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党章诞生的时刻
谭 婧/文图

与一些古都城市相比,上海的城市发展进程不算久远,但“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光荣使命却孕育了很多关于“红色记忆”的革命足迹,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属中共一大会址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的一幢石库门民居中秘密召开,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新的篇章。
1年后,一批满怀革命理想的先驱志士再次聚集到上海,在距离一大会址仅几分钟车程的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二大用8天的会议时间承前启后,与中共一大共同完成了党的创建任务。
说来惭愧,若不是恰逢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后全新开放的参观热潮,作为一名大一就入党的党员,我对95年前党章诞生那段历史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书本的文字介绍上。但也幸运,我无意中选择的参观日,竟恰巧是中共二大召开整整95周年的纪念日。
顶着近40℃的高温,坐在年初撰写“行到关情处”专题时就曾体验过的中运量公交71路上,没过几站就来到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的门口。在车水马龙的延安路高架和南北高架交界处的延中绿地旁,旧式石库门里弄模样的纪念馆被一片浓郁的绿色植被“捧在手中”,灰白色的老房子屋顶上排列着青瓦,壁柱上方点缀着西洋风格的砖雕……这座精致又古老的纪念馆,仿佛在用每束阳光、每个转角等你来听那段红色往事。
朝着刻有“辅德里”三个大字的门楣走去,就先进入眼帘的便是特勤保安来回巡逻的身影,这不但为纪念馆的参观之旅增添了一份安心,更渲染出这里的庄严肃穆。自从2002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里便成为继一大会址之后,无数参观者在上海的又一个“红色朝圣”之地。今年,为了更好地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暨第一部党章诞生95周年,这幢百年老建筑闭馆整修近4个月,从内容和形式上全面改造提升馆内陈列,并选在7月1日建党节前一天重新开放。
进入纪念馆大门,等候厅正前方“中国共产党万岁”七个大字赫然入眼,剪短却有力。还没从这份肃穆中回过神,在序厅里“通天”LED折屏和“工农妇青”铜像的映衬下,蓝天白云、白鸽展翅的场景又将我带进95年前的峥嵘岁月。虽说是“二大”,它却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民主联合战线的思想;第一次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宣言》;制定了党史上第一部完整意义的章程《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对工人运动、妇女运动和青少年运动提出了要求;第一次决定加入共产国际;第一次喊响“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嘹亮口号……
沿着指引牌继续参观,整个纪念馆由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组成,幸运躲过战火的它基本保留了1915年建成时的风貌,但这样的砖木结构也带来了耐火等级低的隐患。为了解决这个困扰,早在开馆之初纪念馆就明文规定实行全面禁烟和各电器使用规范,每日进行治安、消防、技防、水电等“开门十件事”的安全管控,并找专业施工队为这两排老房子加装避雷装置。
多年的坚持让纪念馆在时间的推移中依然熠熠生辉,对纪念馆的维护也成为场馆日常运作的重要部分。如今,全新改造后的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又引入最“潮”的新科技,这都得倚赖多种多样的用电设备支持,也无疑增加了消防管理上的压力。为了同时做好预防和初期扑救,每一个展厅都有一名特勤保安在厅内巡逻。但训练有素的他们并不会打扰参观者的脚步,只是安静地守在厅里,或者在你不会使用参观设备时微笑指点。此次修缮不仅将安全出口标识设置得更明显,还增加了火警报警铃、全方位监控、火灾烟雾报警器等消防安全设施设备的数量,这些体积较小且能很好融入展厅环境的“安全卫士”,与安保人员并肩坚守“二大”。

有他们的时刻守护,我们的参观也更加轻松安心。趁着参观之际,我自然不能错过新科技的体验:在第一展厅的“三重身份的老房子”展项,透过裸眼3D效果,“辅德里625号”在光影汇聚间讲述“李达寓所”“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中共二大会址”的三重故事;站在基本陈列展厅里,只要我用手缓缓拨动转盘,中共二大会议形成的11项重要文件就清晰地投射在面前的大屏幕上;在党章展厅,我甚至能直接通过透明触摸屏,近距离“翻”开党的二大到十八大的每一部党章,了解党章的发展历程……人气最旺的还属首次引入AR增强现实技术,在重新复原的二大召开场景中,只要戴上AR设备便能“穿越”回95年前,身临其境感受开会场景。在虚拟解说员的引导下,当我的拇指“触摸”到桌椅和茶杯,当我的眼前看到会议的陈设,有那么一瞬间甚至会怀疑自己也是参会一员。党章展厅里,正巧参观时人不多,我还有幸在纪念馆内开设的国内首个党章图书馆里坐了坐,慢慢品味这段属于党章的历史。在党章图书馆的斜对面,近年来征集到的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60余本党章铺满了整整一面墙,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过程。
除了防火措施,这一次的修缮改建还解决了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人流对冲。因为以前的参观区域分为上下两层,参观者需要在一楼和二楼间频繁切换,这不仅严重打乱了参观的连贯性,在上下人流过于密集时还可能发生摔倒踩踏等。而今的全新陈列被全部集中在了一楼,既不必再走回头路,又保证了馆内参观通道的安全畅通,让每位参观者能更好地感受近百年前的党史风云。
直到走出纪念馆,心情也仍被那些石库门里的风云变幻所牵引。从望志路的“一大”到辅德里的“二大”,石库门里典雅的灰砖建筑如星星般照亮着这座城市,并从此燎原。能成为一名中共党员,我很荣幸。

黄浦江之于上海,不止是分隔城市区域的重要水道。在漫长的滋养与反哺中,黄浦江是上海的地标代表,也是情怀所在。当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场便是沿着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的,其中位于浦东的“一轴四馆”作为永久性建筑保留了下来,并承担起新的城市功能。
从13 号线的世博会博物馆站出来,一眼就能瞥到一座极富现代派的建筑,再大约走上百米,这座灵动感十足的立体建筑便在眼前。作为全世界唯一的全面展示世博专题的博物馆,馆前广场上的“万国旗林”飘扬着中国上百个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旗帜,一展其国际性。博物馆主题建筑更是气势恢宏,晶莹剔透的“欢庆之云”漂浮在古铜色的“历史河谷”之间,艺术感极强。
参观从一面巨大的时间墙开始,从“1851 年的伦敦”延伸至今,166 年来所有世博会的名称依次罗列。按照导览器的介绍,1-4 厅主要展示1851 年至2008 年之间的世博会发展状况及历史面貌,所有国家举办的世博会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布其中,每个展项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
可能是职业的习惯,介绍板上的一句话,让我看得无比刺眼:“1936 年在一场大火中被付之一炬。”当年那场漫天大火无情地吞噬了这个美丽的宫殿,也宣告了英国一个时代的终结。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巧合,如今博物馆内的现代化消防栓、灭火器就在眼前这座水晶宫模型的附近。为了不影响展厅美观,它们外部的大门都被刷成与展厅墙壁同款的颜色,但红色的标志和字样依旧明显。不仅如此,每一个展厅起码有一名以上的工作人员执勤。
每个展厅与下一个展厅之间,都可以顺着单人扶手电梯或楼梯一路向上。在这些展厅的连接处,除了有上行注意安全的提示外,还全部安装了防火卷帘,每处门拥有单独的控制按钮操控上升或下降。一旦某一展厅发生火灾,防火卷帘能尽可能把浓烟和灼热控制在展厅内,再加上这些连接处都在极其醒目的位置设置了消防栓箱和灭火器,给整个博物馆的人员疏散和扑救工作带来优势。
最后一个参观的是第8 展厅,这里呈现的是2010年以后各届世博会精髓,并展望未来世博会场景,仅展出的2010 年至2015 年世博会的捐赠藏品就有3000 多件,整个博物馆则共有藏品近2 万件。考虑到这几个展区人流量相对较大,又有各种各样的用电设备和珍贵藏品,展区之间连接处、出口处的墙上还安装了报警布防系统和世博保安急警,有了这些安监设备的保护,参观者、展区和藏品展品也都多了一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