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遗产”成遗憾

一场古建筑大火,让原本喜庆的节日活动变成了可怕的死亡之约。本刊在今年第四期中曾报道过一起发生在印度寺庙的火灾事故,大火不仅造成寺庙主体建筑垮塌,更导致了高达500 人的伤亡。一时间,惨重的代价刺痛了全世界的神经,也引发了我们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思考:古建筑暗藏哪些火灾隐患?这类建筑的防火灭火难点在哪儿?哪些满含历史记忆的古建筑不幸被付之一炬?怎样才能保护这些文物古建筑不再深陷“火灾之殇”?带着这些思考,本刊收集整理了近年来我国古建筑的火灾数据,起底古建筑火灾内幕,探寻古建筑火灾的预防之道。

谭 婧/ 文

再闻古建筑被焚毁的消息,不禁令人扼腕长叹。
近些年来,笼罩在古建筑上的火灾梦魇挥之不去。今年,厦门市翔安区一栋200多年的古祠堂成为废墟一片,印度寺庙埋藏了500 条鲜活的生命;去年,黄山市祁门县的唐代古祠一本堂损毁严重,重庆百年文物建筑江全泰号面目全非;前年,香格里拉有着1300 年历史的独克宗古城毁于一旦,重庆亚洲第一风雨廊桥化为灰烬。火灾,已成为了当下古建筑保护的“死穴”。
古建筑一般是指始建时间较久远的,存在于地面上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主要包括宫殿、陵墓、衙署、民居、园囿、坛庙、寺观、庵堂、佛塔、楼台、亭阁等。对我国来说,古建筑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
目前,全国共有123 座历史文化名城、252 个名镇、276 个名村、8630 家文物保护单位、3744 个古村寨,它们的一砖一瓦都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粹,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古朴和典雅,饱经风霜的厚重与沧桑,是再精致的仿品都无法取代的。
但火灾猛于虎,对于古建筑而言更是如此。扛过了千百年风雨飘摇,躲过了推土机巨大轰鸣的古建筑,却在大火面前极其脆弱。据公安部和文物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 年至2014 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共发生火灾1300 余起,主要原因是生活用火和电气原因,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
这些遭到大火吞噬的文物古建筑,有的是某一地区风土人情、某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标志,有的代表了特有的文化传承,甚至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象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一把大火过后,珍贵文物化为乌有,历史记忆、文化传承也因建筑的焚毁,空间格局的改变等受到严重破坏。
今年6 月11 日是全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接二连三的古建筑火灾警醒着我们,别等到古建筑起火了,才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也别等到古建筑被烧毁了,才开始感到可惜。“保护”不仅仅是一句呐喊,“传承”也不应停留在口头,而应该充分了解古建筑的消防特点,从多方面加强对这类建筑的消防安全管控。
毕竟,我们没有多少古建筑可以再拿来“牺牲”了。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