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的另一种解读
电视剧里的伦敦大火

水 月/ 文

火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当它在人类社会中扩大成灾,就被赋予了复杂的社会含义。1666 年9 月2 日发生在伦敦的那场大火,改变了英格兰的命运,也改变了苏格兰和爱尔兰乃至整个欧洲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事件的记忆逐渐模糊,于是“历史成了传说,传说成了神话”,文艺作品却因此而得以升华。2014 年一部4 集迷你剧《伦敦大火(The Great Fire)》悄然播映,之后也波澜不惊,在豆瓣的评分系统中只有6.2 分,算是勉强及格。不过,它却也算是用现代的影像技术为我们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火灾。
火灾起因是一个不经意的疏忽。面包师的女儿白天工作太累,在给妹妹讲睡前故事的时候,睡着了。没有熄灭的烤炉里的火焰,溅出炉膛引燃了麦秸,酿成了大火。
发现起火以后,人们试图用水来灭火。可是,面对已经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异于杯水车薪。剧中最先进的灭火工具,也就是古代所谓的“唧筒”了。
没有更好的灭火设备,更没有消防队,甚至没有人来组织有序的灭火。达官贵人们不是在酒足饭饱之后的酣眠中,就是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西班牙的天主教势力悄然潜入,想利用同样信仰天主教的国王的弟弟约克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来觐见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 年5月29 日- 1685 年2 月6 日),希图让国王放弃基督教新教信仰而归信天主教。这一企图,让国王的情报总管得悉了丝马迹,为了捞取政治资本,他不惜以歪曲事实、屈打成招的手段来将火灾原因栽赃给天主教徒,借机挑起国际争端。
在政治和宗教斗争之间,平民成了双方驱策的工具。

女主角被情报总管的爪牙捕获。

有斗争,就有爱情。只是在灾难面前,爱情显得很有点不合时宜。这也是本剧最为观众诟病的地方。所以,下面省略若干字,跳过令观众昏昏欲睡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以及其他balabala……
值得庆幸的是,在苟且的生活和恐怖的灾难面前,总还有人能够理性地思考。比如,塞缪尔·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 年2 月23 日- 1703 年5 月26 日),这位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的小官吏,不仅用他的鹅毛笔忠实记录下所发生的一切,还用他的智慧让国王认清了形势的严峻性。
佩皮斯让国王乘船亲身查看到了火灾的现场情况。

他也因此而得到了国王的信任,后来晋升至海军大臣,并成为了国会议员。不过,在剧中,佩皮斯并不是什么“伟光正”的角色,他也有自己的毛病。正如几乎所有英美剧中的人物一样,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一直都正确,而是他在关键时刻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国王亲临一线说服民众炸掉房屋,阻止大火蔓延。

剧中的国王查理二世也是如此。随着剧情的推进,他开始逐渐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从逃避到担当,从刚愎到自省,他深入一线指挥灭火,成功说服民众炸掉了房屋,打通了防火通道,有效阻止了大火的蔓延。
正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查理二世在大火中的表现,重新赢得了民众的支持,让经历了克伦威尔父子执政的混乱政坛得以归正,并为他日后重建专制王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让他得以“欢乐王”“快活王”(Merrie Monarch)的美誉而名垂青史。
男女主人公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与灾难相伴而又不断战胜灾难的过程。在历经千难万险之后,男女主人公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咦,你是不是要问我,为什么过失引起火灾却没有得到惩罚?回你一句,图样图森破。这是电视剧哎,看着开心就可以了,别这么较真儿啦!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