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消防:职业军人很专业

水 月/ 文

消防员,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近年来,消防员因公殉职屡屡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专门进行了调研,并提交了相关议题议案,呼吁建立消防员职业制。消防员职业化,真能解决消防专业化问题吗?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消防的体制问题,当然也一定是由社会经济所决定的。我们不妨来看看世界第一支专业化公共消防队。据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中载,“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消防队”诞生在北宋的开封,名曰“潜火”队。为什么出现在宋?答案也离不开经济。宋代经济发展迅速,GDP(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为65%,以至于英国科学院的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技史》里说,“10世纪末期至14世纪初期,地球上每10艘商船中,其中就有8艘是来自宋元”。宋代的人均GDP则是2280美元,小摊贩武大郎卖馒头就能养活一家,还能在闹市区租住临街两层楼房,这让今天的很多人羡慕。城市化就是在这样发达的经济水平中被推向了极致。宋代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了20%,南宋时达到了22.4%。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城市化率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恢复到20%以上(1981年中国城市化率为20.16%)。宋代城市化急速发展,导致人口、建筑、商铺集聚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中,火灾成为了城市的首要威胁。就拿临安府在南宋王朝建都的150余年间来说,可谓时时处于火灾的威胁之下,全城被烧毁殆半之灾屡次发生,乃至烧宫殿,毁太庙,无所不及。由于火灾频发,官民们时时为火灾的梦魇所困,以至“士大夫寓邸中者,每出必挟敕告之属自随”,唯恐一有不慎,事关前程的家当毁于祝融,惶惶不可终日。由是,专业消防队的产生正当其时。
大宋的消防队,脱胎于军队。宋太祖因为起于军旅黄袍加身,所以特别害怕类似之事重演,故而有宋一代在军队建设上无不贯彻“强干弱枝”的原则,在加强中央军“禁军”的同时,着力弱化地方军“厢军”的实力,以至于后者战斗力极差,遇到彪悍些的盗匪就会束手无策,宋江三十六人之所以能啸聚水泊搅动朝野,也有此原因。消防队就隶属于“厢军”。打仗不成,灭火还是绰绰有余的。南宋临安城里的消防队,则更加精干。南宋将首都划分成23个消防区,分别设置一个“火隅”,配备消防官兵一百到数百人,比现在的一个消防中队人数都多。直接隶属于临安府的消防部队有7支,分别是水军队、搭材队、亲兵队、帐前一至四队,各队配备一两百名消防官兵,负责全城的消防工作,相当于现在的消防总队。此外还有一支三百名殿前司精兵组成的潜火队也归临安府统辖,他们来自“禁军”,训练水平很高。一旦发生火灾,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所属部队也要一并前去灭火,因为那是天子脚下啊。
大宋没有电话,当然也没有火警119,如何及时发现火警呢?望火楼!都城和一些大城市里,纷纷建立起一座座高达三十尺的望火楼。楼上驻守着消防兵,他们注视着全城情况,发现火情,立刻敲锣报警,白天以旗为号,晚上点灯为号,指明失火方位。临安城划分成若干防火分区,以数字编码,挂出多少旗子或灯笼,便是哪个区域失火了。原则上哪个区域失火,哪个地区的消防队就该立刻出动抵达失火现场。如果火情严重,增援部队接报后也会陆续前来,直至出动禁军。同现在的交通法规类似,消防部队在赶赴灭火现场途中,可享受“道路行驶”的优先权,路遇高官可以不必避路让道。在《东轩笔记》中记载过一个著名的火警案例。宋仁宗时期,枢密院副使狄青晚上在家里举行“夜醮”,祭拜鬼神而大举烛火,结果被望火楼上的瞭望哨“探主”发现,以为发生了火灾。探主不敢怠慢,立刻拉响警报,很快大队潜火兵就赶到狄府,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误会一场。但由于狄青在举办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大型活动之前,没有事先向有关部门报备,引起了这番波折,社会影响很不好,不得不提出辞呈。为平息舆论,他又被诏遣陈州,第二年就郁郁而终。要知道枢密院掌天下兵事,在大宋可是与政事堂比肩的“二府”之一,就算是皇帝的旨意,如果没有这“二府”背书也是无法施行的。如此高官竟因违反消防法规而被免职,可见大宋的消防制度之专业!

《武经总要》中的云梯车插图。
《武经总要》中的云梯车插图。

同样专业的,还有大宋消防装备。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高达四丈的云梯消防车。它以巨木为基床,上面有可折叠的梯子,下面安装着六个轮子,移动方便。云梯车的出现,是与宋代城市建筑相适应的。大宋也面临着与我们现在城市一样,不断“长高”的挑战。翻翻《水浒传》就能知道,楼房在大宋城市里普遍存在。酒肆茶馆如杀庆的狮子楼,大户人家如张都监府里的鸳鸯楼,还有上文我们提到的武大郎这个小商贩都住楼房。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描述宋代生活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中写到,西方旅行家屡次三番提到杭州城的多层建筑,一般都是3至5层高,有的甚至高达8至10层!灭“高层”建筑火灾,自然少不了云梯消防车。同样专业的,还有叫做“唧筒”的装备。这是利用大气压力原理制作的最早的消防泵。在竹筒内,紧裹在水杆上的棉絮起着活塞的作用,用手来回拉动水杆产生正压和负压,将水从竹筒开窍处吸入、喷出。尽管这种唧筒的射程和流量与现代消防水泵水枪无法相比,但却比水桶水袋灭火要先进不少。
《武经总要》中的部分消防器材插图。
《武经总要》中的部分消防器材插图。

当然不管装备如何精良,消防工作毕竟要靠人来做。大宋的消防队员是职业军人,因为宋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实行志愿入伍,入伍即可领取薪水。不过,职业化并不能与高收入挂钩。军人待遇,宋代称为“廪禄”或“廪给”。宋初,厢军每月的月俸从三百到五百,分为三等,禁军的月俸三百到一千,也分为三等,将领的待遇则更高。当然无论将士国家都供给衣服和口粮,但对于普通消防兵来说,职业制的待遇并不怎么样。要知道,沧州一个在城镇贩卖水果的妇女每天的利润收入也有数十文,三峡地区一个打鱼人每天卖鱼的收入最多也可达百钱(参见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最近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指出,人民警察待遇“高于地方、略低于军队”,可见我们现在的军队待遇是高于警察更高于地方公务员的。然而在宋代,这个不等式就要掉个个儿,当兵的待遇远在皂吏之下。况且,一旦当了兵,社会地位急剧下降。宋代为防止逃兵,所以当兵的都要“黥面”,也就是在脸上刺字。这个待遇形同充军发配的犯人,所以若非生活困窘或者为逃避刑事处罚,很少有人主动当兵的。在政治待遇上,武将也明显低于文官,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宋代将领,如岳飞、韩世忠等,其实都是文人,他们靠读书挣得功名被授予官衔将兵。这也是宋王朝惧怕武将造反,而总是用文官领军的传统使然。唯一例外的,恐怕还是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个狄青。他官至枢密院副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军委副主席,却是从普通一兵开始做起的,所以他的脸上当然也有刺字。仁宗觉得像狄青这么一个高级官员脸上有字,怪不好看的,有损大宋脸面,赐予皮肤修复药水,却被狄青正色拒绝。他大义凛然地回答,愿意留着这些字激励自己,也激励下属,让更多士兵知道只要好好打仗,就能像他那样得到重用。于是,仁宗下诏予以褒扬,号召全军向狄青学习。这虽是一段佳话,但也充分说明了职业士兵的社会地位在宋代很低。平话把狄青传得神乎其神,高官厚禄还攀上了皇亲,谁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中他还是个悲情人物,终其一生都活在皇帝的猜忌、同僚的倾轧之中。
职业军人专业救火,这就是大宋消防。五百年后,日本江户、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才相继出现了专业的消防队伍,而美国纽约出现第一支专业消防队要在这之后又过了一两百年。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