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9-300x219.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6/01/无标题-69-300x219.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妙哉!神火!

编者按:《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初刊于明代,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根据流传的话本加工创作而成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的“火文化”丰富,有多姿多彩的火,有英雄、妖魔与火,有用于惩罚的火,也有天上人间的火政值更,还有与火有关的兵器、宝物等。从本期开始,本刊“名著赏析”栏目将对《西游记》中的“火”展开连续三期的品读,通过赏析八卦炉的丹火、观音院的恶火和红孩儿口中的奇火,与读者一同踏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路途……
徐明中/ 文

吴承恩的《西游记》无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不仅落笔神奇,立意非凡,而且恣意纵横于“神”、“人”、“妖”三界,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艺术形象。其中的孙悟空更已成为当今享誉海内外的公众人物。
孙悟空的可爱,除了具有敢作敢为、“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反抗精神,还与他一身的通天本事有关。特别是他的“火眼金睛”,更是一路降妖伏魔的法宝,细究其因,居然滥觞于太上老君的三昧神火。吴承恩在《西游记》的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对此作了颇为详尽的描述。
且说孙悟空(当时尚无其名,为叙述方便姑且名之)被玉帝怀柔招安,封为“齐天大圣”之后,仍然不甘安分。
一有间隙,又闯下了“偷蟠桃”、“盗金丹”的泼天大祸。于是玉帝龙颜大怒,命令悍将李天王会同诸方神圣,率领十万天兵,布下天罗地网,大举进剿花果山。后在观音和二郎神的鼎力相助下,孙悟空终于被捉拿归案。原以为故事到此结束,不料作者黠笔一转,又引出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来。
原来孙悟空偷食“仙丹”“仙桃”之后,神力大增,通常的刀砍斧剁、放火煨烧根本奈何不得。于是,老奸巨猾的太上老君向玉帝献上一计:“……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烧,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
太上老君的计谋不可不谓阴毒,玉帝自当欣然允奏。谁知真正实施起来事与愿违,精心打造的如意算盘反酿成了“大闹天宫”的更大灾祸。正所谓“玩火自焚”“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孙悟空原本就是绝顶聪明的神猴,一进入八卦炉后就机警地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猴哥虽处险境而无虞。只是双眼被风搅来的烟熏得通红,后被唤作“火眼金睛”。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孙悟空在炉内毫发未损,反而意外获宝。四十九天后,当太上老君开炉取丹时,金猴奋然跃出,举棒便打,“大闹天宫”的好戏正式上演。什么“兜率宫”、什么“凌霄宝殿”、什么“玉帝诸神”……统统都在大圣的金箍棒下嗦嗦发抖。若不是如来佛的及时救驾,真不知这个朗朗乾坤今后该是谁的天下。
作者落笔八卦炉之火看似偶然,却隐含着独具慧眼的创作意图。吴承恩借助这把火,无情地鞭挞和嘲讽了天庭统治者的愚蠢和虚弱的本性。玉帝的无知和自大且不说,那个一辈子与火打交道的太上老君竟然也不识八卦炉的特点与火性,结果闹出大笑话,不仅颜面扫地,而且差一点颠覆了天庭的威权统治。这把火也进一步凸显了孙悟空的机智和反叛的性格。吴承恩在此诠释了一个全新的理念:火可被统治者用于杀戮,也可成为反抗者新生的摇篮,孙悟空意外获得“火眼金睛”就是一个明证。这不仅体现了吴氏的幽默,也符合事物发展、转化的辩证法。
在这回书中,作者想象力丰富,构思大胆新奇,全局宏大却繁而不乱,表现出驾驭重大事件的超凡能力。作者以火为脉,立意高远,不仅引出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起因和“火眼金睛”的来由,还为如来佛将其镇压五行山下待五百年后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作了巧妙的铺垫。
设若没有这把火,一切情节都将归于平淡,一切形象都将黯然失色,一部旷世杰作也无法出彩。因此,我们理当盛赞:妙哉!神火!

《西游记》里的火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节选)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

谁知悟空正在炉里揉眼睛,听 见炉盖声音,连忙用力一纵, 跳出炉外,接着“哗啦”一声, 踢倒了八卦炉,往外逃走。
谁知悟空正在炉里揉眼睛,听见炉盖声音,连忙用力一纵,跳出炉外,接着“哗啦”一声,踢倒了八卦炉,往外逃走。

话表齐天大圣被众天兵押去斩妖台下,绑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枪刺剑刳,莫想伤及其身。南斗星奋令火部众神,放火煨烧,亦不能烧着。
又着雷部众神,以雷屑钉打,越发不能伤损一毫。那大力鬼王与众启奏道:“万岁,这大圣不知是何处学得这护身之法,臣等用刀砍斧剁,雷打火烧,一毫不能伤损,却如之何?”玉帝闻言道:“这厮这等,这等……如何处治?”太上老君即奏道:“那猴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了仙丹,我那五壶丹,有生有熟,被他都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不若与老道领去,放在八卦炉中,以文武火煅炼。炼出我的丹来,他身自为灰烬矣。”玉帝闻言,即教六丁六甲,将他解下,付与老君。老君领旨去讫。一壁厢宣二郎显圣,赏赐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教与义兄弟分享。真君谢恩,回灌江口不题。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将火扇起煅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巽乃风也,有风则无火。
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熏红了,
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
真个光阴迅速,不觉七七四十九日,老君的火候俱全。忽一日,开炉取丹。那大圣双手侮着眼,正自揉搓流涕,只听得炉头声响,猛睁睛看见光明,他就忍不住,将身一纵,跳出丹炉,唿喇一声,蹬倒八卦炉,往外就走。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风狂的独角龙。老君赶上抓一把,被他一捽,捽了个倒栽葱,脱身走了。即去耳中掣出如意棒,迎风幌一幌,碗来粗细,依然拿在手中,不分好歹,却又大乱天宫,打得那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天王无影无形。好猴精!有诗为证。
诗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
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
变化无穷还变化,三皈五戒总休言。
又诗:
一点灵光彻太虚,那条拄杖亦如之:
或长或短随人用,横竖横排任卷舒。
又诗: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
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
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

(栏目编辑:谭 婧)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12/无标题44-225x300.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12/无标题44-225x300.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梁山火攻别样红

编者按
《水浒传》既生动再现了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又用一定篇幅描写了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的精彩战役,其中“火烧翠云楼”就演绎了一场漂亮的“火攻”。
由于玉麒麟卢俊义、拼命三郎石秀等梁山好汉深陷大名府大牢,梁山发兵营救、放火为号,顷刻间元宵之夜的花灯会变成了有着梁山特色的战斗场。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梁山英雄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梁山精神。

徐明中/ 文

北宋年间,梁山的起义军在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运动中脱颖而出, 凭借着宽广的历史舞台, 凭借着施耐庵的生花妙笔, 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就是其中一场精彩绝伦的大戏。
其实,这场大戏的亮点不在于两军对垒的激烈厮杀,也不在于起义军第一次攻占河北重镇的巨大胜利,它的精妙恰恰是施耐庵推出的梁山火攻。
何谓梁山火攻?也许一时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但它的奇效却令人震惊:在上元灯会的夜晚,几十个梁山好汉按照军师吴用的命令秘密潜入大名府,以作攻城的内应。
当时约定:以鼓上蚤时迁在城内最高处翠云楼点火为号,攻城大军趁机杀入……但是,谁也没有料到,时迁点燃翠云楼之时,正是见证奇迹的开始。城内的官军一见高处起火,立刻陷落慌乱之中。于是,其他内应的梁山好汉也趁机四处放火,上元灯会的无数灯彩顿时变成一片火海。一场精心策划的攻坚战顷刻间变为声势浩大的火攻,城内的小股内应翻然成了火攻的主力军。奇迹还在继续,貌似强大的官军面对熊熊的烈火竟然毫无作为,除了争相逃命别无所求。堂堂的王太守被城内的梁山好汉乱棍打死,曾经不可一世的梁中书也显出了纸老虎的原形,率领着大队人马仓皇地弃城出逃……
号称北京、时为河北第一重镇的大名府就这样轻易地被攻占了。施耐庵以近乎冷幽默的笔法描述了整个过程。
通观全回,我们终于清晰地看到了梁山火攻的诸多制胜因素。
其一,“梁山”特色是火攻的制胜法宝。火攻的主体是梁山好汉,他们虽然并不专业,但在特定环境下却大放异彩。梁山好汉原本大多是市井流民,脱下军服就是普通百姓。所以隐蔽性好,机动性强,而且个个身怀绝技, 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轻功了得的时迁更是攀高楼如履平地,点燃翠云楼易如反掌,这为梁山火攻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其二,上元灯会为火攻提供了绝佳机会。在兵临城下的困境下,骄横自大的敌人为了粉饰太平,竟然不顾巨大的风险,在临战前大开上元灯会,为梁山火攻的实施、扩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空间。
其三,敌人的愚蠢、怯战成就了火攻的巨大胜利。在攻打大名府的战役中,敌人的愚蠢令人瞠目结舌。且不说逢战必败,仅就攻城时见火自乱,不战而溃的景象就匪夷所思。其实,这不是梁中书之流的无能,恰恰是朝廷腐败、民心背离、军心涣散的必然结果。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梁山火攻的意义依然历久弥新。
由于当时特殊的原因和特定的条件,梁山火攻的方式已无法全盘复制,但它体现的智慧和战斗精神却在中国古代的火攻史上熠熠生辉,这或许是施耐庵老先生始料未及的宝贵遗产。

《水浒传》里的火

第六十六回 时迁火烧翠云楼 吴用智取大名府(节选)

话说吴用对宋江道:“今日幸喜得兄长无事,又得安太医在寨中看视贵疾。此是梁山泊万千之幸。比及兄长卧病之时,小生累累使人去大名探听消息,梁中书昼夜忧惊,只恐俺军马临城。又使人直往北京城里城外市井去处,遍贴无头告示,晓谕居民,勿得疑虑。冤各有头,债各有主,大军到郡,自有对头。因此,梁中书越怀鬼胎。东京蔡太师见说降了关胜,天子之前,更不敢提。只是主张招安,大家无事。因此累累寄书与梁中书,教道且留卢俊义、石秀二人性命,好做手脚。”宋江见说,便要催趱军马下山去打北京。吴用道:“即今冬尽春初,早晚元宵节近,北京年例,大张灯火。我欲乘此机会,先令城中埋伏,外面驱兵大进,里应外合,可以破之。”宋江道:“此计大妙!便请军师发落。”吴用道:“为头最要紧的,是城中放火为号。你众弟兄中,谁敢与我先去城中放火?”只见阶下走过一人道:“小弟愿往。”众人看时,却是鼓上皁时迁。时迁道:“小弟幼年间曾到北京。城内有座楼,唤做翠云楼。
楼上楼下,大小有百十个阁子。眼见得元宵之夜,必然喧哄。乘空潜地入城。正月十五日夜,盘去翠云楼上,放起火来为号。军师可自调人马劫牢,此为上计。”吴用道:“我心正待如此。你明日天晓,先下山去,只在元宵夜一更时候,楼上放起火来,便是你的功劳。”时迁应允,得令去了。
…………
无标题说言未了,只见翠云楼上烈焰冲天,火光夺月,十分浩大。梁中书见了,急上得马,却待要去看时,只见两条大汉推两辆车子,放在当路,便去取碗挂的灯来,望车子上点着,随即火起。梁中书要出东门时,两条大汉口称“李应、史进在此!”手捻朴刀,大踏步杀来。把门官军,吓得走了,手边的伤了十数个。杜迁、宋万却好接着出来,四个合做一处,把住东门。梁中书见不是头势,带领随行伴当,飞奔南门。南门传说道:“一个胖大和尚,轮动铁禅杖;一个虎面行者,掣出双戒刀,发喊杀入城来。”梁中书回马,再到留守司前,只见解珍、解宝手拈钢叉,在那里东撞西撞;急待回州衙,不敢近前。王太守却好过来,刘唐、杨雄两条水火棍齐下,打得脑浆迸流,眼珠突出,死于街前。虞候押番,各逃残生去了。梁中书急急回马奔西门,只听得城隍庙里火炮齐响,轰天震地。邹渊、邹润手拿竹竿,只顾就房檐下放起火来。南瓦子前,王矮虎、“一丈青”杀将来。孙新、顾大嫂身边掣出暗器,就那里协助。
铜佛寺前,张青、孙二娘入去,爬上鳌山,放起火来。此时北京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撺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却说梁中书奔到西门,接着李成军马,急到南门城上,勒住马,在鼓楼上看时,只见城下兵马摆满,旗号上写道:“大将呼延灼。”火焰光中,抖擞精神,施逞骁勇。左有韩滔,右有彭玘,黄信在后,催动人马,雁翅一般横杀将来,随到门下。梁中书出不得城去,和李成躲在北门城下,望见火光明亮,军马不知其数,却是“豹子头”林冲跃马横枪,左有马麟,右有邓飞,花荣在后,催动人马,飞奔将来。
再转东门,一连火把丛中,只见“没遮拦”穆弘,左有杜兴,右有郑天寿,三筹步军好汉当先,手拈朴刀,引领一千余人,杀入城来。梁中书径奔南门,舍命夺路而走。吊桥边火把齐明,只见“黑旋风”李逵,左有李立,右有曹正。
李逵浑身脱剥,咬定牙根,手掿双斧,从城濠里飞杀过来;李立、曹正一齐俱到。李成当先,杀开条血路,奔出城来,护着梁中书便走。只见左手下杀声震响,火把丛中军马无数,却是大刀关胜,拍动赤兔马,手舞青龙刀,径抢梁中书。
李成手举双刀,前来迎敌。那时李成无心恋战,拨马便走。左有宣赞,右有郝思文,两肋里撞来。孙立在后,催动人马,并力杀来。正斗间,背后赶上“小李广”花荣,拈弓搭箭,射中李成副将,翻身落马。李成见了,飞马奔走。未及半箭之地,只见右手下锣鼓乱鸣,火光夺目,却是“霹雳火”秦明,跃马舞棍,引着燕顺、欧鹏;背后杨志,又杀将来。李成且战且走,折军大半,护着梁中书,冲路走脱。

(栏目编辑:谭 婧)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10/img1647.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10/img1647.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燎原前的“星火”

img1647编者按

《水浒传》的前七十回表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的酝酿、形成和发展过程,暴露出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
这场聚义不仅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有力,作者还突出了人物塑造,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将“火”元素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通过“火烧”等场景的描写,使众多鲜明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跃然纸上,也点燃了新的故事发展,人民大众的反抗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徐明中/ 文

施耐庵的《水浒》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齐名,同为“四大名著”之一。
但是,《水浒》不同于《三国》,它直接触及北宋年间最底层的黎民疾苦,细腻地塑造了一个个梁山好汉的鲜活形象,揭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施耐庵不愧为写作的大家,笔下的“火烧”“火攻”虽无《三国》的宏大场面,但自成一格,别具风采。其中的“三烧”尤其值得玩味。
提起“逼上梁山”,人们自然会首先想到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的情景。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逼上梁山”在当时已不是林冲一人的恩仇遭际,它成了广大黎民百姓反暴政、反贪官的必由之路。为了揭示这种必然性,聪明的施耐庵在此前后还放了两把火,夯实了“无独有偶,鼎足成三”的社会基础。第一把火由鲁智深点燃。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中详细描述了鲁智深为民除害的经过,凸显了他那“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肝义胆。第三把火因石秀而起。第四十六回《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拼命三火烧祝家庄》对此作了翔实的交代。这个拼命三郎在与杨雄、时迁结伴投奔梁山途中,因不堪忍受当地恶势力祝家庄的欺凌,一怒之下烧了它的小店,从而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为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埋下了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施耐庵写《水浒》采用了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其间连缀着一个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纵横开合,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三烧”的出现,正是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施耐庵对“三烧”不惜大费笔墨,作了精心的安排,鲁智深的“烧”是林冲“逼上梁山”的铺垫,石秀的“烧”是“逼上梁山”的自然延伸,三者一气呵成,浑然一体。此外,“三烧”还互相映衬,正反对照,进一步加强了“逼上梁山”的逻辑力量。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安富尊荣、家庭美满,但在奸佞的陷害下,最终被一把火逼上了梁山。虽然说他“火烧”并不确实,但也因火致祸,似可称为“被动的烧”。而鲁智深、石秀辈则不同,他们或亡命在外,或长期生活在最底层,对朝廷的腐朽和贪官的暴虐有着切肤之痛,因而勇敢地走上反抗的道路是必然的结果。
他们的“烧”属于“主动的烧”,而且鲜明地表现出“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革命意志。
《水浒》中的“三烧”均发生在主人公上梁山之前,虽然规模很小,但意义非凡。它是宋代农民起义的诱因,也是革命烈火燎原前的“星星之火”,不可等闲视之。

《水浒传》里的火

第六回 九纹龙剪径赤松林 鲁智深火烧瓦罐寺(节选)

无标题到寺前,看见那崔道成丘小乙两个兀自在桥上坐地。智深大喝一声道:“你这厮们,来,来,今番和你斗个你死我活!”那和尚笑道:“你是我手里败将,如何再来敢厮并?”智深大怒,轮起铁禅杖,奔过桥来。那“生铁佛”生嗔,仗着朴刀,杀下桥去。智深一者得了史进,肚里胆壮;二乃吃得饱了,那精神气力,越使得出来。两个斗到八九合,崔道成渐渐力怯,只办得走路;那“飞天夜叉”丘道人见和尚输了,便仗着朴刀来协助。
这边史进见了,便从树林子里跳将出来,大喝一声:“都不要走。”掀起笠儿,挺着朴刀,来战丘小乙。四个人两对厮杀。智深与崔道成正斗到间深里,智深得便处喝一声:“着!”只一禅杖,把“生铁佛”打下桥去。那道人见倒了和尚,无心恋战,卖个破绽便走。史进喝道:“那里去?”赶上望后心一朴刀,扑地一声响,道人倒在一边。史进踏入去,掉转朴刀,望下面只顾胳肢胳察的搠。智深赶下桥去,把崔道成背后一禅杖。可怜两个强徒,化作南柯一梦!正是“从前作过事,无幸一齐来”。
智深史进把这丘小乙崔道成两个尸首都缚了,撺在涧里。
两个再打入寺里来,香积厨下那几个老和尚,因见智深输了去,怕崔道成丘小乙来杀他,已自都吊死了。智深史进直走入方丈后角门内看时,那个掳来的妇人投井而死。直寻到里面八九间小屋,打将入去,并无一人;只见包裹已拿在,彼未曾打开。鲁智深见有了包裹,依原背了。再寻到里面,只见床上三四包衣服,史进打开,都是衣裳,包了些金银,拣好的包了一包袱,背在身上。寻到厨房,见有酒有肉,两个都吃饱了。灶前缚了两个火把,拨开火炉,火上点着,焰腾腾的先烧着后面小屋,烧到门前。再缚几个火把,直来佛殿下后檐,点着烧起来。凑巧风紧,刮刮杂杂地火起,竟天价烧起来。智深与史进看着,等了一回,四下火都着了。二人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俺二人只好撒开。”

第四十六回 病关索大闹翠屏山 拼命三火烧祝家庄(节选)

杨雄、石秀又自吃了一回酒。只见时迁道:“哥哥要肉吃么?”杨雄道:“店小二说没了肉卖,你又那里得来?”
时迁嘻嘻的笑着,去灶上提出一只老大公鸡来。杨雄问道:“那里得这鸡来?”时迁道:“小弟却才去后面净手,见这只鸡在笼里。寻思没甚与哥哥吃酒,被我悄悄把去溪边杀了,提桶汤去后面,就那里挦得干净,煮得熟了,把来与二位哥哥吃。”杨雄道:“你这厮还是这等贼手贼脚!”石秀笑道:“还不改本行。”三个笑了一回,把这鸡来手撕开吃了。一面盛饭来吃。
只见那店小二略睡一睡,放心不下,扒将起来,前后去照管。只见厨桌上有些鸡毛,都是鸡骨头。却去灶上看时,半锅肥汁。小二慌忙去后面笼里看时,不见了鸡。连忙出来问道:“客人,你们好不达道理!如何偷了我店里报晓的鸡吃?”时迁道:“见鬼了!耶耶,我自路上买得这只鸡来吃,何曾见你的鸡?”小二道:“我店里的鸡,却那里去了?”
时迁道:“敢被野猫拖了?黄猩子吃了?鹞鹰扑了去?我却怎地得知?”小二道:“我的鸡才在笼里。不是你偷了是谁?”
石秀道:“不要争,值几钱,陪了你便罢。”店小二道:“我的是报晓鸡,店内少他不得。你便陪我十两银子,也不济。
只要还我鸡。”石秀大怒道:“你诈哄谁!老爷不陪你,便怎地?”店小二笑道:“客人,你们休在这里讨野火吃。只我店里不比别处客店,拿你到庄上,便做梁山泊贼寇,解了去。”
石秀听了,大骂道:“便是梁山泊好汉,你怎么拿了我去请赏!”杨雄也怒道:“好意还你些钱。不陪你,怎地拿我去?”
小二叫一声:“有贼!”只见店里赤条条地走出三五个大汉来,径奔杨雄、石秀来。被石秀手起,一拳一个,都打翻了。
小二哥正待要叫,被时迁一掌打肿了脸,作声不得。这几个大汉,都从后门走了。杨雄道:“兄弟,这厮们以定去报人来。
我们快吃了饭走了罢。”三个当下吃饱了,把包裹分开腰了,穿上麻鞋,跨了腰刀,各人去枪架上拣了一条好朴刀。石秀道:“左右只是左右,不可放过了他。”便去灶前寻了把草,灶里点个火,望里面四下焠着。看那草房被风一扇,刮刮杂杂火起来。那火顷刻间天也似般大。三个拽开脚步,望大路便走。
正是:
小忿原来为攘鸡,便教兵燹及黔黎。智多星用连环计,祝氏庄园作粉齑。

(栏目编辑:谭 婧)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10/img1647-149x150.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10/img1647-149x150.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燃烧之火,阴谋的拼色

img1647编者按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板块结构小说。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 位梁山好汉的生动故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根源以及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作者施耐庵在不少故事的落笔处都不忘提及“火”的元素,这些描写不但简洁、新颖,而且与矛盾冲突的进展步步紧扣,推动情节发展,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本期开始,本刊“名著赏析”栏目将对《水浒传》中的“火”展开系列品读,与读者一同分享英雄好汉的传奇故事。
冉利敏/ 文

大火之中,一切灰飞烟灭,大火之下,一切了无痕迹。
你若爱一个人,给他一个火把,就能照亮他的前程;你若恨一个人,一把大火,什么爱恨情仇全解在一片熊熊火光之中。纵观古今中外,燃烧之火,有时也与阴谋诡计并行。发泄私愤,栽赃嫁祸,毁尸灭迹,铲除异己等等,也许无需大兵压境,只消一队人马或三二泼皮悄悄地放一把火便可除却心头之大患,平息阴谋者内心之火。
乱世出名著,没有现实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就不会有后世叙事小说的脍炙人口,可以说每一部文学名著都是特定时代社会众生相的摹本,而在这些摹本中都能找出当时不时燃烧的火光,不管是烧杀劫掠,抑或是湮灭证据。
《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背景、流传极广的小说,充满了官逼民反的悲壮和“替天行道”的豪情。它塑造的人物形象之生动,个性之鲜明,在中国文史上首屈一指,几百年来在华人世界乃至整个东亚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话说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乱自上作”,在朝廷里,有高俅、蔡京、童贯等一群祸国殃民的当权高官;还有梁士杰、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贺太岁等一大批贪腐暴虐的地方官,更有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毛太公一类胡作非为、欺压良善的地方恶霸。整个朝廷与地方官官相护、沆瀣一气、不可一世,致使百姓生灵涂炭,怨声载道。宋江、吴用、武松、林冲、鲁智深等108 位当朝好汉,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
林冲本来是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因贪官高俅的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就设计陷害他,骗他手执利刃误入节堂,后被发配充军到沧州。林冲虽一身武艺,却是个安分守己,满足现状,爱妻子爱家庭的人,不谙江湖险恶,在阴谋诡计中连遭陷害。
在发配的路上,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受高俅心腹陆虞候指使,百般折磨林冲,并发出死亡威胁。而林冲对有着官家身份的董、薛二人一再隐忍不发,唯命是从。及至野猪林,董超、薛霸将林冲绑在树上企图加害,幸得鲁达及时出手相救方才保命。然而受封建礼教以及官场熏陶多年的林冲,依旧不改循规蹈矩、委曲求全的忍耐性格,不但制止鲁达欲杀一路暗害他的董超与薛霸,还幻想着服刑期满与家人团聚。
几次三番欲置林冲于死地的高俅见计计落空,便使出终极阴招,再次派出陆虞候、富安、差拨上演了一出“火烧草料场”的阴谋大戏,将林冲这个光明磊落又谨小慎微,“忍”字当头的禁军教头直接逼上梁山,成了“反贼”。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不愧是叙事描写高手,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将林冲善良的本性以及被逼至毫无退路血脉偾张的“豹子头”形象,只用了几百字就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
林冲终于从这场“阴谋之火”中醒来,认清了自己已经无法逃脱现实的黑暗。当一味的忍让无济于事,逆来顺受却招来变本加厉的迫害时,“豹子头”林冲的英雄虎胆终于迸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痛痛快快地杀掉了三个欲放火谋杀者,挑了陆虞候的心肝,并把三人的头割下插在尖刀上。这些描写用现代化语言来解读就是:“老虎不发威你以为是病猫啊!”
将林冲内在的英雄豪气描写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号称一百单八将被逼上梁山,其实108 人并不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其中如朱仝等人是被宋江硬拉入伙的,而真正将“老好人”林冲逼上梁山的,就是这场“火烧草料场”的阴谋,没有三个泼皮说要“拾得两块骨头”到高俅那里去领赏,以林冲善良、忍让、懦弱、规矩的性格也许并不会上梁山成为“反贼”。

《水浒传》里的火

第十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节选)

img1650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
林冲跳起身来,就缝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的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一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
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
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四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
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
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
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
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
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
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
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膊,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
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
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走不到三五里,早见近村人家都拿了水桶,钩子,来救火。
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得猛。林冲投东走了。

(栏目编辑:谭 婧)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08/image-1199.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08/image-1199.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三国的“火攻大师”——诸葛亮

徐明中/文

提起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自然会想起他笔下灿若群星的风云人物。论足智多谋的军事奇才,当首推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出身一介布衣,曾隐居南阳,躬耕陇亩,号卧龙先生。在罗贯中的生花妙笔下,诸葛亮满腹韬略,神机妙断,为一代旷世奇才。
公允地说来,诸葛亮并不是惯于坐而论道的帷幄军师,而是一个胸有大局的政治家、一个具有卓越指挥才能的军事家。诸葛亮不但善用兵,更擅长使用火攻,说他是三国时代的“火攻大师”实不为过。
其一,诸葛亮的火攻妙在善用地形,诱敌深入,寻机聚而围歼。书中的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及四十回“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就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战况。诸葛亮出山不久,曹操就派重兵进犯。当时,诸葛亮手中仅有数千弱兵,但他不畏强敌,指挥若定,利用火攻奇谋大战曹军。先烧博望坡,后烧新野城,把曹操的数十万精兵烧得抱头鼠窜、狼狈溃逃。难怪罗贯中在极力铺陈之后,赋诗赞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只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其二,诸葛亮的火攻妙在善借天时,相辅相成,完胜强敌。这在书中描写“火烧赤壁”的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亮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及前后的相关章节中表现尤为突出。“火烧赤壁”是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著名战例,虽然诸葛亮和东吴都督周瑜都主张“火攻”,但在作战层面上诸葛亮更胜一筹,他充分意识到在大江上火攻百万曹军必须借风助火,方能成功。于是,深谙天文气象的诸葛亮亲自上阵作法,出现了“借东风”的今古奇观。姑且不论历史的真伪,罗贯中这样的精心铺垫效果奇佳。不仅采用“风火相济”的手法突现了“火烧赤壁”的无比威力,更以曲笔暗喻诸葛亮才是“火烧赤壁”的真正主帅。其三,诸葛亮的火攻妙在善察人心,借火显威,以建奇功。诸葛亮深知火攻的军事威力,更懂得火攻的政治意义。这在书中九十回“驱巨兽六破蛮兵 烧藤甲七擒孟获”得以充分体现。当时,诸葛亮为了蜀国的安宁,亲率大军平定南疆。面对气候炎热、瘴疠盛行、少数民族强悍不驯的巨大阻力,诸葛亮及时采取了恩威并举,收服人心的策略。他一方面用计火烧藤甲兵,彻底摧毁对方的军事实力和战斗意志,另一方面对敌酋孟获七擒七纵,充分表达了和平的诚意,终于使对方心悦诚服。在这次征战中,“火烧藤甲兵”只是一种军事手段,并不是取胜的决定因素。聪明的诸葛亮将严厉的军事手段和宽大的政治方针巧妙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永靖南疆的奇效。
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的完美形象。在他的浓彩重墨之下,诸葛亮的火攻是充满着奇谋的智慧结晶,是闪耀着浪漫、神秘光辉的艺术精品。当然,由于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偏爱,历来也存在夸张失实之诮。诚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尽管如此,毕竟“瑕不掩瑜”,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依然受到后人的喜爱和崇敬。

《三国演义》的火

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节选)

image-1199正商议间,探马飞报曹兵已到博望了。玄德慌忙发付伊籍回江夏整顿军马,一面与孔明商议拒敌之计。孔明曰:“主公且宽心。前番一把火,烧了夏侯惇大半人马;今番曹军又来,必教他中这条计。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便差人四门张榜,晓谕居民:“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樊城暂避,不可自误。”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差糜竺护送各官家眷到樊城。一面聚诸将听令,先教云长:“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头埋伏。各带布袋,多装沙土,遏住白河之水,至来日三更后,只听下流头人喊马嘶,急取起布袋,放水淹之,却顺水杀将下来接应。”又唤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此处水势最慢,曹军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唤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其三队分伏西、南、北三门,却先于城内人家屋上,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曹军入城,必安歇民房。来日黄昏后,必有大风;但看风起,便令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待城中火势大作,却于城外呐喊助威,只留东门放他出走。汝却于东门外从后击之。天明会合关、张二将,收军回城。”再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军。一半红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住。一见曹军到,红旗军走在左,青旗军在右。他心疑必不敢追。汝二人却去分头埋伏。只望城中火起,便可追杀败兵,然后却来白河上流头接应。”孔明分拨已定,乃与玄德登高瞭望,只候捷音。却说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前面已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开路,浩浩荡荡,杀奔新野来。是日午牌时分,来到鹊尾坡,望见坡前一簇人马,尽打青、红旗号,许褚催军向前。刘封、糜芳分为四队,青、红旗各归左右。许褚勒马,教且休进:“前面必有伏兵。我兵只在此处住下。”许褚一骑马飞报前队曹仁。曹仁曰:“此是疑兵,必无埋伏。可速进兵。我当催军继至。”许褚复回坡前,提兵杀入。至林下追寻时,不见一人。时日已坠西。许褚方欲前进,只听得山上大吹大擂。抬头看时,只见山顶上一簇旗,旗丛中两把伞盖:左玄德,右孔明,二人对坐饮酒。许褚大怒,引军寻路上山。山上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又闻山后喊声大震。欲寻路厮杀,天色已晚。曹仁领兵到,教且夺新野城歇马。军士至城下时,只见四门大开。曹兵突人,并无阻当,城中亦不见一人,竟是一座空城了。曹曰:“此是势孤计穷,故尽带百姓逃窜去了。我军权且在城安歇,来日平明进兵。”此时各军走乏,都已饥饿,皆去夺房造饭。曹仁、曹洪就在衙内安歇。初更已后,狂风大作。守门军飞报火起。曹仁曰:“此必军士造饭不小心,遗漏之火,不可自惊。”说犹未了,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是夜之火,更胜前日博望烧屯之火。后人有诗叹曰:“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奔走,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曹仁等方才脱得火厄,背后一声喊起,赵云引军赶来混战,败军各逃性命,谁肯回身厮杀。正奔走间,糜芳引一军至,又冲杀一阵。曹仁大败,夺路而走,刘封又引一军截杀一阵。到四更时分,人困马乏,军士大半焦头烂额;奔至白河边,喜得河水不甚深,人马都下河吃水:人相喧嚷,马尽嘶鸣。
却说云长在上流用布袋遏住河水,黄昏时分,望见新野火起;至四更,忽听得下流头人喊马嘶,急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望下流冲去,曹军人马俱溺于水中,死者极多。曹仁引众将望水势慢处夺路而走。行到博陵渡口,只听喊声大起,一军拦路,当先大将,乃张飞也,大叫:“曹贼快来纳命!”曹军大惊。正是:城内才看红焰吐,水边又遇黑风来。

(栏目编辑:谭 婧)
Warning: getimagesize(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08/image-148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HTTP request failed! HTTP/1.1 404 Not Found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1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4

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in /apps/webapps/zazhi/wp-content/themes/visualize/inc/template-tags.php on line 25
style="background-image: url(http://www.orientfire.cn/wordpress/wp-content/uploads/2015/08/image-1486.jpg);" data-width="0" data-height="0">

“火烧赤壁”
——翻开三国鼎立的新篇章

徐明中/ 文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它彩纷呈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的那段风云际会的难忘历史,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其间数以百计的大小战争。其恢宏的战争气势、铁戈金马的激烈厮杀、深谋远虑的运筹帷幄……充分显现了作者非凡的历史素养和文学造诣。
东汉末年,汉室在黄巾起义的风暴中日趋式微,引发了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混战局面。曹、孙、刘三家势力在血战中脱颖而出,成了逐鹿中原的最后主角。其时,三家军事力量的对比非常悬殊。曹操在统一北方后,又挟官渡大捷的余威,亲率百万大军挥戈南下,企图一举荡平江南,坐拥天下。孙、刘两家虽然为抗拒强敌结成同盟,但毕竟势微力薄,无法正面迎敌。于是,“火烧赤壁”的精彩大戏就在这万分危急的形势下闪亮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古代冷兵器时代,“火攻”往往是出其不意、以弱克强的制胜法宝,三国时期的军事家们更是对此青睐有加。擅写战争的罗贯中在描写“火攻”方面尤其出色。纵观一部煌煌百万言的《三国演义》,处处闪烁着火攻奇袭的熠熠光辉。从初期“火烧新野”的奇谲到中期“营烧七百里”的悲壮,以及后期“火烧藤甲”的惨烈,无不充满着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回肠荡气的激情。尽管如此,罗贯中着墨最多、最具神韵的火攻佳构依然是书中第四十九回的“火烧赤壁”之战。
对于此役,罗贯中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火攻的场面,而是围绕着这个主题,不惜用几个章回的篇幅,细腻 地描写了大战前双方的主帅、将士、谋臣的人物性格,相互关系以及使用的各种计谋,使整个战役的来龙去脉更立体、更全面、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和可信度。作者从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反间计)写起,又在四十六回叙述了献密计黄盖受刑(苦肉计)、四十七回庞统巧使连环计(连环计)、直至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的大决战收结。通过层层叠叠的渲染铺陈,环环相扣的多计并用,终于使读者明白了大决战的必然趋势,曹军在战前已完全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大制胜要素,其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
罗贯中的高明之处在于叙述前期双方的各种活动时用尽浓彩重墨,而在真正火烧赤壁时却落笔简练。描写大战时燃烧的江景也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这种先扬后抑的写法极为高明,体现了作者的大手笔。其实,在铺垫充分的情况下,过度描写反为繁复,寥寥数语则神韵尽出矣。
“火烧赤壁”的大火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不仅宣告东汉政权的名存实亡,而且翻开了三国鼎立的新篇章。两千多年来,后人议论起“火烧赤壁”的那场大战往往钦佩不已,既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叹,又有“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壮哉,“火烧赤壁”!

《三国演义》的火

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节选)

image-1486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分付鲁肃曰:“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倘亮所祈无应,不可有怪。”鲁肃别去。孔明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却并不见有东南风。且说周瑜请程普、鲁肃一班军官,在帐中伺候,只等东南风起,便调兵出;一面关报孙权接应。黄盖已自准备火船二十只,船头密布大钉;船内装载芦苇干柴,灌以鱼油,上铺硫黄、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单遮盖;船头上插青龙牙旗,船尾各系走舸:在帐下听候,只等周瑜号令。甘宁、阚泽窝盘蔡和、蔡中在水寨中,每日饮酒,不放一卒登岸;周围尽是东吴军马,把得水泄不通:只等帐上号令下来。周瑜正在帐中坐议,探子来报:“吴侯船只离寨八十五里停泊,只等都督好音。”瑜即差鲁肃遍告各部下官兵将士:“俱各收拾船只、军器、帆橹等物。号令一出,时刻休违。倘有违误,即按军法。”众兵将得令,一个个磨拳擦掌,准备厮杀。
…………
瑜从其言,唤集诸将听令。先教甘宁:“带了蔡中并降卒沿南岸而走,只打北军旗号,直取乌林地面,正当曹操屯粮之所,深入军中,举火为号。只留下蔡和一人在帐下,我有用处。”第二唤太史慈分付:“你可领三千兵,直奔黄州地界,断曹操合淝接应之兵,就逼曹兵,放火为号;只看红旗,便是吴侯接应兵到。”这两队兵最远,先发。第三唤吕蒙领三千兵去乌林接应甘宁,焚烧曹操寨栅,第四唤凌统领三千兵,直截彝陵界首,只看乌林火起,以兵应之。第五唤董袭领三千兵,直取汉阳,从汉川杀奔曹操案中。看白旗接应。第六唤潘璋领三千兵,尽打白旗,往汉阳接应董袭。六队船只各自分路去了。却令黄盖安排火船,使小卒驰书约曹操,今夜来降。一面拨战船四只,随于黄盖船后接应。第一队领兵军官韩当,第二队领兵军官周泰,第三队领兵军官蒋钦,第四队领兵军官陈武:四队各引战船三百只,前面各摆列火船二十只。周瑜自与程普在大艨艟上督战,徐盛、丁奉为左右护卫,只留鲁肃共阚泽及众谋士守寨。程普见周瑜调军有法,甚相敬服。却说孙权差使命持兵符至,说已差陆逊为先锋,直抵蕲、黄地面进兵,吴侯自为后应。瑜又差人西山放火炮,南屏山举号旗。各各准备停当,只等黄昏举动。
…………
且说江东,天色向晚,周瑜唤出蔡和,令军士缚倒。和叫:“无罪!”瑜曰:“汝是何等人,敢来诈降!吾今缺少福物祭旗,愿借你首级。”和抵赖不过,大叫曰:“汝家阚泽、甘宁亦曾与谋!”瑜曰:“此乃吾之所使也。”蔡和悔之无及。瑜令捉至江边皂纛旗下,奠酒烧纸,一刀斩了蔡和,用血祭旗毕,便令开船。黄盖在第三只火船上,独披掩心,手提利刃,旗上大书“先锋黄盖”。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书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望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操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兼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文聘曰:“某在水上颇熟,愿请一往。”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齐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
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大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曹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张辽拈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那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正是:火厄盛时遭水厄,棒疮愈后患金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