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2/无标题-54-300x220.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2/无标题-54-300x220.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王祯论“天火”与“人火”

李采芹/ 文 IC/ 图

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火的认识也有很大提高。建立中国农学体系的著名学者王祯,在他的巨著《农书·杂录》中刊发了《法制长生屋》《法制灰泥附》两篇消防技术专论,对“天火”与“人火”有了区别于古人的全新认识。
王祯(1271 年- 1368 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自成宗元贞元年(1295 年)至大德四年(1300 年),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省旌德县)县尹6 年,后调任信州永丰(今江西省广丰县)县尹。他在任职期间,捐俸办学、修桥、补路,教民农桑,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百姓称赞他“惠民有为”。王祯在旌德、永丰任县尹时,编著《农书》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这是我国第一部总结全国范围农业生产经验的农书。消防与农业科学技术本无直接关系,而王祯却把消防技术专论《法制长生屋》收到《农书》中,显然他在任县尹期间深知农民受火灾之苦。因此,在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的同时,还传授消防安全知识,“凡农家居屋、厨屋、蚕室、仓库、牛屋,皆宜以法制泥土为用”,希望农家改善防火条件,加强防火。王祯的良苦用心说明他是一位体恤民情、恪尽职守的地方官员和具有高尚品德的士大夫。
《法制长生屋》关于火与火灾的叙述如下:“天生五材,民并用之。而水火皆能为灾,火之为灾尤其暴者也。《春秋左氏传》曰:‘天火曰灾,人火曰火。’夫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咮为鹑火,心为大火。天火之孽,虽曰气运所感,亦必假于人火而后作焉。人之饮食,非火不成;人之寝处,非火不明。人火之孽,失于不慎,始于毫发,终于延绵。且火得木而生,得水而熄,至土而尽。
故木者,火之母。人之居室,皆资于木,易以生患。水者火之牡,而足以胜火,人皆知之。土者火之子,而足以御火,而人未之知也。水者,救于已然之后;土者,御于未然之前。
救于已然之后者难为功,御于未然之前者易为力。此曲突徙薪之谋,所以愈于焦头烂额之功也。”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在《中国火灾大典序》中,对王祯的以上表述作了高度评价:“火与火灾这一概念,曾困扰古人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左传》记载:‘人火曰火,天火曰灾’,把‘天火’与‘人火’截然分开。直到1900 年后的元朝,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人火’、‘天火’才作了比较正确的表述。他指出:‘天火之孽,虽曰气运所感,亦必假于人火而后作焉。人之饮食,非火不成;人之寝处,非火不明。人火之孽,失于不慎,始于毫发,终于延绵。’这是对火灾认识的一次飞跃。”
王祯关于“天火之孽”,“必假于人火而后作”,必须借助“人火”才会发生的论断,事实上否定了“天火”之说。而“人火”造成的火灾又都在于人的“不慎”。火灾初起的时候都很小,但最终蔓延扩大后就不可收拾。这些观点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火得木而生,得水而熄,至土而尽”,准确地表述了火、木、水、土四种物质的关系。木材遇到火就会燃烧,火遇到水就会熄灭,火烧到有土的地方就会停止。木能生火,水能克火,古人在认识上早就作了概括,但火“至土而尽”却是王祯首先提出来的,尽管古人早就采用泥土筑墙,涂屋以防火。文中“水者火之牡”的“牡”字,作锁键、锁闩解,意为水可以把火锁闭起来。王祯基于上述对火、木、水、土四者关系的系统认识,进一步提出“人之居室皆资于木”,而人的生活又离不开火,所以容易发生火灾,必须重视防火。在怎样防的问题上,王祯强调:“水者,救于已然之后;土者,御于未然之前。救于已然之后者难为功,御于未然之前者易为力。”就是说等火灾已经发生再用水去救,虽能把火扑灭,但已造成损失,功效已经不大了;若在火灾未发生之前就采用泥土加强防御,功效就大得多了。王祯的贡献还在于具体解决怎样防的问题,提出“法制长生屋”的技术措施。
元代人们在消防管理中已开始认识到要抵御火灾,必须充分利用当时先进的技术,采取预防措施。有些措施虽然不普遍,但也反映了元代防火技术的状况。
元代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木材为可燃材料,容易引起火灾。人们便在改善建筑可燃构件上想办法,王祯“法制长生屋”的主张便应运而生了。所谓“法制长生屋”,就是用比较科学的方法制成耐燃烧的灰泥,先在木构件上涂泥,再将这种灰泥涂抹在泥的表面。这样可燃的木构件就增加了耐火性能,可以阻止火势蔓延。经过这种防火处理的房屋就不容易在遭遇火灾时被烧毁,从“短命”变成“长生”,故名长生屋。
王祯关于“法制长生屋”的技术主张已写成专著《法制长生屋》,收入《农书》中。《法制长生屋》技术部分
全文如下:
吾尝观古人救火之术,宋灾,乐喜为政,使伯氏司里,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蓄水潦,积土涂、表火道,此救疗之法也。郑灾,公孙侨为政,郊人助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庸,此祈禳之法也。是皆救于已然之后。
尝见往年腹里诸郡所居,瓦屋则用砖裹杣檐,草屋则用泥圬上下,既防延烧,且易救护。又有别置府藏,外护砖泥,谓之土库,火不能入。窃以此推之,凡农家居屋、厨屋、蚕室、仓屋、牛屋,皆宜以法制泥土为用。先宜选用壮大材木,缔构既成,椽上铺板,板上傅泥,泥上用法制油灰泥涂饰,待日曝干,坚如瓷石,可以代瓦。凡屋中内外材木露者与夫门窗壁堵,通用法制灰泥圬墁之。务要匀厚固密,勿有罅隙,可免焚火焮之患。名曰:“法制长生屋”。是乃御于未燃之前,诚为长策,又岂特农家所宜哉。

水排,据《后汉书·杜诗传》 和元代王祯《农书》立轮 水排,按比例十分之一制 作,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
水排,据《后汉书·杜诗传》和元代王祯《农书》立轮水排,按比例十分之一制作,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

今之高堂大厦,危楼杰阁,所以居珍宝而奉身体者,诚为不赀。一旦患生于不测,起于微渺,转盼摇足,化为煨烬之区,瓦砾之场,千金之躯,亦或不保,良可哀悯。平居暇日,诚能依此制造,不惟历劫火而不坏,亦可防风雨而不朽。
至若阛阓之市,居民辏集,虽不能尽依此法,其间或有一焉,亦可以间隔火道,不致延烧。安可惜一时之费,而不为永久万全之计哉?
赞曰:“上栋下宇,从古而然。衣食之利,农家攸先。维彼仓廪,食之所寄。一有遗燎,化为焦土。嗟尔农夫,豫戒不虞。制泥和灰,是墁是涂。何畏毕方,何愁回禄。栋宇恒存,衣食恒足。匪直农家,此策是宜。凡百居宅,可仿作之。”
王祯不仅希望凡农家居室、厨房、蚕室、仓库、牛屋都改建成“长生屋”,而且希望城市中的“高堂大厦、危楼杰阁”也能依此制造。这样做不仅可以防火,而且还可以防风雨不朽。
“法制灰泥”的制作,作为《法制长生屋》的附件收入《农书》。全文如下:用砖屑为末,白善泥、洞油枯、莩灰石、炭及糯米胶,以前五件等分为末,将糯米胶调和所得。地面为砖,则用砖模脱出,趁湿于良平地面上,用泥墁成一片,半年干如石砖然。圬墁屋宇则加纸筋和匀用之,不致折裂。涂饰材木上,用带筋石灰;如材木光处,则用小竹钉簪麻须惹泥,不致脱落。
这种人造耐火材料用在建筑上,自然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2/无标题-49-300x225.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2/无标题-49-300x225.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记录时代旋律 讴歌公安精神
在全国公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发言

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政治部文工团 郝永刚

今天能来参加这样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很荣幸。自己没有做出什么突出的贡献,也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领导和同志们给了这么高的荣誉,这让我诚惶诚恐、受之有愧。感谢领导和同志们的厚爱!
会议要求我做个发言,那我想就自己的工作体会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做一个汇报,就自己创作上的所思所想谈一点粗浅认识,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教诲。

一、生活是创作的不竭源泉,用情是创作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消防部队是一支常备常战的队伍,生死考验会伴随着一线官兵的整个军旅生涯。2015 年全国消防部队就有120 多名消防员牺牲在灭火救援的战斗中。十八九岁的他们,如果不穿上军装,也许肩膀是柔弱的、话语是稚嫩的,一如我们的孩子,总看着不成熟。但穿上军装、穿上战斗服,他们一下子就成了男子汉,成了灾难来临时的救星,成了我们心中的钢铁侠。
我家楼下就是消防队,常年与他们相伴似乎很熟悉,其实我叫不出大部分人的名字。2013 年按要求我下连队当兵锻炼,到离家较远的一个中队和年轻的消防战士同吃同住同训练,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又重新审视了身边的队伍,已经熟悉到木然的一切,又生动了起来。小黑、老何……是我对他们的称呼,他们就像我的兄弟,每次火警出动平安归来,我才能把提着的心放下。正是我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唤起了创作激情,激发了创作冲动。
我们消防部队灭火的时候,一般两人一组互为依靠,擎一支水枪进行灭火战斗,火场进攻时,老兵顶在前面,新兵跟在后面,老兵就是一道屏障。火场上历经生死考验结下的战友情,是人世间最珍贵、最真挚的。战士们手臂上一道疤,可能就是一个生死传奇。歌曲《一个都不能少》:“水火间,你曾为我开过道。冷暖时,我曾为你揉过腰。兄弟的情谊是用岁月来打造,一辈子,想忘也忘不了。咱们结成生死之交,兄弟就是肝胆相照,选择了赴汤蹈火,我们就是最好的依靠。
忘不了这一帮好兄弟,到什么时候一个都不能少。”这首歌可以说,我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里涌出来的。我写的时候,一直在流泪,笔记谱的速度,赶不上旋律往外冒、往外涌的速度。十五分钟,这首歌就写好了。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创作体验。这应该是消防战斗生活给我的回馈。我到消防队教唱这首歌,战士们都特别喜欢,说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每次下部队慰问演出,这首歌都深受官兵喜爱。
这首歌在去年公安创作汇演中也获得了金奖。
不仅仅只是歌曲作品,我团其他艺术门类多年的创作实践也证明:成功的作品,都是紧贴生活,和官兵情感同频共振的。接地气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本。

二、创新是创作的根本,文艺作品的服务方向是人民

习总书记讲到,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现在是审美价值多元的时代。审美选择遥控器不在文化主管者和文化生产者手里。要使我们的文艺作品产生社会效果,首先得让人们喜欢这个作品。因此创作人员从创作伊始就要坚持受众第一的理念,眼睛不能只盯着上面,要多研究受众的审美特点,在创新上多下功夫。
现在一说主旋律作品,人们往往与“喊口号”“说教”等联系起来。极端的例子是2013 年电影《青春雷锋》在多个城市遭遇零票房。造成这种尴尬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僵化的、模式化的创作思路,不在乎受众的审美需求等是重要原因。
近十几年主旋律的歌曲基本都是管弦乐队加合唱队的大气势,同一个模式的作品,很难进入到人的内心世界,让人产生共鸣。意识到这些问题,我在努力做新的尝试。去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组织的“情系雷锋”原创歌曲征集,我创作的歌曲《射手座的雷锋,射手座的我》得到了评委、听众的一致欢迎,获得了金奖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次作品征集,孟庆云、戚建波等知名的作曲家也都送了作品参赛。后来听评委会的人说,我的这首歌从初选开始就显得与众不同,优势很大。为什么呢?我的创作理念是:要让年轻人喜欢雷锋,就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说给他们听。因此我采用了电子音乐的作曲、编曲和混音。当然歌词也写得很别致:“以前从没有听人这样说,你和我一样也是射手座,感觉你一下子变得好亲切,就像身边酷酷的小帅哥。”新颖的舞曲节奏,时尚流行的唱法。让一个有血有肉的雷锋形象仿佛突然穿越到了今天。大家都说,雷锋的歌这样唱真新鲜!创新的写法赢得了年轻人。获奖不是目的,能把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借助媒介有效地传播,从而影响、熏陶、培养年轻一代,才是我们创作人员的使命和责任。

三、主动融入社会文化生活,拓宽视野,锤炼自己

郝永刚(前排右一)被评为“全国公安文艺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郝永刚(前排右一)被评为“全国公安文艺工作成绩突出个人”。

我们不仅是公安文化的从业者,同时也是这个时代的记录者。因此,不能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要主动融入时代的浪潮中,在社会文化活动的深海里,拓宽视野,苦练本领,提高创作水平。同时也能让我们从新的角度,回过头来客观的看待公安文化。
2007 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歌征集,我创作的歌曲《世界有你有我》,从十几个国家、近千份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评为会歌。2010 年上海世博会会歌征集我有多首作品获奖,通过参与这样的国际大型文化活动,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在更大平台上看到了自己的差距,经过不断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创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对公安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开拓了艺术视野。
回顾创作之路,虽然取得过一些小成绩,可相对于每天都在演绎精彩的公安生活,就显得那么不足挂齿。每当看到一张张火场上被熏黑的、年轻稚气的脸;想到倒下再没站起来的年轻身影,他们昨天也许还见到我、喊过我老师好……这些让我真实地感到,我的使命在这里,我的天地在这里。我做得太少了,我一定要为他们多写作品!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和各位领导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安文化同仁共勉:撒下去,我们是满天星光,折射从警的荣耀;聚起来,我们成冲天火焰,照耀大写的忠诚!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53-150x150.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53-150x150.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老兵回家

张 华/ 图文

吴学华向战友介绍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专著创作情况。
吴学华向战友介绍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专著创作情况。

12 月1 日,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大校警官、高级记者吴学华专程来到他初入伍时的大场消防中队,将凝聚自己职业和军旅生涯的摄影文化创作精品“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国家珍藏版系列专著赠予自己的战友。
为生动展示中国消防文化发展的可喜成果,充分彰显文化惠警公益价值观,吴学华在其军旅生涯40 年之时,开启了“中国消防影像文化工程”国家珍藏版系列专著捐赠公益活动。
1976年 5月 1日,吴学华在大场消防中队通讯室留影。
1976年 5月 1日,吴学华在大场消防中队通讯室留影。

1976年 5月 1日,吴学华在大场消防中队战车前留影。
1976年 5月 1日,吴学华在大场消防中队战车前留影。

吴学华向全体战友赠送一批他创作的影像专著。
吴学华向全体战友赠送一批他创作的影像专著。

吴学华重温入伍时的情景, 感受着消防队伍的发展与变化。
吴学华重温入伍时的情景, 感受着消防队伍的发展与变化。

吴学华向全体战友赠送一批他创作的影像专著。
吴学华向全体战友赠送一批他创作的影像专著。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2-150x150.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2-150x150.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消防站——美国篇(下)

1775 年4 月19 日清晨,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敦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拉开了美国人民为独立和自由奋战的序幕。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利坚民族在自由女神高举的火炬下,始终遵循民意、公平公正、大胆创新。这样的民族文化也影响了美国的建筑风格,敢想、敢做的设计理念在近几年新兴的消防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不少站点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在外观上不断推陈出现,极具视觉冲击力,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火红的诠释——博尔德消防站

无标题无标题博尔德市位于科罗拉多州中北部,这里的消防站看似简单,功能却非常完备。火红色的外墙让它从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十分显眼。
设计师认为,大红色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消防车,同时也是对传统建筑的一种现代主义诠释。
这段外墙呈楔形结构,这样的设计在不少新兴消防站中都有用到,但是博尔德消防站的楔形部分容纳了消防站的整个行政楼,功能更为强大。楼内有教室、办公室、厨房和更衣室等,其中一端设有实战训练区和看台,布局相当紧凑。建筑背面使用了大面积的落地窗,从而增加了训练活动和室外环境的视觉交流。围绕行政楼这个核心,周围各种辅助训练的工程设施应有尽有,包括一个演练建筑、一座操练塔和特训装备室。行政楼的外部是覆有红色金属屋顶的砖墙结构,一条贯穿整栋建筑的带天窗走廊巧妙地区分了室内不同的功能空间。
 
 

神奇的空中花园——Engine 公司消防站

无标题无标题在消防站顶上设计一个空中花园?这样异想天开的创意在伊利诺伊州的Engine 公司16 消防站中成为了现实。负责设计的DLR 团队最初的核心目标是,在一个可持续的环境中融入最新科技成果来缩短急救电话反应时间,设计师们很清楚,对消防站来说,急救电话的反应时间直接关乎生死存亡,他们把先进的设备和现代科技引进消防员的餐厅、卧室及装备室,并为长官们配备了高科技的办公设施。为了节约能源,消防站的屋顶几乎都被盖上了绿色的植被,无论是平视还是俯瞰,整个站点就像是一座美丽的空中花园,诠释着一种消防站设计的新理念。
整个消防站包括一个巨大的急救车辆停放区、公共食堂、衣帽间、盥洗室、休息间、长官部、训练房、会议室、教室、邮政局南方分部、危险物料储藏室、高150 英尺的通信塔以及能容纳约30 辆车的停车场,总面积达2 万平方英尺。整个工程设计缜密,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与年平均节约2 万美元运作资金的基本水平相比,这个神奇的空中花园创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52% 能源节约率的纪录,直接带领Engine 公司16 消防站超越了城市基本标准规定的2.2 级银牌绿色能源认证线,达到3 级铂金认证水准,一跃而成伊利诺伊州首个达到铂金级绿色能源认证的消防站。
 
 

夜色中的守望——萨拉索塔消防站

无标题萨拉索塔市是佛罗里达州文化海岸的中心,是全美15 个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拥有全美第一个殖民领地的萨拉索塔具有独特的历史意无标题义,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慕名而来。萨拉索塔消防站的屋顶呈三角形结构,建筑外墙以砖木结构为主,看上去有点像日式古建筑,与周边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每到晚上,消防站的彩灯与晚霞交相辉映,自成一景,引人注目。
萨拉索塔消防站真的是有“塔”的,这座高塔顶部由四块三角形屋顶搭成,中间一段则是在竖着的钢筋上架起一根根横木,配合着一边同样用木条随性搭建的顶棚,颇有一种古代瞭望塔的味道,耐人寻味。
在室内设计方面,会议室的外墙三面都是落地玻璃,增加了与会者与室外环境的视觉交流。休息室内使用了大量的原木元素,倾斜的屋顶上吊着6 个简易的白炽灯,仿佛置身于自己家中休闲的小阁楼中,对消防员的日常减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8-195x300.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8-195x300.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中国消防哲学思想的先驱——陈抟

无标题

李采芹/ 文 IC/ 图

在中国消防史或中国消防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有一位被史载传说染上传奇色彩的“世外高人”,他就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隐逸人士——陈抟。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又称希夷先生。他生于何时、籍贯何处,众说纷纭,真伪难辨,其家事和生平事迹等也充满了道家玄学的神化色彩。陈抟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悉无遗忘,后举进士不第,便不再追求仕禄,投身道家,归隐云游。然而陈抟“身在山林,心在朝堂”,随时关心国家大事,在消防安全上给宋朝皇帝提出过宝贵的建言。他是中国古代消防哲学思想的先驱,是我国历史上对国家消防治理精辟概括、提出消防客观规律指导思想的第一人。
陈抟在临终之时给宋太宗皇帝留下的四字遗言:“慎火停水”——“慎火”,就是谨慎用火的意思;“停水”,就是储水、积水的意思。“慎火停水”就是要在谨慎用火的同时,用缸、池等储水,以备在发生火灾时,用水来灭火。这样“慎火停水”把防火、灭火的两层意思都包括了。
“慎火”必须“停水”,“停水”是“慎火”的补充和延续,目的都是“慎火”。毫无疑问,这是唯物、辩证、科学的火灾消防观,是中国消防历史上一笔神来的重彩,这四个字同陈抟的《易龙图》《无极图》一样,对宋代及后世在消防治理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临终遗言须慎火停水

陈抟临终所遗“慎火停水”四字的始末,见于宋叶梦得的《石林燕语》卷五:“陈希夷将终,密封一缄付其弟子,使候其死上之。既死,弟子如其言入献。真宗发视,无他言,但有‘慎火停水’四字而已。”对于陈抟所遗这四个字,当时尚无人理解其真正含义,“无以是解者”,“以为道家养生之言”,或者从感觉上感到“皆以为意在国事”。
这四个字的内涵真正被理解、让真宗感悟,则是在“已而祥符间,禁中诸处数有大火,遂以为先告之验”。从此以后,真宗便“以军营所聚居,尤所当戒,乃命诸校悉书之门,故今军营皆揭此四字”。
对于这段历史,《石林燕语》说陈抟密封的信是死后献给宋真宗的,这里有误。陈抟卒于太宗端拱二年(989 年),八年以后太宗去世,真宗才即位,即位次年改元咸平元年(998 年)。叶梦得是北宋徽宗时的翰林学士,南宋时的文学家。《石林燕语》成书时约在陈抟去世150 多年以后,作者把时间搞错了是很有可能的。“密封一缄”,显然是献给太宗,而不是真宗。不过在太宗时,对“慎火停水”的真正意义还不认识,以为是“道家养生之言”,或者“意在国事”。到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 年),“禁中诸处数有大火”,才让皇帝感悟到陈抟的遗言乃是“先告之验”。

有先告之验的荣王宫大火

在真宗祥符间,宫里曾发生过数次大火。这数起大火最严重的一次是荣王宫大火,就是这把火使真宗感悟了“慎火停水”的先告之验,意识到这句消防治理箴言的重要性。
祥符八年(1015 年)四月壬申(二十三日),约二鼓,荣王元俨宫中起火,自三鼓,刮起东北大风,五鼓以后,火越烧越大,一直烧到癸酉(二十四日)半夜风定,火才熄灭。这把火约烧了27 个小时。
荣王宫在东宫,起火以后,大火蔓延到东宫内的雍王、相王、南阳郡王、衮王、曹王等另五宫府第,将六宫悉数夷为废墟。在整个东宫被烧完后,这场火开始向外延烧,一直烧到长春殿南廊时,“火自屋内西行,忽隔十余间而发”,宫内救火的人根本来不及扑灭大火,只得把西北主廊拆除,以阻止火势进一步扩大。但这时大火却开始转向,将南面的内藏库、香药库,东面的左藏库,西面的秘阁史馆付之一炬。大火还烧出皇宫,连烧中书省、门下省、鼓司、审宫院等地,熊熊大火所到之处,地面之物皆被焚烧殆尽。
这把火将整个皇宫东面烧成了一片焦土。左藏库是皇宫中金银珠宝、丝绸布匹最集中的地方,自太祖开国50 余年来,积存丰厚。当大火还未烧到这里时,宫内之人用车辇抢救出大批财物,疏散到城墙上。然而,当大火延烧到左藏库旁的东角楼时,风向忽然一转,把城墙上堆积如山的财物都点燃了。“烟焰蔽天,救者不能措手。”香药库里原本储有大量进贡的珍贵香料和药材,着火以后,这些香料、药材四处飘香,“香闻十余里”。
这场火一共烧毁房屋2000 余间,仅仅因救火而死者就达到1500 人,因避难不及而没能逃出火海的宫人更是不计其数。火灾造成的巨大财物损失已无从估计,在文化遗产方面的损失堪称我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根据后世史书记载,这场大火中,“秘阁三馆图书一时俱尽,火风中有飘书籍至汴水南者”。
引发这场大火的原因很快查明,是荣王宫掌茶酒的宫女韩小姐与亲事官孟贵私通,并盗窃珍宝玉器。事情败露后,荣王的乳母决定给予两人处罚。韩小姐为了躲避惩罚,便于二十三日夜晚,在荣王府的佛堂里用蜡烛点燃帘帐,企图趁府内众人忙于救火之际,悄悄出逃。然而大火起后,火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成了整个皇宫的灾难。韩小姐被抓回后,真宗下诏:砍下手足,示众三日,凌迟处死。荣王元俨也难辞其咎,真宗于五月三日下诏将其贬为端王,从先领梓(今四川省三台县)、遂(今四川省遂宁县)二州,发落到遂州为节度使。记室参军崔胪在组织指挥扑救工作中,辅佐指导不力,受贬谪处分。
又据《宋名臣言行录前集》卷二记载:大火发生后,宋真宗把先朝老臣时任宰相王旦召到宫中,惊慌失措地对他说:“太祖、太宗两朝所积聚起来的财产,朕不敢随意消耗,今天全部烧光了,实在令人可惜和痛心啊。”身为宰相的王旦,深感责任重大,主动提出:“遇此天灾,当免去宰相职务”,并“上表待罪”。真宗没有把责任推到宰相身上,自己承担责任,“乃下罪己诏,许中外上封事,言朝政得失”。这是宋朝第一位因为火灾而下“罪己诏”的皇帝。
有大臣上书,指出皇宫中疏于防范以致失火,须斩决的有关责任人多达数百人。真宗把这张状纸交给王旦,王旦对真宗说:“火灾发生之初,陛下已经降罪己诏,而臣已上表待罪。今又反归咎于人,岂不失信于天下?火灾虽有人为的迹象,宁可将其看作上天的谴责,如果决意专案查办,那就先办罪臣吧。”王旦的高瞻远瞩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胸怀感动了真宗,最终真宗“欣然听纳,减死者几百辈”。

慎火停水的深远影响

如此震惊朝野的大火发生后,真宗才认识到陈抟有“先告之验”,不“慎火停水”不行,于是决定推行。首先,真宗诏令军营“尤所当戒”,命军官把“慎火停水”四个字贴在军营所有的门上,广为宣传。直到南宋时,所有军营还在张贴这四个字。追根溯源,这也是我国张贴防火宣传标语之始。
陈抟在世时,后周世宗和宋太宗都曾召他进宫,问过治理国家之事,他并未发表意见。但陈抟在临终时,却把防火问题作为大事,嘱咐给宋太宗,留下四字真言:“慎火停水”。这四个字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太平兴国九年(984 年),陈抟进京,在宫中住了好几个月,当时刚落成不久的乾元殿、文明殿同时在一把火中烧毁。这把火是陈抟亲眼所见,让他对火灾威严的严重性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陈抟的“云游”生涯里,料必也见过不少火灾给民间百姓带来的痛苦,因此促使他产生了“慎火停水”的想法,并提请皇帝重视消防安全。
陈抟的“慎火停水”是中国古代消防思想的精辟论言,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当代实行的“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方针,谈的就是辩证统一的消防上防与灭的关系。如果追溯这个消防方针的历史渊源,自然就是“盖出于此”了。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9-300x219.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9-300x219.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妙哉!神火!

编者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初刊于明代,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根据流传的话本加工创作而成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的“火文化”丰富,有多姿多彩的火,有英雄、妖魔与火,有用于惩罚的火,也有天上人间的火政值更,还有与火有关的兵器、宝物等。从本期开始,本刊“名著赏析”栏目将对《西游记》中的“火”展开连续三期的品读,通过赏析八卦炉的丹火、观音院的恶火和红孩儿口中的奇火,与读者一同踏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路途……
徐明中/ 文

吴承恩的《西游记》无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不仅落笔神奇,立意非凡,而且恣意纵横于“神”、“人”、“妖”三界,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其中的孙悟空更已成为当今享誉海内外的公众人物。
孙悟空的可爱,除了具有敢作敢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反抗精神,还与他一身的通天本事有关。特别是他的“火眼金睛”,更是一路降妖伏魔的法宝,细究其因,居然滥觞于太上老君的三昧神火。吴承恩在《西游记》的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对此作了颇为详尽的描述。
且说孙悟空(当时尚无其名,为叙述方便姑且名之)被玉帝怀柔招安,封为“齐天大圣”之后,仍然不甘安分。
一有间隙,又闯下了“偷蟠桃”、“盗金丹”的泼天大祸。于是玉帝龙颜大怒,命令悍将李天王会同诸方神圣,率领十万天兵,布下天罗地网,大举进剿花果山。后在观音和二郎神的鼎力相助下,孙悟空终于被捉拿归案。原以为故事到此结束,不料作者黠笔一转,又引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原来孙悟空偷食“仙丹”“仙桃”之后,神力大增,通常的刀砍斧剁、放火煨烧根本奈何不得。于是,老奸巨猾的太上老君向玉帝献上一计:“……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烧,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
太上老君的计谋不可不谓阴毒,玉帝自当欣然允奏。谁知真正实施起来事与愿违,精心打造的如意算盘反酿成了“大闹天宫”的更大灾祸。正所谓“玩火自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孙悟空原本就是绝顶聪明的神猴,一进入八卦炉后就机警地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猴哥虽处险境而无虞。只是双眼被风搅来的烟熏得通红,后被唤作“火眼金睛”。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孙悟空在炉内毫发未损,反而意外获宝。四十九天后,当太上老君开炉取丹时,金猴奋然跃出,举棒便打,“大闹天宫”的好戏正式上演。什么“兜率宫”、什么“凌霄宝殿”、什么“玉帝诸神”……统统都在大圣的金箍棒下嗦嗦发抖。若不是如来佛的及时救驾,真不知这个朗朗乾坤今后该是谁的天下。
作者落笔八卦炉之火看似偶然,却隐含着独具慧眼的创作意图。吴承恩借助这把火,无情地鞭挞和嘲讽了天庭统治者的愚蠢和虚弱的本性。玉帝的无知和自大且不说,那个一辈子与火打交道的太上老君竟然也不识八卦炉的特点与火性,结果闹出大笑话,不仅颜面扫地,而且差一点颠覆了天庭的威权统治。这把火也进一步凸显了孙悟空的机智和反叛的性格。吴承恩在此诠释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火可被统治者用于杀戮,也可成为反抗者新生的摇篮,孙悟空意外获得“火眼金睛”就是一个明证。这不仅体现了吴氏的幽默,也符合事物发展、转化的辩证法。
在这回书中,作者想象力丰富,构思大胆新奇,全局宏大却繁而不乱,表现出驾驭重大事件的超凡能力。作者以火为脉,立意高远,不仅引出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起因和“火眼金睛”的来由,还为如来佛将其镇压五行山下待五百年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作了巧妙的铺垫。
设若没有这把火,一切情节都将归于平淡,一切形象都将黯然失色,一部旷世杰作也无法出彩。因此,我们理当盛赞:妙哉!神火!

《西游记》里的火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谁知悟空正在炉里揉眼睛,听 见炉盖声音,连忙用力一纵, 跳出炉外,接着“哗啦”一声, 踢倒了八卦炉,往外逃走。
谁知悟空正在炉里揉眼睛,听见炉盖声音,连忙用力一纵,跳出炉外,接着“哗啦”一声,踢倒了八卦炉,往外逃走。

话表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
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那大力鬼王与众启奏道:“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老君领旨去讫。一壁厢宣二郎显圣,赏赐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教与义兄弟分享。真君谢恩,回灌江口不题。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
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
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诗为证。
诗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
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
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又诗: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又诗: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栏目编辑:谭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