨房的烟特别浓,他立即拨打了119,辗转联系上户主,并把妈妈和邻居们都叫了下来。随后,消防人员和该户业主赶到,并成功控制了火情。
可以说,在与危险赛跑的路上,这个孩子用自己的知识和素质赢得了比赛。若不是他的机智勇敢,整幢楼居民的生命安全都将受到威胁。锅糊了,在很多人看来恐怕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很可能引发整栋楼的火灾以及煤气爆炸。这个14岁的孩子能够意识到问题,迅速找到源头、拨打火警电话、疏散邻居,他在这件事里表现的淡定和担当让我们佩服。
从这个案例回到孩子的消防安全教育本身,不难看出,消防安全教育的普及和落地,不仅可以让孩子避免大部分的悲剧,甚至能让一些孩子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庇护到身边的人。这样的教育成果,也是我们希望看到和推崇的。因此,在循循引导之下,我们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从仅针对玩火慢慢扩大到生活中的消防安全,帮助孩子提高防火意识和自救逃生的能力。
①了解生活中的“危险物品”。生活中,直接以火的形态出现的物品其实并不多,但取暖器、煤气灶、插座、蚊香、烟花爆竹等很多涉及到用火、用电的生活用品都存在火灾危险性。应该告诉孩子这些物品都要不是玩具,不能随便玩。也可以和孩子聊聊哪个邻居奶奶出门忘了关天然气,险些引燃了窗帘,虽然这种事情没有奥特曼具有超能力,没有灰太狼那些搞怪的计划,但讲的是身边发生的故事,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防火概念。
②认识常用的消防标志。孩子的都有一颗好奇的心,也喜欢看各种颜色鲜艳的图片。灭火器、安全出口、严禁烟火等一些简单常用的消防标志和儿童安全绘本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一旦出现紧急事件,这些内容也能对孩子起到引导作用。因此,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家长可以带孩子观察场所里安全出口的标志,告诉孩子一旦发生火灾,要跟着这种标志指引的方向逃生。在家里,也可以让孩子试着画一些消防标志、消防车、消防员等。
③学习基础的自救方法。当火灾来临时,正确的自救方法对获救十分关键,所以在日常的消防教育中,应该让孩子初步掌握几种自救技能。比如让孩子牢记,如果发现着火应及时通知大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可以直接拨打火警电话;火势较大时,第一时间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切勿盲目跳楼;即使再惊慌也不能大声哭叫,这样容易吸入大量烟气,导致窒息死亡等。尤其是每次看到火灾新闻时,家长可以重复提问,加强孩子对自救方法的记忆。
他山之石——
国外如何对“熊孩子”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不光是中国,火灾事故也是导致全球少年儿童伤亡的原因之一,给孩子提供一个快乐平安的成长环境是全世界的责任。随着消防安全教育渐渐成为一种体系,各个国家都纷纷探索消防安全的教育和自我保护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少年儿童的消防安全教育,更是从娃娃抓起,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渗透。
在美国,消防教育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美国消防界有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的防火安全教育内容,其中第一项就是教育儿童看到火柴、打火机要向家长报告。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美国相关部门从学校、家庭、社区三个角度出发,让安全知识渗透进孩子的全部生活。以学校里的教育为例,美国中小学一共有三种安全演练,分别是消防演练、校园关闭演练和恶劣天气演练,有侧重地训练孩子们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有的学校还会把权威机构发布的火灾事故统计数据作为运算题来讲解,使孩子们既学习了运算方法,又感受到数据背后的教育意义。
另外,美国公共安全教育者还专门为学生设计过一种游戏扑克,上面印有一些防火知识,使孩子在游戏中了解安全防火的规则。
在日本,消防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早在学龄前,日本的幼儿就已经开始接受安全逃生模拟教育,这对仍处于懵懂阶段的孩子影响很大。进入幼儿园后,他们会陆续接受系统性的安全教育课程,包括消防课程、防震课程等,主要引导孩子在危急时刻能做出正确的应对。另外,为了让孩子直观地了解消防救火工作,日本的消防队常年对外开放,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学生到消防队参观写生,让孩子用绘画的形式重温防火知识,消除对消防员的恐惧。
有的消防队还会组织写生作品展览,不仅请到专业的画家评比,还会邀请获奖学生的家长来参观。
在澳大利亚,消防安全教育注重亲身经历。每个区的消防教育处会让每一个前来接受教育的人身临其境于“真实”的火灾现场,让受教者直面危机场面,自行选择灭火方式、逃生路线等,以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人牢记应对策略。同样,澳大利亚的消防站也十分欢迎孩子们前来,参观前老师会请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或印象,用彩色的卡纸剪出一辆消防车的模样。然后带孩子们走进真正站里,参观真实的消防车。为了给孩子们留下更深的印象,消防部门还会派化学药剂师向他们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告诉孩子们什么情况下火会燃烧或熄灭。
在英国,消防安全教育分年龄段进行。各地都会配备专人负责青少年和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尤其注重小学阶段。比如在英国首都伦敦,消防部门会从社会招聘辅助人员作为消防教育员,他们每周都会前往各个学校上课,保证至少每周所有在校学生都能接受不少于一次、2小时的消防安全教育。著名城市爱丁堡则是把孩子分成几个年龄层,对5至11岁的学生主要教育他们学会报警和逃生常识,并且要求他们不要玩火;对12至17岁的学生则更强调防火、人生安全和逃生自救技能。
结语:牵手平安,才能快乐成长。少年儿童的消防安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值得我们持续探索、深度挖掘,更需要我们及时根据社会安全需要进行教育方式、内容上的调整和更新。不论如何,“年龄小不懂事”不是挡箭牌,要求孩子不当“熊孩子”,那我们的教育也不能“犯熊”。因为如果家长不教育,社会将给他更惨痛的教育。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是爱的馈赠,需要我们悉心呵护、牢牢珍惜。愿通过科学教育,每一个有“熊孩子”倾向的小天使,都能丢弃“泪水”,由“熊孩子”成为“能孩子”!最后,用一首泰戈尔的诗来结尾吧:孩子啊/你给我的心带来了/风和水潺潺相激的声音/花卉默默无言的秘密/云的梦/黎明天空惊讶的寂然凝视。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