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这样,也不是最真实的现场

杨维雯/文

《切尔诺贝利》是一部关于讲述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的电视剧,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几位主演,还有一位叫柳德米拉的消防员妻子也成为了剧中的重要人物。那么,这位叫柳德米拉的女性是真实人物吗?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切尔诺贝利》剧中所叙说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真实的,有一些也通过细节展现了当年的故事。而由杰西·巴克利所饰演的柳德米拉是一名真实的人物,她是剧中的人物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在爆炸中幸存下来的柳德米拉的存在是为了警醒人们,以及切尔诺贝利的核灾难对众多家庭造成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心理阴影。

剧中许多故事正是参考了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一书,导演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获得了极大的灵感。在第一集中我们看到火光冲天以及那些漫天飞舞的核尘的画面正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导演曾坦言柳德米拉的故事是他度过所有故事中最让人揪心的,她的故事中含有了太多的爱。消防员瓦里西和柳德米拉在十几岁就认识了,那正是美好的年纪。

我们在剧中看到柳德米拉在发生事故后就迫切的想要找到自己的丈夫,当她抵达医院时便看到了那个正在和同事们打牌的瓦西里。在瓦西里生命的最后阶段,柳德米拉不顾辐射的危险始终陪伴在瓦西里的身边。在切尔诺贝利发生事故的时候,柳德米拉正在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但是这个孩子吸收了大部分辐射,所以一出生就随着父亲离开了人世。

瓦西里去世的时候柳德米拉只有23岁,接到火警电话的当晚瓦西里是第一批抵达现场的消防员。当时的瓦西里在没有任何防护装备的情况下就进行了一夜的灭火任务,直到凌晨被送往医院。影片中描述到“当柳德米拉看到瓦西里的时候他整个人都肿胀了,眼睛肿都一条缝。”而这与《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一书中描述的柳德米拉在医院看见瓦西里只是有些许灼伤的情况不太一样,或许导演并不想向观众展示过于残忍的和面,抑或者导演想一步步的演示人被辐射后的情况,所以导演将这个细节做了些改变。受到辐射后的瓦西里基本上是每天一个样,柳德米拉将这样的情况形容为每天我都会遇到一个全新的人。直到瓦西里生命的最后两天,他基本已经不成人形,最后他把自己的内脏都吐了出来。不知道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无知,抑或者两者都有,在瓦西里住院期间柳德米拉始终陪伴在瓦西里身边。即使护士曾警告她不许碰瓦西里,柳德米拉在高兴的时候还是将瓦西里拥在怀里然后亲吻……

“他们给他穿了礼服,头盔放在胸前。鞋穿不上,因为脚肿了。双腿肿的像炸弹。礼服也剪开了,因为穿不进去。躯体已经不完整了全身都是渗血的伤口。在医院的最后两天……我抬起他的手臂,骨头松松垮垮,晃晃荡荡的,身体组织已经与他分离。肺的碎片,肝的碎片从嘴里涌出来……他常被自己的内脏呛着……我缠着绷带伸进他嘴里,把东西抠出来……这没法说!也没法写!甚至让人难以忍受,然而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

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让她的女儿一出生就有患有肝硬化以及心脏病,而她的女儿在出生后四天就离开了人世。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的几年里,柳德米拉也曾多次中风,医生曾告知柳德米拉她将终生不育。万幸的是柳德米拉后来生下了儿子,现在一直在乌克兰的基辅生活着。

其实,不管是书本《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还是电视剧《切尔诺贝利》中的描述的场景,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和平又安全的年代。

相关链接:核辐射对人体的损伤

核泄漏一般的情况对人员的影响表现在核辐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γ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

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轻度损伤,可能发生轻度急性放射病,如乏力,不适,食欲减退。

中度损伤,能引起中度急性放射病,如头昏,乏力,恶心,有呕吐,白细胞数下降。

重度损伤,能引起重度急性放射病,虽经治疗但受照者有50%可能在30天内死亡,其余50%能恢复。表现为多次呕吐,可有腹泻,白细胞数明显下降。

极重度损伤,引起极重度放射性病,死亡率很高。多次吐、泻,休克,白细胞数急剧下降。核事故和原子弹爆炸的核辐射都会造成人员的立即死亡或重度损伤。还会引发癌症、不育、怪胎等。

简单的说,染色体被中子及伽马射线破坏,身体绝大部分细胞还存活但已经无法在复制更新。随着身体细胞的不断死亡,看着自己身体慢慢的一步步的腐烂……

快乐假期并不难

孩子的事无小事,儿童安全的话题永远说不够。临近假期,不妨来说说假期的安全事项。虽说暑假年年有,可各有各的不同,有的假期充满无忧无虑的快乐,有的则是奔波在各种兴趣班。无论是玩耍还是学习,假期过法千万种,安全总是第一条:假期该怎么过才安全?

别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

就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到来前,3岁半的小女孩吴某因大人的疏忽匆匆离开了人世。吴某就读于湖北咸宁市的一家幼儿园,5月23日上午,在学校参加完“六一”庆祝活动后,吴某搭乘学校的班车回家,谁知下车时吴某竟被司机遗忘在车内,待发现时已无生命体征。

这样的事情并非偶然发生。在吴某事故发生前不久,4月8日,湖南益阳一男子送4岁女儿去幼儿园,途中接了一个电话,后忘记送孩子的事,导致孩子被遗忘车内8小时,最终小孩因暴晒窒息死亡。2018年5月2日,潮州市湘桥区一女童被遗留在校车上因窒息而死,随车老师因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刑拘……显然这些惨痛的教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到底有多危险?根据测试,在炎热的夏天,当室外温度为30℃时,一辆停放在室外的汽车,在阳光的直晒下,20分钟后车内的温度就可超过60℃,再一段时间后,温度飙升到72.4℃。儿童体温升高速度是成人的3至5倍,但呼吸系统和耐热能力又不如成年人,当儿童体温达到41.7℃,就可能因热射病导致死亡。

如果是20℃的凉爽气候,再打开一点车窗是否就安全了呢?未必。停滞不动的汽车,车体接收阳光的面积大但散发的热量有限,空气对流性也变弱,车内温度快速上升。在室外22℃的情况下,车辆在室外停留一小时,车内温度依然可以达到47℃,即使给车窗留下4cm左右的缝隙,也不能显著降低车内温度。

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我们该做些什么?家长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管需要停车多久都不宜把孩子单独留在车内。下车前养成查看车子后座的习惯,可将公文包、钥匙等必需品放置在后座,这样下车时必然会查看后座,平时教孩子一些必要的求救方法,比如在座位旁边放置一些如喇叭的玩具,关键时可以发出声响或是拍打窗户求救。大多数车型的双闪灯在熄火后仍可以打开,对一些稍大的孩子可以教他们如何打开双闪灯,以防在被困时可以向外求助。

别急着放开孩子的手

每到夏日,各种大型的综合商场总是遛娃的好去处,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关键不用遭受灼热的阳光。商场虽然舒适,但安全不可忽视。

不知从何时起,商场的自动扶梯变得有点“恐怖”,时不时地发生吃人、坠梯等安全事故。今年1月10日晚,洛阳一购物中心发生一起意外,一名不到2岁的女童在乘坐自动扶梯时,左手食指、中指不慎被电梯夹断。2018年8月9日,湖北孝感一3岁男童独自在商场3楼扶手电梯上楼口处玩耍,不慎坠入负一楼身亡。当时,他的父母和姐姐在不远处的按摩椅处休息,察觉到危险的那一刻,已经来不及……

孩子的危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十分薄弱,在他们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时候,作为家长应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别忽视了他们可能遇到的危险。在搭乘自动扶梯时,家长应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身体前方且拉住孩子,如果扶梯十分拥挤,应与上下台阶其他乘客保持一到两个台阶的距离。5岁以下的孩子乘电梯时尽量别穿洞洞鞋之类材质较的鞋子,以防被卷入扶梯。

自动扶梯的上下部位各有一个紧停按钮,遭遇电梯事故时,第一时间摁下按钮,扶梯会在2秒内缓冲30cm至40cm后自动停下。若遇到扶梯倒行,迅速抓紧扶手,压低身姿保持稳定。

对孩子来说,除了自动扶梯,商场玻璃也可能造成伤害。3月18日下午,何女士带着儿子到商场购物,不料孩子在推拉商场玻璃门时,玻璃门突然爆裂,孩子被倾泻而下的玻璃碎片和门柱击倒。根据《建筑安全玻璃管理规定》,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门厅等部位应采用“安全玻璃”,即经剧烈振动或撞击不破碎,即使破碎也不伤人的玻璃。根据测试,安全玻璃可以抵御子弹或每小时100千米的飓风中所夹杂碎石的攻击。但是,即便如此,安全玻璃也有约千分之三的自爆率,所以不要随意地撞击、摇晃玻璃,就怕万一发生玻璃爆裂。

别让孩子肆意玩水

暑期热热热,各小区、广场的喷水池凉快,再配上五彩灯光,总能吸引一群人。但是,这一次喷水池因为伤害事件登上了头条。5月26日下午,杭州一小区内, 两名孩子在嬉水平台玩耍时因景观灯漏电被电击死亡。尽管很多喷水池旁边都标有“请勿靠近”等之类的警示标志,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嬉戏的步伐。一年前在福建,3名儿童在喷水池旁玩时同样因触电不幸身亡。

喷水池的安全事故并非偶发,从历来发生的事故看,漏电是最常见的隐患。喷水池主要由电源、潜水泵、管道、喷头、控制柜等5个部分组成,通电后,水流通过潜水泵形成水压,然后经由水管输送至喷头形成水柱喷出。根据规定,允许人进入的喷水池,交流电压不应大于12V,不允许人进入的喷水池,交流电压不大于50V,一般水底灯、水下电路施工都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在水下漏电的瞬间立即自动切断电源,但如果偷工减料或者疏于维护,就有可能发生漏电伤人的情况。

其次,大型喷水池的水柱瞬间杀伤力强,一个直径5厘米的喷泉口,一瞬间喷出的水柱可将轻松抬起体重50kg的人。2013年8月,山东潍坊一8岁男孩被喷泉顶起导致直肠炸伤。为了安全,孩子在喷水池旁玩耍时,要注意保持距离,不可肆意玩水,如果触碰到喷泉产生刺疼、麻木等感觉时,一定要尽快脱离池水。一旦发生触电,赶紧切断电源,用竹竿、木棍等绝缘工具打捞触电者。隔断电流后,如果触电者还有意识,不要让他走路,正确方法是让其躺地上休息。如果触电者触电时间长,出现面色苍白或发青紫,昏迷不醒,应做口对口呼吸和心脏按压,同时等待医生前来急救。

别忘了他还是孩子

儿童乐园应该是最受孩子欢迎的游玩场所,探险的、游艺的,竞技的,各式各样的设施可以让孩子玩上一整天都不厌烦。儿童乐园是孩子的游乐天堂,但若不注意安全会造成伤害。年龄较小的孩子无法预判风险,而年龄较大的孩子又喜欢冒险和挑战,因此作为家长要仔细了解游乐设施的注意事项、知晓暗藏的危险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进入场地前,家长应做好检查工作,看看活动场地的地面材料是否足够厚且柔软。不同的游乐设施对于地面的要求各有不同,如转椅游戏区的地表材料应该是橡胶或者木屑填充材料;2.5米高的活动器械,地表至少有应该30厘米厚的松散填充材料,这样才能起到缓冲作用;地面上有没有水或石头碎片、树桩和裸露的树根等,以免使孩子们滑倒或者被绊倒。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游乐设施,并对设施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尖锐的硬物、挂钩,这些物品都有可能划伤孩子,或者挂住孩子的衣物,导致孩子摔倒受伤。如果活动场地有沙坑,要注意检查其中是否有破砖块、锋利的小棍或者碎玻璃。

在游玩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忘乎所以,家长要时刻监督孩子是否规范操作各种设施,有没有违规或者有不安全的行为。例如玩滑滑梯时,应检查滑梯是否有损害,特别是缝隙、钉子等,同时要注意宝宝身长不要有带状衣物,以免发生缠绕,玩耍时要提醒孩子注意正确的姿势,绝对不要让孩子头朝下滑或者肚皮朝下趴着往下滑,不要从滑梯出口处往上爬,防止被滑下来的孩子撞倒或踢到。

此外,从游乐场所回家后要及时做好清洁工作,目前儿童乐园还没有被列入《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管理范畴,没有相应的卫生管理标准和卫生监督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在相对封闭且人流集中的空间内,如果儿童乐园不及时消毒清洁,容易成为细菌、病毒的交叉传染地,因此做好清洁工作尤其重要。

扩展阅读:粗心家长或许需要这些

为了防止发生孩子被遗忘、走丢的事情,市场上有不少软件、设备,帮助提醒家长别忘了自己的孩子。

提醒彩带——美国12岁男孩安德鲁·佩拉姆设计了一款提醒彩带:用橡皮筋和布基胶带制作色彩鲜明的霓虹彩带,将其绑在车门把手和驾座椅之间,便于家长下车时起到提醒作用。

Precious Cargo + kids——一款能够检测用户移动速度的应用软件,当移动速度低于设定时速或者静止时间超过设定,软件会向用户手机发出警报。

车内监视系统——在车锁止的情况下,当车内有东西活动会发出报警声,在防盗的同时也防止将孩童遗留在车内憋闷发生危险。除此之外,车主还可以通过手机上的智能互联系统远程遥控车辆解锁车门或是警示周边人注意,让孩子及时获救。

Babeep——一款与汽车电源适配器配合使用的产品,能够监测汽车何时熄火,然后通过光和提前录制好的婴儿声音来向车主发出信号。

Hot Seat——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艾丽萨发明了一款平板设备,将其放在孩子座椅下,并将传感器贴在车钥匙上。如果家长离开自己的孩子距离超过12米,设备就会发出警报。

儿童坐车有学问

无论是3个月的婴儿还是12岁的小大人,乘车外出时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VIP专座。高速行驶的汽车难免有碰撞,为了保护司机和成年乘客,交规规定必须系紧安全带,但对于车内的孩子,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童,如何降低风险呢?于是,汽车儿童安全座椅被发明了出来。

在安全方面,万万不能存有任何侥幸,一时的疏忽引起的伤害可能是致命的,实验表明,一辆时速50公里的汽车在发生碰撞时,一个10公斤的孩子会瞬间产生约300公斤的冲击力,紧急刹车时,坐在副驾驶的孩子碰撞仪表板的强度相当于从3楼摔下;如果让孩子使用成人安全带,碰撞时安全带作用于儿童颈部的最大冲击力为200多公斤,很可能折断孩子的颈部。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安全座椅可以保护孩子,相对于安装了安全座椅的汽车来说,未安装的车内儿童死亡率增加了7倍,受伤率增加2倍。

我国首个保护儿童乘客安全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于2013年修订发布,明确规定携带未满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乘坐家庭乘用车,应配备并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2017年3月,这一规定又被上升到强制性规定:上海新交规规定,4周岁以下儿童必须使用安全座椅。目前,国内多个省市都对使用安全座椅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当相对于国外,我们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依然较低,目前全球已有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并实施了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强制性规定。 

【美国】美国第一部有关儿童安全座椅的法律于1978年在田纳西州诞生,随后至1985年间,美国所有州都制定了强制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的法规。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调查显示,得益于安全座椅的普及推广,在1975至2006年间,8000多名儿童因为安全座椅而避免了在交通事故中死亡。虽然美国各州对安全座椅的规定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不外乎以下几方面:规定孩子在多少岁之前必须反向安装安全座椅,在几岁之前或是体重在多少以下必须要使用安全座椅,直到几岁可以使用安全带。

在华盛顿州,1岁以下或是体重低于20磅(约9公斤)的孩童必须使用反向安装的安全座椅,8岁以下的孩子都要使用安全座椅,直到他们身高超过约144厘米。8岁以上的孩子或身高超过约144厘米的孩子必须使用安全带,在13岁以前不得坐在副驾驶。

加州规定,6岁以下或是体重不满60磅(约27公斤)的小孩必须使用儿童座椅。此外,加州法律明令禁止将12岁以下小孩独自留在车内,哪怕只是暂时离开也不行。任何人发现有孩子被单独留在车内的,都可以检举司机,司机则会面临至少100美元罚款,情节严重或是引起安全事故的,可能会被指控虐待小孩,面临数年刑期。

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应对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考虑安全座椅的适用性。美国自2001年起规定,所有车辆必须配备LATCH系统的安全座椅固定方式,Latch系统是指为儿童设计的较低的固定挂钩和系绳,不需要使用安全带便可将儿童汽车座椅固定到车辆上。根据此规定,如果孩子跟安全座椅的总重量超过65磅(约29.5公斤)就应该使用安全带。

【英国】英国法律规定,在非特殊情况下,12岁或身高135厘米以下的孩子在车内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或加高座椅,这里的特殊情况包括车辆后座没有安装安全带,搭乘出租车或是紧急情况下的乘车行为等等。

2015年4月1日,一项关于儿童安全座椅使用新标准I-Size在英国实施,新规要求体重在13公斤以下或是未满15个月的婴儿,在乘坐汽车时,必须反向安装安全座椅。研究表明,当汽车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发生碰撞的时候,婴儿颈部受到的冲击力是250公斤,而婴儿的颈部能够承受的最大力量只120公斤,反向乘坐时,受到的冲击力不到80公斤。在安全座椅的款式方面,新规要求儿童安全座椅生产商必须提高座椅的侧面保护,以减少对头部和颈部的伤害。无背座椅无法通过侧面碰撞安全测试,也无法为儿童提供安全缓冲,因此只能给高于125厘米、体重超过22公斤的小孩使用。

另一项特殊的规定是,从2015年10月1日起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境内,任何人如果被发现在载有未成年儿童的车上吸烟,将会被处以50镑的罚款。同样,如果司机没有制止乘客吸烟也会被处以50镑的罚款。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在1985年正式立法规定,儿童乘车必须使用儿童安全座椅。在此后至1990年间,71%的儿童因正确使用了儿童汽车座椅而在交通事故中避免了致命伤害。澳大利各州对安全座椅使用规定大致相同,比如4周岁以下的孩童必须使用反向式安全座椅,但如果是有内置安全约束的安全座椅,6个月至4周岁的孩童也可以面朝前使用安全座椅;4至7周岁的孩子需使用有内置安全约束的面朝前的安全座椅或者增高坐垫加车载安全带;7至16周岁的孩子应使用增高坐垫加车载安全带或者直接使用车载成人安全带。

通常情况下,4周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坐在前排,但是当后排坐满了7周岁以下的孩子,那么4至7周岁的孩子可以坐在前排。也有部分州规定,后排儿童年龄均比前排小,不得已才可以让孩子坐在前排。在搭乘出租车时,1周岁以下的孩童需要由成人抱着并坐在后排,1周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独占用一个座位并系好安全带。

如何给孩子挑选VIP座位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使用安全座椅,但是安全座椅该怎么挑选?怎么安装?安装在什么位置,才能最好地发挥它的保护作用呢?

儿童安全座椅一般分为睡篮、提篮和常规三种,睡篮相当于一个小床,一般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适用,睡篮需要横向安装,至少占到2/3的后排空间,使用性不强;提篮相当于靠椅,能让宝宝反向躺在里面,但通常也只能用到9个月大;常规的安全座椅可以根据孩子的体重调整安装方式,适用性强。

家长在为孩子挑选安全座椅时,首先要看孩子的体重,根据安全座椅碰撞测试,只有体重才能精准判断孩子应该适用的安全座椅,年龄和身高只能作为辅助参考。其次是看固定方式,安全座椅的安装一般有3种方法,用安全带固定的兼容性最好,但安全系数最低,ISOFIX接口是欧洲标准,安装简单,美国标准IATCH比ISOFIX多了一个固定点,更牢固。小朋友坐在椅子上的固定方式有两种,前置护体式对小朋友的保护更好,五点式安全带适合大一点的小朋友,但对颈部和脊柱的保护稍差。再者是看认证标志,从2015年9月1日起,市场上销售的儿童安全座椅均需要通过“3C”认证。需要注意的是,3C标志并不是质量标志,而是一种最基础的安全认证。另有一点需特别提醒的是,一般情况下并不建议购买二手的安全座椅,因为我们无法得知它是否会受过无形的损害,即使使用时间不长没有出现过事故,但磨损也会降低安全带的牢固性。

挑选一个合适的安全座椅后,再来看看安装的位置,副驾驶肯定是不能坐的,那后排3个位置哪个是最安全的呢?驾驶位后侧位置是较安全的位置,但靠边停车时,自行车电动车等车辆会从这边经过,所以不适合长时间开门;副驾驶位后侧位置是也比较安全的位置,而且驾驶员能够清楚的观察到后排儿童的情况。

安装方式上,安全专家建议儿童安全座椅尽可能使用后座式,直到他们达到普通安全座椅的身高高度或重量限制。我国《机动车儿童乘员约束系统GB27887-2011》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体重10公斤以下的宝宝只能选择反向式安装的儿童安全座椅。

总少不了一个备胎

5月29日上午11时许,上海移动突然间崩了。一时间,不仅4G无法上网,而且打电话发短信都用不了,甚至连10086都打不通。顿时让无数移动用户开始“怀疑人生”,大家都觉得是自己手机出了问题,不断开关飞行模式,或者频繁重启系统,直到12点45分,上海移动才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当日11:10分左右,上海移动网络出现异常,部分用户业务体验受到影响,经紧急处理,在11:20分左右上网业务全部恢复,少量用户的语音通话受影响,正逐步恢复中。

这次网络异常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想起来却令人后怕。从前我们使用网络,不过是为了多一点娱乐或阅读的方式,现在的网络却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联络途径了。试想如果在这十分钟里,有需要拨打紧急电话的用户,被网络异常而延宕,是否会有生命危险呢?

说起通讯网络,这些年真的是发展迅猛,2G翻3G,3G还没用熟,又已经4G了,而今5G商用就在路上,可谓是速度越来越快,带宽越来越宽,我们也越来越对它产生了依赖。移动网络如此,有线网络也不例外。记不清是何时起,家里的固定电话,也换成了光纤电话,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必须有一个“光猫”来转换数据,而这只“猫”是必须始终通电的。也就是说家里一旦断电,不仅不能上网,连电话也不通了。许多年前,有不少科幻小说、科幻影视,都曾描述过未来某天,全球失去电力的情况,那可真真是一夜回到史前社会啊!

想到这里,“备胎”二字就呼之欲出了。再先进的系统,也都需要备份,再完善的计划,也都需要后备。在流行文化中,有一种人群被称为“生存狂”,他们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来看待,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是他们的信念。他们具备极强的忧患意识,准备好各种应对计划,以最艰苦的方式生活并锻炼自己以及家人、朋友。他们每天都会携带一些必备物品,称之为EDC(英文Every Day Carry“每日携带”的缩写)。EDC中必备切割工具,比如各种刀具、绳锯等,以及取火工具,比如防风打火机或火柴、镁块和引火棒等。除此之外,生存狂的背包中还有急救包、收音机、手电筒、绳索、记事本、地图、罗盘等工具。请注意,这当中的收音机。对现代媒体来说,广播因为缺少了影像而落后于电视,一度被认为很快就会消亡,但是在应急救援上,广播却成了首选通讯手段。当灾难来临时,最有效的工具,往往是一些已经处于现代边缘的用具。

备用的工具,越简单往往越有效,因为它们对现代技术和外界环境的依赖尽可能地少,反而更加可靠。再比如说阅读吧,如今网络很发达,内容很丰富,可是一旦断电还能看什么呢?那些甲骨上的字、钟鼎上的文、竹简上的书,虽历尽数千年劫波却仍为我们留下了祖先的信息。再看十几年前,我存在软盘上的文章和程序,却因为新买的计算机上已经不配磁盘驱动器而再也不能读取了。当然,在淘汰旧机前,对这些数据,我还是进行了备份,转到了新的介质中。从数据安全的角度来说,执行备份要遵循3-2-1法则。即是说,重要数据一定要有三个拷贝,保存在两种不同的介质上,其中至少要有一份存放在异地。对于以应急救援为事业的人们来说,各项应急预案,多种后备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备胎在车辆运行时,毫无作用,但为什么没有备胎上路就是违法呢?可见,备份是多么重要,“备胎”是多么必须啊!

 

大客流志愿者

吴佳伟/图文

为了提升对大客流疏导处置的力度,上海在节假日重要街区和景点,除安排专业的安保力量维持秩序外,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一起加入,针对性地成立了大客流志愿者队伍。图为大客流志愿者向游客发送安全疏散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
深化消防执法改革保障社会安全发展

张晓虹/编辑

2019年3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等意见。5月30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深化消防执法改革的意见》的印发通知,由此引发社会广泛的关注。

国家为什么要深化消防改革?答案很简单,为了减轻政府监管压力,增加行业专业度,提升市场服务品质,减轻企业的生存压力。

本次改革通知中,明确的强调了,取消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许可,不再作为消防审批前置条件。取消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检测、消防安全评估机构资质许可,实质是取消行业限制和从业门槛,注册消防工程师“挂证”或得到遏制,市场对消防工程师的需求将会有所降低。无论是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还是注册消防工程师,未来出路在于市场。今后,消防技术服务企业和消防工程师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和路径,一定是要在市场中经过充分的公平竞争才可实现。抑或大有作为,抑或大浪淘沙。此外,取消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资质许可,注册消防工程师制度的存废,今后亦会纳入相关部门和人员考虑范围。

本次改革通知指出,消防审批将改为告知承诺制。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将大为简化,将由原来的行政许可改为实行告知承诺管理。过去,这些场所是需要提前审批检查的,如今只需进行告知承诺,也就是信用体系的证明。根据通知要求,消防部门将会制定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并向社会公布,提供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公众聚集场所在取得营业执照或依法具备投入使用条件后,通过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或当面提交申请,向消防部门作出其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承诺后即可投入使用、营业。事前的审核变为了事后的监督。消防部门对公众聚集场所实行抽查,发现未作出承诺或承诺失实的,依法责令其改正并予以处罚,记入信用记录。对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依法责令其停止使用、营业并依法依规从重处罚。

本次改革通知,对于消防行业的专业度要求丝毫没有下降,仅仅是由以往的政策要求,转向了执业要求,强调了从业人员本身的专业度,增加了项目的专业要求度,以往针对企业资审的要求,容易存在弄虚作假行为,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如今的政策主要针对项目本身进行要求,针对专职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要求,有针对性有时效性有目标性,从根本上杜绝虚假不实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理念。

消防改革最终是服务于民,确保我国的消防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消防执法改革意见”更多的是消防“放管服”的体现。2018年消防救援队伍的体制改革已顺利完成,而今,消防行业改革也已进入深水区,更大变局已然来临。此次中央通过的“深化消防执法改革意见”更多地体现在消防微观改革上,涉及消防各行各业的人、财、物,其影响势必更加深远、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