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婧/ 文图
在宽敞气派的别墅里办私人派对,品尝自己动手烤制的烧烤,与三五好友举杯高歌……如今,在上海一些别墅小区,“轰趴”正迅速蹿红。“轰趴”即英文home party 的音译,意为房东将闲置的别墅适当装修,并提供“一条龙”的游艺设施和餐饮服务,出租给私人举办聚会。从此,聚会变得更加简单。别墅“轰趴馆”这种新兴的聚会场所一经出现便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火速成为团体社交聚会的热门首选。
然而,“轰趴”带来了新的玩乐方式,也催生了安全、环境、监管等诸多问题。在相关的行业规范还不够健全的现状下,别墅“轰趴”,成了社会治理中的新课题。
你夜夜笙歌,我夜夜难眠
10 年前,位于松江区的泰晤士小镇,是上海特色住宅小区金字招牌之一。小镇整体采用欧洲风格的建筑设计,从地砖到路灯,从教堂到咖啡馆,让居民足不出“沪”领略绝佳的英伦风情。也正是看中泰晤士小镇宁静悠闲的环境和中低密度的住宅,市民侯女士对这里一眼难忘,并和家人决定在这里买房。
侯女士的家在R8 区,按照当初的规划,这里属于商住混合的文化街区,内庭为居民生活区,外庭才是游客区。可她万万没想到,当泰晤士小镇被越来越多的市民当成自己周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时,原本的清净闲适便留在了回忆里。
4 年前,她不但彻底和宁静生活说了再见,还被迫陷入了安全隐患的旋涡。侯女士感叹,起初她和家人并不知道对面成了“轰趴馆”,但一到周末总有几十个人呼啸而至,甚至周末一天就能换两三拨人,不“嗨”通宵都不罢休!这才让她明白,“轰趴”生意已经轰到自家门口了。
持续嘈杂混乱的居住环境,让侯女士一再崩溃。“我家卧室窗户正好对着打桌球的地方,一晚上能被吵醒七八回,到后来整宿整宿地失眠,只好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熬到天亮。”
侯女士无奈地摇了摇头,为了减少噪音,她连窗都不敢开。
即便是这样,依然挡不住撞球、麻将和欢声笑语带来的刺耳音浪。侯女士苦笑道,还有夜半歌声,最让人惊魂。
刚住进来时,无论是小花园还是草坪,无不透露着英式田园的旖旎风光。可是,当露天烧烤成为“轰趴馆”的标配之后,家门口的绿化就被踩得一塌糊涂,光秃秃一片很煞风景。
而且,很多来聚会的人,本身没有户外烧烤的经验,常常弄得乌烟瘴气,呛得居民不敢开窗。还有“马大哈”吃完就把熄火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大风一吹,火星直接落在草地上。
这可吓坏了侯女士一家,眼看一片黑烟迅速蹿起,他们只能手忙脚乱地提着水桶下楼灭火。
这次之后,侯女士向居委会投诉了“轰趴馆”的露天烧烤问题,还专门买了两个灭火器放在门外。只要听见有人来“轰趴”,她就觉得焦虑烦躁,没几分钟就想往外看看。后来,安全感的丧失让侯女士决定“逃离”这里,她干脆一到周末就和丈夫带孩子回市区的父母家住。“只能说,眼不见为净吧。”侯女士抬眼望了望窗外,一周7天,她就指望着那两天能睡个安稳觉了。
你感受泰晤士的美,我苦咽泰晤士的危
就在侯女士决定周末去父母家“避风头”的同时,泰晤士小镇的“轰趴”势头却日渐凶猛。一时间R8 区的“轰趴馆”多达12 家以上,去泰晤士小镇“轰趴”成为年轻人聚会的流行风向标。
从国内某知名的点评网站上搜索“别墅轰趴”就可以看到,近600 户商家中,有的是由商业公司统一运营的连锁型私人别墅,有的是小区里个人出租的独栋别墅,位置、面积、设施均有不同。而泰晤士小镇毗邻着聚集7 所高校的松江大学城,英式风情景观别墅充满设计感,室外商业配套成熟。以侯女士家对面这种“轰趴馆”来说,若是30 个人包下周六下午3 点至周日上午9 点的夜场时段,算下来每人只分摊199 元,这对附近的学生和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不少预约都要排到一个月以后。
如此疯狂的“轰趴”潮,让越来越多的居民苦不堪言,纷纷向居委会等小镇管理方投诉举报。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和处罚,没有执法权的居委会、物业等只能在“居民投诉一次,上门劝阻一次”中疲于奔命,尽力让经营者晚上10 点后关掉KTV、请专人来烧烤、保证别墅里有“管家”等。
但是,“轰趴馆”依然是管理方和居民久久未愈的一块心病。
在处理各种“轰趴”扰民的投诉中,小镇管理方还注意到了侯女士关于“‘轰趴馆’露天烧烤存在火灾危险”的投诉。
通过一次次的上门提醒,管理方也证实了侯女士的想法,这种烧烤架就放在门口半开放的区域上,没有特殊的排风口等设施。不光是露天烧烤,几乎每个“轰趴馆”都保留了厨房,让客人可以自带食物在厨房里做饭,但很少有经营者主动关注厨房的油污问题,通常直到烟抽不走了才会被迫清洗一次油烟机。而只要一星半点的火苗就可能引燃油烟机积攒的油污,引发电器起火。
当“轰趴馆”的数量逐渐飙升,越来越多的居民向居委会打来投诉电话,表达了自己担忧的火灾隐患。这些投诉,帮助小镇管理方探寻严控别墅“轰趴馆”业态的突破口。
又见最初的你,我的泰晤士
面对新事物产生的新问题,泰晤士小镇所在的方松街道也在积极地想着办法。4 月以来,方松街道联合多个部门,坚持每天“光顾”两次小镇各家“轰趴馆”,对居民的投诉也在第一时间做出行动。密集的日常巡查加上公安、消防等部门的专业检查,小镇的管理方发现了更多“轰趴馆”暗藏的安全危机。
纵观泰晤士小镇中的“轰趴馆”,不难发现很多别墅都没有配备消防设施设备。虽然“轰趴馆”标榜的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玩乐方式,但当卡拉OK、自动麻将桌、电视、XBOX、电脑、家庭影院等娱乐设施同时工作数个小时,大大超过了正常家庭的使用,容易带来超负荷的用电量。这也使得经营者不得不为了划分出更多的功能区域随意分隔房间。
若是来“轰趴”的人再携带各种电子产品,原本的插座明显不够用,只能把插线板拖来拽去,不注意就会造成短路。到了凌晨,几十个人留宿在别墅里,伤亡的可能性倍增。
还有的经营者考虑到装修需要和噪音问题,专门将KTV
设计在了地下室。可是,这却造出了一个更大的火灾隐患。特别是墙体上用来吸音的软包材料,在着火情况下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并加速火势。昏暗的灯光烘托了K 歌的氛围,也模糊了逃生的路线。
这些火灾隐患被一一记录在松江消防部门向“轰趴馆”经营者们发放的消防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上,消防部门还约谈了相关经营者。再加上公安部门发现的违规设置床铺、违规让游客留宿等治安问题,一系列的举措让不少经营者“知难而退”,自己停止了经营。
检查中还发现,泰晤士小镇中的“轰趴馆”大多并没有营业执照,其所经营的烧烤、火锅等餐饮服务也缺少食品卫生许可证。这也促使城管、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入到这场别墅“轰趴馆”的治理中,依法暂扣了冰箱、炉灶、厨房料理机等经营工具。没有了餐饮服务,“轰趴”生意也暗淡了下来。
监管严格了,规矩变多了,客源下降了……组合拳的治理效果让“轰趴馆”陆续都撤出了泰晤士小镇。那么,这些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的别墅该何去何从?居委会和物业帮助房东们寻找新的承租人,鼓励文创、设计、影视制作等创意类产业业态进驻,这样不但能提升小镇品质,还能减少对商住混合区居民的影响。没有了存在的“土壤”,“轰趴馆”失去了再回小镇的路。
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渴望从娱乐活动中获得轻松和愉悦。事实上,像“轰趴馆”这样新兴的聚会场所,正是赶上了人们追求人性化服务的时代。但是,绝大多数住宅性质的“轰趴”别墅都无法取得明确的“合法身份”,目前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它的治理工作给予足够支持。这也带来了定性难、取证难和执法难的治理瓶颈,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法律依据不足的尴尬。但“轰趴馆”预订的火爆程度也说明着,这种聚会方式的市场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迫在眉睫。
好在目前,泰晤士小镇的“轰趴馆”已基本清零。这个周末,侯女士哪儿都没去,在家里美美地睡了一觉。睁开眼睛,她好像又回到了第一次遇见泰晤士小镇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