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 我们来了
上海消防官兵千里驰援天津港爆炸事故处置纪实

谭 婧 李 福/ 文  李 福/ 图

“我回到上海了,放心吧。”8 月27 日,刚下高速,陈淑华掏出手机,给家人报了平安。
过去的7 天8 夜里,这个来自特勤支队彭浦中队的小伙子同其他战友们一道,组成了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防化专业应急救援队,北上天津,增援天津港“8•12”爆炸事故处置工作。

“走,出发去天津!”

8 月12 日深夜,一声巨响,天津无眠。一时间,天津港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各地消防部队的心。爆炸发生后三天,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接到通知,要求由特勤支队组建一支20 余人的防化专业应急救援队,时刻做好增援准备。特勤支队彭浦中队作为上海消防专攻防化的消防中队,当仁不让地承担起本次驰援天津爆炸事故的任务。

参战官兵在满目疮痍的爆炸核心区检测。
参战官兵在满目疮痍的爆炸核心区检测。

谁都明白,这时候前往天津港意味着离危险更近。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退缩。中队官兵们在得知有机会前往天津增援后纷纷争相报名,最终经过多方考虑,确定了由特勤支队支队长朱志祥带队,共27 名官兵组成防化专业应急救援队。8 月18 日18 时,接到正式增援命令后,上海消防总队防化专业应急救援队即刻启程。
“要说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也是不现实的,前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对爆炸现场有所了解,应该说出发时的心情是沉重的。”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彭浦中队副中队长陈淑华说。
在赶往天津的路上,为了与时间赛跑,车队马不停蹄、星夜兼程。官兵们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就随便啃块面包、吃碗方便面。随着前往天津港方向的车越来越少,气氛也越来越凝重,车厢里时不时传来“什么时候能到”的急切询问。“但当我们的车队驶入爆炸区域周围,看到破损的楼房,闻到浓烈的气味,想到救援牺牲的战友时,那种复杂心情完全被抛在脑后,只剩下迫切的救援热情和坚定的信心,还有种接替牺牲战友继续完成任务的使命感。” 虽然已经返回上海,讲述现场情景时特勤支队信息通信科科长逄聪仍难掩坚毅的目光。

“我们与天津同在”

经过约20 个小时的长途跋涉,8 月19 日17 时,上海消防总队增援力量到达事故现场,接前沿指挥部安排后,官兵们于18 时迅速投入战斗。
一直以来,彭浦中队是防化的攻坚力量。去年底,出于集中专业力量、加强器材装备、规范技能训练等需要,防化工作职能由原先分散的几个中队集中到彭浦中队。而这次驰援天津处置爆炸事故正是这支队伍专业建设以来,第一次跨区域增援实战。对这群战士来说,既是展示处置能力,也是考验建设成效。
上海赴天津增援力量的主要任务是完成爆炸核心区、现场指挥部及周边居民区危险化学品残留和空气含量指数侦检任务,确保现场清理救援处置力量和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关乎现场环境的安全评估,更对指挥决策起到信息支撑。
虽然官兵们也算见识过不少火灾“大场面”,可大家都明白这次的任务非比寻常。责任压在每个战士的肩头,促使他们必须尽一切可能严格执行防化侦测程序,精心操作每组精密仪器,细心检测并记录每项数据。
为了提供最全面、最科学、最严谨的检测结果,官兵们轮番作战,全天候不间断侦测。朱志祥带领逄聪等技术骨干更是顾不上休息就立刻着手整理数据,认真研讨分析侦测数据,形成侦检情况专项报告,对下一步实施现场处置提出合理的建议。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辅助专家开展事故现场勘查。任务区域时有险情,官兵们就在战斗和撤离间反复转换,上演了一场场胶着的拉锯战。王振杰、逄聪、陈淑华、雷刚、杨远军、陈志武等经验丰富的官兵不顾危险,多次进入核心区。
他们身背的空气呼吸瓶仅仅能用30 多分钟,有一次身处核心区的陈淑华发现呼吸瓶已下降到危险值,可他并没有立刻撤离,而是继续采样。“这块区域还有一点就采完了,只差一点了,你可以的!”他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劲,终于在呼吸瓶用尽之前完成了任务,避免重复进入,浪费战斗力。
就这样,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现场救援、事故调查和外围警戒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得到了现场指挥部的充分肯定。

“再苦再累也能坚持”

正值夏日,天津白天的温度可以高达35 摄氏度。救援官兵裹在密不透风的防化服里,经常是刚穿就出了一身汗,用不了半小时就汗流浃背,贴身的迷彩服都能拧出水来,鞋靴里的汗湿得打滑,皮肤也被泡得发白起皱。虽然营地饮用水和食物供应充足,但由于任务繁重,许多官兵始终坚守在一线,一天下来四五个轮回,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他们常常是抽空拧开一瓶水,一口气就喝下,或许说灌下更加贴切。
白天在执行任务中度过,晚上更难熬。他们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坚持露营在现场指挥部前路旁的草地上。可是草地上满是蚊蚋,一晚上下来轮休的官兵胳膊上腿上都是红肿脓包,又疼又痒。而且,夜晚的温度虽有所下降,但闷在不透风的帐篷里,即使躺着不动,头上的汗还是不断冒出来,顺着脸颊吧嗒吧嗒往下淌。几天下来,他们没有睡过一次好觉,甚至没洗过一次热水澡。
这些看似艰苦的条件在真正的任务面前又显得不值一提:满目疮痍的爆炸核心区域温度高、毒气浓,时刻有燃烧爆炸和中毒的可能,多种理化性质不同的化学危险品在爆炸冲击波作用下混杂在一起,与平时面对的某一类灾害事故处置相比,情况要复杂得多。水塘附近更是沟壑纵横、泥土松软,大型集装箱堆垛摇摇欲坠,爆炸、腐蚀、灼伤、烧伤等危险并存,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受伤甚至危及生命。在这变化多端、危机四伏的现场,救援队的官兵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任务中,没有丝毫胆怯。

“你是我的亲人,也是国家的消防兵”

此次上海消防总队防化专业应急救援队增援天津,总队、支队等领导,战友及家人对他们最大的叮嘱便是两个字——“安全”。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不少官兵每天晚上都发上几个字给家人报平安。在家人眼里,他们不是人们眼中的钢铁战士,而是家庭中的丈夫、父亲或孩子。陈淑华的孩子刚满17 个月,原本他不想告诉家人,但又不忍心瞒着妻儿。于是他趁中午休整的片刻,掏出手机按下熟悉的号码。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话到嘴边却生生咽下,他改成轻松的语气说:“我出发去天津了。”妻子一时没反应过来,还想问他什么意思,话音刚落电话那头便沉默了。

全天候巡回侦检。
全天候巡回侦检。

当年,还在上大二的他参军入伍。退伍后他返回校园继续学业。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担任辅导员和公务员的机会,来到消防部队延续他的军旅梦想。妻子追随他来上海攻读研究生,并于去年诞下了爱情结晶,一个可爱的大胖小子。
可是,与年轻爸妈在朋友圈疯狂“晒娃”不同,陈淑华的手机里仅有一张与妻儿的全家福,这也成为他在天津增援的8 天里的精神支柱。儿子满月和百日时他都在担任重大安保任务,直到儿子周岁,他才挤出时间拍了这张照片。
“后来听妻子说,我去天津的那几天,儿子总指着平时用来视频聊天的iPad 说‘看!看!’,肯定是想爸爸了。”说到这里,思念充斥在陈淑华的鼻腔,但是他明白,当祖国需要他们时,舍小家顾大家,是当代军人的责任。
他的妻子在微信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不能阻止你,因为这是职责所在。但是请一定要给我平安回来。之前远处危险的纷扰只是带给我愤怒和忧伤,可是如今危险这么近,我却觉得内心是安静和担忧。一万遍的平安送给你,我的至爱,逆行者。我在家里安静等你归来。
也许我们时常在逆行的道路上跌倒,甚至在与火魔的交手中互有胜负、代价沉痛,但我们不会后退,因为火灾的威胁还在,我们的精神和信仰还在。

最新动态:天津港爆炸事故地点将建生态公园立纪念碑

从天津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局获悉,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点将建起一个占地面积24 公顷的海港生态公园,同时竖立纪念碑,供人们怀念光荣牺牲的英烈。
滨海新区规土局组织相关单位及有关团队,开展事故点的生态修复和规划设计工作,以生态、生机、生活、纪念为设计理念,规划建设海港生态公园。根据规划,公园总占地面积24 公顷,其中公园占地18 公顷,配套设施占地6 公顷。规划方案完成后,将尽快向社会公示,征求民众意见。
同时,该区域还将建设海港城小学、幼儿园,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