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共享的睡眠

丁 雨/ 编辑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继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共享产品出现之后,“共享”的风就没有停下来过。同时,“共享”的概念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近日,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写字楼内出现了“共享睡眠”服务。

什么是“共享睡眠”?其实是升级版“胶囊旅馆”!

“共享睡眠舱”外形似“太空舱”。舱内设有电扇、阅读灯、充电插座等设施,并提供一次性寝具,包括一次性床单、一次性枕巾和太空毯。用户定位于晚上加班又赶不上末班车的上班族。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整体的服务效率。
“共享床铺”其实就是升级版的“胶囊旅馆”,增加WiFi、扫码支付、充电等功能;挂上“共享”招牌,迎合共享经济的潮流。虽然只是“微创新”,但改善了“胶囊旅馆”的体验感,且市场定位明确。现在大都市白领工作忙碌紧张,普遍存在上班时间长、过劳、亚健康等状态,在办公室午休、睡觉也不方便,如果有合适的场所,提供优质睡眠空间,自然再好不过。而“共享床铺”恰恰就针对这一市场痛点,让白领有一个临时补觉、过夜的场所,价格也不贵。
据了解,睡眠舱门和舱体为塑料材质,内部空间长约2 米,宽约1 米。舱内分上下两层。进舱要脱鞋,关舱后外人无法进入,出舱可使用手机小程序和舱内的强制开门按键开启。结束入住后,休息舱会自动进行紫外线消毒。
用户使用时需用微信扫码进入该产品小程序,还需扫码结束计费,并将一次性用品投入回收桶内,计费标准为0.2 元/ 分钟,30 分钟起。很多用户争先恐后地去“试睡”。
舱内的物品配置有一次性的床单枕套、镜子、电源插座以及小风扇等。收费标准:高峰时段20 元/ 时,非高峰时段12 元/ 时,封顶58 元/ 天。结算步骤为,进舱前扫二维码- 用小程序打开舱门- 使用结束后支付费用。
毫无疑问,“太空舱”在价格上极具优势,但狭小的空间稍显沉闷,舱内的隔音效果也不佳,据用户反馈,舱内还能闻到残留的臭脚味,也能听见外面的脚步声。

为什么要被拆除?因为性命攸关!

遗憾的是,才火了没几天,便在上海遭遇“挫折”。上海的共享床铺在陆家嘴的新上海国际大厦内有体验点,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楼内只有两张床铺,体验时间为上午9 点到下午6 点。消防人员检查发现,插座设在可燃的板材上,明显不符合旅馆业的消防标准;此外,住宿区域还有易燃材料。
该体验点工作人员表示,睡眠舱当天即被拆除。目前上海有3 处体验点,均属于北京一家公司。扫描该公司的小程序,系统提示处于更新维护中。开办旅馆必须符合《消防法》,必须经行政部门审核,入住旅客必须要出示身份证件。以共享经济为招牌,并不能改变共享床铺小旅馆的性质。早在2011 年上海中山北路上就曾

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写字楼内出现了“共享睡眠”服务。

有一家胶囊旅馆被叫停。消防部门表示,像这样形式的住宿区域存在逃生困难、火灾容易蔓延等多重安全隐患。
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浦东支队防火监督处高级工程师李旻表示,共享睡眠舱在遇到火灾时极易引发火灾蔓延,并且产生强烈的有毒有害烟气,给人员造成伤害甚至是致命的危险。
据了解,共享睡眠舱外壳采用的是高分子聚合材料,无法满足阻燃及耐火要求,电气线路直接安装在该材料制成的舱体上,存在极大的火灾隐患。
其实,不光是上海,北京的“共享睡眠舱”也是大门紧锁,门旁边贴着“系统升级,暂停使用”的字样。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如与两年前的O2O 乱象如出一辙,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共享”创业。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共享KTV、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家具、共享睡眠……随便拎一个项目出来,都会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
仿佛一夜之间,面临互联网转型障碍的传统企业顿悟了,自诩为站在风口上的新兴企业高潮了,双方都似乎找到现代商业的“灵丹妙药”:共享经济就像一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
但这个共享睡眠项目在开局就遭遇重挫,确实与此前的共享雨伞、共享篮球迥然不同。后两者更多的问题是需求,而共享睡眠则是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
暂且不讨论这些设置在办公区域附近的共享睡眠项目是否刚需,单纯观察它之前的准备工作就会发现,创业者和投资人是为了抢风口,仓促上线不具备法定手续、经营许可的项目,这势必会给别人和自己留下苦果。
如今,“享睡空间”企业所设立的16 处场所被关停,正是其跳进了自己挖的坑。这里面更显示一个趋势,政府部门对于创业和创新的规范化、有序化机监管力度会更加严格,蒙眼狂奔前确实需要想想红线在哪里。安全第一,共享睡眠还是先别用了吧!

(本文图片来自资料库,请原作者与本刊联系以便领取稿酬。)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