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或者不逃

1 min read

考虑本期专题名字的时候,首先蹦出来的是“To be, or not to be”这句莎翁的名句。有人说,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在于思虑过多而行动太少。紧接着跳出的是刘别谦导演的名片《你逃我也逃》。这部叙述波兰演员从纳粹魔掌下胜利大逃亡的喜剧,原名也写作“To be, or not to be”。这不仅让人联想到马克思替黑格尔补全的名言,伟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总是上演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是笑剧。
灾难逃生似乎也是如此。没有两场灾难的客观情况会一模一样,也没有两次遇险的心理状况会一般无二,所以若想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所谓逃生妙招、抗灾法门,恐怕结局除了可悲就是徒惹人笑。而况在传播这些知识的,往往都是事后诸葛亮,常常以成败论英雄,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逻辑谬误。
那么是不是我们就不用学习逃生知识,不用练习逃生技巧了呢?当然也不是。同样是辩证的来看问题,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复制灾难逃生的成功案例,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案例中通过科学手段严谨地推衍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方法,提高灾难逃生的成功率。退一万步说,哪怕掌握的逃生方法都不适用眼前的危机,却也能让当事者一开始就从心理上保持冷静,从而避免因慌乱陷入更加难以应对的险境。套用一句老套的话:有知识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知识是万万不能的。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