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敏/文
1
上海人心目中的杨浦消防支队什么样?可能并不是一二句话能概括得清楚的。支队的情况概括不清,更不要说属下的国和中队了。
6月初夏,暑热已在申城弥漫开来。那天上午,我从上海的西北面辗转来到东北角,为的是探访年轻的国和中队。出了地铁8号线市光路站,顿时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我问正带着孙儿遛弯的老伯:请问这里有个消防队吗?老伯手指前方说:有啊有啊,前面就到了。看得出他对国和中队很熟悉。
走啊走,走了差不多1公里,老伯说的“前面”还是没有到。人就是这样,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无法自信,担心会不会走错方向?见到街面上有个正在清扫的清洁工,又问她同样的问题。清洁工也是手指前方,嘴里说道:消防队啊,前面就到了。又是个熟悉“国和”的人。连着问了二人,指向的又都是同一个方向,这回,再没什么疑惑了,此时,心里却暗忖,国和中队的名声挺响的。
在我的印象中,上海人称杨浦区为“大杨浦”,显然是指杨浦的区域面积。可是,杨浦还有更深层次的“大”,那便是来自于杨浦地域丰富的内涵:它是市中心城区曾经最大的工业基地、塔吊林立的港区,大片的历史街区、工人新村以及众多的高等学府……杨浦还曾是规划中的“远东第一”市中心,旧上海警察局下设的9个救火区队中,“杨树浦”也赫然在列,可见“大”杨浦并非虚名,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杨浦区的大背景、大格局。
那么,杨浦消防支队国和中队有些什么历史,有些什么辉煌呢?这是我此行首要了解的内容。可是,我得到的答案是“国和”没有历史,中队成立于1997年7月,满打满算不过21载。
在历史的长河中,21年充其量只是沧海一粟,没有历史的“国和”凭什么能在上海一百多个消防中队中位列十佳队史馆的前五呢?要知道队史馆是藏史展示,需要历史来支撑的。
所有的疑惑就在那个上午与中队的副政治指导员李国鑫一席交谈而有了答案。
2
队史馆是中队全体消防指战员以及李国鑫引以为豪的地一个场所,为建成这个队史馆,李国鑫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心力,可以说,如同一个亲手培育的孩子。他亲眼目睹队史馆从小到大,到成长成熟。李国鑫告诉我,与许多百年老队相比,“国和”才刚刚步入21个年头,缺少历史的积淀,然而,他们这个馆的主题是要尽可能地打造这21年的“中短期”队史,从而点亮“国和即是家”的精神名片。
那天上午,我在李国鑫的陪同下参观了队史馆。队史馆原是队里的荣誉室改建而成,“传承—赓续—展望”的主线贯穿着整个场馆。这是对“国和”短暂历史脉络的梳理,透过光影实物,我能切实感受到岁月虽流逝,而“国和即我家”的温暖荡漾在时光之中,流露于细微之处。每一个场景、每一件实物、每一张照片前都有精心编写的解说词,“国和”人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国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令人感触又感叹……
队史馆或许是“国和”一次真正的寻根之旅,“根”意味着盘根错节、千丝万缕,要想梳理清楚并非易事,完成这个大工程的,李国鑫无疑是功臣之一。
今年35岁的李国鑫说他的成长经历复杂,而在我眼里他的“复杂”近乎于单纯。自从14年前成为消防队员后他就一路走到底,至今仍在这个岗位上蹲守。不过,消防于他而言是个千锤百炼的平台,用他的话来说是一步也没落下:从战士到副班长再到班长,然后入党提干到云南消防救援警官军校学习了3年,2013年毕业后分到消防中队,又从排长到副队长、副指导员。14年的熔炼,李国鑫既练就了一身的灭火高强本领,也磨练了意志,成为今天的一名消防指挥官。
李国鑫开始着手收集队史资料是从2013年开始进行的,而促成他有这个想法的在于一个“情”字。
带了3年的新兵,他时常想一个问题:年年接新兵是个惯例,讲队史也是惯例,如果照本宣科最最简单不过的事情,但不可否认,宣讲的人和听讲的人都觉得既单调又乏味。怎么让队史活起来呢?
李国鑫想到了那些退伍的为中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兵,他们留下的是印记,是奠定中队荣誉的基石。倘若把他们的事迹整理成故事讲给新兵听,不仅真实可信,而且生动好听。更何况老兵退伍后回归社会,但他还是“国和”的人,应该请他们常回家看看,让他们感受到“人走茶不凉”。
想到这里李国鑫很激奋:把老兵的事迹挖掘出来,让这些印记扎根在曾经并肩战斗过的“国和”,再把这些事迹讲述给新兵听,传递一种正能量。由为讲而讲转而成为讲身边的事、身边的人——将老兵和新兵的忠诚与壮志融为一体……
然而,创设和新意有了,真要实施起来不那么容易。“国和”虽然只有短暂的21年历史,但对来这里时间不长的李国鑫来说还是不熟悉的。正好这时上级布置了建队史馆的工作要求,李国鑫想到了建一个老兵微信群,他希望通过“滚雪球”的方法以各种途径找到他们。李国鑫相信老兵的点点滴滴记忆能够弥补他的缺失,还原“国和”的昨天。
这个老兵微信群从当年的3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80多人,微信群如同一个“大家庭”,兄弟们凝聚在一起畅谈,让大家感到人虽离开了,但印记还在,情谊还在,温暖还在。
那一刻,李国鑫心潮澎湃,他的脑海中跳跃出“国和即是家”这个激励人心、唤醒心灵的主题。人是需要有精神力量的,作为一个“国和人”,成为人民群众眼中赴汤蹈火的忠诚卫士,这是义无反顾的职责,一个人就是一颗“平安树”的种子,一代又一代“国和人”将传承老兵们的优良品质,创建新功。
3
在“国和”队史馆的先进典型展区里,有一块醒目的二等功奖章。奖章的主人属于中队转业士官赵东明。听李国鑫说,这位赵东明便是通过微信群的“拉力棒”千辛万苦找到他的。
1987年12月出生的赵东明2006年12月入伍,在“国和”服役了足足5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消防了。为什么要千方百计找到他?因为中队有记载,赵东明是位荣立二等功的功臣,还曾被评为支队优秀青年、优秀士官1次、优秀士兵2次、嘉奖2次。可是,他建功的具体事迹,或者说有些什么细节没人说得清,而李国鑫到“国和”时,赵东明已经退伍,于是找到赵东明成了李国鑫一直的牵挂。
显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微信群里纷纷提供的信息聚拢后,李国鑫打通了赵东明的电话。此时,这位浙江乐清人已在浦东生活工作。电话那头,李国鑫听出了赵东明激动的声音,他惊诧道:“我离开队里好几年了,你们还能想到我。”
二人在一次次的通话中,渐渐的还原了发生在2010年5月9日浦东高桥石化发生燃爆事故现场的情景,即使过了那么多年,李国鑫还是用了“惊心动魄”来形容。
我们都知道,高桥石化主要生产的产品有汽油、航空煤油、柴油、润滑油以及石蜡、合成橡胶、有机化工原料等化工产品。这些产品易燃易爆,一旦发生化学品燃烧和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越担心什么就越来什么。5月9日夜里,住在高桥石化附近的居民突然间听到了一声声闷响,随后便看到天边滚动着浓烟与大火,紧接着便听到消防车由远而近的鸣笛声。
国和中队此次灭火的任务是负责架设移动炮堵截火势,每个消防战士都有自己的任务,现场火势太大,控制火情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每个人都恨不得一个人做几个人的工作。这时,消防一班的战士赵东明在没有人扶助的情况下,他以一己之力担负起控制水炮的工作。
说起消防水炮,它的外观有点像小型的坦克,自然,喷水的威力是消防水枪的N倍,水炮的优点是灭火威力大,缺点是比较笨重,因为它的水压非常高,所以需要几人才能控制它。
此刻,在扑救高桥石化炼油厂油罐火灾的现场,赵东明顶着烈火浓烟坚持着用身子死死地压住水炮,控制着那力大无穷的水柱准确地射向油罐,尽快灭火是他心中唯一的想法。然而,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水炮刚架设好不久,现场突然又发生了2次燃爆,爆炸的余波加上水的压力,赵东明一下子被水炮掀翻到了5米开外。这一抛一摔让赵东明躺倒在地上爬也爬不起来,但他来不及多想,火情就是号令,他顾不上浑身的疼痛,坚持着站起身,又一次扑向水炮,翻身压了上去。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但对赵东明来说,每过一秒像是一分钟、每过一分钟又像是漫长的十分钟,他的体力渐渐不支,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慢。可是,他心里有个声音却异常明确:不能脱手,不能离开水炮,必须为赶来的后援队伍赢得时机。
前方的火势似乎被控制住了,赵东明不敢懈怠,忽然,他想起刚入伍时,由于身体协调性差,技能训练总是不如人,甚至于被人戏称为“木头人”。他苦恼过,还怀疑自己能否当个合格的消防兵?可是,领导没有看死他,他也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训练场上赶超别人。在以后的训练中,别人练一次,他就练两次,笨鸟先飞的刻苦换来了体质一天天的增强。入伍几年后,在支队举办的大大小小“比武竞赛”中,他都能为中队赢得荣誉……
战斗结束,赵东明才觉得左手臂又粗又肿,痛得抬不起来了。队员们把他送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伤得不轻啊,左手臂骨折,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才恢复功能。
赵东明舍身忘我的事迹通报到了上级,他也因此收获了二等功的荣誉。这块奖章赵东明视若珍宝,它是他是军旅生涯里最有意义的一个纪念。不过,当得知中队队史馆需要征集实物时,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用生命赢得的这份荣誉捐赠给了中队队史馆。
在李国鑫的眼里,“国和”的老兵都是好样的——他还征集到2009年发生在军工路上的一起突发性事件。那天凌晨,满载着几百个乙炔钢瓶的大卡车司机由于长途跋涉,疲劳驾驶,大卡车一下子撞到了路边的绿化丛。车子煞车不及,顿时侧翻在地,上百个钢瓶跟着滚落了下来,一时间军工路上横七竖八躺满了乙炔钢瓶,有好几个被撞击后泄漏了,火从钢瓶中蹿了出来。
又是化学产品,乙炔的燃烧性快速,火势看上去不大,但如果不能妥善处置的话,连锁反应不得了。当“国和”消防官兵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他们根本顾上不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钢瓶,队长指导员带头,上上下下都在抢钢瓶转移,供水、打泡沫,三位冲在最前面官兵荣获三个三等功。
这样的事例在收集实物的过程中不胜枚举,赵东明以及“赵东明们”是老兵的典范,他们是火场的卫士,是为人民群众守护平安的盘石。只要老百姓口中说一声由衷的“谢谢”,他们所有的艰辛和困苦都烟消云散了。
4
在队史馆中,我参观了专门辟出的“雷锋精神传承”的板块。这是“国和”将士学雷锋的见证,也是支队的特色品牌,更是一种传承:自“国和”建队起,每月5号,他们必然会为周边群众开展义务理发、磨刀、修自行车、量血压以及开展消防宣传教育等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活动,至今这项优良传统已风雨无阻地坚持了21年,而这个品牌特色也先后被中国消防、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采访报道过。我看到陈列柜中展示着一封又一封群众写来的感谢信,它们被珍藏着,激励并鞭策着全体将士。
说来也巧,那天我从“国和”采访回家,晚间新闻中正好播出上海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一位正在理发的老伯。老伯的口里满是感激与赞语,这让我想起一位叫覃小旺的战士。他在“国和”8年,每月除了为周边群众做好事,他还会陪一些老人聊聊天,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老人,说道,只要有难事、急事就找他。覃小旺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看等老人,而那些被他关心着的老人也心里装着小旺。覃小旺退伍那天,他根本想不到消防支队的门守着一些社区老人,他平时为大家服务,今天,老人们来送他了。那些关切的话儿对着小旺说了一句又一句,覃小旺的眼眶顿时就湿了……
李国鑫说起这事时无比感慨,因为他想起自己在崇明当兵时的往事。他说崇明的冬天挺冷的,大大小小总要下点雪。他清楚地记得2007年大年初一的早上7点左右,有一幢民宅发生了火灾,在救火现场他是水枪手,打水枪的水从管子缝隙中滴滴答答地流出来,打湿了衣服和裤子。人在专心致志时是不会察觉出衣裤湿了,等到大火被扑灭后才觉得身上怎么硬梆梆的?原来是湿衣裤被超低温冻住了。要说这点冷对一个年轻小伙子不算回事,咬咬牙就挺过去了。可是,就在他迎着雨雪朝消防车走去时,他看见露天站着许多当地百姓在送他们,其中有位老奶奶端了一锅姜汤等在路边,一直等到战士们收好器材准备上车时才端给大家喝。
那一刻李国鑫的心儿都要融化了,他知道由于消防员处置得及时,这把大火没有殃及左邻右舍,大家是心存感激来送行的。消防员只不过做了应该做的事,可人民群众却在用心感激他们。怕他们受冷感冒,老奶奶还烧了姜汤让他取暖,他那时脑子里跳出的第一个词便是:军民鱼水情……
真心换真情,类似的感人之事很多很多。李国鑫又想起住在开鲁新村三楼的那位80多岁的孤寡老人。那天,他忘带钥匙就出门了,回家进不了门怎么办?焦急万分的老人到处去寻找锁匠,但此时正值春节,马路上一片清静,外来的锁匠都回老家过年去了。无可奈何之中,老人来到国和中队救援。
三楼,又是孤寡老人,消防队的战士们当然要伸出援手。小伙子们架起梯子,几步就爬上了三楼,从窗口进入老人房间,替他解了围。老人千恩万谢,大家也只以为好事做到位,到此为止了。谁料几天后的早晨,国和消防队的门卫室有位老人在敲窗,值班员赶紧去开门,门外的老人却不见了,而地上却留下了几只大大的马夹袋:一只里面装了只大西瓜,另外2只也装满了各式水果。袋里还留有一张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谢谢你们”。
李国鑫说,且不论这些水果的分量,光是从家里走来就有多累,人民群众是懂得感恩的,点点滴滴记心头。
今天,“国和”的将士丝毫不敢懈怠,这一代人立志创建新功,守护辖区12.5平方公里的平安,成为了人民群众眼中赴汤蹈火的忠诚卫士!
我们知道水火中诞生的消防勇士们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锤炼成就的,训练场上,将士们“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刻苦训练是铸就消防勇士的必经之路。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