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了自己的车,怎么就犯罪了?

张鑫烨/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水平的飞速提高,购物能力的飞速增长,买买买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买来的东西不喜欢,扔了也无妨?不不不!随意丢弃内含化学品的日常用品,可能污染环境,随意处置,比如焚烧废弃物,还可能涉嫌犯罪。近期就有一起烧自己的车,却涉嫌放火罪的案例。

10月11日晚,重庆市大足区某商圈外一辆银灰色的面包车燃起大火,旁边站着一名白衣男子,既不允许周围的人靠近,也不允许商圈的保安前去灭火,嘴里嘟囔着:“我烧自家的车,不关你们的事。”原来,事情的起因是白衣男子李某喝了酒,让妻子去停车,但是妻子发现小区里已经没有车位了,便想停在小区外的大街上,李某借着酒劲,硬是不愿意,就上演了一出不按我的意思停车,就烧了车的戏码。小区保安拨打了报警电话,又通知同事拿来灭火器想去灭火,但李某坚决不允许灭火。不一会儿,车内火势便大了起来,时不时发出爆裂声响,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随后赶来的警察将李某控制。

放火,独立的罪名

古语一直将杀人放火连在一起说,足见这两种行为的危害是极大的,自古就被认定为一种犯罪行为。根据《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规定,放火罪是指故意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此处的危害公共安全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并不是一个概念。放火的行为是要危害了公共安全,那烧自己的车呢?这其实不论物权,无论谁的东西,烧得是不是有危害才是关键。对于放火行为是否入刑,还是要取决于这个行为是否危害了公共安全。如果一个人在不危害他人财产安全的情况下,烧毁自己的财物,结果不会引起时间上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的,并不构成犯罪。比如,清明节在家祭拜先人烧点锡箔,或者农村里烧麦秸等。但是,即使一个人烧毁的是自己的财物,结果却引起了火灾,危害了公共安全,那仍然构成了放火罪。

为何本案例中,李某的行为并没有烧毁周围的物品,还是涉嫌违反放火罪呢?可能是他是在大街上烧毁车辆,没有任何遮挡或防护,周围有行人、车辆和商店。换句话说周围都是易燃物,一点着火,很可能殃及无辜。而且车辆内有汽油,可能引发更大的事故。

可见,放火烧自己的车并不是正常处置自己财物的简单行为,甚至会对公共安全造成侵害。进一步思考,什么行为会触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这个罪名呢?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刑法》中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特别强调了该罪是指故意使用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以外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这是为了排除已在刑法中有单独的罪名,如放火罪、投放危险物质罪、爆炸罪等的犯罪行为。这也是从惩治犯罪的角度来说,如果笼统的用这一条罪来涵盖各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不合适。

从量刑的角度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仅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时,最高可以判处死刑;而放火罪则是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适用于第114条,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适用第115条,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损害极端严重的,处无期徒刑或死刑。相比较而言,以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更严重。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只有行为人实施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所采用的危险方法与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危险物质的危险性相当且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才构成该罪,比如前段时间发生在衡阳的故意开车撞击行人等行为。

至于自焚,根据2001年的司法解释《关于办理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十条邪教组织人员以自焚、自爆或者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分别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规定定罪处罚。此处注意是邪教组织人员,如果是纯粹个人行为,那还是不适用的。

华丽丽地摔出你不知道的消防装备

最近的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一波新的热潮:摔倒。没错,就是摔倒。这是一场由俄罗斯名模发起的“Falling stars 摔倒之星”挑战在各大社交平台流行。随后全球网友纷纷跟风上传自己的炫富摔。上海消防的小哥哥们也“炫富”了。他们炫的是你不熟悉的装备。

下面就让我们来熟悉下这些装备,一起来看这张“华丽丽”的摔跤图吧!

液压剪扩钳:液压剪扩钳是一种一体化液压破拆工具,集剪切与扩张两种功能于一体的抢险救援作业设备。特别是对于在狭小空间进行抢险救援时发挥巨大的作用。

冲杆:冲杆也是一种破拆工具。单人即可操作,无需其他动力。在无法使用大型机械设备的救援现场,它可快速有效打通砖和混凝土阻隔墙。

液压剪切钳:液压剪切钳是用于抢险救援中的液压剪切器之一。液压剪切钳重量轻,剪切能力强,张开闭合耗时短,可加速救援进程。

机动链锯:机动链锯采用汽油动力,用来满足需要动力工具进行的破拆作业,广泛用于消防救援。

抢险救援服:抢险救援服具备阻燃、耐磨、轻便、抗拉力强、颜色及标识醒目等性能。用于建筑倒塌、狭窄空间及攀登等救援现场的身体防护。

多功能消防腰斧:多功能消防腰斧是多功能救援手工具,集锹、斧、锤、撬、锯等功能为一体的便携式手动工具。各种特 场合进行抢险救援工作,能很好地解决各种各样救援难题。

无齿锯:无齿锯并没有锯齿却可以实现“锯”的功能。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多用于抢险救援中切割木头、塑料、铁皮等物。

消防斧(平斧、尖斧):消防斧是清理着火或易燃材料,切断火势蔓延的工具,还可以劈开被烧变形的门窗,解救被困的人。它的主要形状类似于斧子,所以叫消防斧。

电动剪扩钳:电动剪扩钳用于剪切与扩张的抢险救援作业。电池供电,便于携带,特别适合在狭小的空间,野外等环境进行救援抢险作业,是破拆救援的首要装备。

钢筋速断器:这个工具盒里装的是一套钢筋速断器。常用于消防地震救灾和救援工作,可随身携带,360°旋转。

液压扩张钳:液压扩张钳需选配机动液压泵或手动液压泵,液压油管才可使用,也是一种破拆工具。

进博会归来话安保

谭 婧/文图

11月10日,为期6天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落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和嘉宾见证了这一助推全球开放合作的盛事。得知有幸能参观进博会,我一连激动了好几天。相比平时参观的展会,这个展会可谓是千载难逢,它不仅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更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虽然去之前看了不少报道,也期待了许久,但真正实地参观以后,这场位于国家会展中心的首届中国国家进口博览会仍给我带来不小的震撼。

智能安检提升通行速度

世博会、亚信峰会……举办大型活动,上海这座城市有一定的经验。每一次的成功举办,都是一次重新的梳理和不断的总结;每一次圆满闭幕的背后,也都充满着汗水和挑战。尤其是此次进博会这样的全球“高规格”盛会,绝不是搭建一个买和卖的平台那么简单。世界各地的产品、3600多家参展企业、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各国政要的到访乃至贸易往来的顺利接洽,都需要安全做后盾。对上海来说,进博会的举办是一次城市安全的“高要求”考验。对消防部门来说,进博会的举办,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消防安全防控检验和提升。

按照票上安排的12点入场,从2号线徐泾东站出来,走几分钟就能来到国家会展中心,这里便是此次进博会的举办场所。进博会期间,面对大客流的情况,地铁安检比往日更加精细,特别是针对早晚高峰时针对乘客携带包的情况,采用隔离栏将安全通道分成了“有包”“无包”通道或“大包”“小包/无包”通道。这种分道安检的形式,不仅在进博会场馆附近的地铁站实施,在徐家汇站等44座轨道交通站点也一并施行。为了加强对危险品、违禁品的检查,10月23日至11月12日,还有17个站点还新增了X光安检门等安检设备,大大提高了安检率。虽然安检流程有所增加,但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安检工作井然有序。

进博会的到来,在让中国货大量走向世界的同时,
也让世界各地的好产品为中国消费者服务。

进入场馆的安检工作同样十分迅速,完全没有我想象中“大排长龙”的景象出现,反而是既安全又便捷。后来看报道说,整个进博会的进场安检人数突破了80万人。但其实在当天的实地参观中,若不是特别关注,可能只是在和同事的几句闲聊中,就可以完成安检。场馆的每个安检口采用了人包分离式安检模式,以正常步速走过通道就完成了安检,基本不会超过3秒。据了解,这种“无停留”的智能安检设备是运用了光场和太赫兹等技术,能在通过者走过的瞬间判断其是否携带了违禁品,较平时的安检通行速度提升了近五倍,因此不会造成客流积压的情况。

进博会要实现国际一流博览会的办展目标,关键在于参展商、采购商和观众的感受度。这一次,进馆验证的地方也是科技感满满,在验证口,没有了我们熟悉的冰冷“闸机”,取而代之的是自动感应识别面部的新机器,一旦证件和人脸不符,就会立即触发警报。

新产品带来新思路

前年曾经来国家会展中心看过车展,所以对于其基本布局,已经有所了解。但再次走进这里,第一感慨依然是规模之大。可能,单从“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这样简单的文字表述上体会不到实际空间究竟有多大。但换个参照物来说,1个国家展区加智能及高端装备展区、汽车展区、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服装服饰及日用消费品展区共7大企业商业展区的总覆盖面积,相当于42个足球场,就足以想象总面积有多庞大。

但安全工作却是一个极其需要从细小入微处着手的事情。面对这样“浩瀚”的场所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安保方面提前做了周密的预案,整个会展中心随处可见消防设施设备和安保人员的身影,志愿者、场馆工作人员都掌握着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消防车、警车、医疗车也纷纷停在各个展区或场馆附近随时待命。除了大型武装车辆、安全保障机构、公安和消防部门进驻进博会开展安全保障工作之外,周边还配套了十几组微型消防车组成的消防安全保障车队,24小时不间断巡逻,共同以“安全、有序、宽松、尊严、高效”践行着进博会安保工作的总理念。在这里,还有上海“最袖珍”的派出所——成立于2017年8月的上海市公安局国家会展中心治安派出所,可谓做足了“绣花式”精细管理。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来到进博会展区,主要还是兜兜转转各种各样见过的或没见过的外国产品。这里有会煮咖啡的机器人,也有商场里经常断货的热门口红色号,还有吃货们心心念念的西班牙火腿以及胶原蛋白口服液等近些年流行的养生补品。一些新的科技也运用在新产品中,比如在诺基亚站台,就有一顶可以拍摄视频,再通过5G传输并在后台进行信息比对的头盔,拍摄瞬间就能帮助警察判断这个人是否是嫌疑人,增加了排查危险人员的精确度和效率。

此次,在消费电子及家电展区,还有一批高压细水雾、火灾预警系统等消防设备在展出。比如Alarm eye 的AE900系列分布智能图像延误/火焰探测系统,就是全球第一个通过美国UL认证的图像型火灾探测器,并同时拥有CE、FCC、中国CCC认证、CNEX和中国交通安全设施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型式检验等国际国内认证。它能够过智能模式识别算法和自适应学习算法,辨识出现在视场中的烟雾或火焰图像信息,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形成火灾概率参数,并输出报警信息和复合视频图像,是全新一代整合型图像火灾探测系统。而且,AE900探测器通过修改算法,还可用于工业场所中有明显可见喷射效果的泄漏探测以及交通隧道、石油石化、电力、煤炭煤化、烟草等行业。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让“开放”更真实具体地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安保、组织工作,向世界展示一座特大型城市的秩序之美,点点滴滴中用精细化的保障工作,绣出城市色彩,打响城市品牌。

等救火的日子

杨维雯/文

最近被朋友安利了一部日本电影《等救火的日子》。影片讲述的是在远离喧嚣城市的海港小镇波乐里,生活着几名无忧无虑当然也倍感无聊的男人:石井、津田、富田、中江、森下以及松本。他们是当地消防队的队员,无奈此地已18年之久未发生火灾,所以石井等人除了每天的例行练习外百无聊赖,竟隐隐期盼火灾的发生。这一天,美丽女子日比野桃子的到来打破小镇的宁静,更让一众苦命单身汉兴奋不已。在这些人中间,属石井表现最为积极,羞涩腼腆的他用各种各样笨拙的方法引起他的注意,而消防队的好朋友们虽然对桃子也有好感,但还是千方百计成全着石井的爱恋……

就是非常经典的日本电影,优美的长镜头,凝练的画面,平静无起伏的情节,平淡如一的家庭生活场景,几个朝气蓬勃的男人端着水枪,空对大海激情扫射,却永远没有可扑救的大火。日子已有些不可遏制地一片一片萎顿,但冲动还在。

其实真实生活中消防员的日子也有一些类似的情况,但不少完全一样。上海消防部队中出警量最多的要属闸北消防中队,一年出警量要有2200多次,它也是全亚洲出警最多的消防队,比较少的也有100多次,倒没有像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18年都没有过火警。但是消防队的生活,相较于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东方巴黎”夜上海来说的话,也算是比较枯燥和无聊了,但这只是相对,下面就听说跟您慢慢说来,先说“枯燥”吧。

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裹铺入枕、畅游梦境的时候,消防队的小伙子们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活。早晨6点,伴随着迎接新一天开始的铃声响起,起床、穿衣、铺床、洗漱,这一连贯动作他们需要在五分钟内完成,6点10分他们就已经在操场集合开始早操,早操内容为:单杠、双杠、翻越、障碍、爬梯、攀绳等,他们每天都重复着这些训练内容,很多时候他们一个早上的训练量就抵得上很多人一天的活动量了。 7时,早操结束,准备早餐,依然是排队集合,安排完一天工作后,大家进入食堂开始用餐。虽然很多人衣衫已经湿透,可是训练那么久,早已饥肠辘辘,面对鸡蛋、牛奶、馒头的诱惑,不到二十分钟,早餐就会被一扫而光。餐后就是简单的休整。上午8时,一天的工作才算是正式开始,按照装备器材“一天两查”要求,消防员们开始分工检查车辆和装备。司通班(司机和通讯所在班级)负责消防车辆的检查,为了确保消防车辆随时能启动,在寒冷的冬季,司通班的小伙子需要深夜起来发动车辆,确保车辆能够“说走就走”。而战斗班们的小伙子则是,检查自的个人装备器材,若在检查中发现那辆车或者哪个救援器材出现了问题,就会及时修理。

大约上午9时,中队的人员一般会分为两组,一组在队内开展业务训练,另一组会到辖区内的各个单位开展“六熟悉”工作,开展灭火应急预案演练。相较于训练兄弟们,更希望自己能被安排出去开展辖区的熟悉演练工作。若是晴天,训练可能还好一些,要是下雨天,那可就惨了。因为迎接大家的训练项目,可能就是负重登楼,那种对大腿和臀部肌肉的捶打,个人觉得是没有一个项目可以媲美的,所以消防队出来的同志很多都是腿粗屁股大,这也是有据可循的。

中午12时,随着军号声的响起,所有消防官兵集合,按照惯例“饭前一首歌”,唱歌完毕后大家整齐的走进食堂开始午饭。吃饭也有规矩,打饭自然也得排队,每个人依次排队打好饭菜后坐入自己的位子,一般在下令“开饭”后,才能吃饭。

很多军人出身的人都有一个睡午觉的习惯,“中午不睡,下午奔溃”大约12时30分,忙碌了一早上的消防官兵开始了午间休息。

按照夏令时的话,消防员们大概下午2点20分,需要起床了,很多人会问你们午觉睡的蛮久的。其实不管是午觉还是晚上的睡觉,我们规定的休息时候都相对很长,但是真正休息的会被各种各样的出警任务打断,或许留给消防员休息的时间并不多。

下午,起床后,变要开始下午的训练了,没有上午这么幸运了,下午的训练基本是全员的,并且以体能训练为主,都说消防员能跑并且是负重跑,其实也是根据实战的需要。因为真正救火的时候就背负着沉重的消防装备开展救援的。光一个空气呼吸器,大约就20斤了,真正救火的时候还有一些其他装备。按照现在的流行趋势消防队们的小伙子们放出去,很多都是八块腹肌,拍一套写真的话,相信也是能大卖的。

到了晚上的生活,相对就没那么枯燥和无聊了。大家可以玩手机,或者看电影,或是其他活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消防队里的娱乐生活相对还是比较丰富的,健身房、乒乓球室、电脑房、台球室、电影室,有的甚至还有游戏机、飞镖台、卡拉OK点唱机,可谓是相当有趣了。到了晚上9点,随着熄灯号的响起,一天的生活就算是结束了。

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生活或许蛮精彩的,但是你要把这样的生活重复五年、六年甚至是十八年,相信能坚守下来的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的。以上我描述的就是在不出警的情况下的生活,其实每个消防员的内心或许就和电影里描述的那样,希望警铃响起,随车出动。但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牺牲了精彩,守住了安宁。就像电影里的那句台词“作为消防队员无法知道何时发生火灾,何时人们需要他们的帮助,也因此注定了他们只能是寂寞的人。”

司乘冲突是世界性问题 如何预防靠法治和宣传

太痛心,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仅因一名乘客与公交车司机发生冲突,竟导致司机误打方向,车辆冲出桥面坠入江中,造成全车15人死亡。3年前,也是在重庆,也是在这一路公交车上,也是因为一名乘客坐过站,与司机发生对骂,最后竟抢夺方向盘,车辆失去方向撞上行道树,造成多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类似的事情真不少,如果在百度上输入“坐过站袭击司机抢方向盘”等关键词,约有26.5万个相关结果,如“大爷坐过站后抢公交司机方向盘被立案侦查”“女子因坐过站抢公交司机方向盘,后果惨重!”等等,在这些案例中,袭击司机的起因不大,但却关系着所有乘客的生命安全。

司乘冲突在国外也不少见,为了保护司机和所有乘客安全,各国从法律法规、硬件设施等方面采取了各种措施。

【加拿大】别碰公交司机

2009年12月,加拿大一名公交车司机遇到一名醉酒乘客,该乘客因拒绝支付2.5加元的车票钱而和司机争执,随后出手殴打司机,最终导致司机脑震荡且一只眼睛失明。2017年2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附近一位58岁的公交车司机在驾驶车辆抵达终点站后,因车上一名乘客拒绝下车而双方发生暴力冲突,最终司机被乘客用匕首捅死。

数据显示,加拿大每年司机遇袭的案例多达2000起以上,袭击类型除了动手打,还包括吐口水和辱骂等。为了保护公交车司机,2014年,加拿大温哥华警方连同公交公司发起了“别碰公交司机”运动,发起者在每一辆公交车上贴上安全标志,并且为帮助定罪袭击者的人提供奖励。2015年加拿大通过法案,决定对袭击包括公交车、出租车、渡轮、地铁等所有公共交通司机的人处以比普通袭击行为更严厉的法律惩罚。据媒体报道,有位新移民在公交车上被司机质疑持有的月票为假,乘客想要向司机要回月票而轻轻碰了司机的手臂,被认为有袭击他人的可能而引来了警察搜身,还被被告上法庭。在2017年58岁司机被刺死后,加拿大有关方面给公交车司机的座位加装了隔离防护,把司机和乘客隔开,一旦有乘客想攻击司机,玻璃罩就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还有车上的求救按钮可以确保司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寻求帮助。

在我国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发生后,全国网友纷纷建议给公交车驾驶员安装隔离门,以确保驾驶人开车时不受到干扰。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已经安装了隔离门,如北京自2011年以来,驾舱隔离门被纳入了北京公交集团购置新车的出厂标配,已有70%的车辆安装了驾舱隔离门;南京预计到明年所有过江公交线上加装驾驶室防护隔离门;网友爆料,重庆日前也迅即为公家车安上了隔离门。

【美国】攻击司机等同于袭警

加拿大的防护隔离类似于塑料防护盾,而美国芝加哥的防护罩由一种坚固透明的聚碳酸酯制成,是一种全封闭的防护罩,带有一个窗户,允许驾驶员与乘客互动,但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快速关闭。

从现实来看,公交车司机所遭受的袭击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被打头、被催泪瓦斯袭击、泼漂白剂,被扔鸡蛋、雪球、冷冻鸡肉,甚至还有司机被枪击。今年3月初,马里兰州一位公交车司机在发现3名乘客骚扰其他乘客后,停稳车辆要求他们下车离开,其中1名肇事者迅速拿出辣椒喷雾,直接喷在司机脸上,司机因此摔倒,头部撞在公交车的台阶上,随后送医接受治疗,肇事者则逃之夭夭;5月18日,肯塔基州一名公交车司机和乘客因为车票钱的问题发生争执,司机称他要报警,随后乘客对司机大打出手,两人在车上打作一团。

安全防护措施只是遭遇情绪失控的乘客时保护司机的后道措施,严格的法律与设施是缺一不可的。在美国,对于攻击公交车司机的行径是重罪,严重程度等同于袭警。新泽西州的公交车驾驶座与乘客座位之间地板上有一道很粗的白线,车辆行驶过程中,所有乘客都不得跨越白线站在驾驶座附近,任何人试图跨越白线或停留在白线以内,司机都会立刻发出口头警告。新泽西州法律规定,若袭击公交司机,将处最高5年的监禁并处最高7500美元的罚款。纽约的规定更严于新泽西,纽约在2016年时通过了严惩袭击公交车司机等公共交通运营人员的法律,将原本的“轻罪”提升到了“D级重罪”,最高判刑7年。

【英国】公交指南列明权责

在英国,袭击公交司机被列入反社会行为中,英国警方和伦敦交通局都可执行反社会行为令,来保护公众免受公共交通中反社会行为的侵扰,被执行反社会行为令的人在至少两年内,将不能进入指定区域。

英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指南来应对公交车上的反社会行为。这份指南告知公交公司和驾驶员有法律义务保证工作场所的安全,并建议公交公司对员工实施相关培训,并做好监督工作。比如指南中规定,公交公司的运营者与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组织积极配合,为公共交通运营单位的员工,乘客,车辆和工作场所制定安全政策和程序,公共交通工具的运营商或驾驶员,有法律义务提高司机的工作安全,包括应对犯罪和反社会行为的适当措施,员工经过培训后应掌握一定的技能,包括采取措施以帮助预防犯罪和平静骚乱,并收集一定的证据。

在公交车的硬件方面,英国运输部曾印发过详细指南,指导公交公司怎样改善公交车装备。比如,公交车应该装备司机防护屏、可以与警方联系的无线电台,以及警报器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无线电台与控制中心快速沟通,同时联系警方,无线电还可用于跟踪车辆,提高服务质量和可靠性。警报器有两种类型,一种安装在车辆上,可以发出警报声或闪光,另外一种是工作人员携带的袖珍型个人警报器。车上装载的摄像头和闭路电视可以帮助识别攻击者和破坏者,同时也起到威慑作用。

【澳大利亚】司乘人员行为规范有详规

澳大利亚平均每周会接到一起司机遭袭击的报警案,几乎每天有司机被辱骂。除了安装防护隔离等措施保护司机外,政府和一些培训机构提供培训项目,指导公交车司机怎样应对和处里司乘冲突,比如维多利亚州在一份指南中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司机在冲突发生时应作出的姿态和行为,如果冲突升级,该指南还建议司机在安全地点停车,开启所有车门,让所有乘客下车,并报警。在法律方面,澳洲也制定了详细的规定来规范公交车内司机和乘客的行为举止。当乘客做出暴力、喧闹、侵犯性行为,或者严重醉酒的情况下,公交安全工作人员,包括司机有责任采取行动,有权让乘客下车,确保人员安全。

【新加坡】加大宣传预防司乘冲突

在一项针对全球35座城市开展的公共交通调查显示,新加坡拥有数一数二的公交系统,比香港、首尔、东京等亚洲城市更具成本效率,具备的高载客容量足以应付未来乘客量的增长,且舒适度和可靠度高。

另一方面,新加坡法律的严苛闻名于世,在保护公交司机方面也是如此。如果乘客袭击司机可被控故意伤害,肇事者将面临最高两年监禁,或最高5000新币的罚款。如果是酒后闹事,还将被控公众场合醉酒的罪名,面临1000新币以下罚款,或6个月以下的监禁,有加重罪行的行为,可判处长达12个月的监禁。

除了法律方面的规定,新加坡政府通过加大宣传预防司乘冲突。2006年,新加坡巴士公司SBS曾针对司机遇袭事件,发起了一场公众宣传运动——在新加坡所有公交换乘站和终点站张贴了预防攻击事件的海报,并在其运营的2800辆公交车中悬挂标识,鼓励乘客对受攻击的司机施以援手、及时报警。

普天灭焰为防火 说说古代的消防节——寒食节

张晓虹/编辑

说起我国的消防节,大家异口同声,11月9号。可是为什么是11月9号?能说上来的人并不多。这和我国的报警号码的编码工作有关。我国过去的火警电话是“09”,这是因为在70年代以前,我国特别通讯是预定为“0”号,而0和9在老式表盘式电话上分别是第一位和最后一位,因此很不容易被人误操作。70年代后期我国通讯服务号码由特殊的“0”改为“11”,因此根据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火警电话号码就统一升格为“119”。有人说这是汉语“要要救”的谐音,当然习惯了,谐音就和谐了。1992年,国家公安部发出通知,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119消防宣传日”,令该日成为事实上的消防节。为什么要在这一天进行宣传呢?因为冬季是火灾多发季节,根据火灾动力学理论,风干物燥,导热系数低,损失能量少,大部分能量用于点火和蔓延,所以火灾在冬天蔓延特别快。为了搞好冬季防火工作,以“119消防宣传日”为起点,开始冬季防火的科普宣传,可以提高全民消防安全意识,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燃料多了,就需要担心失火,需要提高防火意识。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还会担心火灾问题么?所以社会越发达,火灾问题越严重,这是燃料蓄积和生活方式改变的结果。

说起寒食节的起源,大家异口同声,晋文公纪念介之推,带头倡导并推动了寒食节的流行。是这样么?寒食节有两大标志,禁火和冷食。黄帝时代就强调禁火(“节用水火”),刀耕火种的社会需要火源来清理土地,灰烬来增加土壤肥力,放火来吸引降水(求雨),所以刀耕火种的社会,总是强调火源管理的,禁火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至于冷食,那历史就更悠久了。中国最古老的经典著作《山海经·五藏山经·北山经》就有如下记载:“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硅,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有人考证,山海经成书于公元前4200年,远远早于介之推英勇牺牲的公元前635年。也就是说,任何植被丰茂,容易失火的地方,都会存在禁火的制度,不管是公元前635年的绵上地区(山西翼城,介之推的家乡和隐居之地),还是17世纪的波士顿地区,甚至在1987年春季的大兴安岭地区,林区必须推广按时禁火制度,防止有限的森林资源被人工火源一次性全烧光。所以,把介之推的故事当作寒食节的起源是成问题的,只能说是逸闻趣事,而寒食节的实践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和衰亡有其内在的气候的贡献。

为什么要寒食?因为需要禁火。为什么要禁火?因为燃料多,这是一方面。古代的刀耕火种社会对于燃料的特殊的要求,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能源和肥料,以及最强大的清场工具。在大火星升起来的时候(农历之前的火历,见庞朴对火历的三篇考证工作),即春天到来的时候,一把火烧光,可以增加肥料,清理土地,并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早放火,则不能带来降雨的效果,过晚放火,则烧不着,因为雨季早已来临,所以放火的时刻相当讲究。古人在实践中发现,大火星(心宿,天蝎座   星)的昏见作为农事的开端,即岁首。所以“火始昏见”,就是大火星在黄昏时可以看见了,就可以放火清理土地了。这种天象观察,大致发生在冬至日的106日(即清明节前后),那么为了保证按时放火,就需要在前一天禁火,防止意外发生。于是,冷食和禁火(灭烟),就是寒食节的典型特征了。古人只知春秋,不知冬夏,是因为火历中没有冬夏,也因为气候异常温暖,冬夏的对比不是很明显。庞朴考证古代28心宿的排列次序,先春秋,后冬夏,就是反映了古人在这种认识上的逐步改进过程。

寒食节,又称百五节,就是发生在冬至日之后的第105日。为什么要以冬至起算?因为冬至日是一年当中北半球白昼最短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太阳出来最迟,下山最早,因此很容易在日历中定位。相比之下,火历需要仰赖大火星,而大火星的出现,则有一定的漂移,也许几十年不变,可是几百年上千年就很难说了,于是古人把寒食节固定在冬至日的第105日,有着对天文历法不足的补偿考量。另外,冬至日本身,就是防火重点时段,因此古代的冬季防火,始于冬至日,终于寒食日,共106天。不管是否明令防火,刀耕火种的社会需要针对这一段时间段进行防火禁火实践,否则来年没有收成,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对于全球变冷的时段(西周初年),干旱火灾相伴,更需要对火源加以管理。于是《周礼•司烜(xuān)氏》中说‘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就可以得到理解了。如果不是因为天冷,还会有对火禁的管理么?很难说。西周初年的防火严峻形势,与竺可桢观察到的气候变冷有关。

为什么寒食节从宋代开始逐步消亡呢?宋代寒冷,寒冷的寒食对健康不利,历史上的几次禁断寒食,都与气候变冷有关,这是第一;其次,宋代是刀耕火种的畲民逐步“改土归流”,从火耕转向农耕的时期,因此火耕社会的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就被农耕社会的清明节所取代了。从火耕(Horticulture)向农耕(Agriculture)转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宋代森林破坏严重,燃料严重不足,那么林区的安全就不再是全社会的重点保护对象了。第四,由于取火手段的改进,禁火是一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情,既然取火不需要很大的代价,那么改火制度就无法维持,间接导致寒食节的消亡。

纵观古代寒食制度的兴衰,不论是黄帝的“节用水火”,还是周代的“四季改火”,还是石勒的“禁火寒食”,以及唐宋的“普天灭焰”,不管形式如何,都有一定的春节防火考量。古代冬至日是冬季防火季节的开端,而寒食节就相当于冬季防火期的尾声了,所以古代的防火季节大约是106日。因此,寒食节也是古代的消防节,可以起到传播消防知识,提高防火意识,推广安全文化的作用。现代中国的冬季防火季节,有始(当代以11月9日开始)无终,十分不妥。不能认识到寒食节对于保证古代刀耕火种经济的保护作用,是寒食节在农耕社会得到消亡的重要原因。当代社会全球变暖,环境温度的提高,虽仍输于商代,但直逼“春城飞花”的唐朝,因此寒食节的提倡有着强大的气候变化的背景。我国突然提出清明节放假制度,可以看作对全球变暖的回应,因为本来寒冷干燥的寒食清明现在温暖潮湿了,于是寒食清明在日历中的地位增加。如果需要恢复寒食节,那么,作为防火季节尾声的寒食节,仍然可以成为另一个消防科普节而存在。所以在寒食节进行的消防科普也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有道是,天冷尚端午,日暖重寒食,冬至始防火,防火到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