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宣传新思维

最近去某家连锁理发店理发,发觉一桩变化。用来遮挡碎发的围兜前面一大块居然用透明塑料材质替代了原先的布料,让人在理发的时候胸前一览无余。这是为何?转念一想,原来是为了方便顾客看手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知何时起大众都成了“低头族”,微信、微博、短信不断,不随时低头,就像与社会脱节了一般。商家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点,用一块围兜的小小改变,又一次贴近了顾客。
消防宣传亦是如此。中央九部委近日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进网站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把“进网站”作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和目标提了出来。窃以为,这里的“进网站”,不应该单纯地理解为在互联网的网站上设置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相关内容,上海消防在贯彻这个指导意见的落实措施中,就提出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发布消防知识、逃生自救技能等实用信息,不断创新形式,倾力打造“指尖上的消防”。可见“进网站”重要的是,要随时随地、因地制宜地进行消防宣传,其实质是要利用互联网思维来拓展消防宣传的手段和内容。
正如《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作者赵大伟先生说的,“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互联网思维,也不是只有互联网公司才有互联网思维”。笔者就发现了一个非常传统又非常“互联网”的消防宣传事例。报载,南昌有位75 岁的老奶奶,义务巡巷,敲了28 年“防火锣”,提醒居民小心火烛,护佑社区平安。“叫锣”现在看来很是“古朴”,却体现出不少“互联网思维”。一是“用户思维”。那是个典型的老旧社区,房屋密集而低矮,巷道蜿蜒而狭窄,居住的又都是些老年人。老旧社区,防火安全问题突出,住房状况决定了“叫锣”声音能有效传达到住户耳中,老年居民需要经常性的有效提醒,而他们又不习惯接收新媒体的信息,所以老奶奶的“叫锣”正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防火宣传。二是“简约思维”。没有多余的话,只是“小心火烛,关好煤气”,大家一听就懂,一听就能做,居民们纷纷表示“对粗心大意的人来说,用这样方式来提醒,火灾发生的概率就会低很多”。三是“极致思维”。当其他小巷的“叫锣”声逐渐消失之际,老奶奶却坚持了28 年,碰上大风、晴热天还要多走一遍,难怪居民要说“有人每天提醒,比宣传标语有用得多”。
从老奶奶的“叫锣”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不少防火安全宣传经验,一些传统的形式在互联网时代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只要我们细分受众群体,挖掘出受众的真实需求,站在受众的角度,以受众接受的方式,与受众进行沟通,避免干巴巴的说教、填鸭式的灌输和千篇一律的内容,消防宣传教育就不仅仅是“进网站”,而是进入了每一个受众的心灵。
唐鋆签名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