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子”有话说
进博会留学生志愿者的甘苦

0 min read
张晓虹/文

一次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背后千千万万的工作者,对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来说,同样如此。在会场穿梭的“小叶子”成了此次进博会一道靓丽风景线。而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志愿服务“军团”中,还有一支清新的力量,他们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但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留学生志愿者。他们之中,有资深的“中国通”,也有好学的“汉语言忠粉”,有在沪求学十年的“学霸”,也有天性“爱管闲事”的“热心肠”。在共享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他们也将贡献出一己之力,投身进博盛会,用服务架起各国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上海东华大学有四位来自异国的留学生,是本次进博会志愿者中离家最远的“小叶子”。来自尼泊尔的浦瑞妍和来自布隆迪的奥兰多以及来自塞内加尔的苏拉和来自巴基斯坦的沙艾,在结束了这次难忘的工作之后,他们也有话想要说一说。

尼泊尔留学生 浦瑞妍
感受中国瞬息万变的发展 志愿服务将成宝贵青春礼物

“在志愿者宣誓仪式的现场,看到这么多志愿者每一位都是激情澎湃,我也深受感染。”从一带一路国家尼泊尔来沪留学的浦瑞妍是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从小看着爸爸在尼泊尔从事纺织行业,浦瑞妍也对纺织品愈发心生欢喜,“我们国家的纺织品大多都是手工制作,来到中国学习的都是高技术的纺织工程,希望能把好的技术带回家乡。”

虽然来到中国只有短短4年,但在同学和朋友们的眼中,浦瑞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平时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中国有合作,学习中文对我来说,能够帮助我提高在未来职场上的竞争力。”

得知进博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浦瑞妍不假思索地报了名。

在进博会志愿者活动正式开始之前,学校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浦瑞妍由于其身型高大的优势被安排在了安保队。

每天下午四点开始训练,结束一天学习的学生志愿者们马上又投入到了进博会的训练状态中,队列动作、交通指挥手势和消防水带铺设出水是每天训练的常规项目,没有简单的工作,只有细致的态度,他们花了整一周的时间只为了练习立正敬礼动作,为的是能让宾客到来志愿者的专业和精细。

浦瑞妍此次负责在安检口把“第一道关”。安检口处要求人证合一,碰到机器识别不符的情况,浦瑞妍就要前去处理,外国参展商碰到问题,她还要身兼翻译。客流高峰时期,非常忙碌,但浦瑞妍乐在其中,“休息多没意思,我不想休息,来到这里就是要多服务、多帮助别人的。”

对于此次进博会志愿服务,浦瑞妍觉得自己无论是在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浦瑞妍也通过此次进博会传递认真的青年态度。

塞内加尔留学生 苏拉
“学霸”十年青春献给上海 愿把先进经验带回家乡

今年,是苏拉从塞内加尔来到中国、来到上海学习生活的第十个年头了。

“小时候我的哥哥在上海留学,他告诉我中国越来越发达,各方面环境很好,听了他的描述,我就一直憧憬着来中国学习。”2009年,苏拉通过申请成功进入了上海东华大学,成为了一名机械学院的留学生。十年过去,他在这里度过了一年苦学中文的时光,又经历了四年美好的本科生活,在度过三年的研究生“学海”后,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令人称羡的博士“学霸”。

陪伴他十年美好青春的,是上海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我已经非常习惯在这座城市的生活了,感觉自己的生活方式如同半个‘上海人’。”

在学习之余,天性热心善良的他也非常热衷于志愿服务活动。在自己的家乡,他会给贫困的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唱歌和跳舞。在“第二故乡”上海,他加入了学校的留学生会,帮助低年级的留学生学习中文、交流文化,更快地融入在中国、上海的新生活。“我们平时会举办很多的文化交流活动,每逢过年,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做各国美食,一起听音乐跳舞,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现在,很多留学生和我一样,都爱上了外滩的夜景和上海的荷包蛋。”

对志愿服务和对上海的爱,也成为了苏拉报名成为首届进博会志愿者的重要原因。“能在如此高规格的博览会上担任志愿者,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学习机会,可以提高交流能力,也能认识更多的国内外朋友。同时,我也特别喜欢帮助他人,希望能用我自己的服务来为遇到困难的参观者排忧解难。”

苏拉说,自己的好朋友也从塞内加尔来参展,“朋友的公司主要为大企业生产配件,在非洲很多材料使用不是太先进,他们希望能在展会上找到更适合的材料,促进公司的业务和成长。”而苏拉自己,也在提供志愿服务之余,认真学习和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在我毕业后,打算回到塞内加尔,届时,希望自己能把最先进的经验带回去,用我所学来回报家乡。”

布隆迪留学生 奥兰多
抓住一切机会练中文 在进博会中贡献力量

出生在布隆迪的奥兰多,从小就对语言特别感兴趣。“我的母语是法语,后来出国念书一直讲英语,等我即将成为大学生的时候,我又想再学一门语言。”在众多选择中,奥兰多选择了学中文。“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很多国家都有中国参与的身影,选择学习中文,也是对自己未来的一种‘投资’。”

四年前,奥兰多成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一名留学生,在正式上专业课之前,需要先学习一年的中文。“虽然中文确实如大家所说,难度很大,但我觉得学习起来很有趣,平时我会努力抓住一切可以交流中文的机会多说多练。”

在上海,奥兰多学到了新语言,也交到了新朋友。“在学校里,我结识了很多中国学生,大家常常互帮互助,中国学生会教我们汉语,我们则会陪他们练英语。”在校园的球场上,奥兰多还集结了一群球友,无论是每周的“篮球约定”,还是学校的运动会,都能看到奥兰多在赛场上快乐地挥洒汗水。

“开心”是奥兰多在上海学习生活最大的感受,“这里更安全,也更包容,能遇见更多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人。”让奥兰多更开心的,是在这座城市里,他还能尽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在课余时间,他会教小朋友英语,也和同学们一起组队,在交通路口维护交通秩序。“志愿服务让我认识更多朋友,也更加开阔了眼界。自己亲自维护过交通文明秩序,才了解警察的日常工作有多么辛苦,也对上海的交通规则更加熟悉。”

此次进博会志愿者工作成为奥兰多亲身参与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活动,“届时各国政要都会来到中国,能参与其中非常荣幸,也希望能够为活动的举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奥兰多的祖国,咖啡和木制品是最具特色的“国家标签”,“进博会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和展示平台,希望能让更多国家知晓我们国家的特色,也希望通过在进博会的学习,了解各国咖啡、木制品的不同特色,加强交流。

巴基斯坦留学生 沙艾
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热衷于各种志愿者活动

就读于东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沙艾,虽然到中国不足三年,但在周边同学与老师的眼中,他已经与上海这座城市完美融合。

为何会到中国留学?沙艾说,对中国的喜爱是根深蒂固的,“仿佛从骨子里流出来。”还在上小学时,有一门课名为《巴基斯坦概况》,沙艾至今仍清楚记得,“那本书的第三章里有一句话‘中国是巴基斯坦最好的朋友’。”

这句话就如同一颗种子,在沙艾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进博会,沙艾服务于咨询引导岗位。

来到中国以前,沙艾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巴基斯坦一所颇有名气的艺术院校电影制作专业录取,但最终他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与父亲一同从家乡卡拉奇来到中国。“我的父亲在上海从事遗传学方向的博士后工作,我自己则在语言班开始系统地学习中文。”

之后,沙艾以优异的成绩被东华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软件工程这个专业包括所有我想学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编代码也是一种艺术。”

沙艾用“像活在梦中一样”形容来到中国后的生活。“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热衷于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沙艾说,他的许多朋友就是通过志愿活动结交的。

此次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应邀出席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及相关活动,沙艾更是早早关注了起来。“当时老师将志愿者招募信息转到留学生群里,我第一时间报名,没想到真的被选上了。”沙艾很高兴,“我从未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志愿工作。”

此次,被安排在咨询引导岗位的沙艾通过进博会展示了自己认真负责的留学生形象,在正式上岗前,他还特地“补课”,“听说读写,我的口语稍差一些。现在多看看电影,希望能多学些日常生活口语。”

经过几天的历练,沙艾已经将“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到您吗?”这句问候当成了习惯,每天笑迎各方来客。

“一开始我很担心,大家会不会因为我是外国人,觉得我口语不好而不愿意问我问题。”很显然,小伙子多虑了,大家并没有因为他是留学生而“另眼相看”,每当看到对方跟着他规划的场馆路线参观,沙艾打心眼里高兴,“我喜欢参加志愿服务,当切实帮助到对方后,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