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关注安全话题
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

张晓虹/ 文

曙光再度升腾,时间的指针重新转动。踏着春天的脚步,中国进入“两会时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代表委员们从“改革的深度——驶入深水区必须动真碰硬”;“安全的广度——涉及社会发展方方面面”;“落实的温度——以安全感作改革试金石”为城市安全改革创新建言献策。

精细化城市安全管理 提高居民生活的安全感

“城市安全,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实际上包含的内容特别多。”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成平认为,城市安全既包含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也有生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等,“应该说内容很丰富,面很广。”
随着近些年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一些新风险、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总结了四个值得关注的风险点:一是城市的新市民。城市流动人口增多,一些新市民可能因为不熟悉城市环境,再加上安全教育不到位,易引发一些安全事故。二是城乡接合部。现在有不少事故都发生在这一区域。三是人员密集场所。四是地下空间。包括油气管线和网线等都集中在地下,各种管线相互交织,给城市的运行安全带来很大挑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认为,城市安全风险的防范最应该关注的就是传统风险向非传统风险转化,尤其是重特大事故风险的防范工作。
刘林的观点和张兴凯不谋而合:“近几年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尤其是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引发的是综合效应,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生产安全事故不仅给人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还可能对社会秩序、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与城市安全也是紧密相关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认为,防范城市重大风险就要抓住重点行业领域。他建议要充分保障轨道交通运行环境的安全,比如对线路的保护、对周围设施的保障和防护等。同时,应急措施和管理要跟上,在一些非常规的状况下,如地震、雨雪灾害等,地铁运营部门要有应急预案,确保乘客安全。“轨道交通是复杂的网络工程,是一个大系统,应该从多个环节入手,多管齐下确保安全。”钟章队说,“这需要政府、企业、百姓一起来构筑这样一个安全环境。”

加快制定“电梯安全条例” 让百姓安全、放心乘梯

今年“两会”期间,城市安全的话题引起代表委员的关注。其中城市风险、城市管理、应急措施、明确职责、人才培养、群众自治成为核心词。而城市安全下的电梯安全、消防安全等提案也受到热议。
“作为一个市民,我希望所在的城市能给我提供安全感。”甄树清委员说。
目前许多城市居民住宅楼有二三十层高,住宅楼的建筑质量、抗震级别是否达标,消防设施是否齐全,电梯质量是否过关等问题,都与居民的安全息息相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安全法规和标准,细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管理责任,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把关。”甄树清委员建议。
在居民住宅安全中,电梯直接关系居民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为此,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质监局副局长李志强建议国家加快制定“电梯安全条例”。
李志强表示“电梯作为与人民群众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类特种设备,其在安全要求、监管方式、执法手段等方面与锅炉、起重机械等有较大差异,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方式,保障其安全使用。”由于电梯涉及民生保障,群众对其安全性要求更高,不仅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要求预防和减少事故,还要预防和减少故障,保障群众乘梯安全和舒适。
如今,电梯已经成为城市群众生活必需品,因此对其安全监管不能简单采取常规的封停、罚款等执法手段,而要帮助相关单位落实有关整改措施,做好监督和服务,消除隐患,保障群众乘用电梯的便利。
电梯安全亦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涉及多个责任主体和多部门职能,需要明确电梯从选型采购直至报废更新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各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建立各地政府负监管主责,质检、安监、住建、财政、保监等多部门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监管新机制。
通过制定“电梯安全条例”,强化电梯安全主体责任,改革电梯安全管理制度,优化电梯安全维护的社会环境,不断提高电梯安全水平,让群众安全乘梯、放心乘梯。

高楼配备自生氧呼吸器 提高高层建筑火灾应急自救能力

近年来,国内外高层建筑火灾屡有发生,尤其是去年6 月发生在英国伦敦的“惊天一炬”,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也给我国的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敲响了警钟。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副校长姜耀东就带来了这方面的提案。
“目前我国针对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场所没有强制要求配备相应的自救呼吸器供逃生使用,一旦发生火灾,往往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教训极其惨重。”姜耀东建议,高层楼宇和人员密集场所强制配备消防自生氧呼吸器。
近年来,姜耀东通过对国内外高层建筑火灾事故研究发现,高层建筑内的装修装饰材料及家具等燃烧极易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并造成相对狭小封闭的建筑物内部空间缺氧,“因此逃生者能第一时间佩戴上自救呼吸器显得尤为重要,将大大增加生存逃生机会”。
“但调查来看,全国包括北京在内的高层建筑配备的自救呼吸器数量严重不足,并且几乎全是过滤式自救呼吸器。”他表示,该类呼吸器主要是靠过滤火场毒烟原理来保护逃生者呼吸安全,自身并不能产生氧气供逃生者呼吸,因此国家标准规定过滤式呼吸器禁止在火场氧气浓度低于17%或其他缺氧环境下使用,这类呼吸器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城市高层建筑火灾逃生的实际需要。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自主研发出了消防自生氧呼吸器,佩戴者在使用过程中与外界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隔离不受伤害,并利用自身呼出的二氧化碳与呼吸器内生氧剂反应生成氧气( 不产生其他有害气体) 供逃生呼吸,防护时间可达30 分钟以上,适用于受困人员在火场烟雾、毒害气体、缺氧环境下逃生、救援使用。在遭遇化学战剂等类型的恐怖袭击时,还可用于短时防护。
姜耀东提出,针对我国高层建筑、地下空间、人员密集场所,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火灾逃生避难器材配备强制性标准,提高我国高层建筑火灾应急和自救能力,最大程度地降低和减少人员伤亡损失。
同时,他呼吁相关部门科学选取推荐一批通过国家检测认证,具有科技含量、能切实保障高层建筑等场所人员在大火浓烟、有毒有害气体或缺氧等危险环境下逃生使用的消防自生氧呼吸器。
“尽快弥补我国自救呼吸装备产品配备的空白或不足,提升我国在该领域呼吸防护装备水平,大幅增加火灾发生后受困群众的自救逃生机会。”姜耀东说道。
此外,他还建议应加强高层建筑等人员密集场所防火逃生知识的宣讲,增强人们的防火安全意识,提升他们的自救逃生技能,同时加大对安全应急领域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力度。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但圆梦之路绝非坦途。在2018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深情地说道:“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解决这些操心事、烦心事,需要凝聚13 亿多人民群众之力。”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