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戏院的华丽转身

孙建伟/ 文 汤怡蓉/ 图

1

2017 年3 月2 日,曹禺名剧《原野》成为了重新开张的上海大戏院序幕演出,向1943 年10月在此首演的《原野》致敬。时间相隔70 余年,盛况如昨。
1943 年建成的上海大戏院紧邻霞飞路商业街和逸园跑狗场(现文化广场),在当年就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增添了一道特别的文化风景。先是演话剧,后改放电影。一直延续到1956 年,改名上海电影院。
2010 年4 月,根据国资委文件,上海电影院整建制划转湖南街道,上级主管单位也由徐汇区文化局转至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
2011 年1 月,在全市开展的“规范建筑市场和清理消防隐患检查”中,上海市消防局因上海电影院年久失修存在消防安全隐患,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影院停止放映、停业整顿,要求改造。考虑到上海电影院邻近淮海中路重要商业区,周边居民文化需求较高,周边坐落着文化广场、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交响乐团等诸多艺术团体,湖南街道办事处从“区域文化集合效应”的角度考虑,衔接历史渊源与现实功能,着力话剧演出为主,力求成为徐汇区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经专家多次研讨论证,街道办决定恢复“上海大戏院”原名,与周边文化设施一起打造上海新的文化地标。

上海大戏院的建筑外部轮廓和外墙墙体保持了原样,不打折扣。整个剧场最具创意的是,外墙没有一扇窗,全部光线采自几何形天井倾泻而整个来的“天光”。

作为建设主体,湖南街道办从方案设计开始,明确必须始终把消防安全放在第一位。建筑外部轮廓和外墙墙体必须保留原样,不打折扣。就建筑理念和功能而言,确立以“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为指导,在上海市核心街区建设一个小巧精致、环境优雅、造型独特、绿色节能、生态环保、设施先进,具备话剧演出及日常排练功能的剧场建筑。在建筑风格上,既重视建筑安全,又要凸显历史风貌。为此遴选了曾获巴塞罗那INSIDE 大奖,建筑评论新锐建筑奖(AR Awards for EmergingArchitecture)和世界建筑节(World ArchitecturalFestival)等世界权威设计大奖中屡获殊荣的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Hu)担任方案设计。创始人郭锡恩先生曾被美国纽约I.D. 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四十位设计师之一”,胡如珊女士被评为“大中华地区40 位40 岁以下卓越设计师之一”。
期待以全球化观念结合多元、重叠的设计理念创造一个新旧结合的建筑范例。
2013 年8 月,通过公开招投标获得上海大戏院整体修缮建筑设计资格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对项目现状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估结果不容乐观。
这幢已使用近七十年的砖木混合结构老建筑,原砌体建筑本身强度较低,整体性差,结构老化、使用过程中损坏、基础沉降导致房屋倾斜等诸多问题,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骨架已经多次拆装,还没有留下记录。设计方除了找到一份外观测绘图纸外,所有管线数据全部空白。

2

如果说恢复原名是坐而论道,那么,一幢经典历史建筑的修缮工程可是实打实的事。
一段时间以来,走访徐汇消防支队成了湖南街道专项办主任蔡玮的主要功课。所有与老建筑修缮改造相关的问题都必须在充分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进行,这是蔡玮考虑最多的。在项目启动第一次会议上,蔡玮就着重强调消防安全是一条红线,任何参建单位都不得触碰。在安全面前,工期、造价等因素都必须无条件让步,没有商量余地。在消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消防方案几易其稿,甚至在最后施工时还在不断更新,不断优化。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给水设计和设备悉数到位,虽然一些消防设备已经采购,但考虑到确保消防安全和周边群众、剧场安全的综合因素,建设方不惜成本,临阵还与供应商协商更换消防设备。

戏院内配备齐全的火灾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给水设计及设备。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的项目建筑师蒋秀中,参加并主持过大量各种类型新建及改建工程设计,建成项目规模总计超过百万平方米,曾获上海市勘察设计协会优秀设计二等奖、部级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他到现场的第一感觉就是,要伤筋动骨了。
最令人头疼的是,80 年代以来,因为要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娱乐场所纷纷改弦更张,当时的上海电影院也未能幸免。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小卖部、咖啡厅、卡拉OK、酒吧、小包房等多种娱乐功能设施先后登场。如此多次加建,功能增加了,空间并没有增大,反而留下了多种消防隐患,比如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宽度不足,装饰材料燃烧性能等级不达标,消防配套设施简陋匮乏。除此而外,上海大戏院周边环境复杂,最窄处与居民生活区相隔仅有一米。如此境况下如何实现现行消防规范与老建筑的融合,确是一道难解之题。
按照建设方的要求,本次项目设计主要考虑了“小剧场话剧”的演出特点,简化了舞台、乐池等传统表演空间,拉近了观众和演员的物理距离,强调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在蒋秀中看来,保留了建筑外壳,但因为内部构造已被损坏,而且完全不符合消防规范,内部建筑结构必须全部拆除,也可以叫做“换热水瓶胆”。新建的演出空间在彰显个性的同时,还需强调建筑内部结构高度的协调性、统一性与整体性。要有“明快的功能分区、合理的交通系统、优雅舒适的环境”,观众厅内不设固定式舞台,采用敞开的平坦场地,也可灵活分隔。而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最后三排座席下方被设计为储藏室及地下室疏散楼梯间。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在相当局促的建筑规模中,主入口处的灰空间及内部中庭都充分考虑了人与人的视线与思维的交流,使剧场和博物馆、咖啡馆一样,成为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之外的社会交往空间,满足接收、表达和创造的精神需求。
3
具体做起来更难。
上海大戏院东西两侧与邻居完全贴临,北侧为社区公共通道,南侧临复兴中路,外部施工操作空间等于零。现代化工程机械也毫无用武之地。就说材料进货,车辆只能临时停靠路边,大量材料只能依靠最原始的人工搬运。即使选择夜间,也常常被举报,还要承担违章罚款。贴临区域居民的各种要求又使施工过程横生枝节,比如原设计门厅采用机械排烟,风机位于门厅屋面,但风机安装时遭到了邻居的极大抵制。无论设计师与施工方如何解释,邻居仍然坚持认为风机会产生噪音并排出废气。为了化解矛盾,建设施工方只能退而求其次,牺牲美观,取消排烟风机,改为屋面开设电动排烟窗。
所以这个项目的设计和施工确实可以用绞尽脑汁来形容。既要保证剧场使用功能,又不能对周边造成影响,同时还需确保施工过程及正式运营后的消防安全。设计方、建设方、运营方多次论证,并征询消防主管部门建议,平面布局方案最终浮出水面。既符合功能使用需求,又具备施工的可操作性。
利用防火墙与东西北三侧相邻建筑有效隔离,解决了消防间距不足的难题。同时在北侧开设防火门及防火卷帘,满足剧场消防疏散和大件道具进出的要求。消防主管部门在阶段性验收中提出对北侧外墙的空调风管增加防火材料封包的建议,提高了防火隔离的完整性。为了确保足够的消防通道,室内原有大体量近500 平方米的违章搭建被全部拆除。
消防水电引入是这次修缮改建的另一个难题。
上海大戏院地处徐汇和黄浦两个行政区划交界处,供电系统来自黄浦区,原有供电严重不足。供水问题更复杂。原来仅50 毫米左右管径的供水管道根本不能满足消防要求。同样因为年代久远,自来水公司已无资料可查。施工单位与自来水公司不厌其烦多次现场勘察,终于找出临近道路下供水管道方位,并按设计要求引入消防供水管线。耗时9 个月,跨越寒暑,建设方和施工方在供水、供电系统以及徐汇、黄浦相关部门之间来回奔波,终于办完所有流程,确保大戏院的用水用电的双保险。为了达到最佳消防效果,建设方不惜投入近60 万元增加消防用水,投入近90 万扩容用电量。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设于施工工地上的项目办整天与各种建材和各种粉尘为伍,在巨大的噪音和夏天热煞冬天冻煞的无空调环境中讨论项目进展和技术细节,大到消防设备,小到扶手、座椅材料的耐火等级,无所不及。
上海大戏院以“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为基础,是一个小巧精致、环境优雅并具备话剧演出及日常排练的建筑。

重建的上海大戏院极具文艺气质:建筑表面完全被石材包裹,形如一块悬浮在地面的天然巨石。整个剧场最具创意的是,外墙没有一扇窗,全部光线采自几何形天井倾泻而来的“天光”。天窗的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有机结合,成为整个建筑入口区域空间一个十分亮眼的视觉中心。而定位为“观众交互新空间”近三百个座位的小剧场,将以上演主流经典戏剧和创新实验戏曲为主,带给人们新的艺术期待。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