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相机演绎“强军梦”
记上海消防总队三级警士长李福

董晓白/ 文

2014年9月18日,由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联合主办的今日钢铁长城——首届“强军梦”大型军事摄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原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总政治部原主任李继耐出席开幕仪式。上海消防总队防火部高级记者吴学华拍摄的《洞穴救阿婆》和上海消防总队司令部警勤中队三级警士长李福拍摄的《磨练》喜获银奖,并应邀赴北京参加开幕和颁奖典礼仪式。

摄影要做减法

image-10
《磨练》获奖了。
上海消防总队司令部警勤中队三级警士长李福看着手中的那本红彤彤的获奖证书,难掩欣喜。“李福的摄影作品《磨练》,荣获今日钢铁长城——首届‘强军梦’大型军事摄影比赛银奖。”这份荣誉,来得有点意外。2013年,他拿着这幅作品去参加公安部消防局主办的摄影展,获得了一等奖。未曾料想,公安部文联会把这张照片送到“强军梦”这样大型的全军摄影展,更未曾料想,这幅作品从54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这是公安现役部队参赛的最好成绩。
这幅作品拍摄于2011年。当时,上海消防部队正在为8月份的全国公安消防铁军比武竞赛进行赛前集训,这是我国消防史上首届全国性的灭火救援业务技能竞赛,上海消防部队的官兵们不敢怠慢,在化工区支队的训练场上拼体力、拼技术,都希望能被选中,代表上海参赛。
李福从训练组建开始,就跟进拍摄了。带空气呼吸器、挂弹簧钩、滑绳下塔、抢救伤员、拉绳救人、攀爬绳索,这一组训练的是“地下救援操”项目,战士们的艰苦,李福看在眼里,他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把这些高难度的动作瞬间记录了下来。然而,这毕竟不是救援,没有现场性,拍来拍去就是这么几个动作:攀爬、拉绳、穿越……怎样才能拍出特色来呢?李福翻阅着已经拍下的照片,寻找是否有值得关注的亮点。爱好摄影的人,都善于抓细节,李福从一张战士爬绳索的照片中注意到了一幅破旧的手套,手套的10个手指头都已经破了,露出了战士布满茧子的手,手掌处也因为磨损破了好几处。这不是车站中队的士官郭冲冲吗?他的手套怎么破成了这个样子?李福忍不住上前询问:“你们的手套都烂了,怎么也不换一副新的?”战士们回答道:“这种训练手套是皮制的,对攀爬速度的提高很有帮助,但是价格非常昂贵,一副就要好几百。现在训练强度很大,一天就能磨破一副手套,得节省着用。”
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李福禁不住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情景。1998年,李福在浦东消防支队周渡中队当消防兵,当时中队的灭火作战任务非常重,数量也非常多,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时候出警,李福都经历过。有一次在训练拉梯的时候,李福的手磨破了,起了好几个泡。当时在中队里,每个人每天只能领一块创可贴,李福简单贴了一下,继续训练。起水泡的地方磨着粗糙的拉梯,慢慢地磨破了,肉直接贴在拉梯上,还得接着爬……这种疼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战士们的手没有手套的防护,直接接触攀爬绳,一定也是咬着牙在训练啊!
对!就盯着手套拍。李福聚焦在战士们的手套上,拍下了一组照片。然而,看着这组照片,李福又犯难了,照片抓拍的瞬间纵然精彩,也可以看出手套是破的,但是这样的照片很难把观众的视角吸引到手套上来,他想要体现的主题还是不明显,视觉冲击力也不够强烈。干脆,让战士们排个队,伸出手,就拍手套吧!李福让四名战士分两边站好,按下了快门,这张照片中的四名战士是北京中队的许维爽、车站中队的郭冲冲、南翔中队的覃建贝以及杜行中队的戴时杰,他们的脸上淌着汗珠,手上戴着破手套,却一个个都洋溢着笑脸,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对!照片名字就叫《苦中作乐》!可是,刚完成拍摄的李福还来不及欣喜,又对自己的照片不满意了:不知道为何,总觉得这张照片还是挺平淡的,画面感很散。这时,李福想起自己以前学过,摄影是要做减法的,需要根据创作主题进行适当的取舍,把那些不必要的东西从画面中减去,从杂乱无章的缤纷世界中,提取作者所需要的摄影元素。既然这样,人脸也不要了!只拍手就可以了!于是,李福拍下了这张只有四副手套的照片——《磨练》。手套破损是一种磨练,战士们的精神在这样高强度的训练下是一种磨练,自己的整个拍摄过程也是一种磨练。
“这一次的获奖我是真的挺意外的,评委可能是觉得我选的角度和题材比较新颖,所以把这一份殊荣给了我。”李福看着照片,带着几分惋惜地说,“如果说要作为一幅作品来拍,我感觉在画面的精美程度、景深和构图方面还可以做进一步提高。比如说照片的空隙处是水泥地,白花花的,没什么质感,我总想着如果换一个背景,兴许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抓到了烈士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2003年9月18日,上海沪东船厂7号码头一艘即将完工的6万吨集装箱船“新南京”号发生火灾。船上装有50吨柴油。如果不及时扑灭,极有可能发生爆炸,危及黄浦江上其他船只及沿岸企业和居民的安全。上海公安消防总队特勤支队金桥中队防化班战士陈华文和战友们冲了上去,英雄从此再没有回来……
image-14李福的记忆回到了那个火光冲天的船坞上。当时他还在支队里面担任拍摄工作。大火烘烤着金属的船身,发出声响。“我至今还记得船上的温度很高,我穿的一双胶鞋踩下去已经变软,必须不断地保持走动,要不然就会黏在甲板上,走路时感到很吃力。拍摄了一些我们支队的救援照片后,我就拿着相机到特勤支队那里,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素材。”
此时,舱内的温度已经达到了200摄氏度,特勤支队战士们正忙着分批进船舱灭火。由于舱内温度高、烟雾大、能见度低,第一批特勤战士深入机舱侦察时,未能找到着火点。此时,一位战士主动恳求指挥员说:“我是党员、是老兵,我有经验,让我去吧,我一定完成任务!”指挥员看了他一眼,非常信任地点了点头。在班长的带领下,第二批侦察小组又深入机舱进行侦察。“火源找到了!” 好一会儿,那位战士出了船舱,带来了这个好消息。
李福看着这位已经是几近虚脱的战士,他接过战友送过来的矿泉水,不停地往头上浇着,以此减轻自己那种剧烈的、难以言状的头痛。他身上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泡沫打湿了,红得发暗。李福突然想起来,他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张照片,一名消防战士在炼油厂灭火,累得不行了坐在地上休息,虽然照片的背景并不是大火现场,但是仍可以从战士身上的油斑、脸上的黑烟看出火势的猛烈以及战士们的辛苦。用这种手法拍摄这位战士,一定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image-8抱着这样的念头,李福拍下了当时特勤支队动员大会的全景,还拍了几位战士的特写,特别是之前那位找到火源的战士,虽然已经累得瘫在了甲板上,他的眼神仍旧炯炯有神,似乎随时准备着下一轮的灭火,李福对着这名战士按下了快门。当时,战士注意到了他的拍摄,露出了一点不好意思的神情。
新一轮的灭火工作开始了,为了尽快扑灭火灾,尽量减少财产损失,战士们顾不得自己的身体,纷纷下到船舱开展新的灭火战斗。李福回到支队,寻找新的拍摄素材。忽然,船舱发出一阵沉闷的声响,一股强烈的热浪从舱体里冲出来,几名战士被热浪掀出了舱门。“不好!有人牺牲啦!”少顷,不知谁喊了一声。什么?有人牺牲了?谁?李福当时感觉脑子炸了一下,心里有几分害怕。“陈华文!陈华文!你醒醒啊!”几名战士一下子哭了起来。陈华文?这名字好耳熟!不会吧?李福心里一沉,刚才那位战士好像就叫陈华文?自己刚刚才给他拍过照片?
回到支队,李福把当天的照片倒了出来,一张张地翻看,对着新闻报道里的照片,他的猜想得到了确认,那名疲惫的战士正是陈华文!令李福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拍摄的这一张特写,竟然成为了陈华文生前的最后一张照片,就在动员大会之后的一波强攻任务中,陈华文再也没能走出来。“我至今还记得他发现我拍照时候的那个神情,正是有了消防官兵的英勇奋战,才有效地控制了火势蔓延,保住了万吨轮,保住了码头。”李福动情地说,“这件事让我感到遗憾和沮丧,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事后,陈华文被批准为革命烈士,被公安部追记一等功。”

总想去拍那些一线的战士

image-22进入机关以后,李福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他拍摄的对象从一线抢险救援转变为政工工作:总队会议、领导视察、文工团演出……这些题材的拍摄相对要轻松得多,却也让李福离一线越来越远。
2007年,上海消防总队组织了一次摄影培训,李福和防火部高级记者吴学华负责授课,支队不少负责拍摄的战士都纷纷过来学习,其中包括后来屡出佳作的刘伟、李坤等。相对总队,支队的战士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一线拍摄,李福看到了他们拍摄的抢险救援,张张都是一线战士们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照片,应该发扬光大。
2008年,李福主动请缨,提出在总队大楼一楼做一些展板,展示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政工方面的作品自己可以拍,抢险救援的照片,他没机会拍,就一张张问支队要。展板的所有工作都是李福一个人完成的:自己排版、配文字说明、设计背景、联系厂家印制……慢慢地,展板就好比是李福亲手打造的一个窗口,部队当前的主要工作、重大事故救援、基层动态等等应有尽有。“这个‘窗口’做久了就会发现,一线的照片还是太少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支队送来的照片往往不符合我的要求,很多照片的角度选取得并不理想。”李福解释道,“我自己拍摄照片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开始构思如何排版:竖版的照片要几张,横版的照片要几张,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拍摄的。这样一来,拍出的照片就都是我想要的构图,排起版来便得心应手,问别人要来的照片往往没有这种感觉。”
image-26归根结底,还是要亲自到一线去拍。
李福多次向上级申请,一有上了规模的救援行动一定要通知到他。可是事与愿违,不是通知到他的时候已经晚了,就是他抽不出时间过去拍摄。2010年11月15日,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当时李福正在从老家返回上海的途中,他通过手机上网得知了火情,一开始,他并没有在意,这么多年来见过的火灾已不计其数。但是不断更新的消息、不同网站的头条新闻,让李福意识到了事态的紧急,他急忙往单位赶。可谁知,因为火灾,道路发生了拥堵,高速公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只能等在车里干着急。“本来下午应该可以赶到单位的,结果到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我一更新信息,火势已经扑灭,现场进入了扫尾阶段,就这样,好不容易等到的一次拍摄机会又失之交臂。”想起这次经历,李福不无遗憾,“后来,我去过一次宝山化工区火灾现场,一次奉贤塑料制品工厂大火现场,但是这些还远远不够。一线现场是消防战士们最真实的写照,也是永远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到一线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不仅仅是消防战士们的追求,更是李福这样的拍摄者的追求。有了这样的信念,李福定会记录下更多一线战士的点点滴滴,在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