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上海

谭 婧/ 文

印象中有句俗话叫“行车跑马三分险”,也许很能表达这个主题。仔细想想,关乎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最具有不确定因素的就是出行。但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之下,谁又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生活离得开出行呢?
不仅离不开,相反人们对出行方式和出行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觉得走路不够快,于是骑自行车、电动车出行;骑上了车也觉得不够快,于是乘汽车出行;坐在汽车上依然觉得不够快,于是又乘地铁出行……近日,又听闻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正式将上海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对出行方便和快捷的追求,也推动着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点上,上海这座城市做了一个完美的范例。

地上之行

上海开埠前,水上交通已相当发达,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陆上客运工具只有轿子。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道路的不断开辟,在出行需求的扩大之下,马车、小车、人力车等简便客运工具开始用于营业,并形成了上海早期的公共交通行业。可以说直到这时,上海“有舟无车”的历史才算真正结束。
汽车第一次出现在上海始于1901 年,到了民国初年,那时还被称为“出差汽车”的出租车进入市民生活,出租车公司相继成立。而公交车发展的起步略晚于出租车几年,一直到1908 年3 月5 日,上海第一辆有轨电车从静安寺开往外洋泾桥上海总会,标志着上海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6 年后,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正式开通。
从此,上海的公交发展进入突飞猛进的阶段。有数据记载,根据1947 年底上海所发的牌照统计,全市各类机动车辆已增至26800 辆。回想一下,近3 万机动车辆与几十万辆人力车、小车、马车、三轮车、自行车等齐聚“十里洋场”,那是怎样车水马龙的繁盛景象。与此同时,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等危险也随汽车业的兴旺相伴而来。
今年是我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施行第六年,也是新版上海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的实施首年。如今的上海有超过1000条公交线路,并以每年新辟、延伸和调整50 余条的速度保持着扩充和优化,日间车、夜间车、区间车等详细划分更是细致入微。每天,一辆辆公交车穿行在大街小巷,承载着大量乘客的出行,是公共交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这个意义之下,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公交车遇到火,结局永远是惨痛的。不是多条生命在火光和浓烟中陨落,就是价值不菲的车辆烧成铁架,其原因逃不开车辆自身问题。由于公交车使用汽油作为燃料,一旦供油系统、电气系统或机械设备存在故障或隐患,比如燃油箱渗油、电气线路老化、机械设备陈旧等,此时一旦遇到火源甚至震动碰撞,都有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这也是公交车起火的主要原因,这种自燃情况尤其容易在夏季发生。

地下之旅

与公交车相比,深入地下的轨道交通要年轻一些。1956年,上海根据中央关于防止帝国主义突然袭击的指示,提出建造地下铁道并编制《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上市府议事日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漫长又繁复的设计论证、施工试验,上海终于确立了适合自身工程地质的掘进方式和顺应城市发展的线路方案。上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的车辆剧增、车速下降、人车拥挤、乘车困难已成为上海城市生活中的突出矛盾,也一度制约着经济发展。于是,打造多平面交通体系成为各方共识,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推动下,上海地铁一号线于1990 年正式开工建设。自此,上海城市出行中另一个重要角色——轨道交通隆重登场了。
3 年后,一号线南段建成通车。又过了两年,上海地铁一号线全线贯通。从1993 年到2017 年,上海轨道交通用了短短的24 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并逐渐超过地面公交占公共交通出行中的比重,成为上海市民首选的“出行伴侣”。
仅2012 年到2016 年,上海地铁新建、通车了共计11 条线,累计运营总里程达617 公里,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也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连接市郊新城、贯通重要枢纽”的上海轨道交通基本运营网络。与此同时,2016 年全网客流更是高达33.97 亿人次,跃居世界第二,按照计划2020 年将形成超过800 公里的地铁网络。

骄人的数字背后,是新事物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隐患。由于乘坐地铁的人相对时间集中、客流量大,这很容易导致公共交通高峰时段大客流乃至超大客流情况多发,给上海的轨道交通埋下了安全隐患。不仅如此,这种潮汐出行和超大客流带来的另一重风险,是轨道交通设施设备的加速折损和故障。很多轨道交通线路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加剧了设施设备老化程度和故障发生的概率。仅最近半个月来,上海地铁就出现了两次不同程度的设备故障。
而且,地铁里不仅有地铁车辆,还有通信、信号、供电、自动售检票、空调通风、给排水等庞大、复杂的系统设施和设备组成,在乘客看不见的地方,这些线路布线等密如蛛网,一旦出现短路等状况,极易发生电气火灾,并沿着线路和地铁通道迅速蔓延。
更现实的情况是相比地面交通工具,每辆地铁的载客量是公交的数倍,可仅有相对空间较小的地铁门和地面通道作为出入口,相对空间小、人员密度大也都是突发事件发生时,影响人员疏散逃生的因素。

人. 交通. 生活

在城市生活,我们总是行色匆匆,永远在马不停蹄地“赶路”。当你我他融进来往的人群,无论你是乘坐飞机高铁、公交地铁还是骑着自行车、电动车,与纷繁复杂的来来往往相比,我们都很渺小和脆弱。
但出行在上海的每个人,都是决定安全与否的参与者。从公交、地铁、电动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带来的火灾事故中,我们不难发现悲剧的根源,很多时候来自“人”的意识和行为。
危险行为,往往来自人们的无知和侥幸,带来的却是炙热的苦果。相关调查显示,为了图方便而偷偷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明火等上车,是造成交通工具火灾的重要因素,这等于把潜伏的火魔带到了人们身边,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大开杀戒”。还有因个人问题而仇恨社会,故意纵火引发火灾的扭曲行为,也是我们该极力反对并遏制的行为。
生活陋习,又通常是火灾事故的重要诱因,留下的只有无尽的悔恨。有的人平时生活得太过随意,即使来到交通工具面前也毫无收敛。在车内吸烟、随地乱扔烟头、在楼道里充电、不注意线路养护等人为因素带来的消防管理难度更大,潜在火灾隐患也更多。甚至是在火灾逃生过程中还贪恋财物,也可以算是某种程度上的陋习。
行走在上海的古老与现代之间,满眼净是大马路的流光溢彩和小弄堂的市井百态。而我们追求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工具,就是为了更快驶向更美好的生活。上海是梦的起点站,家是梦的终点站,只有牢牢握紧你的“安全”车票,才不会被迫“中途下车”。

(本文图片来自资料库,请原作者与本刊联系以便领取稿酬。)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