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都市中的“法国马棚”

徐明中/ 文

吴兴路消防队1955年获得上海市排球比赛冠军。
吴兴路消防队1955年获得上海市排球比赛冠军。

走进徐汇区吴兴路的吴兴消防中队驻地,一股清新、蓬勃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高楼林立的闹市区,它没有靓丽的外表,也没有商业中心特有的浮华、喧嚣,它质朴、内敛、沉稳、警觉,既浓缩着城市消防的厚重历史,又肩负着保卫城市灭火救灾的重大责任。进入这个特殊的区域,接触了中队的这些特殊的武警官兵,听取了许多具有特殊意义的故事,使我对吴兴消防中队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吴兴消防中队的官兵们充满了由衷的敬意。

从“法国马棚”写起的历史

据记载,吴兴消防中队的前身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它原是上海法租界的民办救火会,条件非常简陋,驻地由法国人的马棚改建而成,消防队员使用的是马车拉水的初级设备,主要为法租界提供灭火服务。尽管如此,这个民办救火会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翻开了上海城市消防史的新篇章。
有关这个“法国马棚”曾有颇多的传说。一种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它和法国的消防历史传统有关。法国是世界的艺术之都,有着不计其数的精美建筑和历史遗产。它同时又是完成工业革命较早的国家,大工业的生产既带来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消防上的极大风险。因此,法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本国消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消防史上的“之最”:1518年,法国建立了消防队,是欧洲最早的消防队之一。1820年,巴黎首次出现军事编制的消防部队。1828年,巴黎首次出现泵浦木桶联合装置,装在木轮车上直接推到火场救灾。1879年,巴黎建成了第一个用来圈养马匹的消防营地:夏东—朗腾营地。这个营地主要用于圈养拉消防车的马匹。从此,消防队和马棚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当时共建了10个类似的营地。营地的墙上装着马套,石头上刻有“马棚”的字样。
吴兴消防中队的“法国马棚”在解放后曾一度存在。据一些见过的老同志回忆,这个马棚其实很普通,只是个“四面坡”的简单结构。现在马棚早已拆除,但它作为吴兴消防中队的历史源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解放后,吴兴消防中队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1949年至1965年,中队全称为上海公安消防大队吴兴路区队,下辖五个分队,分别是斜土、天山、虹桥、华山、梅陇分队。1965年至1980年,实行兵役制后,称为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吴兴中队。1980年至1990年,称为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二大队吴兴中队。1983年1月,公安消防局由公安编制纳入武装警察部队序列,实行现役制,1988年12月实行警衔制。1990年至1998年,称为上海消防中队第五支队吴兴中队。
1995年11月,因旧营房改造,中队迁至岳阳路45号上海市科技辅导站内,1997年12月又迁至肇家浜路872号(原中唱公司),直至1998年12月,中队才迁回原址吴兴路221号的新大楼。
2004年,中队调整为上海市消防总队徐汇支队吴兴中队,2012年升格为副营编制,下设战斗、司通共四个行政班组,配备4辆战备消防车。全中队现有在编官兵44人,常年担负着徐汇、长宁两区约8平方公里的消防保卫任务。
一百年前偏守法租界一隅的“旧马棚”如今成了傲视闹市的“金凤凰”,真可谓“百年沧桑史,旧貌变新颜”。

守护繁华、保卫精彩

吴兴消防中队在烟火中成长,在抢险中锤炼,成为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先进集体。解放后的第一任老队长是曾经战斗在白区的地下党员朱金怀,其后几十年,中队的领导班子换了一轮又一轮,官兵走了一批又一批,但中队的红旗始终不倒,中队的精神始终高昂,中队的斗志始终旺盛,这是为什么?老同志告诉我,这和中队的光荣传统是密不可分的。
什么是光荣传统?原吴兴消防中队指导员李安泽激动地说:“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就是吴兴中队的光荣传统。”
真是一语中的肺腑之言啊!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中队的历任领导干部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不论哪一任的队长、指导员,在中队里都主动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带头技术练兵,带头翻越三米五高的翻板,带头攀登高楼,他们的过硬技术获得了战士们的啧啧称赞和由衷的钦佩。即使在灭火抢险的现场,他们也毫不含糊地冲在第一线。
当年曾担任过副中队长的周荣祖如今已年逾古稀,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带领队员们去某地销毁废弃弹药的场景。这项工作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粉身碎骨的大祸。其时刚发生过“七子山大爆炸”的特大事故,很多人对销毁废弃弹药谈虎色变,但周队长却临危不惧,在接雷管的关键时刻自己依然站在原地指挥,命令其他战士后撤。他的英勇精神鼓舞了在场的每个战士,结果大家都沉着地坚守岗位,终于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几十年来,中队的官兵们在灭火抢险的实践中,敢打敢拼、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中队“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举凡市内发生的重大火情火灾中,经常出现他们冲锋在前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队以来,中队先后参加了“文化广场特大火灾”、“11·27特大火灾”、“‘9·10’东航飞机迫降”、“宝山‘4·19’油罐火灾”、“吴泾棉花仓库特大火宅”、“上海石化总厂‘7·23’液化气泄漏”和“‘11·15’静安区胶州路教师公寓特大火灾”的扑救工作。在最危急的时刻,中队的消防官兵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战胜了肆虐的火魔,及时疏散了处于危境的大量群众,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他们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被称为“人民的保护神,社会的赈灾石”。
另一方面,吴兴消防中队的官兵们身居闹市,忠于职守,于平凡中见精神,于细微处显风格,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守护繁华、保卫精彩”的神圣职责。
在中队的辖区范围内,市级机关集中、驻沪领馆众多、商业网点林立,其中包括市委、徐家汇商业圈等重点区域;美国、法国、英国等11个领事馆;还有11个轨道交通站。消防保卫的任务十分繁重。
面对着这样的特殊情况,中队的官兵们通过深入调查、具体分析、完善应对,建立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快速、有效的操作规范和应急机制,确保了一方的平安。在这儿,“守纪、细致、亲民”不再是普通的词语,而已转化为官兵们自觉的行动。
由于所在地区的特殊性,中队规定出警的消防车在路过市委机关和领馆区时一律不准鸣响警铃。这样在操作上虽然有些不便,但它强调了纪律性,保证了城市的安宁,体现了文明执勤的风貌。
此外,中队在每年的“迎新春、撞晚钟”、“元宵”、“春运”、“清明”、“国庆节”以及“两会”等重大节日和会议期间,都会事先根据不同的特点,制定周密的消防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这样不仅有效地防患于未然,而且一旦出现火情也能及时扑救。
由于辖区的居民密度大,情况比较复杂,各种火情和困难层出不穷。每当群众向他们求援时,中队的官兵们都不会因事小而不作为,却把它看作义不容辞的责任。中队1班副班长周超对此深有体会,他说:“一接到警报,不管事大事小,我们都会尽力帮助群众解决。”最使他难忘的就是那个“小小马蜂窝”的经历。
2014年夏天,中队接到出警电话,称淮海路居民区树上发现了一只马蜂窝。由于附近是小区的活动区域,孩子们玩的滑梯就在马蜂窝下面,居民们一时人心惶惶。
周超和其他战士赶到现场一看,一时也傻了眼,那只马蜂窝太高,完全没办法接近,6米和9米的金属拉梯虽然可以架进去,但高度不够,15米的拉梯高度是够了,但是太宽,根本塞不进去。第一次行动失败了,但他们想到群众的困难没解决,心里很着急,决定再去现场设法除掉那个马蜂窝。就在一筹莫展之际,一名战士看到附近堆放着刷墙面时搭手架的毛竹,他灵机一动,提出了搭脚手架的建议。于是周超和战士们立刻动手搭起脚手架,成功解决了“马蜂窝”的小小风波。也许,这件事极为普通,但周超却不这样看,他认为只有不厌其烦地帮助群众切实解决这些实际困难,民心才会顺畅,我们的城市才会越来越好。
不久前,位于宛平路上的一栋居民楼内发生火灾,窗口已经冒起浓烟,火势正在蔓延!
中队接警后,立刻派三班徐班长带领战士赶到现场。据灾户的隔壁邻居反映,这户人家的老人有午睡的习惯,可能现在还在里面。听到这个信息后,徐班长不由得心里一沉。因为当时房子处于密闭状态,门上温度非常高,达到150ºC到200ºC,消防战士根本无法直接进入。如果室内没有人,倒可以从外圈射水,先对房间降温,再想办法进入房间,但是里面有老人,必须立即进入房间施救。于是,徐班长当即决定采取“破拆”的方法。
所谓“破拆”,就是在房间温度太高的时候,消防战士强行破门灭火救援。实施时,一名消防战士用开门工具破门,站在身后的第二名战士拿着水枪对着前面的战士不断冲水降温,第三名战士则站在最后面为前面两名战士冲水降温。破门的战士往往几十秒就要替换一次。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整栋房子一共有五扇门,外面还有一扇铝合金防盗门。在大家的努力之下,仅花了三分钟就完成了破拆。徐班长事后回忆说:“当时的温度高到什么程度,普通的老百姓是无法想象的。破拆结束后,我用手摸一下脖子,感觉皮肤几乎都要融化了,好像一不小心就能搓下一块皮似的。”进入房间后,没有发现老人,经过与家属联系确认,得知老人当天并不在家休息,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五分钟后明火扑灭,整个救火工作顺利地结束……
吴兴消防中队的顽强作风和高效的能力是与平时的艰苦训练分不开的。为了守护城市的繁华和安宁,中队历来十分重视体能与技能的训练。全体官兵不论严寒酷暑,不管风吹雨打,坚持大运动量的练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正是有了这样深厚扎实的基础,他们才能始终保持常备不懈、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并在消防系统的年度考核和各项技术竞赛的大练兵活动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中队自2005年以来,连续7年被评为支队先进中队,连续6年被评为训练先进中队。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在2005年总队消防执勤岗位大练兵活动中,他们在“建筑火灾三号操”的比赛项目中获得第一名,2005年中队消一班被总队评为消防执勤岗位大练兵活动的“先进班组”,并因成绩突出荣立“集体三等功”,2008年中队荣获支队第三届春季消防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等等。

文化育警、人才辈出

在这个面积不大的驻地里,既有紧急出警的临战情景,也有球场比赛的欢乐场面,更有军营里刻苦学习的闪亮灯光。这样的地方,说是消防官兵的驻防营地,也可说是一所青春励志、人才辈出的学校。难怪许多战士感叹地说道:“两年服役,终身受益”。
几十年来,吴兴中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消防官兵,向上级机关和社会各界输送了不少“精通业务,学有专长”的高级人才。从吴兴中队走出过公安部消防副局长陈飞、上海市纪委正局级巡视员葛永东、上海大学财经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怀勇教授、上海市律师协会资深律师杨向荣、徐汇区检察院副处级调研员褚浩……
重视政治文化学习、重视体育运动无疑是吴兴消防中队军营文化的一大特色。早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吴兴消防中队就是上海消防系统内有名的“排球之乡”和“篮球中心”。几乎所有的干部和战士都是两球的爱好者,他们组建的球队球艺精湛,攻势凌厉,在系统内“打遍天下无敌手”,甚至还有6人成建制地选入当时的“公安部排球队”。
吴兴消防中队培养了不少专业技术干部,老兵王和1974年12月进入吴兴消防中队,曾是篮球队的主力。他从一个普通的消防兵做起,刻苦努力,专研业务,成长为吴兴消防中队的副中队长。他凭借扎实的新闻摄像和编辑技术调入了消防总队机关,后来又被评上主任编辑,直至专业技术五级。王和进入机关后,依旧不忘士兵的本色,经常拿着摄像机深入第一线拍摄灭火救灾的惊险场面,展现消防战士的英勇形象,而镜头里却从来没有他自己一米九八的大高个子,甘当无名的绿叶。战士们佩服地称赞他:“黑体金刚一九八,肩上扛个铁疙瘩,上下奔跑为个啥,惟独屏幕没有他。”
吴兴消防中队在灭火抢险之余,热心社会公益,在“双拥”工作方面更是尽心尽责。他们根据“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深入群众,深入社会,不断促进军民共建工作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双拥’是模范,警民一家亲”。
中队充分发挥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领巾119教育基地”和“徐汇区消防宣传教育基地”的作用,对辖区内的企事业职工和群众以及驻地学校的中小学生大力进行消防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去年一年来,中队共接待了来驻地参观学习的学生和群众15批总计3000人次。同时,又为共建单位义务进行消防知识授课和业务培训达900多人次。为了更好地宣传消防知识,提高市民的自防自救能力,增强市民的消防意识,中队把消防宣传图片及各种防火灭火的模拟演示搬到徐家汇广场及企事业单位,现场向市民讲解消防知识,为市民表演消防技能,以此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市民对消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中队的“双拥”工作热气腾腾,成效显著,不仅得到了徐汇区区委和当地街道领导的好评,还在广大市民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中队曾先后荣获2005-2006年度、2007-2008年度的“上海市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称号和2009年“徐汇区未成年人暑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2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韩正同志来到吴兴消防中队视察指导工作,他高度赞扬了吴兴消防中队团结一致为人民、勇往直前灭火魔的战斗精神。韩正的话言简意赅,不仅肯定和概括了中队的历史与成绩,也为中队指明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采访结束了。当我离开后,再次回望隐没在繁华中的中队驻地时,心中涌起了颇多的感慨。也许,吴兴消防中队只是上海消防战线的一个普通中队,中队的官兵也都是朴实无华的年轻人,但他们“守护繁华、保卫精彩”的职责和精神使我印象深刻,激动不已……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