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中的女性

王 岚/ 文

长征途中第一个婴儿

贺子珍在长征路上冒死生下的孩子,后来不曾再见过,终究成为她一生的痛。和她几乎同时在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枪声中生产的,还有闽粤省委书记、邓发夫人陈慧清。但是,长征途中第一个生孩子的,却是一个叫曾玉的女红军。
曾玉本来不在长征名单中,但当她听说自己的丈夫、红五军团参谋长周子昆也在出征的行列中时,竟不管不顾地挺着7 个月的大肚子悄悄跟在队伍后面,一路走下来,成了名副其实的“编外”成员。因为是“编外”,她没有口粮,没有装备,更没有马匹可以代步,她只是凭着一个女红军坚强的毅力和一个女人对丈夫发自内心的爱,紧紧跟随着大部队。曾玉的坚强和执着,深深打动了和她一同走在路上的其他女人们。
蔡畅、邓颖超、贺子珍、李坚真、萧月华等对她一路上照顾有加,匀一口饭给她,腾一个角落让她休息,更重要的是,既然已经走在一起了,就决不让她掉队。
一天,女人们刚刚使出浑身力气爬上老山界峰顶,还来不及喘口气,就接到赶快下山的指令。大家连忙搀扶着往山下赶。这时,曾玉悄悄告诉钱希钧,肚子疼得厉害,好像要生了。看着疼得满头是汗的曾玉,钱希钧不敢怠慢,连忙去向团长董必武汇报,并找来一副担架让她躺了上去。可刚走不远,却遇到敌人袭击,胆小的挑夫放下担架逃命去了。长征途中挑夫扔下货物或是担架一走了之是常有的事,钱希钧无奈地把曾玉扶上马,随着马的颤动,只见鲜红的血顺着曾玉的腿流下来,湿透了马鞍上垫的被子。曾玉从马上被扶了下来,后面的枪声越来越近,董必武叮嘱女红军们,一定要把曾玉带上,让她安全生产。经过一路的颠簸和惊吓,曾玉怎么也跑不动了,低头一看,只见孩子的头已经探出了母亲的身体。可怜的孩子,她哪里知道,一旦降临到这世界上,她就将永远失去母爱!
女红军们架着曾玉一步一个血印地朝前走,她们要找一个可以生孩子的稍微安静和安全点的场所。但莽莽山林中,不见一户人家,钱希钧只找到了一把枯草。几个女人把曾玉围了起来,什么都没有,在这把枯草上,长征途中红军的第一个婴儿降生了。婴儿哭声响亮,紧闭的双眼还来不及睁开,她的母亲就要被迫离她而去了。曾玉狠心地将她留在了出生的地方,任她哭嚎,任她悲鸣。因为这位年轻的女人不仅是母亲,她此时更是一位战士,她知道部队的纪律,更知道部队面临的险恶处境。孩子的哭声还在继续,女红军们则架起欲哭无泪的曾玉继续赶路。
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女人们生下的孩子用毛巾或者白布一包,内附一张字条,放在出生的地方,似乎成了长征途中先生后舍的模式。那些放弃自己孩子的母亲是不幸的母亲,但同时她们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长征路上的婚姻

长征开始的时候,组织上有规定,女红军在长征路上没有谈恋爱的不准谈恋爱;谈了恋爱的,不准结婚;结了婚的,不准怀孕生育。当红军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贵州遵义,部队暂时解除了夫妻不能同住一室的规定,女人们又能和丈夫在一起了,她们似乎找到了在红都瑞金的感觉。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感情是免不了的,即使在长征这样非常艰苦的年代。
长征路上结婚,王泉媛和王首道是破例第一对。当年王泉媛只有22 岁,活泼大方,工作能力又强,很是招人喜欢。
他们的不平凡在于他们的婚姻是一段始于长征、终于长征,仅有两日情缘的婚姻。王泉媛和王首道在遵义是同在一个部门工作,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有道是日久生情。尽管两人还刻意掩饰着,但热心的大姐们还是发现了两人间的眉来眼去。就在红军进遵义城的第7 天,女人们在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蔡畅、金维映和李坚真把王泉媛拉到一边,以大姐的身份仔细询问她对王首道的印象,当她们从王泉媛嘴里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三个女人不由分说就把王泉媛直接送到了王首道的房间里。
这天晚上,两个互相爱慕的人交换了定情物。王首道送给王泉媛一把他从战场上缴获的小手枪和八发子弹,王泉媛给他的是一个承诺:送一双亲手纳的千层底布鞋。一日夫妻百日恩。他们在一起真的只有一个夜晚,第二天就不得不跟随大部队撤出了遵义城。撤出遵义后,直到1935年6 月26 日,王泉媛随干部休养连到达两河口,先一步到达的王首道得到消息后,派通信员送去一信,两人才得以再聚首。但短短一夜的恩爱,马上就在黎明时分出发的号角声中中止了。此后王泉媛历经艰辛,却再也没有和心上人相聚的机会,好心大姐们极力撮合的好事,让她饱受几十年的相思之苦。

长征途中的友情

随红军主力部队出发的三十多位女红军 ,没有一个中途退却的。
三十多位女红军中,危秀英是出了名的小个子,大家都亲热地叫她“矮子”。但据说,在长征路上,她也是抬担架最多、救人最多的一位。
长征伊始,面对日益严峻和恶劣的局面,女红军们提出了一句口号:不掉队,不带花,不当俘虏,不得八块钱。
当时部队有条纪律,如果有红军在途中跟不上队伍,就会被寄养在老百姓家里,组织上留下八块钱作为生活费。
为了便于统一行动,中央红军一出江西,便将女红军们集中起来,成立了一支由刘群先任队长,金维映任政治委员、党支部书记的妇女队,让她们自己供给自己,自己照料自己。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组织上没有给她们太多的照顾,她们的待遇和男战士毫无二致,只是偶尔在她们患病或来例假时,有的人可能会骑几天马。
就是在这样是情况下,女人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这种情谊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翻过老山界后,部队进入了云贵高原。邓六金发高烧,拉起了肚子,来势非常凶猛,连路都不能走了。大部队不可能因为某个人而改变行程或者放慢速度的。连长征求邓六金的意见,是否把她寄放在老乡家里。邓六金连话都说不出了,但就是不肯拿八块钱。危秀英见状,主动向连长请求让她来照顾邓六金随部队一起行动。
一路上,危秀英将自己和邓六金的背包都背在身上,挽着极度体弱的邓六金,还削了个棍子让她支撑着。渴了饿了,她就去找来水,就着茶缸一起啃几口冰冷的干粮。
到了晚上,则打开仅有的半条毛毯,两个女人瘦弱的身子紧挨着彼此温暖对方。有几次,邓六金看到矮小的危秀英累得气喘吁吁,实在过意不去,含着眼泪说:“秀英,你走吧,把我留下,要死就死我一个……” 危秀英毫不犹豫地回答:“不!我们都不能死!革命还没有成功,只要我在,我就不能把你一个人留下!”这对红军姐妹,一个病,一个累,她们相扶相持,最后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7/06/无标题-45-212x300.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7/06/无标题-45-212x300.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水墨匠心 烛火融炉
与消防老兵汤文余的一次怀旧访谈

汤文余,生于1955 年,上海人,有二十四年的军旅生涯,师承海派花鸟大家乔木的写意风范,拜艺于张阿杰门下。其画作开合有致、取势自然。他所创作的牡丹色彩华丽、枝繁叶茂、结构清晰、姿态健壮、欣欣向荣,其紫藤龙飞凤舞、紫霞如云,鸡、鹅、雉、鸟、鸣蛉、虫蝶,和谐细语、顾盼传情。
他的作品曾获得各类大奖项五十多项,画作远播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张晓虹/ 文

晨雾中,红门,红墙,身披绿色重装的消防勇士,摸打滚爬,奋勇攀登,这是文余先生记忆里的军营早晨。他曾经是消防兵中的一员,之后由于机缘巧合和初心的坚持走上了艺术之路,但心中却也始终不忘消防部队对他培育成长的那份情,并将部队经历与艺术与生活相结合,别具一格,努力迈进在中国书画艺术创作的道路上。

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福音。人可以在艺术面前痴狂与迷醉。好的领军人物一定是具有高超的艺术思想和眼界的人!而汤文余正是这样一个充满艺术眼光与情怀的团队领军者。汤文余在1972 年应征加入消防义务兵,于1973 年正式入伍,再经过一月训练后进入消防队,成为尖刀班的一员,主要从事船舶灭火以及重大险灾的抢救。在这之前,汤文余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毕业之后就没有书可读了,当时的国情让他一下子就从学生转变成了军人。而军队是个大熔炉,汤文余很快也就接受了这种变化并融入了军队氛围中。
转折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当时部队流行黑板报,而由于汤文余之前喜爱文学写作和绘画又读过初中算是当时有点文化的军人,于是部队就组织了几位像汤文余一样的军人承包了黑板报文字与设计工作。由于黑板报对于文字的工整和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当时组织特地组了一个书法班,汤文余也因此得到了再学习与接触艺术的机会。这之后汤文余从入团到入党,三年又三年,其间带了不少新兵,也一直作为连通信员在工作。直到1988 年,汤文余考入了上海美术学院。
在就读于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期间,还得到名家大师陈世中、戴明德、陆志文、汤宝玲等前辈课徒面授和深造,使其画艺渐进。也是从这开始才算是汤文余正式踏入了艺术大门。

三年大学毕业后,科班出身的汤文余去了消防基建科工作。刚进去的汤文余就遇到了一项大任务——组建消防指挥中心。当时消防只是公安局下属的一个处,办公条件比较困难,新的机构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宿舍。想要建造指挥中心办公楼却没有土地,规划审批一直都办不下来。恰在这当口,河南路一处地块动迁,汤文余逮着机会说服黄浦区市政动迁办将这块土地一举拿下,总算是有了根基。不过碰到规划审批,还是卡了壳。
河南路邻靠外滩,而外滩一带堪称上海的“万国建筑博览会”,那里大多都是20 世纪之初用石头建造的房屋,属于近代保护建筑。如果要新建的消防办公楼都采用类似的建筑材料,美则美矣,但造价太高,又不能很好地匹配消防指挥中心的实用功能。于是,汤文余就开始潜心研究建筑方面的知识,搜集资料,调研访问老建筑师,做足功课后自己设计出了一张图纸,用他的艺术思维把技术规范巧妙地融会贯通,之后规划局一下子就通过了审批。因为这次的设计将方方面面全都考虑到了,比如消防车的承重问题,宿舍的防火问题以及一些旁人无法想象到的细节全都有,满足了当时所有的需求。终于,在汤文余的努力之下,上海消防人拥有了建国以来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指挥中心和办公楼。

因为艺术是生动的,他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也是精致的,融入了工匠的精神,他是合适的,让人无论从视觉听觉还是触觉都获得舒适!艺术又是宇宙的观照,使体验者心旷神怡。1990 年,汤文余被派去上海城市规划院负责浦东新区规划工作,汤文余代表消防方面出任,主要负责灾害防御系统。而当时的汤文余对于消防办公楼的美观问题甚是关心,汤文余觉得部队其实是最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的地方,部队讲究整齐美、阳刚美。在美术学院的时候,汤文余是国画系,画的是花鸟写意,于是对办公楼的绿化设计产生了兴趣。而经过汤文余的一番改造后,在消防大楼里办公居住的人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这也为之后的上海著名的闵行平阳小区的绿化设计铺了路。
闵行平阳小区是汤文余做过的绿化设计中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在经过多年的艺术提升和实战经验磨练,汤文余的设计能力攀上了另一个高度,当时的绿化没有景观这个观念,汤文余是将绿化设计转变成景观的第一人。当时的闵行平阳小区有许多建筑用土需要清除出去,这将花费大量资金让人很是头疼,而汤文余经过对这些废土的分析发现主要是淤泥和砖块,于是通过设计将这些渣土予以保存保留,然后用景观的形式来建设小区的环境,不仅解决了难题,还将原先的废物变成了小区的特色景观。凭借这个设计,他拿到了上海市绿化景观金奖,且这一拿就是九年,号称景观一流。
说它是一流,那肯定得有内容。过去小区设计都是一马平川形的,比较方便解决排水问题,而汤文余做了一个丘陵设计,将废弃的土地变成了有起伏感的山地式景观。拥有了山脉与谷地。并且引进了一车皮的灵璧石与鹅卵石在小树林路铺出了一条小路,运用“好人不走回头路”和路路通的风水理念,居民们一出门就可以从树林里走出小区。汤文余的绿化设计不仅有美感还讲究传统文化中的“风水”以及人与建筑与植物的和谐相处。每个建筑都有墙角,从“风水”角度上看,这叫“凶角”。为了避免这种“凶角”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汤文余在楼道中巧妙的用植物造景的方式予以遮挡住,既美观又满足了风水的要求,别出心裁,也可见汤文余的匠心独具。
汤文余的艺术不仅仅是他的美术作画功夫,更在于他将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做到了淋漓尽致。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的略影,而汤文余捕捉到了,并用他那一颗水墨匠心翻过人生峻岭踏平人生坎坷,并通过不断进取,不断嬗变,坚持初心,坚持静修,用海绵的精神吸取,用烛光肚量释放。现他虽已退休,但仍笔耕不止,以画怡性,以艺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