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昭应宫的辉煌与毁灭

李采芹/文

image-729玉清昭应宫,是北宋鼎盛时期由真宗赵恒决意兴建的一座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道教宫殿建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当时的“一号重点工程”。玉清昭应宫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四月动工,至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十月建成,历时七载。到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烧毁,这座显赫一时的皇家道教宫殿仅存世14年又8个月,就从历史长河中永远灰飞烟灭了,留下许多遗憾和深思。

规制弘大,宋代建筑新巅峰

玉清昭应宫的建筑规模和设置情况,史籍中没有全面和详细的记述,但可以从《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史籍的一些零星记载中,对其规模之大,装饰之精,略知梗概。它的主体建筑已知有四:一是宝符阁,又名飞阁,“高可插天”,是安放玉刻天书的地方;二是玉皇殿,是安放玉皇大帝神像的地方;三是圣祖正殿,是安放圣祖神像的地方;四是安圣殿,这是真宗死后,安放其“玉容”的地方。
“两宋时期,中国建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又一个高潮。”这是《中华历史通鉴·建筑史卷》对宋代建筑的总体评价。而玉清昭应宫作为当时王朝的“一号重点工程”,主管官员追求“尤为精丽”,施工人员囊括了天下的能工巧匠,建筑材料又都是上乘的,施工长达七年,耗尽天下财力、人力。这样庞大的一座建筑群体,自然是宋代建筑艺术高峰的代表。

雷火大作,一夜毁损两高峰

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六月丁未(二十日)夜,玉清昭应宫突然发生火灾。巍峨的宫殿,威严的神像,精巧的园林,美妙的壁画,众多的御笔亲题,连同那绝无仅有的玉刻天书,在一夜之间几乎全部化为灰烬,仅剩下长生、崇寿两座小殿而已。这是真宗未曾想到的,成了历史的悲哀。
关于玉清昭应宫火灾的原因,据《宋史·五行志》等记载:“夜,大雷雨,玉清昭应宫灾。”学着多据此认为是雷击起火。但据《续资治通鉴》卷三十七记载,御史台在调查、审问起火原因时,得知玉清昭应宫知宫李知损,“曾与其徒茹荤聚饮宫中”。因此,也不能排除用火不慎的起因。“知宫”,是玉清昭应宫的直接主管官员,名“知损”,就有点巧合了,当时就有人议论,好像他知道玉清昭应宫要损毁在他的任上。还有一说,他不是主持这个宫的治理,而是主持这个宫的损毁。

辉煌倾覆,痛定思痛莫重蹈

火灾后第二天,垂帘听政的刘太后哭着对众大臣说:“先帝力成此宫,一夕延燔殆尽,犹幸一二小殿存尔。”话还未说完,枢密副使、给事中范雍已知刘太后有重建玉清昭应宫之意,抢着说:“不如烧光了的好。”刘太后追问为什么。范雍说:“先朝为修此宫,耗尽天下财力人力,岂料化为灰烬,非出人意。如要动工修复,则民不堪负担,就违背了上天警告的本意。”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王曾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吕夷简等一干宰辅,也赞成范雍的话,太后只好无话可说。
在士大夫反对重建的声浪中,刘太后把气出到了守卫者的身上,将有关守卫人员全部关进御史台监狱,准备杀头。又有几位大臣反对,“此实天灾,不当置狱穷治”,“若反以罪人,恐重贻天怒”。刘太后迫于众议,把关起来的守卫人员从轻发落,一个也未杀,只把知宫李知损撤职,下放陈州(今河南省沈丘县南)。又借口王曾当过玉清昭应宫使,有监管不严的责任,贬知青州,赶出了中枢。
如前所述,玉清昭应宫是北宋王朝崇奉道教并将其推向高潮的产物,它是当时道教文化发展到高峰的代表。玉清昭应宫的一把大火,把代表北宋鼎盛时期建筑艺术高峰和道教文化高峰彻底摧毁,确为莫大的遗憾,但却使北宋王朝最高领导层在政治上有所感悟,昭告天下,不再修复玉清昭应宫,把剩下的长生、崇寿殿改为万寿观,并撤销全国所有的宫观使,朝中大臣也不再在名义上兼任宫观使了,没有进一步劳民伤财折腾黎庶,这无疑是百姓之幸。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