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迈入新时代

1 min read
王澄劼/编辑 IC/图

1976年唐山大地震、1998年特大洪水、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接连不断发生的灾害一次次提醒着我们对于防灾应急工作的重视。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形势下,建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2018年3月13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会上发表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其中一项就是关于应急管理部的组建。4月16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部正式挂牌。

改革优化 高效应对

近年来,国内灾害发生频繁,因灾害造成的损失更是在不断增加,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灾害趋势,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方案提出,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多部门的职责整合,组建成立应急管理部。
应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其主要职责是,组织编制国家应急总体预案和规划,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推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预案演练。建立灾情报告系统并统一发布灾情,统筹应急力量建设和物资储备并在救灾时统一调度,组织灾害救助体系建设,指导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救援,承担国家应对特别重大灾害指挥部工作。指导火灾、水旱灾害、地质灾害等防治。负责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和工矿商贸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
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并不只是简单更换个机构名称而已,而是一次全新的事业重塑。对此,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的理解是,“应急管理部的职责定位很明确: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的主管部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的牵头部门,整合优化应急力量和资源的组织部门,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的支撑部门,承担提高国家应急管理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任务。机构改革能否如期到位、新组建部门何时步入正常运转,牵动社会各界的心。这是因为应急管理部负责的事务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能不能经得住历史和现实考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此外,新组建的部门整合了9个单位相关职责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职责,牵涉面广、改革力度大。只靠老经验、老办法、老思路,很难适应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应急管理系统所有干部、指战员必须正视能力不足问题,切实来个大学习,学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思想,学好应急管理法律法规预案,学好应急管理知识技能。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资源底数、掌握风险隐患、总结先进经验、找准薄弱环节,增强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
显然,此次的机构改革与之前不同,力求通过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完成整个组织结构、应急体系、管理机制的全面优化,不搞简单的“物理相加”,努力把分散体系变成集中体系,把低效资源变成高效资源,全面提升国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努力将应急管理部建设成高效率国家机关。

直面挑战 整装待发

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两个“前所未有”。
一个是机遇前所未有。把分散于各有关部门的应急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我国应急管理战线几代人的梦想。通过深化改革形成这一体制,就是最大机遇。必须坚决支持改革、搞好改革,提高风险防控、抢险救援等各方面应急能力,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力保护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另一个则是挑战前所未有。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会带来高风险。如果防范不力,就可能酿成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经济损失。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如果防灾减灾救灾不力,就会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同时,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全民防范意识不够强,应急救援整体能力水平不够高。因此,应急管理部的责任十分重大、任务十分繁重。
应急管理部负责的事务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能不能经得住历史和现实的考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因此,机构改革能否如期到位、部门何时能步入正常运转,更是牵动社会各界的心。
面对新组建后的过渡与运作,应急管理部目前主要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坚持“先立后破”,分步实施。在新机构运行前,原有机构照常运作,职责照常承担。把能够接的先接过来,比如国务院应急办、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国家减灾委员会等已转隶到位。而防汛抗旱指挥部职能,今年先由水利部承担。
二是统筹协调机构改革和各项重点工作。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都要研究安全生产问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是重要职责,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与机构改革,既要注重在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中优化职能配置,又要通过机构改革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提供体制制度保障。
三是尽力缩短磨合期。加强与各有关部门沟通对接,制定转隶移交时间表,成熟一个,接收一个,指挥一个。尽快理顺内部各司局、各辖属单位职责,做到流程通畅,履职到位,形成整体工作能力。
“目前,集中办公基本完成,人员转隶有序进行。”对于应急管理部当前的运作情况,黄明这样介绍道。
筑牢风险防控和应急救援防线,切实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平安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这是应急管理部的工作,也是我们期待的景象。

申城防灾 健全体系

关于灾害应对,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地域濒江临海,城市高楼林立,人口聚集稠密,城市承灾体的脆弱性突出。为了健全防范体系,筑牢特大型城市自然灾害防范安全网,上海各部门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2月26日,在2018年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上,市民政局副局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桂余才就相关经验进行了介绍。
首先,提高防灾意识是加强体系建设的根本前提,因此,要克服“上海少灾、无大灾”的麻痹思想,树牢“防”的意识。坚持“从娃娃抓起”,把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目前全市共有22个市区级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同时,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时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再配合各种媒体的加强学习宣传,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
除了提高防灾意识,在具体行动工作中,更是要提高“防”的能力。
在硬件物资上,提高救灾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加强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已建设了一套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储存了折叠床、床垫、棉衣、棉被、毛巾被、汽油发电机、应急灯、应急厕所、无人机、冲锋舟等十大类物资。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在软件建设上,全面提高防灾减灾队伍的能力。充分发挥上海高校资源优势,依托复旦、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建立防灾减灾救灾研究基地和专家智囊队伍。坚持每年组织全市防灾减灾管理专题培训,提高各级防灾减灾管理干部能力素质。同时,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每年完成2000多名灾害信息员培训任务,并定期开展全市自然灾害报灾演练。此外,更是顺应科技发展,强化防灾减灾装备配备信息化建设,加强基层“移动报灾APP应用软件”的运用,提升防灾减灾的科技支撑力。
每一次重大灾害,都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时刻准备,尽可能将损失降至最低。面对充满变化的未来,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永远在路上。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