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红门战地情
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杨浦中队驻地记事

缪国庆/ 文 吕雷初/ 图

无论从哪个起点,沿着杨树浦路走,一走到兰州路桥的桥堍,就能够看到一处炫人眼目的红门,这就是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杨浦支队杨浦中队的驻地了,而在近百年之前,这里是杨树浦救火会所在地。
百年风,百年雨,百年时势变迁,但建于1920 年的那幢西洋风格的建筑依然,砖混结构,坐北朝南。楼的西面建筑为外廊式风格,主立面中部山墙略突出高起,呈三角形希腊式山花。中部有三个连续券,带券心石装饰,较为细致。内部楼梯扶手较有特色,门窗线脚保存完整,且有多处英式壁炉。北立面五开间,中央三开间处有柱廊。建筑中央耸起一座四方形瞭望塔楼。整个建筑共3 层,底层为车库,二楼为办公室,三楼为宿舍。这是目前能够在网上查到的寥寥数百字的史料记载。
2016 年年初的一天,我走进了目前地址为杨树浦路1307号的百年红门。

百年红门历史与随想

1

站在百年红门,我想,首先应该让后人知道救火会的概念。
有道是水火无情,官不办则民办。最初的上海消防由社会慈善机构筹办,起初叫“堂”,在上海比较有影响的有厚仁堂(1847 年/ 清道光二十七年)、果育堂(1858 年/ 清咸丰八年)、济善堂(1863 年/ 清同治二年)和赞育堂(1869 年/ 同治八年)等。一有火灾,这些机构就鸣锣为号,聚集人马奔赴火场。开埠后的上海华界,随着工商业的发达和人口增多,发生的火灾也随之增加。于是,单靠这些慈善机构开办的“堂”来担当城市的消防是难以维系了。此时,又有民间士绅出来组织救火团体,改堂为社,叫做“水社”、“救火社”。
救火会的叫法,始于上海租界。尽管租界地区原有一些商号拥有小型独立的救火队伍,但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当租界涌进大量难民,民房激增,火灾隐患日趋严重之时,一些侨民便提议成立统一的救火组织,于是,1866 年6月在租界工部局允许下成立了上海救火会。这个全部由外侨组成的义勇救火组织,负责整个租界的火警。而引进先进设备,也成为了当务之急。新型的救火会接管了不同的私人商号手中的灭火机和其他设备。最初,只有简陋的洋龙,又称复式手腕唧筒、手压救火泵,靠人拖肩扛到火场救火。没有自来水和消防龙头,只能在地上挖几口大井,遇到火灾,要靠人力用洋龙从井中抽吸取水救火。1883 年以后,自来水管敷设成功,租界各个便利之处都设置了救火龙头,而马拉的蒸汽救火车也逐渐取代了洋龙。统一的救火会取代了零星的消防组织后,租界形成了良好的火灾预警系统和严密的管理制度,24 小时严密监视突发火灾的警钟楼、分段鸣钟悬旗悬灯的报警规则、新发展的火警电话,这些都使租界能够对突发火警做出迅速反应,有利于控制火势的蔓延。
自从上海有了救火会,“沪上火政之善甲于全国”。
这一点也在1908 年出版、由英国人赖特主编的名著《二十世纪香港、上海及中国其他商埠志》中得到了印证,书中说,上海的救火队员与其人口的比例要大于伦敦、爱丁堡和都柏林;就城区与其消防龙头配置相称这一点而言,上海要优于伦敦;连救火会的服装也有一个比较的结果:“救火会的制服确实与伦敦救火会相近”。考究作者如此比较的原意,是想让英国人相信,远离本土的遥远的中国上海,并非蛮荒之地,在英国侨民的努力下,这里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其某些方面的进步甚至并不亚于英国的大城市,“像上海这样的城市,把消灭火灾之重任托付给自愿的努力,是令人惊奇的。”

2

杨树浦救火会的设置,虽然较其他一些救火会来得晚,譬如1852 年问世的第一个由外侨组成的沈家湾救火会,譬如建于1911 年的宝昌路救火会,但是,杨树浦救火会有着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紧邻黄浦江,有着取之不尽的水源。而在杨树浦路沿线,又有着太多的厂家,譬如地处杨树浦路670 号的怡和纱厂就是由老牌英商怡和洋行创办的上海最早的外资纱厂,而在杨树浦救火会斜对面的杨树浦路830 号,则是由英商开设的 中国第一家采用地表水源的自来水厂。此外,当然还有美商、日商和华商开办的各种厂家。难怪《密勒氏评论报》主持人约翰·本杰明·鲍惠尔在上海救火会门顶的石头中间,读到过这么句话:“我们跟情人战斗。”
与这样的情人战斗,有荣誉但也充满危险。因此,为了加强救火会的战斗力,训练当时的那些非专业的救火队员就显得很有必要,而救火会的救火队员经常在黄浦江边进行演习,也因此成了留在上海消防史上的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三个消防老兵的叙述

走进百年红门,在现今的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杨浦支队杨浦中队的驻地,我近距离接触了三位来自不同年代的消防兵,听他们向我叙述在同一个目标中的不同经历。

1

他叫吕雷初,是1964 年入伍的老兵。

烈日下的消防练兵。
烈日下的消防练兵。

说起当兵,当初还有个让他永远都不可能忘记的故事:家住小北门,家的附近有一个菜场,平日里熙熙攘攘,不仅有菜摊,还有早点摊。那天早上的事合该让吕雷初遇上。母亲让他去早点摊买大饼油条粢饭豆浆,尽管这俗称的“四大金刚”来得平常,却也不是普通人家每天都能够消费得起的。因此,吕雷初乐于跑这个腿。兴冲冲跑到菜场附近,突然间听到一阵带着哭声的嘶喊:“捉铳手(扒手)啊!我皮夹子被伊偷脱啦!”吕雷初抬眼一看,只见一个男人正拼命奔逃,他的身后是一个一边拼命追赶一边喊叫的女人。就当他站在原地看着这一幕时,那个铳手已经跑到他的身边。对于铳手,吕雷初是恨之入骨的,母亲在买菜时也曾被偷掉过钞票,回来后,有好几天懊悔莫及、茶饭不思,就是今天,在他临出门时,母亲也一再关照,钞票要捏捏牢。眼下,他当然不能眼睁睁看着那个铳手从自己身边逃脱,不知从哪里生出来的勇气和智慧,他顺势推了那个铳手一把。那个铳手怎么也想不到半路会杀出个小程咬金,一个趔趄,就跌倒在地。众人见状,就一拥而上,把铳手抓了,送去了附近的派出所。
因为要做证人笔录,他也随着去到了派出所。派出所领导了解了前后经过,对吕雷初大加赞赏,而后,问他:“想不想当兵啊?”那时,吕雷初刚初中毕业,血气方刚,哪有不想当兵这个理!“好,我们会到你家里去,征求你家大人的意见。”派出所这边由领导拍了板。
尽管那天连豆浆都忘了买,连买豆浆的钢精锅都不知丢在哪里,但吕雷初一家人却是欢天喜地。
当兵当的是消防兵。
吕雷初就是在现今的杨浦支队杨浦中队驻地受的训。那时,这里除了驻有杨浦消防队之外,还设有一个全市性的训练营。凡是新招录的消防兵,必须在这里接受集训,包括跟车出警。只有在半年考核合格后,才能分配去其他的消防队执行消防任务。
吕雷初是再合格不过了,因为他在这里集训后分到东昌消防队不久,就及时发现了两起火情:瞭望台曾经是救火会和消防队的标志。东昌消防队也不例外,东昌消防中队的瞭望台的高度及至半座国际饭店,是当年浦东的最高层建筑。第一起火情发现在1965 年初的一个午夜,那时已近23 时30 分,快换岗了。尽管漫天雪花飞舞,但在瞭望台上执勤的吕雷初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果然,当他转到东北面观察时,突然发现若隐若现有一束红色光芒蹿起,于是,确定火警、确定火灾点、确定距离,抓起桌上黑色电话,“ 火警!浦东大道,其昌栈十八间,发两辆车!”同时,拿起桌上红色电话报告总台。此时,整幢东昌消防大楼警铃声大作,四个车库红门全部打开,随即两辆消防车呼啸着疾驰出去。换岗下楼后,他才了解到火灾点是一个养猪棚,因为天气寒冷住户烧柴火取暖,引起火灾,300 多头猪到处乱窜,当场烧死了20 多头猪。第二起火情发现在1965 年五一节,全市工厂企业都休息了,但对消防来说,越是节假日越要提高警觉。中午12 时刚过,换岗不久的吕雷初突然发现东南角正有一团墨黑的浓烟快速升腾,伴有火光。
确定火警后,两辆消防车疾驶而出。他继续紧盯火灾状态,感觉火势更加猛烈,于是就请求增援。东昌消防队的红门又一次打开,不仅三号“二氧化碳灭火剂”大型吉普车、四号“照明车”驰援现场,而且嵩山消防队、斜土消防队、周家渡
消防队的十几辆消防车,以及救护车也增援而去。现场扑救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多,因为上海联合化工厂仓库里存放着量化学物质“五氧化二磷”,遇空气、遇水就会自燃并分解出大量对人的呼吸道具有强刺激性的磷酸气体。火警初期,因存放“五氧化二磷”的仓库在厂区西北角偏僻处,由于仓库电线老化引起燃
烧,起火初期一直无人察觉,等路人向值班门卫告知,门卫再找人骑自行车至花木派出所报警。此时东昌消防车已经赶到现场。事后,总台表扬东昌瞭望台“及时发现,及时出动,比外线报警快10 分钟”,吕雷初也因此受到了表彰。
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文章,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穿越时空的瞭望”。
吕雷初是在时隔50 年后才回进杨浦的百年红门的,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个业余摄影师了,成为了《新民晚报》的摄友,为“新民印象”栏目拍摄了一组《上海城市的守护神》,而他的图片文字也渗透了一个老消防兵对消防的深厚感情——

“八一”节走进军营、走进武警杨浦消防中队。感悟军魂,观“三伏”烈日下消防练兵。 清晨,烈日高照,消防官兵们正紧张有序地操练消防水带的铺设,汗水已湿透了厚重的战斗服。
冲锋塔是模拟高层建筑灭火施救的操练塔台。城市高楼灭火施救一直是危难项目,需要战斗员合力,组成架梯登楼施救。
年轻彪悍、动作灵巧、反应敏捷的战斗员,将九米抽梯架设好。一人保护、一人攀登、另一人携带“挂钩梯”紧随攀登,从三楼往四楼登高。整个过程快捷有序,充满震撼,摄人心魄。
今天又回到了当年学习、工作过的杨浦消防中队,深感亲切与庄严,杨浦消防几十年的传统依然可见:“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杨浦消防队的建筑有近百年历史,也是上海城市优秀历史建筑。消防官兵珍爱这座历史建筑,车库、库房、宿舍内务整洁整齐。
哪里发生地震,消防官兵总是第一个出现在灾区抢救;哪里发生交通事故、人员生命垂危,消防战士及时赶来施救;就连市民居住区出现“马蜂窝”,也会想到消防战士。
城市的守护神,你们辛苦了!

2

他叫施文清,是1987 年入伍的老兵。
他与杨浦消防有缘。在军工路机电工业学校读中专时,从家到校或从校回家,来来回回都要经过这里,都要向这扇百年红门行注目礼。毕业后进厂没多久,就开始征兵,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去奉贤靶场新兵团集训,新兵团团长是四大队(杨浦消防队)大队长张恒贵,新兵团副团长是四大队副大队长储应龙,最后分配时,他就被张恒贵、储应龙带回了杨浦消防,走进了这扇百年红门。
他被分到了消一班。消一班是王牌军,出警多,抢险救灾多。
考验终于来临了:那天,杨浦的一个变电站冒出了浓烟。消一班到达现场后,准备实施救火,可变电站的领导告诉他们,既不能用水,也不能拉电闸。
怎么办?班长决定,由施文清跟自己进去探火,于是,两人各拎着一台灭火器进入变电站。危险包围着他们,不仅是因为在浓烟的笼罩中难以辨别路径,更是因为随时都可能触碰高压电,他们只能沿着墙壁摸索前行,探寻火源,终于发现了正在阴燃的一筐废旧电线,当即就灭了火……班长后来问施文清,你怕不怕?施文清笑着回答,怕什么!你不是跟我们说过,有一个消防队队长,被人从火场送进了太平间,是躺了几天后才醒过来的,大不了也去那里走一趟……
此话可不能随便说,1988 年初的一次经历,差一点就接近了那里:那天凌晨,临青路上的一个车间着火,消一班出警,6 米拉梯正好搁到屋顶,施文清登梯而上打水枪,没过多久,他就听到了咯咯的爆裂声。不好!屋顶要塌!已经没有可能再沿着梯子下来了,时间来不及,他当即纵身一跃,从屋顶往马路跳。就在他身子落地的一刹那,整个屋顶坍塌了。好得反应快,好得年轻,好得平日里训练有素,只是软组织挫伤,并无大碍……
在近四年的时间里,施文清当了一年战士、两年副班长、一年班长,前后出警500 多次,包括在河里施救自杀的老太,包括施救闷桥的船舶,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良多。
在复员25 年后的2015 年6 月10日,杨浦中队第一届老兵聚会时,老班长施文清的发言,让所有在座的消防兵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亲爱的战友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回忆军旅生涯,共叙战友深情,展望美好未来,这是一次盼望已久的交流,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谨代表组委会,向前来参加这次聚会的战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并向你们致以最美好的祝愿!
二三十年前,我们怀着共同的理想,身着橄榄绿,陆续走进了杨浦消防中队的红门,开始了我们的相见、相识、相知、相助的军旅生涯。
忘不了,紧张活泼的军营生活。站队报数,饭前唱歌,球场上奔跑拼抢,俱乐部下棋学习,我们共同在这个大熔炉里锻炼成长。
忘不了,训练场上的热火朝天。摇梯、插梯、挂钩梯,水带、面具、冲锋枪,争分夺秒,汗流浃背,练就了我们的钢筋铁骨。
忘不了,火场上的惊心动魄。面对浓烟滚滚、凶险万分的火场,我们毫无畏惧,舍生忘死,谱写了一曲曲属于我们自己的英雄赞歌。
忘不了,退伍时分的感人场面。我们相拥流泪,依依不舍,不忍从此天涯海别。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们一批批相继离开了火热的军营,奔赴各地,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但是战友情,这条飘动的彩绸始终连接着我们的心,连接着四面八方。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把我们永远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看今朝,新一代杨浦消防兵,继承和发扬了杨浦消防的优良传统,他们无愧于上海卫士的光荣称号,我们都是患难与共的钢铁兄弟。
花开花落,风雨沧桑。亲爱的战友们,经历了成功的喜悦,品尝过失败的痛苦,我们都已人到中年。奔波忙碌之后,夜深人静之时,说句心里话,真的好想你。
亲爱的战友们,回忆过去,热血沸腾;展望未来,心潮澎湃!兄弟谊岂能相忘,战友情地久天长……

3

他叫陈玉山,是1998 年入伍的老兵。
尽管与吕雷初和施文清相比,他应该属于新兵,但是,他已经当了整整17年兵,在整个杨浦支队里,也是兵龄最长的志愿兵,所以,称他为老兵是绝对没有异议的。
他当消防兵,家里曾是坚决不同意的,理由十分简单:家里需要劳力。他没有迁就,毅然决然地走进了红门,他的理由同样十分简单:他想接受锻炼。
假如说,在走出家门之时的想法还不免盲目,那么,在经历了第一次救火后,陈玉山就决心留在了红门,至少留它20 年。那是一个午夜,他随车出火警,呈现在他眼前的是齐齐哈尔路盐山路上的一栋私房,假三层,此刻正陷入一片火海。救人要紧!他冲了进去,冲上了三层,抱下了一对睡着的母女。可是,因为报警太晚,也因为丧失了逃生机会,被他救下来的这对母女已经无力回天。对着毫无知觉的这对母女,陈玉山难过得当场就哭了……哭完了,他就感到心里沉甸甸了,他知道了什么叫做使命,什么叫做责任,只要自己还穿着这身消防服,他就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人民消防为人民”的宗旨,去为老百姓消弭灾祸,去维护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
现在,他担任了杨浦中队中队长助理,这是“提倡留一点老兵”的方针的体现,因为只有优秀的老兵才能带出优秀的新兵,因为从事消防不仅需要冲锋陷阵的勇气,同样需要随机应变的经验和技能。
于2015 年年底退伍的红门“能人”李俊曾经也是其中之一。这位85 后的青年,在入伍后的12 年里,曾经先后获得“优秀士兵”称号,被评选为“模范士官”和“全员岗位练兵能手”,两次荣立三等功。12 年的摸爬滚打,从战士到班长,从稚嫩到成熟,无数次血与汗的历练,使他成长为骨干尖兵。多年来,李俊用爱心去凝聚兵心,做到知兵细、爱兵深;始终跟着头车的他,也成了辖区里的“大明星,小超人”。
2015 年黄梅期间,气象台同时发出雷电、大风、降雨黄色预警,辖区内涝灾情严重。李俊和他的战友们应警而出。杨浦区大桥街道杭州路棚户区一带多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李俊就一边组织人员用手抬泵在灾情较为严重的地方组织抽水,一边组织官兵转移被困群众。
就在这时,一阵大风袭来,附近的一块广告牌失去了支撑,摇摇欲坠,情况万
分危急。李俊立即带领特勤班战士翻上高台,准备采取整体分割、化整为零的方法将大块的广告牌卸下。可由于风力太劲,高台上又很难有落脚的地方,大剪切器材根本无法使用,他只能用腰斧一点点地分解广告牌。大约有四五平方米的广告牌,在强风的作用下,迎面压来,危险异常,战友们再三地提醒李俊说,“班长,小心点啊!”李俊只说“没事”。经过近半小时的努力,险情终于成功排除。附近的居民见到了这一幕,主动围拢过来,纷纷点赞,倒把李俊闹了个大红脸。

“百年中队,再创辉煌”

1

百年红门战地情。
一代一代的杨浦消防人书写着一腔忠诚,一代一代的杨浦消防人保卫着一方安宁,眼下的杨浦消防中队官兵,更是一代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四有”军人,他们担负着辖区东起宁武路、南临黄浦江、西至大连路、北至周家嘴路的9.6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消防保卫任务,年平均出警700 余次。

杨浦中队的荣誉是一代代官兵努力得来的。
杨浦中队的荣誉是一代代官兵努力得来的。

着眼于重当前、想长远,他们全面落实预案制作和演练工作。在2015 年一年里,杨浦消防中队就制作了30 个网络版预案并进行了基础翻新,当前网络版预案已达72 个,其中市级单位1 个、区级单位22 个。现有单位作战卡70 个,并坚持每月维护7 个单位。全年一共调研单位100 个,调研熟悉累计210 次,开展实战演练51 次、包括10 次夜间演练。不仅确保了预案制作的可行性,为打有准备之战提供了实施条件。
秉承集精英、铸铁军的意志,他们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军目标为指引。在2015 年一年里,杨浦消防中队在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夏季执勤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取得了综合救助技术操第四名、九米拉梯挂钩梯联用操第十名,特勤班战士王小松取得个人项目转移物资控火操第五名,并获得总队执勤岗位练兵“优胜中队”称号;中队战斗二班班长李涛人被评为抗战胜利70 周年消防安保尖兵并记个人三等功一次、特勤班班长李俊被总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特勤班战士屠四军被评为支队“优秀团员”;一年来,中队共收到锦旗8 面,开展消防宣传50 余次,结对共建12 家,受到驻地单位、群众的一致好评。
立足于打大仗、打硬仗,他们圆满地完成着执勤战备任务。在2015 年一年里,杨浦消防中队已经圆满完成569次执勤战备任务,其中火警216 次,抢险救援123 次,社会救助239 次。相继成功处置了“1·4”长阳路1681 号仓库火灾、“4·11”沈阳路139 号门面房火灾、“8·17”黄浦江运油船油舱救援以及“9·9”河间路688 弄河间菜场火灾等灾情;圆
满完成春节、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保卫,全国“两会”、 抗战胜利70 周年纪念活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重大活安保工作和超强台风“灿鸿”灾害等重大抢险救援活动。

2

数据能够说话,红门也能够说话。
当我走出杨树浦路1307 号、向这扇百年红门行注目礼之时,我确确实实地听到了那一声掷地有声的铿锵:“百年中队,再创辉煌!”
壮哉!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