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队是“孵化基地”

白 壁/ 文

软件和硬件

采访车刚刚驶过高桥别致的荷兰风情小镇,路口就是笔者要找的高桥消防中队。走进红色大门一看,立刻感受到它和荷兰小镇的巨大反差,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一个是洋的,一个是土的;一个豪华气派,一个狭小拘谨。
消防中队的面积不大——周围被居民的老公房包围着,没有一尺一寸的扩建余地;
营房也不新——不是那种式样叫人耳目一新的新建楼房,还是几十年前的那种灰灰的模样;
硬件设施不全——没有像样的心理疏导室,没有宽敞的家属寝室,没有透亮的警营文化室。办公室里很多壁橱的面板上油漆已经剥落,橱门内更是爬满了黑黑绿绿的霉斑。电视机是老式的厚厚的29 英寸的……
如果说高桥中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那个方形的十层楼高的瞭望塔了,它高高地耸立着。几十年前,这个高塔曾经是整个高桥地区最高的建筑,一天24 小时,瞭望员都会站在塔顶,手拿望远镜四处瞭望。一旦发现火警,立刻就敲响塔内的警钟,当当!当当当!什么方向的火灾该敲几下,瞭望员和消防员事先有约定。警车立刻发动,向着那个烟冒火的方向驶去。如今,十层楼高的瞭望塔是浦东的一个“低点”了,于是,瞭望塔废弃不用,它成为高桥中队,也是上海消防部队的一个“古董”。据说同样的消防瞭望塔上海仅存两三座,它们是“历史的见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却管辖着60 平方公里面积,包括高桥和高行两镇,涵盖高桥化工区和自贸区物流园区,当然,也包括它对面的邻居:荷兰风情小镇。
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所有的消防设施安排得井井有条,所有的宿舍楼道打扫得一尘不染,所有的士兵精神抖擞。
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业余活动场地也许不达标,但是作战训练从来没有不达标。宿舍条件也许有些简陋,但是作风从来不软不邋遢。
就是这样一个老旧的消防中队,多年来数次获得高级别的“五一劳动奖章”和“青年先锋号”称号。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多年来,这里竟然“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的消防骨干,源源不断地向其他消防部门输送出去……笔者一下子明悟,这个中队:硬件,有点软;软件,却过硬!

丧魂落魄和有魂有魄

2010 年9 月,上海世博会正如火如
荼地进行,源源不断的中外人士来到上海参观这个盛会。上海各安保部门注意力高度集中,全力以赴确保世博会顺利营。
9 月16 日傍晚5 点半,正是高桥中队战士们排好队进食堂准备吃晚饭的时候。突然,警铃响了,指挥中心命令:三岔港储运有限公司石蜡仓库发生火灾,立刻全部出动!
消防车飞速开出中队!战士们赶到火场一看,滚滚浓烟像蘑菇云一般弥漫了天空,翻腾的火球映红了黑夜中的黄浦江江面。火势已经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火势面积达到4000 平方米,几十米宽的门面房已经被烧穿,4 号仓库火光冲天,烈火像一个魔力无限的妖怪,向消防队员示威。
有点专业知识的人都知道,石蜡属于易熔易燃的化工品,火柴和蜡烛,这些可以点燃的东西,正是石蜡做的。石蜡一旦火烧熔化,蔓延速度极快。眼下,燃烧的虽然是4 号仓库,但是紧邻的还有1、2、3、5 号仓库,那里还有5138吨石蜡存放。如果全部起火,整个高桥地区将烧毁一半——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更何况石蜡仓库上方,还有50万伏的高压电线,一旦被大火烧断,整个高桥地区就会停电,漆黑一片!指挥员王国磊当机立断,指令1 号消防车从北侧设立分水阵地,打击火势;指令2 号车在仓库西侧民房上设置分水和水枪阵地,进行扑救;指令3 号车在仓库东北侧打击火势……三个阵地都“冲”在火场的最前沿,最近的地方离大火只有四五米远,大火像炼钢炉那样烘烤着战士,呼吸都困难了,几乎要窒息了,其他的战士只能过几分钟就往前沿战士身上喷一次水,用来降温。
巨大的水柱哗哗地向大火扑过去,可是,被浇灭的石蜡会随着水漂移,有时候火苗也会随着水流移动。战士们踏在水中,鞋子上顿时沾满了石蜡,鞋子变得非常臃肿,行动十分困难。这还不算,石蜡很容易打滑,很多战士滑倒了,摔伤了,烫伤了,但他们一骨碌站起来,没有一个退缩。
有的人平时振振有词,碰到灾难就丧魂落魄;高桥中队的战士有魂有魄,这个灵魂便是为人民服务!
旋即,26 辆消防车和192 名消防官兵赶来应援,虽然火势极为嚣张,但是灭火战斗有条不紊。
火势大,水不够,怎么办?高桥中队的1 号车就来到三岔港水闸,直接抽取黄浦江水。
一时间,条条水带如长龙般从四面八方汇集火场,满足了灭火供水的需求。
扑救场面形成了地面和空中立体式的防控,车载炮、移动炮和数十支水枪的合力打击,一点一点缩小着包围圈。最后,水和水交叉,人和人会师,控制了火势蔓延。
终于,1 号2 号3 号5 号石蜡仓库保住了,4 号石蜡仓库的火浪变成了火苗。到0 点35 分,燃烧了整整7 个小时的大火被扑灭,歼灭战告捷。
这可是消防历史上罕见的2000 吨石蜡燃烧的特大火灾,它终于在消防战士面前偃旗息鼓。
战士们从傍晚一直战斗到第二天的凌晨,没有水喝,没有饭吃,不停出汗,不停运动,他们忍着饥渴和疲劳,一刻不停地灭火。不用指挥员告知,战士们心里都很清楚:你不灭火,大火就会迅速蔓延;你挺进一百厘米,大火就会退缩一米。
这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这是一场水与火的争夺,这是一场规模超大的歼灭战。上海消防精神只有八个字:赴汤蹈火,追求卓越!
天渐渐亮了,火完全灭了。水声、火声、呼喊声渐渐消退。很多战士都瘫倒在发热的油桶上,昏昏沉沉的,不知是睡着了,还是晕了过去。突然,中队长喊了一声:送饭车到了,大家快醒醒,快来吃点东西,要不然撑不住了!
战士们这才睁开眼睛,晃晃悠悠地站立起来,拿起馒头就啃,指导员给大家分送牛奶和矿泉水。吃饱了,官兵们又投入现场收残工作,直到中午才驾车归队……
高桥中队的英勇顽强,感动了消防部队的首长,感动了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他们为高桥的两位班长各记了二等功,为一位战士记了三等功,并且嘉奖了另一位战士。

老兵和新兵

高桥中队有个老兵,姓和名都特别,叫:席有。

刻苦的训练,保证了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
刻苦的训练,保证了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

席有的妈妈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她跟许多在乡下劳作的人一样,喜欢生儿子。妈妈生下席有的大哥时,她很满意,取名叫席勇;妈妈生下席有的二哥时,妈妈说我有两个儿子了,我们家这就全了,于是起名叫席全;第三个,妈妈想生个女儿了,可是生下来又是一个儿子,妈妈说:儿子够了,有了有了,不要再生儿子了,于是,给老三起名叫席有。
第四个果然是女儿,叫席小兰。妈妈心满意足,不再生孩子了。
孩子们长大了,老三要去当兵。妈妈说去吧去吧,保家卫国嘛。
妈妈没想到,人家当兵当2 年,席有当兵怎么当了12 年?老三不想回来了?席有是福建人,他的家乡盛产乌龙茶。席有的同学、邻居、同龄的好朋友,如今有的都当上了茶叶公司的老板,当上了茶厂的厂长。唯独席有,还在部队里呆着。有好几个同学打电话给席有:回来吧,一起做茶叶生意,一起赚钱。他也想回去,可是他放心不下:眼下,数一数,在高桥中队当了6 年7 年8 年的老兵,已经一个都没有了,全部复员回老家了;当了5 年兵的倒是有一个,但是今年也要复员,不再留下。老兵,就剩席有这么一个。新兵蛋子怎么能没有老兵带呢?有一个新兵入伍时已经19岁了,可连筷子都不会用,在家里绝对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的新兵,怎么参加救火?
有句话老是挂在席有嘴边: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带不好兵的班长。
现在来参军的战士已经没有像当年的席有那样质朴和忠厚,有的只是想在部队里锻炼锻炼,见识见识,开开眼界;有的想在部队里入个党,到了地方上也有个说法;有的想在部队当兵,然后从部队考上军校;有的想学个驾驶,复员以后立刻可以谋上一份跑运输的职业……很现实,很“临时”,穿几年军装,然后走人。更何况高桥中队是消防中队,高桥地区是化工区炼油区,在这里当一个消防兵,比别的地区风险更大,值得留恋的当然比别的地方更少。
席有着急万分:大家都走了,新兵谁来带呢?队伍怎么建设?
高桥中队党支部由5 人组成,队长、副队长、指导员、副指导员,都是干部,当兵的只有他席有一个,他是“席支委”。
席有觉得肩上有担子,他不能撂下担子就走。做思想政治工作,他来协助书记;作战训练这一块,由他来牵头。他自己说服自己:如果我立刻复员或者转业了,下一届新兵进队,谁来训练?让不老的老兵来训练新兵,质量就会下降。孔夫子不是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吗?一个消防中队怎么能没有既熟悉业务又思想过硬的老兵呢?怎么能没有传帮带呢?我还是再干几年回福建吧。
2009 年7 月13 日,高桥炮台班村一个单位发生火灾,高桥中队的消防车赶到时,已经火光冲天,火浪逼人。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马上展开扑火。
席有叫了一声:其他人都下去吧!说着,带着新兵小王爬上一个棚顶,水管也及时拉了上来,水龙从上到下向大火扑去,有效地和大火对抗着。
中队长关照道:席有,当心一点!
席有点点头。他没料到那个建筑的棚顶是彩钢的,看上去很坚固,但下面没有支架,而且表面的涂层早就脱落了。彩钢被大火烘烤以后,开始变软,抗压能力大大降低。突然,席有觉得脚底一塌,就像发生地震那样,轰的一下,脚下彻底塌陷了,棚顶崩溃了,他从二楼的棚顶仰面掉了下去。就在那一刻,席有拉了小王一把,让小王靠在自己的胸前,压在自己的身上。席有的体重是150 斤,背上的氧气瓶是30 斤,小王体重是110 斤,氧气瓶也是30 斤,加在一起的总重量是320斤!只听得哗啦一声,席有掉在底楼的地上,140 斤的重量全部压在他的左脚上,他不能动弹了,抬不起腿了,疼痛难忍。
小王泪水都出来了:班长,你怎么啦?你不要紧吧?你站不起来了吗?席有闭着眼睛,痛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战友们抱起了自己的班长往医院跑。
第七人民医院拍片,结果显示席有左脚粉碎性骨裂,要开刀,要复位,还要取出肉里碎的小骨片。
席有是战士中间一个带头冲锋的人,是一个魂。
老兵带新兵,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老兵影响新兵,有形的,不如无形的。
那一次,席有被记了三等功;那一年,席有被评为上海市平安卫士,全市只评10 名。
笔者问席有:你当兵12 年,大概参加过多少次灭火救援?
他回答:有2000 多起吧。
笔者吃惊:有2000 起?那么你们高桥中队一年要接多少次火警?他回答:一年要接700 多起火警,要出征……
笔者打断说:一年700 多起,平均来说,不就是一天要有两次火警吗?消防战士不是要天天枕戈待旦吗?不是时时要准备出发吗……
笔者的话音未落,高桥消防中队警铃大作,这个铃声连接到每一间办公室、每一间宿舍、每一间仓库、每一间厕所!刹那间,战士们飞速从各处滑竿上滑下,穿上救火服,套上专用消防靴,跳上消防车,车上的警报器呜嗷呜嗷响起……笔者突然反应过来,既然要采访消防中队,就应该跟着战士们赶赴火场,来一次实地体验!可是,笔者往会议室的窗外一看,四辆消防车已经全部冲出大门。我看了一下手表,从警报发出到警车开出,只用了35 秒!用风驰电掣来形容是不够的。无论如何,笔者是赶不上战士们的脚步的。
警报就是命令,军令如山,争分夺秒!我们重新坐下,笔者继续问席有:这一次你不出征没有关系吧?
他回答:我得到中队长命令,接受你的采访,这也是重要任务,所以这次我就不去了。这次报火警是高桥地区,潼港六村12 号503 室,是居民家着火了……笔者说:请你们陈杰中队长或者孙爱民指导员过来一次好吗?我想了解更多的关于这次出征的情况,还有队伍建设的情况。
他回答:中队长、指导员、副中队长、副指导员分别跳上一辆消防车,一起出发了,他们要担任救火现场指挥,从来没有一次落下。要找他们,只能等他们执行任务回来。

辅导员和烈士

在高桥,有一位70 多岁的老人经常到高桥消防中队去串门,他既不是队外辅导员,也不是行风监督员;既不是战士的家长,也没有当兵的经历,他叫李楠君,是高桥镇侨联分会的副主席,是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的会员,他不但了解高桥的历史,而且研究过高桥消防中队的沿革。
李楠君老人给战士们上课,他说:1912 年的时候,也就是距今104 年的时候,我们高桥镇的老百姓就自行组织了一个民间的消防组织,叫清溪储弄所,储弄所的地址是在财神庙,救火的设备刻苦的训练,保证了官兵过硬的军事素质。 也只有一架人力的水龙。到了1920年,高桥的几位名人,像周瑞庭、丁凤山、谢秉衡等等,由他们出资,发起建立了一个新的消防机构,叫高桥救火会,会员达到34 人。当然,这些会员大都是业余的,平时干自己的本业,遇到火情,会员们都集中到高桥救火会,一起前往事发地点,参加救火灭火。到了1927 年,周瑞庭又出资,建造了一个正儿八经的二层楼的救火会,并且购买了一台用汽油发动的机械的消防水泵,条件稍微改善了一点。这说明我们高桥的前辈一直很有防火意识,政府不管,就由他们自己出钱自己组建。直到1950 年,也就是上海解放一年以后,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接手了高桥、杨思和洋泾三个地区的民办救火会,把它们列入公安编制,称号是消防沪东区队。随着上海的建设大发展,高桥地区很快就成为上海的化工区,有上海炼油厂和高桥化工厂等多家国营大型企业。这样,消防的任务就更重了。一旦在化工区发生大火和爆炸,消防中队是冲在前线的。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高桥地区的消防工作,1968 年,市政府拨款,在高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同路和草高支路路口,建立了高桥消防中队,也有了部队专用的营房。
所以,高桥中队发展到如今,走过了48年的历程!
战士们热烈鼓掌,向这位“义务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老兵带新兵,另一种方式的“孵化”。
眼下,李楠君老人已经开始编写《高桥中队重大历史事件纪实》,其实就是编写一部简单的《高桥消防史》。他要写好高桥消防机构的沿革,更要写好高桥中队的英雄事迹。
1978 年7 月6 日,上海合成橡胶厂碳四车间发生丁二烯气体泄漏,高桥中队消防车刚刚赶到现场,就发生了气体爆炸,一辆消防车当场被烧毁,11 名消防员被烧伤,驾驶员程来安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这是高桥中队第一位烈士。
1996 年11 月21 日,东沟船厂“东14 号”轮发生大火,消防员杨波和战友们赶到船厂,只见浓烟滚滚,遮天蔽日。
眼下,最关键的是要找准着火点。
杨波向中队长请缨:我来进船舱吧!谁都知道,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船舱狭窄,浓烟弥漫,大火熊熊。
东找西寻,杨波终于找到明火点,他们立刻拉来水龙,出水扑救。火情这才得到控制,杨波这才松了一口气。
可是有个船员对他说:还有3 名船厂工人困在船舱内,他们没有出来。
杨波再一次请战:我已经进去侦察过了,对里面的情况比较熟,还是让我上吧!
于是,杨波又一次钻进船舱,他穿过令人窒息的热浪,果然发现两名昏倒在船舱里的工人,他硬是拖着两名昏倒的工人,一直拖到安全的没有着火的甲板上。这时,杨波已经连续在船舱里作战了40 分钟,氧气面罩的氧气所剩无几,体能也消耗殆尽。
他突然想起还有一个工人没有出来,一共有3 人。于是他又一次钻进了浓雾之中,准备救援第三个工人。可是这一次,他再也没有回来——这是高桥中队第二位烈士,公安部追授杨波“公安英烈——共和国不会忘记”荣誉称号。
这两位烈士的遗像挂在中队的荣誉室里,战士们时常会去瞻仰。
杨波烈士的母亲叫郭胜兰,儿子牺牲之后,她悲痛欲绝地来到高桥中队,战友们都拉着她的手,淌下了热泪。然而,杨妈妈不仅没有向上海消防部队提出半点要求,还执意要把烈士的抚恤金的一半分送给中队的战士,因为她听儿子说过,有几位战士家里条件十分困难。
20 年来,郭胜兰大娘每年要给高桥的战士们寄来亲手绣制的鞋垫和家乡的红枣、花生,每两年要来一次中队探亲。
战士们偎依在这位英雄母亲的身边,就像偎依在一只温暖的“老母鸡”羽翼之下……

传统和传承

艰苦朴素的高桥中队高扬信仰的旗帜。
艰苦朴素的高桥中队高扬信仰的旗帜。

高桥消防中队是一个真正的“孵化基地”。
现如今,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在国际上称之为“企业孵化器”,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在中国,眼下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很多地区很多部门的“孵化基地”应运而生:有大学生创业的,有高新技术服务的,有志愿者的,甚至还有老人发挥余热的……为什么培养了这么多消防人才的高桥中队,不能称之为“孵化基地”呢?
当然,建立“孵化基地”不是权宜之计,要建好窝,孵好“蛋”(这个蛋也可理解为新兵蛋子),打好仗……当然,笔者必须指出:高桥中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孵化基地”,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人才培养的大学校,它们只想带好队伍,能打硬仗,赴汤蹈火,追求卓越。
“孵化基地”,是笔者给高桥中队点的一个赞。
每隔几年,高桥中队就要举办队史队魂主题教育活动,把从高桥走出去的历任主官、上世纪70 年代老兵、调任其他中队的干部都请回来,老中青三代高桥消防人欢聚一堂,重温激情燃烧的岁月,入红门、览营区、看装备、观队列,一个老战士深情地说:当兵的岁月训练很累很苦,忘不了那把砸得咣咣响的六米拉梯,忘不了那被挂钩梯砸得千疮百孔的窗台板,我们淌下的血和汗,已经渗入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传统是有了,应该讨论一下传承有没有?新兵和老兵相互交流,跨越世纪,跨越年龄,大家的灵魂被触动了。新兵们表示:一定要向前辈学习,锤炼过硬本领,回报人民的期望。
主题活动的主持人说了一段很抒情的话:在上海公安消防系统里面,高桥中队可能仅仅是其中一个符号,然而,在有些人心中,高桥中队确实是一枚徽章,是永远的牵挂。
2010 年和2011 年,高桥中队两次得到上海市总工会颁发的“五一劳动奖章”,一次获得共青团上海市委颁发的“青年文明号”奖状。其他的奖项则太多太多了:优胜中队、世博安保先锋集体、基层建设先进中队、练兵优胜中队、集体三等功、集体二等功、精神文明先进集体……
也许是荣誉室太小了,挂不下这些奖状和奖章;也许是高桥中队觉得不需要把所有的荣誉都展现给别人。反正,很多奖状奖章都静静地叠在柜子里面。

(本文图片由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浦东支队高桥中队提供。)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