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故宫的古与今

0 min read
谭 婧/ 文图


每每写稿,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底。可面对故宫这个主题,却迟迟难以下笔。可能是它的知名度实在太高,自己写起来免不了班门弄斧的意味。也可能是它涉及的专业性太强,怕很多细节说得不清楚导致贻笑大方、有失尊重。但思前想后想通一个道理,篇幅的多少与对专业的拿捏并不影响我对它的记录,因为真实记录本身便是一种敬重,一切的出发点都来自对故宫的真正保护和永续传承,这是没有门槛、永无止境的。
我上一次去北京还是19 年前,这些年的城市发展是非常可观的,所以这一次来北京,除了一些地点些许的熟悉感之外,更多的还是扑面而来的新鲜气。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新热门起来的景点区域成为我此次游览的重头,唯一“二刷”的便是天安门和故宫。如今的故宫绝对堪称“流量担当”,无论是《我在故宫修文物》记录的修缮技师,还是故宫淘宝等文创产品周边,甚至是故宫的“看门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都成为掀起一波波“故宫热”的金字招牌。

其实,故宫是怕火的

对于故宫,其实无需过多的介绍,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句:它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旧时被称为紫禁城,是我国明、清两代共24 位皇帝的皇家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在网上预约买好票之后,仅凭身份证就能轻松进入故宫博物院。游客的主要线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组成的中轴线为主向左右展开,一排排朱红高墙、一片片琉璃瓦顶将无形的历史氤氲变成有形的宫阙楼阁,感觉既奇妙又震撼。

做消防宣传做得久了,一看到这样装饰精美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第一时间想到的竟不是什么诗词歌赋,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自然现象——火。尤其是面对故宫这样以木结构、黄琉璃瓦顶和青白石底座组成的宫殿建筑,一旦负责承重的支柱被烧毁,那整个殿宇将瞬间摇摇欲坠。不仅仅是火,就连小小的雷电也可能毁掉这片雄伟壮观的皇家建筑巅峰以及殿内无数奇珍异宝,有统计显示,近600 岁的故宫一共大约经历过20 多次较大火灾,而且天灾和人祸并存。
过去做“古建筑防火”的专题时,我就曾拿故宫举过例子。早在故宫刚刚建成的第二年,作为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就曾遭遇雷电化作一堆焦土,使得明成祖朱棣不得不又花了3 年时间重建。而之后的数百年,故宫一共发生过20 多起较大规模的火灾,平均算下来每30 年左右会发生一次。当时的我对于这个数字,其实是有疑惑的:在占地面约72 万平方米且火灾隐患重重的故宫,是怎么做到这个火灾频率的呢?此刻漫步于此,我似乎找到了几则答案。
第一则答案来得快而明显。走近以汉白玉为基座的太和殿,前方空落无比的前庭衬托着金碧辉煌的飞檐流阁,即使没有鼓乐青烟、没有三跪九叩,仍然可以用想象勾勒出它昔日的凝重和雄浑。大殿的两侧则陈列着十分引人注目的金属大缸,它也被称作“太平缸”。可以说,这是宫中最常见的防火设备之一,平时贮满清水以便灭火时拿来扑救。导览上称,如今的故宫一共设大小铜、铁、鎏金铜缸共308 口,分布于不同的宫门和殿前。
穿过故宫三大殿之一的保和殿,第二则答案逐步显现。
在乾清宫、坤宁宫东西向相对应地设置了两道防火墙,一旦发生火灾,这两道距离接近8 米的墙将阻隔火势向后宫继续蔓延。还有明代建造故宫之初就设计好的金水河,通过将护城河的水引进皇宫来解决皇宫救火时的用水问题,这算是我发现的第三则答案。

把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 年

故宫将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明成果提炼凝聚,萃取出一系列的防火治理事宜,虽然还是摆脱不了走马观花,但每一次上台阶、跨门槛、走石板路时,对故宫角角落落惊鸿一瞥的惊喜,还是留给我一片难以割舍的念想。当然,故宫里所包含的消防安全手段和防火技术的应用肯定不止这些,剩下的答案就留给下一次探访吧。
但有一个念想可等不到下次,那就是看看如今的紫禁卫士——故宫特勤消防中队。每当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等处有重要活动时,总是时不时就看到这支队伍的安保新闻。本以为因为消防队驻地处于故宫的非开放区域,可能无缘一见,没想到刚穿过天安门城楼,就在眼前的午门脚下看到了消防队员的身影,旁边还停放着一辆十分迷你的消防车。这里是故宫中队的一处训练场地,由于空间有限没法开展大型实训,所以这些消防员的训练方式也是因地制宜,比如沿着故宫外墙内侧的通道练习跑圈,这既能锻炼消防员的身体素质,又能保证一旦有了警情,一部分官兵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抄小道跑到现场。
春夏交替、秋去冬来,除了云梯、高科技探测器、全院殿宇宫室消防监控、供水能力检测等各种适用于故宫的消防设施外,如今的故宫消防中队也传承着古时的防火旧制——春天注水、夏天拔草、秋天湿化、冬天除冰,夏天时将非开放区域的大水缸各个注满,解决灭火用水的燃眉之急;冬天时每隔几天在金水河里砸出冰窟窿,确保火灾时能够就近取水……最大程度地保障故宫的消防安全。
不少游客都被消防队员饱满的精神面貌所吸引,围在训练场边,亲身领略这些当代“御林军”的风采。这些“在故宫里当差”的消防队员们,让大家激动万分!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从“宫”到“院”,从封闭的皇家禁地到世界性的公共博物院,如今的故宫博物院不是某个人的私人财富,相反却正在与整个时代休戚与共。
往神武门方向走,脑海中一直闪现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演讲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我的心愿是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 年。壮,就是健康;美,就是魅力;关键,在于完整。希望经过我们的手,让这座1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得到真正的保护和永续的传承。”
跟着人群走出神武门,再回头看一眼这座坐落在中国首都承载近600 年历史的文明结晶。她从历史中走来,还要健康地走向未来。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